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2017-07-12 08:06张钦瑞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7年7期
关键词:闻斯行孔子原则

问答法作为一种有着悠久历史的教学方法曾一度活跃在教育教学发展的各个领域、阶段,究其产生时期,最早可追溯到孔子、苏格拉底时代。而时至今日,该教学方法仍被广泛使用于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当然,问答法能够沿袭如此之久,其优势自是不言而喻的,如问答法易唤起学生注意力,使学生能够及时回归课堂的学习;问答法通过师生双方的一问一答,有益于培养学生遣词造句及熟练的语言应用能力等诸多好处。如果使用不当,其也存在不少问题,如问答法应用不合理时可能引起学生的厌烦,从而产生对课堂的抵触情绪。因而,问答法在实际教学中能否得到有效应用,并发挥出其本身具有的优势,还需我们后人不断努力去探索其应用原则,以使该教学方法在教育教学中发挥其独特的优势。

语文教学中,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提出问题,随后请学生合乎要求地回答问题,是引起学生积极思考问题的有效方法,可以逐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处理好课堂上的问答,也可以使学生聚精会神地倾听教师的讲解。我们发现:如果一堂或几堂课,教师没有提出问题并解答问题,教学就流于平铺直叙,呆板而无生气,学生就会感到枯燥乏味,学到的知识也不会牢固。且我们应时代发展对今后教育走向的要求,修订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新课标将这一重要理念落实在具体的“教学建议”中。那么,如何利用这一理念来优化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呢?笔者认为教师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上是否能科学地实行问答法教学极其重要。怎样才能使提问得当,从而有效发挥问答法的作用呢?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从探究问答教学法的概念入手,分析问答法在应用中的优势及误区,从而提出在教学中的应用原则,使其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发挥出更显著的优势。

一、问答法的概念

问答法,也称对话法、谈话法,它是以师生对话形式进行教学的一种方法,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它的出现伴同人类语言的产生,说到底,人类语言的交流也无非是在这一问一答间逐渐发展起来的[1]。问答法曾在古希腊和我国的春秋战国时期一度十分繁荣。

二、问答法的应用优势及误区

教育需要对话、问答,这成为我们主张对话教育的一个强大的理由。对话教育本身具有的优点也是其在教育教学中从未“衰老”的资本[2]。当然,注意到问答法有其明显优势的同时,也需要我们关注其存在的误区,以求该教学方法被合理应用。

(一)应用优势

1.问答法有益于唤起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

这一点是问答法在教学过程中最明显的一大特点。我们今天也不妨以此为例,说说它是如何起到这种作用的。即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可能出现的同学间开小差,课上走神儿等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时,可及时向学生提出问题,然后请学生作答,以此来唤回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及时回归到课堂的学习中,活跃学生思维。而且,教师通过与学生之间的一问一答可充分调动学生质疑、思考、解疑的愿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答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问答法有利于训练学生的口语能力,养成良好的口语交际习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如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学生通过思考,搜寻词汇,组织语言,到最终形成答案,其实这期间暗中锻炼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这样长期反复地训练不仅可培养学生的组织语言的能力,也可使学生摆脱怯场的弱势,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提高。

3.问答法有利于形成教学中的双赢

问答法在教学过程中可使师生双方达到双赢的效果。如通过师生或生生间的问答、对话,教师可以随时发现学生在各个知识点方面的掌握情况、存在缺陷,以便及时地改变教学内容和方法,调整教学进度,从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而学生则可以通过教师的提问了解到自身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便进行及时地改正、提高。

经过以上分析,教师应明确:问答法具有诸多优点,但其在应用中的误区也不容忽视。

(二)应用误区

1.满堂问

通过课堂提问,教师不仅可以唤起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可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从而因材施教。但这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如有些教师在教学中只是为了提问而提问,隔一两分钟一个问题,这种做法非但不会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反而容易使学生在被不停歇地提问后产生一种厌烦心理,由此而厌烦该教师的课堂。常见现象有:部分教师将“对不对”、“好不好”作为一种“口头禅”问学生,这种做法是非常不可取的。

2.问题过于简单而没有思考的价值

教师在提问前没有经过仔细认真的考虑,问题本身过大或过于简单而没有提问的价值。如某位教师在讲授朱自清的《背影》一文时,教师提问:“《背影》的作者是谁?”对于这样的问题,学生总是丝毫不用思考,便马上作答:“朱自清。”诸如此类问题未免太过于简单而没有提问的价值。

3.提问流于形式

提出问题后,教师自己立刻作答,学生没有思考时间,考虑余地,结果使提问只是走了形式。如:讲授《孔乙己》这篇文章时,教师刚分析完文章内容就开始提问:“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对于这样有深度的、需要学生认真考虑并作出总结后才能回答的问题,教师本应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思考时间,然后再请学生回答。然而,教师却在自己的提问声刚落下时就立刻作答并总结文章,于是一个本来可以很好地锻炼学生概括课文能力的机会就这样被教师的“着急”而葬送了。

