体育拓展训练课程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①

2017-07-07 14:22尚永恒
当代体育科技 2017年17期
关键词:身体素质应用型体育教师

尚永恒

(四川工业科技学院体育学院 四川德阳 618500)

体育拓展训练课程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①

尚永恒

(四川工业科技学院体育学院 四川德阳 618500)

目前的大学体育课程,主要是以掌握某项体育运动技能为目的,考查学生对体育技术动作的掌握情况,而忽视了对学生在体育课堂锻炼中的创新实践、交际能力、团队协作等综合素质方面的培养。体育拓展训练课程作为一种新兴的体育类课程,其宗旨在于通过体能拓展训练、探险拓展训练、游戏拓展训练、团队协作拓展训练等训练手段来培养和提高学生应用型综合素质能力,以适应将来的工作、生活和社会环境。通过实验和问卷调研,我国高校完全具备开展拓展训练的基本条件,需要我们高等教育部门和高校自身在大学生培养方案的制定中合理倡导体育拓展训练课程新教学模式,支持和完善体育拓展训练设施,体育教师更新观念,努力提升自我综合素质能力,共同为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而努力。

拓展训练 体育拓展训练课程 综合素质能力

当今的大学生身体素质整体不高、缺乏吃苦耐劳精神、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当面对一个竞争如此激烈的社会时很多刚毕业的大学生往往不能适应。大量事实证明,智力和学历不是一个人成功的重要因素,而坚强毅力、交际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综合素质则是成才成功的重要因素,文化理论教学课堂和传统的体育教学课堂不能较好地达到培养学生这些方面的综合素质的要求[1]。

1 实践结果与分析

调查对象为8所四川省本科高校内开展拓展训练课程的学生,每校参与实验调查的学生人数为100人,共计800人。采用文献资料法、教学实践法、调查问卷法等对拓展训练课程融入体育课堂教学取得相关数据,并对统计数据进行系统分析对比。共发放问卷800份,回收问卷785份,回收率98%,回收问卷中,有效问卷776份,有效率为97%。

1.1 体育拓展训练课程的作用

由表1问卷调查数据统计结果显示,96.65%的学生认为现行的大学体育教学模式和课程设置有待完善,目前的课程设置主要是一些体育技术类项目,如,太极拳、健美操、篮球、乒乓球等体育项目课程,教学方法主要采用示范教学、分解教学、分组教学等常规教学方法,这些传统的体育课堂教学模式单一,学生参与体育课堂教学的主观能动性较差,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92.78%的学生认为通过将身体素质类拓展或游戏技巧类拓展引入体育课堂能够充分调动学生们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课堂内容设置新颖、丰富,满足学生对新事物的好奇探索和认识,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在快乐愉悦的活动中得到身体素质的锻炼。91.49%的学生认为在参与具有挑战性的拓展训练过程中,需要发挥学生们的创造性,去探索新方法解决面临的困难,通过各种艰难险阻获得成功。94.72%的学生认为在参加需要团队协作完成的拓展训练课程中,同学们之间的相互信任与配合,增进同学们之间的友谊,提高交际能力,有利于毕业后更快地融入社会和工作环境。96.13%的学生认为通过经常参加拓展训练课程,学生们的身体素质、坚强毅力、交际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多方面综合素质都得到全面发展,有助于培养应用型综合素质人才。

