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戟南洋的Ki-67

2017-07-07 19:43爱澜
兵器 2017年6期
关键词:原型机战队机体

爱澜

1939年8月,日本新型重轰炸机Ki-49(百式重轰炸机“吞龙”)的原型机完工,并于次月投入了测试。而此时,在中国东北与苏蒙边境的诺门坎,一场大战正在上演。在中国更广袤的土地上,日本侵略者系统性针对中国战略枢纽城市(如重庆)的轰炸也在进行。战争的进展状况告诉日本人,Ki-49的设计指标并不能满足他们作战野心的需要,他们亟需速度更快、航程更远的重轰炸机。

设计经过

当年12月14日,日本陆军航空本部(以下简称陆航本部)秘密指示三菱公司组织力量设计新重轰炸机,编号Ki-67,要求在1941年9月完成第1架原型机的制造。这就是后来四式重轰炸机“飞龙”。

三菱公司立即成立了设计小组,以设计部长河野文彦为顾问,工程师小泽久之丞为主设计师。年仅34岁的小泽当时已经是公司的骨干力量,与著名的本庄季郎(曾设计96式陆攻、一式陆攻)、堀越二郎(曾设计零式战斗机)等同列。与前两位不同的是,他是跨界设计师,毕业于东京帝大船舶工程专业。1935年,他参与设计97式重轰炸机与中岛公司竞争。最后陆军采用了他设计的机体,由此出名。二战后,他曾经提出真空隧道超音速列车方案。

1940年6月28日,陆航本部向三菱通报了Ki-67与Ki-69的基本设计指标。涉及Ki-67的主要内容如下:

主要任务是破坏对方机场及飞机等设施,攻击对方地面部队。常用飞行高度:4000-7000米。作战半径1000千米+2小时巡航(常规载弹),1500千米+2小时巡航(减少载弹量)。最大平飞速度550千米/小时,乘员6-8人,座位9-10座。采用双发配置,发动机可使用Ha101、103、104型三个系列,载弹量500千克(常规),750千克(作战半径700千米以下)。自卫武器有13毫米旋转机枪1挺(后上方),98式旋转机枪4挺(前、后、侧面左右),Te3型双联装机枪1挺。

9月3日,原型机设计通知正式下达。按日本军方的设想,Ki-67要比97式重轰炸机(Ki-21)在各方面都有明显提升。改进要求集中在五方面:高速;预留将来增加燃料储备的空间;自卫武器死角最小,战斗时不会增加飞行阻力;全面提高乘员舒适性;实现大规模生产。

很快,小泽为首的设计组拿出了设计方案。12月14-16日,1∶1模型在名古屋飞机制造厂)接受了陆军航空兵的审查。不知为何,小泽将设计指标中的侧面左右机枪放到了机体下部,这一点遭到了军方的质疑。同时,军方还要求尽量扩大各个机枪位的射界,建议侧面机枪采用水泡式舷窗。

1941年2月3日,Ki-67正式立项。军方要求生产3架原型机,其中1号机在当年8月底完成。但此时设计工作开始拖宕,陆航本部多次提出细碎的修改意见。就在立项当天,建议机尾换装13毫米机枪,其它自卫武器都需要研究升级的可能。

3月13-15日的第二次1∶1模型审查中,又确定使用水泡式舷窗,并且炸弹舱延长0.5米,以容纳8枚100千克炸弹。5月15-17日,第三次审查总算没有修改。但之后6月军方又指示自卫武器修改为Ho103型旋转机枪2挺(后上方、机尾),98式旋转机枪3挺(机首、侧面)。继而更从飞行性能上要求Ki-67能从5000-6000米高度实施俯冲轰炸,速度达到600千米/小时,还能在超低空轰炸和扫射,并增加低空攻击时的防护性能。

随着太平洋战争逼近和爆发,陆航本部的需求越发急迫,Ki-67的设计工作终于得到了些许切实进展。1942年11月,0号载荷试验机体完成,并进行了破坏性试验。12月上旬,1号原型机终于组装完成。12月27日,该机由三菱试飞员小田驾驶,在歧阜县各务原市进行了首飞。首飞还算成功,除了感觉方向舵沉重外,三菱公司认为没有其他问题。

