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泛在学习模式研究

2017-07-14 09:24吴林岚
课程教育研究 2017年23期
关键词:泛在学习模式职业院校

吴林岚

【摘要】泛在学习是即时、按需、适量的学习方式,学习的目的实现的目标,对提升职业教育人才素质,在职业院校进行泛在学习模式的探索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与推广价值。

【关键词】职业院校 泛在学习 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23-0037-02

“泛在学习”(U-Learning)是利用信息技术,提供给学习者的一种非正式学习方式。“职业院校泛在学习”是指职业院校的师生通过智能移动终端进行的学习活动。从本质上突出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泛在学习的目的实现即時、按需、适量的目标。对提升职业教育人才素质,在职业院校进行泛在学习模式的探索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与推广价值。

1.有利于实现创新人才的培养。

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端技能的创新型人才,泛在学习是自主性学习模式,智能手机、PAD等移动设备的普及成为学生泛在学习的良好载体,为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创设良好的智能化教学环境,学习作为自发性行为,融入学生生活,必将带来职业院校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变革。

2.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泛在学习突破传统课堂教学的束缚,给职业院校的学生提供随时随地进行学习的机会,将课堂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容结合、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有兴趣的进行无缝融合的学习活动。使职业院校的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得以改变,提高教学效果。

3.有利于实现职业教育公平

泛在学习模式实现跨班际、校际、区域等地域学习,使优秀教育资源共享,缩小差距,满足学生学习和能力的发展要求,有利于实现教育公平,营造终身教育的良好环境。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一)国外研究现状

“泛在学习”是泛在(ubiquitous)式学习,是指任何人可随时、随地的获取所需任何信息的方式。从 广义上讲,泛在学习是泛在(无处不在)的,学习活动的发生、需求、资源是无处不在;狭义的“泛在学习”(ubiquitous learning)一方面指自然、自发的行为;另一方面指以泛在计算(ubiquitous computing)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学习(潘基鑫,2010)。移动学习、数字化学习和终身学习则是实现泛在学习的重要手段和具体表现形式(白秀轩,2015)。

国外研究从1988年马克·威瑟施乐公司的定义“泛在计算”以后,主要从研究主体、研究的内涵及研究应用的三方面发生变化。从1988年-2015年“泛在学习”研究方向发生了转换:①由政府支持项目转向教育机构学术研究,例如日本、韩国。②由注重技术开发转向应用。例如日本德岛大学开发了个人使用的情境感知语言学习支持系统。③从关注技术资源和环境的创设转向关注到学习者的学习方式。例如南非费吉尼亚理工大学设计了未来型泛在)校园;美国哈佛大学的“促进泛在学习的无线手持设备”项目。

(二)国内研究现状

从2005年“泛在学习”引进国内以后,国内关于泛在学习的研究也逐步展开。目前,该领域的研究最新发展主要有三方面:从研究角度上看,从纯粹的泛在计算技术转向计算技术和移动通讯技术与“无所不在教育”,进而提出了“泛在信息社会”的新理念;从研究的视野上看,从单一的计算机学科背景研究逐渐向跨教育学科的方向,由“移动学习与普适学习”到“非正式学习、移动学习与泛在学习与研究”再到“面向终身教育的泛在学习(U-Learning )模式及其应用研究”;从研究应用上看,已从单纯的技术应用发展到学习资源的开发和应用,“泛在学习中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开发与应用”以及“对泛在时代和传播”中对泛在文化、泛在时代和泛在网络”。

总而言之,“泛在学习”引进国内以后,经历了泛在计算、泛在网络、泛网社会、普适学习、泛在学习等五个阶段(潘基鑫,2010),在这个转换过程中,国内与国外的研究方向和脉络是一致的。

综合国内外现状,从研究范围看,泛在学习模式的研究多针对是研究生、大学生群体,研究高职学生的泛在学习还较少,这种非正式学习模式在职业院校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从研究内容看,研究泛在学习模式大多关注的主要是智能的学习环境,很少的关注内容维度等,而对泛在学习模式具体实施策略研究更少。从研究方法看,以文献研究法较多,针对具体案例研究比较少。基于已有研究的现状,本研究选择高职院校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研究、问卷调查与个案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

[1]潘基鑫,雷要曾,程璐璐,石华.泛在学习理论研究综述 [J]远程教育杂志,2010.

猜你喜欢
泛在学习模式职业院校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基于微信公众号的区域历史文化泛在学习内容设计研究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支持水利职业院校发展
职业院校不能仅培养一线普通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