表1 体育拓展训练课程的作用调查问卷结果

表2 从事体育拓展训练课程的教师应具备的能力素质调查问卷结果

1.2 从事体育拓展训练课程的教师应具备的能力素质

由表2问卷调查数据统计结果显示,担任拓展训练的体育教师需要具备较为全面的综合能力素质,才能使学生在拓展训练实践过程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才能达到培养应用型素质人才的目的。94.84%的学生认为体育教师应具有较好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能够完成较好的示范动作,体育教师是一个拓展训练活动的组织策划和领导者,应善于用具有号召力的言语调动学生参与拓展训练的热情。91.88%的学生认为体育教师在组织学生们的拓展训练过程中,应善于观察学生的表情变化和完成动作的质量,用引导的话语去委婉地鼓励学生们完成整个拓展训练过程,对于在训练中发生的突发事件,应具备安全应急处理办法。90.98%的学生认为传统的拓展训练内容他们已经熟知,更愿意去探索体验未知的拓展训练,新事物更能调动起学生们参与活动训练积极性。97.42%的学生认为体育教师应具有培养大学生成为应用型综合素质人才的责任心,作为一名有责任心的体育老师不仅仅是完成教学大纲任务,更重要在开展拓展训练教学实践过程中,用心去设计和完成有助于培养学生综合应用型素质的课堂,体育拓展训练课是一个全面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课堂,包括学生的身体素质、坚强意志、创造思维、交际能力、团队协作等多方面的综合素质都在拓展训练活动中展现得淋漓尽致。因此,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水平和责任心是体育拓展训练课程能否达到培养学生成为应用型综合素质人才的关键所在。

2 体育拓展训练课程的理论依据

(1)拓展训练的本质是一种以身体活动为手段的教育模式,它是根据培训对象的具体要求和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安排专门的培训项目和培训课程,这与体育教学的实质没有什么本质区别,也可以说拓展训练其实就是体育社会功能的一种体现和延伸[2]。

(2)拓展训练的目的和体育教育的目的是一致性的。

拓展训练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人们身心综合素质,达到“超越自我体能和心理承受力,熔炼团队协作和创新实践”的目的[3]。体育教学的目的是为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社会适应的能力。因此,拓展训练融入体育课堂教学对于实现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增强这个目标与体育教学目标是相同的,而且拓展训练中所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更是体育教学目标所追求的。

(3)拓展训练所采用的训练方法和手段与体育教学相同。

拓展训练将训练内容渗透到受训者的活动实践中,通过有目的的、针对性的训练方案对受训者进行培训指导,为受训者设计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受训者通过体验式学习,凭借自己的坚强拼搏、探索创新和团队协作最终完成任务,达到最深刻的体验,实现观念转变和形成更好的行动方案[4]。同样,体育教学过程也是在教学目标的指导下,有计划、有组织的在教师的带领下完成各项身体素质的锻炼和体育技能的学习,如在长跑和力量锻炼过程中培养学生坚强意志品质,在体育游戏和球类活动中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二者在训练方法上具有高度的相同性。

(4)拓展训练运用的原理和途径与体育教学有很多相同点。

实验表明:通过阅读获得到的信息,只有10%的信息能被永久记忆;通过听觉获得的信息,20%的信息可以永久记忆,但亲身体验所经历过的事情,我们却可以将80%的信息永久记住[5]。拓展训练和体育教学都是利用这一原理,采用体验式的学习模式,拓展训练通过设计特定的运动场景来让参与实践活动,独立或者在团队的协作下克服困难完成拓展训练任务来体验实践场景,发现自身问题所在并在体验中解决问题,这种方式与体育教学的模仿练习和教学比赛也很相似。另外,体育教学和拓展训练都采用对身心的不断刺激来形成稳定的心理品质,在这一点上两者也是相同的。

3 体育拓展训练课程在实践中的可行性分析

3.1 国外体育教学中的拓展训练

在美国的体育课程中就有一些与拓展训练相似的高空项目,比如:天梯、独木桥、断桥和空中单杠[6]。同样的,体育教学的信任背摔、身体语言、攀岩等项目也是拓展训练常见的培训项目,由此可见,体育教学和拓展训练的内容和方式也基本相同,因此,在高校体育中融入拓展训练形成体育拓展课程已不是新课题。

3.2 拓展训练对场地器材的要求

拓展训练根据不同课程要求设置,可根据学校现有体育设施进行综合利用,所需要的场地、器材和设施造价成本不高。目前,国内开展的拓展训练培训主要采用场地、水上和野外三种培训方式。高校的体育拓展训练课程主要是以场地拓展训练为主,校内的很多体育场地都可以作为场地培训的场地,根据训练需要适当修建一些学生喜欢的拓展训练设施,拓展训练提倡回归自然,使人在自然中得到身心的愉悦和感悟。