1 9 4 3年,日本陆军对新生的Ki-67进行了各种试飞工作。然而他们认为这个原型机没有达到设计要求,提出了一揽子意见:最大航速只有510千米/小时,燃料不足,纵向稳定性不足,尾部震动,螺旋桨不协调,刹车机能不良,轮胎低劣。设计人员实施了增压器风扇大型化,采用推力式火箭式排气管,改变升降舵的断面形状,方修改向舵调整片,改进刹车,轮胎大型化等措施。

然而陸航本部还是增加了原型机的生产数量。1943年1月25日,三菱刚刚在名古屋开始1∶1模型建造。2月6日,17架的正式生产要求就来了。这些原型机在试飞中对飞行性能、稳定性、震动性以及自卫武器、轰炸设备进行进一步的测试,还进行了耐热耐寒、夜间飞行以及与战斗机对抗的试验。此外,部分飞机还用于各种特殊用途的测试。

1943年秋,Ki-67正式定型。1944年投产,以四式重轰炸机之名装备部队,并获得了绰号“飞龙”。当年3月第一架生产型(Ki-67I型)驶下生产线,8月正式装备部队。生产型全长18.7米,机高5.6米,翼展22.5米,空重8645千克,正常起飞重量13765千克。

主要性能

◎機体及机体设施

Ki-67Ⅰ型外形简练美观,机体相较97式重轰炸机长了2.7米,加宽0.3米。机体的延长改善了一直困扰97式的纵向稳定性问题。此外,机体在主翼前缘的部分也相当长,使得飞行员的眼睛位置落在螺旋桨之前,这有效地防止了螺旋桨反光和发动机排气焰对飞行员的视觉干扰。机体加宽后,内部增设了中央通道,炸弹舱也扩大了容积,并且炸弹舱门是向内开启而非向外,减小了投弹时增加的飞行阻力。

机体从前往后分成前端(前方自卫武器的旋转风挡)、前部、中部、后部、尾部、尾端(尾部自卫武器的旋转风挡)等六部分。采用这样的分部构造是为了方便大规模生产与维修简便,各部分之间用金属接口很方便地实现连接。中部与后部采用全金属制半硬壳结构,前部与尾部采用钢管焊接加装玻璃的结构。

机体中部之下设置炸弹舱,可容纳15枚照明弹或15枚10千克或15枚30千克或15枚50千克或8枚100千克或3枚250千克或1枚800千克航空炸弹。不带炸弹可外挂1枚1070千克重91式航空鱼雷。

机体上一共设5个自卫武器点:机首、后上方、左右两侧和尾部。其中后上方采用球形风挡,其余采用水泡式风挡。对于后上方和两侧而言,采用这样的风挡,射击时不需要打开风挡,既减少了射击时额外阻力,也改善了射击条件。后上方采用Ho5型(二式)20毫米机炮,备弹400发;其余均为Ho103型(一式)13毫米机枪,每挺备弹500发。

机体内部由前往后依次设置前射手、轰炸员、正副驾驶、无线电员(可增设1座)、后上射手、左右侧射手和后射手席。一般情况下,并不满员。正副驾驶席左右并列,中间留出前射手和轰炸员通道。正副驾驶的操作台完全一致,都能实现驾驶飞行。乘员有氧气钢瓶,并经防弹处理。

◎机翼及机翼设施

出于大规模生产的考虑,主翼和尾翼都采用模块化设计。主翼为中单翼,直线渐收型机翼。主翼翼面积65.9平方米,展弦比7.7,根梢比2.5,相对厚度(外翼内端)为12.175%,属于薄翼。