4.答案标准过于生硬

当学生答案与教师预设答案不同时,教师对其毫不思考,只是本能性的排斥,而后予以否定。一般而言,对于一篇课文何处需作出提问,对应“答案是什么”之类的问题,教师在备课时便已做到了心中有数。这样的好处在于,教师在一定程度上是已经熟练掌握课文内容的。而更大的问题在于,教师有时对于问题的答案缺乏深层次理解,只是機械记忆。于是,当学生在课上对于同一个答案以不同的表达方式表达出来时,教师不加任何思考、分析,便立刻否定学生的答案。这样的做法会极大地禁锢学生的思维,妨碍学生日后的发展。

三、问答法的应用原则

问答、对话作为一种古老的教学方式,一直应用于教育教学的各个层次、阶段,当其被合理利用时,会显示出较其他教学方式的优势,而当其被忽视内在原则与技巧滥用时,也会出现问题。由此,我们在合理应用的同时要明确其运用的原则与技巧,以求达到良好的效果。

(一)启发性原则

俗语说:“学则须疑。”疑,是学的第一步,特别是语文更须激发学生善“疑”,学生年轻,生活经验还不丰富,很难深刻理解隐藏在字面背后的含义。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经验的教师总是在开讲之前提出疑问,然后启发、引导学生朝着教师指定的方向前进,以此来提高教学质量。

如西方教育家苏格拉底很早前就提出来了“产婆术”,即“苏格拉底”方法,这是最早的利用提问的方式来激起学生的疑问,启发学生的教学方法,直到现在仍被广大的教育工作者称赞。

关于启发性原则,中国教育家孔子在《论语·第七章·述而篇》中有所论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以此来说明对学生要有严格的要求,先让学生积极思考,再适时启发。

(二)循序渐进原则

这是中国古代儒家所提倡的教学原则,主张教学既要按照内容的深浅程度由易到难,同时又要按照学生的年龄特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因势利导,进而取得好的教学效果。这一原则体现在课堂的提问中表现为教师提出的问题应该是逐层深入,大致经历一个由易到难的过程。如:

《论语·子路第十三》: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已有耻,始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在这一段对话中子贡问孔子“如何可谓士”,孔子是先给出一个大的方面的标准,随后在子贡的不断追问中一步步层层推进“士”的衡量标准,最后终于给出了一个较为具体的衡量“士”的标准。在这一过程中,孔子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对于“士”的衡量标准不仅有宏观的层面,也有具体的可供参考的层面。

(三)民主性原则

这里的所谓民主性原则,主要指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要摆脱以往的“教师一人独大”的局面,而应该为受教育者创造一种自由、和谐、师生平等的学习氛围,最终使得受教育者在这种民主的环境下接受新知识,新技能。中国古代伟大教育家孔子很早就曾以这种民主教育方式给学生以知识和三观的教育。如《论语·公冶长第五》中曾有这样的一幕: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蔽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可以看出,在这一番对话开始时,孔子即为学生营造了一种十分宽松、自由、民主的氛围,随后请学生各言其志,最后,孔子并没有给出一个确定对错的答案,而只说了自己的志向,在潜移默化中给予学生三观方面的引导与教育,十分生动地体现了教育教学中的民主性原则。

(四)因材施教原则

这一教学原则最早由孔子提出,所谓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師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教学,以便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如: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在这次对话中,不同的人问同一个人同一个问题,孔子却根据二人的不同性格特征给出了不同的答案。这段看似简洁的对话却饱含着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观,告诫后人:教育要从实际出发,从学生出发。

当然,问答法在其实际教学中需要教师把握的原则还远不止于此,尚需我们教育工作者们不断努力以做出更进一步的概括与总结,以求提高日后的教学工作水平。

提问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它不仅体现着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智慧,更启迪着学生的思维,能够促进学生个性均衡而全面的发展。尤其是对于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特点的语文课而言,提什么样的问题,怎样提出问题,提问的质量如何,这些都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效果的达成,影响着学生思维能力和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因此,课堂提问是否有效直接决定着课堂教学效果,是一堂语文课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张红娟.关于语文教学中提问法的应用[J].考试周刊,2007,(31).

[2]张中原,徐林祥.语文教学技能全程训练新编[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

[3]李美旋.关于语文阅读教学中问答法的探讨[J].现代语文,2010,(6).

[4]彭霖辉.“问答法”述评[J].福建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4).

[5]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6]杨月梅.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提问的策略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4.

(张钦瑞 扬州大学文学院 225100)

猜你喜欢
闻斯行孔子原则
百家争鸣
解读《论语》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子路问强
坚守原则,逐浪前行
无罪推定原则的理解与完善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
惹人喜爱的原则(二)
惹人喜爱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