3.3 拓展训练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

拓展训练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培训师的综合素质能力[7]。高校教师具有对体育课堂的组织、引导、监控和总结能力,加上教学经验丰富,对体育教育学、组织管理学、运动心理学等知识全方面的了解,只要进行相关专业的技能和理论培训和学习,即可成为一名合格乃至优秀的拓展训练教师,完全有能力胜任拓展训练的教学工作。

3.4 体育拓展训练课程是对传统体育教学课程的改革

体育拓展训练课不仅丰富了体育课程的内涵,也拓宽了体育课程的表现形式,可以有效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塑造顽强的意志、培养健康的心理、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增强社交和各种环境的适应能力,因此,在大学体育教学中引入拓展训练内容,这种新的大学体育教学模式被赋予最有价值的内涵[8]。以培养学生成为应用型人才为出发点,作为高等教育部门和高校学生培养方案应完善体育课程设置,对传统的体育教学实行课程改革,把拓展训练融入到体育教学中作为体育教学改革新模式,体育教师应与时俱进地提升自身的技能及组织领导拓展训练课程能力, 为更有效地达到拓展训练的目标,学校应增加并完善拓展训练设施,为体育教学改革创造优越条件,从而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实现教育的真正目的。

4 结语

总之,目前我国高校完全具备开展拓展训练的基本条件,需要我们高等教育部门和高校自身在大学生培养方案的制定中合理倡导体育拓展训练课程新教学模式,支持和完善体育拓展训练设施,体育教师更新观念,努力提升自我综合素质能力,共同为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而努力。

[1]张小青.拓展训练在北京高校开展情况及其部分练习效果的调查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7.

[2]金平.高校拓展训练式体育课教学模式的探索实践[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9):256-258.

[3]胡玉华,朱小毛.体育教学中运用拓展训练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分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6(3):88-91.

[4]方红,顾纪鑫.简论体验式学习[J].高等教育研究,2000(2):43-46.

[5]David a.Kolb.Experiential Learning[M].New Jersey: Prentire Hall,2000.

[6]王春生.高职院校体育课开展拓展训练教学的实验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7.

[7]董桂云,林丽丽.大学体育课堂如何开展课堂拓展训练[J].当代体育科技,2016(3):29-30.

[8]王全军.拓展训练教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和班级凝聚力促进效应的实证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1(8):53-99.

Research on the Training of Applied Talents in Physical Training Course

Shang Yongheng
(Sichuan Institute of Industrial technology, Sports Institute, Deyang Sichuan, 618500, China)

The university sports curriculum at present, mainly to grasp a certain sports skills to master students of sports skills,and ignore the cultivation of the innovative practice, students in the classroom physical exercise in communication skills and teamwork of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Sports training courses as a new sports curriculum, its purpose is through physical training, training, training to expand exploration game, team training and other training methods to cultivate and improve th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application ability, to adapt to future work, life and social environment. Through experiment and questionnaire survey, China's universities all have the basic conditions of expanding training, we need higher education department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training plan of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new teaching mode of sports development advocating reasonable training, support and improve the sports development training facilities,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to update the concept of efforts to improve the self ability of comprehensive quality. For the cultivation of applied talents of high-quality work.

Outward Bound training; Physical training course; Comprehensive quality ability

807.4

A

2095-2813(2017)06(b)-0026-03

10.16655/j.cnki.2095-2813.2017.17.026

尚永恒(1982—),男,汉,河南鹤壁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运动人体科学,运动训练。

猜你喜欢
身体素质应用型体育教师
体育教师在线教学行为的实证分析
OBE模式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针对性身体素质训练在标准舞技术中的应用
安徽省合肥市中职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现状调查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应用型高校混合式新型网络课堂教学改革
锻炼
中小学体育教师创新行为的现状与促进策略*
足球专项身体素质练习与足球技能学习成效的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