在结构上,主翼分成外翼与翼端两部分,采用2个桁箱型结构。由于日军预计该机将在西伯利亚使用,所以机翼前缘设置除冰装置。这是日本陆军飞机第一次装备这种装置。

副翼与97式重轰炸机一样,分为内侧副翼和外侧副翼两部分。襟翼采用开缝襟翼,这样既能达到福勒式襟翼相近效果,又保证结构上的相对简单。

水平尾翼与垂直尾翼也都是直线渐收翼型。为充分确保远程轰炸的飞行需要,垂直尾翼的面积更大一些。

◎动力及燃料

飞机采用双发布局,安装的是三菱Ha104型空冷18气缸发动机(Ha42 11型 四式)。它是在97式乙型重轰炸机装备的三菱Ha101型空冷14气缸发动机(Ha32 11型 百式)基础上升级改进而成,单台重946千克,起飞输出功率1900马力(1397千瓦),比母型提高了450马力(331千瓦)。发动机前方安装强制冷却风扇,与发动机短舱前端绞合,有利于降低阻力。发动机可靠性极佳。在强劲动力的保证下,最大平飞时速达537千米(高度6090米),起飞距离704米,爬升到6000米需14分30秒,实用升限9470米,着陆距离435米。

螺旋桨采用住友金属制造公司的电动顺桨式四叶金属螺旋桨,直径3.6米。该桨是德国VDM设计,被日本军方引进后,由住友公司实现日本自产。

全机燃料总容量3886升,滑油容量40升,最大航程3800千米,比Ki-49提高了800千米,改善了日本重轰炸机短脚的现象。这些燃料储存在12个油箱中,其中4个在机体内,8个在机翼内。为减轻重量,翼内油箱采用半整体化设计,其油箱下表面就是机翼下表面。油箱均设置灭火装置。另外机体油箱铺设16毫米橡胶层,机翼油箱提供二氧化碳保护。

改进和提升

◎生产型改进

虽然Ki-67I投入了生产,但各种小改装仍然不断。自生产型第10架起,起落架收放部分加强,机轮大型化。自第41架起升降舵断面形状、方向舵调整片及主翼金属接口形状予以修改。自卫武器方面,从第431架起有部分尾机枪升级为双联装。自第731架起,计划对防弹消防设施进行进一步的调整,以及主翼携带2个可抛弃副油箱或更换成等数量的250千克、500千克航空炸弹。后来未来得及生产,战争即结束,改装计划也没有执行。

Ki-67I型最大的改装来自于陆军鱼雷攻击机的立项。因为在南太平洋水域的系列作战,日本海军陆基攻击机消耗很大,海军向陆军提出协助作战的要求。1943年12月8日,陆航本部传达了有关设计陆军鱼雷攻击机的内部通知。次年1月5日,设计指标发布,要求在3月完成3架试验机,还要完成100架生产型的鱼雷攻击装备的改装。后来,自17号原型机以后全部机体都将此作为固定改装项目。

1944年3月,编号17、18号机的原型机完成了相关改装。4月以后,日本陆军的酒本少佐、大 隆明大尉与两机进驻横须贺海军航空队。在日本海军的指导之下,进行鱼雷攻击的试验。试验的结果,为了改善鱼雷入水角度,从第141架开始,鱼雷搭载角度从原来的与机轴平行,改为与机轴1度50分俯角。之前的飞机在机体上使用导流机以取得相近的效果。

为了增强鱼雷攻击中夜间低空飞行和侦察能力,原型机又测试安装了TaKi13号无线电高度计和TaKi1号Ⅱ型水面搜索雷达。前者1944年6月在8号原型机上完成安装,其后通过测试。除生产100架改装所需设备外,从第281架以后作为机内固定装备。后者在1944年8月利用4-20号原型机中的一架进行改装测试,军方审查通过后要求鱼雷攻击型全部装备该雷达,但实际未能做到。

Ki-67还曾经计划安装多种装备。其一是轰炸瞄准具。在太平洋战争初期,日本缴获了美国的诺顿式自动轰炸瞄准具,迅速仿制并实现自产,称为十型轰炸瞄准具。1944年5月,装备19号机进行测试,获得满意效果。但由于当时军方关注点在鱼雷攻击,对此不予重视。11月,军需省要求加快装备工作,熊本飞机制造厂才投入生产,但战争结束时,尚无一架成品。

其二是滑翔机拖曳设备。1943年1月,陆航本部指定Ki-67作为正在设计中的Ku-7滑翔机的拖曳机。1944年2月,13号机进行了改装。8月15日,该机拖曳着Ku-7Ⅱ型1号原型机完成首飞(左中图)。后来因为Ki-67的生产数量不够,没有余力顾及拖曳任务,试验终止。

其三,Ki-67还曾改装成Ⅰ号Ⅰ型甲无线制导炸弹的母机(左下图)。1944年7月24日,陆航本提出设计要求,10月完成1号原型机改装。11月又完成改装10架试验机,之后在水户和神奈川县海岸及琵琶湖进行试验。在战争结束前,试验取得一定的成果。军方要求生产50架,仅极少数制造完成,且未来得及投入使用。

◎后续改进机型

早在设计之初,陆航本部就提出了后续机型性能提升的要求,三菱的设计组也提出了相应的方案。按照计划,Ha104型发动机将只装备原型机,生产型将装备动力更强的Ha214型气冷发动机(起飞输出功率1765千瓦)。到1942年,随着设计方案的调整,要求第一批生产型Ki-67Ⅰ型装备Ha214型,第二批生产型Ki-67Ⅱ型装备Ha214ru型。后者装备废气涡轮增压器。之后,Ha214型的研制遇到重大阻碍,迟迟不能通过审查,于是将加装废气涡轮增压器的Ha104Ru型作为Ⅰ型的标配。Ⅱ型也改装Ha214Bu(Ha42 31型),后者将废气涡轮增压器改成液力连轴式两段增压器。

由于战局正发生变化,前线急需新装备。1943年9月7日,陆航本部要求以Ha104型发动机作为Ⅰ型的标配,并迅速投入生产。而Ha104Ru型将装备Ⅰ型改,并将其作为新的第二批生产型号。Ⅰ型改不仅在动力设备上升级,而且自卫武器也全面升级。机首改为二式20毫米机炮,后上方的同型机炮升级双联装。机尾先是改为同型20毫米机炮,后又改为双联装一式13毫米机枪。

为了加快项目进程,军方直接征用第1、2架生产型Ki-67Ⅰ机体改装成Ha104Ru型发动机的试验机。1944年1月,首架改装完成,立即投入各种试验,并于3月首飞。但是,两架试验机在试验审查中,废气涡轮增压器连续出现涡轮轴因温度过高的高空振动,涡轮管制器不协调,涡轮齿轮内部故障等种种故障。通过努力查找问题,并采取拆除两级增压器之间的中间冷却器的办法,解决了其中一个故障。虽然取得了8000米高空时速551千米的成绩,可是故障仍然太多,未能通过10月陆军的审查,这个项目最终也被取消。

Ⅰ型改的取消,让Ⅱ型项目复活了。先前,因为安装液力连轴式增压器的Ha214Bu型耐久性试验一直不过关,所以1943年9、10月就完成改装的第16、17号原型机就一直搁置着。这两架飞机翼端延长,机内增设油箱,部分机体钢质化与木质化改进,机首改为二式20毫米机炮,后上方的同型20毫米机炮升级双联装,并安装了多种雷达无线电设备。1944年3月,军方看到Ha104Ru型问题太多,这才将它们重新拖出来进行试验。到7月,日本陆军重新决定以Ⅱ型作为第二批生产型。然而,不争气的发动机依然故障重重。进入1945年,虽然多次改进,但美军空袭频繁,飞行试验无法有效进行。当年3月20日,1号机遇到一起迫降事故而受損。7月下旬,2号机在各务原地面被美机炸毁。最终,直到战争结束,都没有新的Ki-67轰炸机的生产型面世。

◎特种用途机型

日军利用Ki-67Ⅰ机体,改装了四种特种攻击飞机。其中两种是自杀式攻击机:To号特攻机和Ki-167樱弹特攻机。前者1944年8月18日指示设计,拆除了全部自卫武器、轰炸设备和其他不需要的设备,仅保留1套驾驶设备和必要的通信、氧气设备。机首设中央引爆装置并向前突出,机体内安装2枚海军80号(800千克)炸弹。有的说法认为2枚炸弹都用钢索绑在后上机炮后方的床板上,也有说法认为有1枚在炸弹舱内。按照后一说法,飞机撞击目标后,先引爆炸弹舱的炸弹,由此引爆床板上的炸弹。最初要求改装10架,同年12月6日又要求追加改装5架,最后全部完成。

后者于1944年12月2日接到指示开始设计。当月接近完成时,生产厂遭遇东海大地震及空袭,破坏严重,故而到次年2月才完成。主要改进包括,在中央翼桁间上部机体内装载1枚直径1.6米,重2900千克的“樱”炸弹,机体前部周围放射状安置引信;拆除全部自卫武器与轰炸设备;机体前部与尾部木制化。“樱”弹采用月牙形装药,外包数毫米厚钢板,类似聚能破甲弹,威力极大。外壳钢板较薄,因此同等重量装药量更大。试验成功后,改装少量飞机使用。

另外两种是延长航程的特别版。1945年硫磺岛战役后,美军从马里亚纳群岛起飞B-29轰炸日本本土。为了垂死挣扎,6月,日本陆军的安藤成雄大佐提出了改装延长航程型Ki-67,实现攻击B-29基地的方案。新机由已改名日本第1飞机制造厂的名古屋厂负责设计。改造内容包括:左右主翼翼端部延长0.75米;炸弹舱和后上炮座各设700升、2200升油箱,两翼挂载可抛弃副油箱,使燃油总量达到7800升;增大滑油箱容量;除机尾机枪外,其他自卫武器均予拆除;安装TaKi1号Ⅱ型雷达与TaKi13号无线电高度计;载弹为15枚50千克Ta弹。这样,作战半径可增大至2600千米以上。飞机由先行疏散到高萩的日本陆军航空工厂组装部负责改装,到7月完成12架,但尚未来得及投入作战,战争就结束了。

还有一种远程袭击机。其基本改造与前述一致,但在4处自卫武器拆除的同时,在机首下方和炸弹舱之后的机体下部分别设置1门和4门二式20毫米机炮,火炮与水平线呈30度倾角向前下方固定安装。尾部换装1门同型20毫米旋转机炮。原计在1945年8月25日完成设计,但由于武器改装花费太久,到战争结束时仅完成60%。

衍生机型

由于Ki-67的设计还算成功,日本陆军又在这种飞机的基础上,开发了多种其它用途的机型。第一种是 Ki-69轰炸护航机。1940年3月13日,名古屋厂厂长以下的多位技术骨干开会,讨论陆军试验机型设计事务。在这次会议上,提出了基于Ki-67的轰炸护航机的设想。这种轰炸护航机在外形设计、发动机和零部件上与Ki-67保持一致,以获得几乎相同的机动性能、编队能力、制造方式和一定的作战隐蔽性。根据他们的计划,在Ki-67纸面设计完成3个月后可以完成这种伴随支援机的设计图,在1942年3月完成1号原型机。

1940年6月28日,陆航本部予以了认可,并发布基本设计指标。其实用升限、航程、最大水平速度均与Ki-67轰炸机相同,其他指标也近似,但编队内机动性略胜一筹。为提高作战能力,设置8个自卫武器点(机首尾、侧面左右、下方前后、上方前后),乘员9-12人,重要部位设置装甲。后来该计划因故取消。

第二种是Ki-97运输机。因为三菱公司利用97式重轰炸机设计的百式运输机(军用型Ki-57)曾取得成功。所以该公司根据对高性能运输机需要性的预测,安排小泽久之丞在Ki-67的基础上,早早着手提出了新运输机设计。新机采用Ki-67的主翼、尾翼、发动机和降落装置,机体重新设计,改用下单翼。

对于三菱的主动,日本陆军内部却不太在意。直到1943年2月3日,陆航本部才正式下达设计指示,内容包括新运输机应将巡航高度设在7000米以下,航程3000千米,机组2人,乘客21人。发动机采用Ha104型,与运输伞兵的百式运输机采用同样的设备。原型机要制造4架,其中1号机要求在1944年1月末完成。后来航程要求又提高到4000千米,并要求增加液氧设备和实现木制化。1944年9月,设计接近完成时,突然接到停止开发的命令,项目终止。

第三种是Ki-109特殊防空战斗机。根据陆航本的设想,要利用Ki-67的机体,开发一种专门对付高空重轰炸机的战斗机。1943年11月20日,内部设计指示下达,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用2门Ho204型37毫米机炮替换后上方的20毫米机炮,称Ki-109甲型。一是安装无线电定位仪与40厘米级机载探照灯,称Ki-109乙型。前者是拦截战斗机,后者是夜间侦察照射机,两者可搭配行动。之后,负责Ki-67审查的酒本英夫少佐提出,Ki-109甲型的主武器改用75毫米88式野战高射炮,可以在B-29的自卫火力圈之外击落这种轰炸机。

这一疯狂的念头还真的很快被搬上了绘图板。1944年3月,设计完成,三菱公司决意利用审查部已有的原型机(4-20号机)中的2架进行改装。8月下旬,1号原型机完工。为了容纳火炮,左侧副驾驶员座席驾驶装置拆除,仪表板下方储存15发炮弹。开炮时,由副驾驶员装填,驾驶员按下开炮按钮。9月,该机在福生基地进行了测试,除了开炮冲击波对机体表面有所伤害外,其他没有大的问题。10月,日本陆军下令紧急追加生产44架。11月起,酒本少佐亲自驾机参与拦截,结果效果不佳。因为落后的四式轰炸机根本追不上B-29。次年2月,日军开始对该机大幅改进,但受空袭影响,未能完成测试。后来,日军企图让Ki-109被改用于对舰船的攻击,海上攻击的测试也进行了。然而由于战争临近尾声,这个低速日版的“大炮鸟”只生产了20架。

与Ki-109甲型搭配的乙型开发进行地相对顺利。1944年7月,用审查部所属的某架原型机开始改装,10月完工并投入测试。测试结果没有大问题,但随着甲型的失败,这个型号也就湮没无闻了。

生产装备情况

Ki-67型飞机由三菱公司下属的名古屋飞机工厂、熊本飞机工厂,川崎公司和位于立川的陆军飞机制造厂生产。到战争结束为止,名古屋生产了20架原型机和544架生产型,熊本和川崎公司各生产了42架和91架生产型,而立川的陆军厂则没有造出1架成机。前述总计生产697架,其中生产型677架。后者全是Ki-67I型,如前述其中又有少量改装成特种用途飞机,个别改装成改进试验原型机。

Ki-67的生產数量并不多。尽管最初该机是按照大规模量产的要求设计的,制造厂的技术人员也付诸了努力。可是开始生产后,这个目标还是遇到了极大的困难。与日本设计的其他重型轰炸机类似,放大设计减少配件的思路不成功,通用部件量产化设计也不彻底。各种装备试验修改次数过多,产品管理不善,生产开始后遭受空袭和地震灾害等等因素综合作用,这型轰炸机的低产量就不难理解了。

装备了Ki-67及其改进、衍生机型的,总共有10个飞行战队以及负责重轰炸机训练的浜松教导飞行师团。其中第98飞行战队是首个换装Ki-67Ⅰ的战队,时间为1944年5-7月,之后是第7飞行战队。第62飞行战队在1945年初换装Ki-67Ⅰ改装的特攻机,负责特攻行动。第107飞行战队自1944年8月起,第14飞行战队自1945年5月起换装Ki-109。

战后,有4架Ki-67Ⅰ和16号原型机(安装Ha214Bu的Ⅱ型1号原型机)被运到美国测试。其中一架在1946年9月交给博物馆,后不知所踪。另4机被拆卸。

作战情况

◎鱼雷攻击

Ki-67服役之后,最重要的作用是参与海上鱼雷攻击,打击美国水面舰队,尤其是航母编队。最初装备该机的第7、98飞行战队(以下简称7战队、98战队),都直接调拨到海军指挥序列之下。飞机和人员进驻海军航空基地,由海军航空队负责指挥、训练和供应。特别是安排专门侦察员的训练。由于训练时间不足,实际投入作战时,这些部队还是采用了陆海军人员混编的方式开展行动。

1944年8月底,98战队编入专门攻击美国航母编队的T部队。但是直到9月底装备了雷达的飞机还没全到位。10月12日,该战队投入台湾水域的攻击作战。考虑到美军强大的防空力量,他们是按照夜间攻击来训练的。按当时的夜间攻击战术,编队分成两队。一队为装备雷达和装载照明弹的照明机,一队为挂载鱼雷的攻击机。照明队发现目标后投下照明弹,照亮目标,再由攻击队发起进攻。10月12日夜,由于照明的效果不佳,该部队的首次攻击未果返航。由于负责军官未及时向照明任务机下达返航命令,结果造成8机全部失踪。另外,攻击队也有3机未返航。初次出击就损失了全部装雷达的3机在内的共11机,Ki-67的首次反舰作战可谓滑稽。14日黄昏,第二次出动16机遭到美军F6F战斗机和防空火力有效拦截。12机被击落,3机返航中坠落,只有1架安全返回。至此,两次战斗共损失26机与25个机组,战果为零。该战队只好返回本土休整。

11月,7战队加入T部队,他们被派往菲律宾。由于天气恶劣,仅部分飞机抵达吕宋岛。其后残留在台湾的机群有4机参与黄昏攻击。结果2机被美方击落,1机返航时坠毁,另1机返回后发现机体后部弹孔密布如蚊帐。而进驻吕宋岛的机群在11月18、19日,以半数飞机挂载鱼雷,半数挂载炸弹的编成飞往莱特湾,战果不明。11月27日,T部队因装备损失殆尽被解散,人员返回本土。

1945年2月,硫磺岛战役打响,日军将第60、110飞行战队的Ki-67I投入作战,他们以2-5架飞机,在16-19日夜连续发动袭击。两战队各损失3、1机。

冲绳战役之前,美军航母编队终于逼近日本九州,日本海军第5航空舰队的司令宇垣缠中将下令攻击。休整中的7、98战队正好在该舰队指挥序列内,他们也只得投入攻击。这时日本人修改了战术,7战队的飞机配备雷达的数量较少,就采用3机编组。长机为装备雷达的照明机,2架僚机为攻击机,以组为单位作战。98战队的飞机配备雷达数量较多,采取单机战术,并以美舰防空火炮的炮口闪光为指示攻击。7战队在3月18日凌晨与夜晚各出动11、6机,损失1、2机。98战队在18、19日凌晨与20夜分别出动12、9、8机,损失2、3、2机。当然,战果不明。

冲绳战役开始后,海军指挥的两战队依旧沿用前述战术作战,在3月26、29、31日夜攻击美军舰队。陆军指挥的60、110战队在28日夜攻击美军舰队。4月1日,美军登陆冲绳岛之后,攻击美军舰队的任务完全由7、98战队负责。持续每次出动2至9机,在夜晚发起攻击,直到7月上旬,两战队脱离海军指挥。其后为避免遭遇空袭,他们被分散到日本海沿岸与朝鲜的机场,在那里苟活到了战争结束。

此外,驻新加坡的第61飞行战队还进行了可能是Ki-67的最后一次鱼雷攻击。1945年6月中旬,美军对婆罗洲巴厘巴板实施登陆。25日,正在马六甲海峡进行鱼雷攻击训练的61战队出动9机,从樟宜机场起飞,进驻爪哇岛泗水的海军机场。他们装载鱼雷前往巴厘巴板水域攻击。1机作为侦察机先起飞,之后因3机故障,先起飞5机,后来又有修好的2机跟进。投雷完成后,有2机未返航。

前述众多的攻击,根据返航的日本飞行员报告,击沉或重创美国军舰或船只若干。实际上都是夸大宣传。结合战后美军的资料,这种轰炸机给美军舰队造成损失几乎为零。

◎轰炸行动

相对鱼雷攻击,Ki-67执行的轰炸任务少得多。前述7战队参加的对莱特湾的攻击行动,可能就是Ki-67最早的炸弹轰炸了。其后,7战队的飞机在1944年11月24-26日夜晚又连续出动,轰炸了莱特岛的塔克洛班机场。

同年12月6日,新成立的110战队派10机进驻硫磺岛。这些飞机机体内增设2个总容积200升的油箱,挂载15枚50千克Ta弹,编队长机装备Taki1型对地雷达,执行轰炸塞班岛的任务。当天机队起飞,除2机故障返航,其余的飞机则以超低空飞行于7日凌晨抵达了塞班岛东侧。之后他们分成两个编组从东和南夹击。由于当天美军B-29正准备出动,排列在滑行道,機场灯光照如白昼,因此目标显眼,但防空火力严密。这些轰炸机大多没有形成有效投弹,最终返航的只有2机。

7战队也曾加入对塞班岛的轰炸,但由于故障,派遣的5机只有2机在12月25日深夜飞到塞班岛。他们遭遇美军夜间战斗机。1机对提尼安岛投弹后返航,另1机被击落。次日,另5机再度出击,只有2机抵达目标。1机返航,1机受伤迫降在帕甘岛。随后因为陆军抗议海军将7战队用于鱼雷攻击以外的用途,这种攻击也被停止。

美军在硫磺岛登陆后,1945年2月21日夜,110战队派2机对登陆点轰炸,引起多处火灾。返航时,1机坠海1机迫降损坏。

美军登陆冲绳岛后,60、110战队飞机开始用于对地轰炸。4月7日,两战队10机袭击美军在嘉手纳囤积的物资。之后直到6月,他们以冲绳的美军机场为目标,持续多次轰炸,取得一定战果。8月,休整后的110战队进驻伪满洲国,在6日和8日两度轰炸冲绳美军机场。

驻扎新加坡的第61飞行战队则对巴拉望岛实施了攻击。1945年4月28日,3机进驻婆罗洲根地咬的秘密机场。随后出动2机扫射并轰炸了普林塞萨机场。

此外,第74飞行战队计划轰炸硫磺岛,第14飞行战队计划轰炸塞班岛,都因故未成。

◎特种行动

Ki-67参与的特种行动包括三类情况,一是自杀攻击。1944年10月24日,以9架改造的To号特攻机(以下简称To号)和26人组成“富岳队”。28日,进驻吕宋岛克拉克机场。从11月7日至次年1月12日,出击7次以上,除第一次天气不良返航外,另6次损失8机。

其后,第62飞行战队被专门用于特攻任务。3月19日第一次出击,派出4架To号,2机未发现目标返航,2机失踪。4月17日,第一次参加冲绳作战,2架To号白天出击,遭F6F围攻,1机损失,1机返航后被空袭炸毁。5月25日,再次出击,包括2架Ki-167和2架To号。前者均未返航,后者未發现目标返航。8月12日,在西筑波机场休整的战队遭到空袭,全部特攻机均被消灭。

二是充当运输机。1945年3月6日夜,110战队曾派1机向硫磺岛守军空投紧急物资,但没有返航。6月17日,60、110战队亦向冲绳守军空投补给,3机被击落。

三就是防空拦截和对海炮击。由于Ki-109设计的不成功,实际没有参与防空拦截作战,改用于对舰攻击,又没遇到作战机会。

值得一提的是,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日本派遣全权代表团前往菲律宾与麦克阿瑟将军商谈投降事宜。8月20日,代表团在返回本土时遭遇空中险情,座机迫降损坏,临时调1架停在浜松机场的Ki-67接替,运载代表团回到东京。对该机型而言,这也算是一段有趣的插曲了。

不管日本陆军有着怎样的理由将Ki-67定义为重轰炸机,但其本质就是一款执行战术任务的中型轰炸机。高航速、低载弹量和短航程是其特色。与同时代其他国家的中型轰炸机相较,Ki-67的性能并非一无是处。它具备较远的航程、更快的航速。由于发动机难得的可靠,确保它成就了“日本最成功的重轰炸机”的美名。但是,为了取得这些优势,该机也牺牲了载弹量。由于诸多原因造成的设计生产延误和规模化生产不彻底,又在使用上将大量飞机浪费在鱼雷攻击与自杀攻击方面,所以,日本陆军认为该机型在实战中未能充分发挥其性能。

猜你喜欢
原型机战队机体
“特战队”工作法:当好疫情救治急先锋
水果特战队
神威E级超算原型机启用
从两届Major亚军,看中国战队Ti8前景
饲粮锌在畜禽机体中的作用
柴油机机体常见损伤的检修
中国运—20运输机可能将于2016年开始服役
浅析12V240ZJB柴油机碾瓦烧轴
关于初中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的探究
新时代的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