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单元为基础组元的综合阅读实践思考

2017-07-14 12:51黄俊
课程教育研究 2017年23期
关键词:说明文长征文体

黄俊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23-0105-01

单元是教材组元的基本形式,教材中的单元组合一般是以主题、写法、文体、学习方法等作为依据,将文章组合进行单元教学。单元本身就集中了大量丰富的材料,和以单篇为基础的综合阅读相比,它本身能为综合阅读提供广阔的空间。但是单元的整体编排也有着自己的局限性,不管以什么标准作为组元依据,都不可能兼顾到学生广泛的学习需求,都不可能适应学生的具体学情。因此,我们需要依据学情开展综合阅读。

在以单元为基础的综合阅读中,可以以单元本身为基础进行综合阅读,也可以以单元为整体选取合适的材料,或丰富单元主题内涵,拓宽学生视野,或依据一定的目标,训练学生的某种能力,或提升难度,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等。

一、以单元为基础组元丰富积累,拓宽视野。

以苏教版八年级长征单元为例。本单元要求学生感悟长征精神,理解革命先烈在长征中的大无畏的无私奉献精神。但是学生对于长征的了解十分模糊,仅有的一些关于长征的印象都是一些丰碑式的人物组合。在他们的印象中,长征无非就是过草地、过雪山,长征中的人物都是神话式、理想式的人物,都是不畏牺牲的神,他们知道这类人物,却无法将人物形象融入真实的生活中,以致谈到长征都觉得索然无味。究其原因,是他们对真实的长征并不了解,不了解长征的背景,没有感受到长征中有血有肉的人。在本单元的教学中,就应该将真实的长征经历展现在学生的眼前,让学生通过网络或书籍搜集关于长征各方面的资料,教师也要在学生搜集的基础上,补充长征中真实的故事,不仅是正面的,也要有反面的人物故事,让学生看到一个不一样的长征,让他们知道长征中的人物不都是神话,让他们在对比冲突中去感受人物的精神真谛。经过这样综合阅读的过程,学生再学长征单元,就能体会到长征中别样的滋味。这样的综合阅读,既有利于课文教学的展开,又能拓宽学生的视野,也为今后语文阅读和写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从上述案例中我们可以发现,单元材料的丰富性只是相对于单篇文本而言,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根据学情适当补充材料,组织学生进行综合阅读,充分发挥综合性阅读的优势,以弥补教材的不足。

二、以单元为基础组元提升学生的生活实际阅读能力。

这里的生活实际阅读能力主要是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的能力。在现实生活中,这种集图表、数据为一体的实用文体大量密集的出现,但是苏教版教材的单元组合中,除了专题和少量的文章有所体现外,其余文章都是以纯文字的形式出现,并且其中很多图画比较直观,图片与文章内容之间不需要以思维为纽带连接,缺少思维容量,这反映教材编写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不利于提升学生阅读非连续性文本的能力。在教学中,我们应该适当在单元教学中增加相应的材料,让学生在综合閱读中既提升对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能力,又能将书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实现融会贯通,学以致用。

“事理说明”单元主要是让学生学会阅读事理说明类文章并能写简单的说明文,并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在此单元中就可以补充课外的非连续性文本,采用比较阅读的形式,让学生学会阅读此类文体。在教学完本单元后,可以补充几篇短小科技性的非连续性文本(文本选择时最好兼顾到各种形式的图表,比如柱状图、表格、坐标图等,以便指导学生阅读不同类型的图表),指导如何阅读后,与课文进行比较阅读,思考图表、表格在文本中出现的好处体现在哪里。学生能够发现,插入表格及其图画能够更形象直观的利于读者理解,更加清晰,但是纯粹的表格形式可能也不太利于读者的理解,最好加以适当的文字说明,这样就能够相得益彰。在此之后,可以设计不同的训练形式加深学生的理解。比如,可以让学生自选课文的一段或几段,将其中的一部分转化为图表的形式表达,兼顾上下文的连贯,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可以让学生将图表信息转化为文字信息,以清晰表述图表所呈现的内容,锻炼学生的阅读和表达能力,还可以让学生针对生活中的某一种现象自己创作短文。通过多种形式的训练,学生能在单元学习的基础上,更加全面的了解文章的不同表现形式,也能在一定的程度上提升学生的生活实际阅读能力。

三、以单元为基础组元让学生相对全面掌握相应的语文知识。

之前讲过单元的组元是存在一定缺陷的,要减少这种缺陷所带来的弊端,就必须要在单元的基础上对原有的课文进行补充,以综合阅读的形式来弥补,让学生在现有的基础上或更加全面的掌握一些知识,或认识一种文体,或学会一种写法等,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课堂教学的高效。

以苏教版新闻单元为例,新闻是平时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文体,其表现的形式有很多,通讯、消息、速写、特写等,不同的形式适用于不同的生活情景,其功用、特点也不尽相同。在整个苏教版初中教材中,新闻单元仅有一个,其重要性可见一斑,而苏教版的新闻单元选材并不能帮助学生较为全面的掌握新闻的相关知识。并且新闻一般强调的是时效性,虽然课本选文体裁特点比较明显,也很典型,但有的离学生的生活比较远,相比较而言,其时时代感不强,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因此适当的补充一定的课外文本是非常有必要的。在教学时可以从报纸、网络等媒体中寻找一些时代感比较强,社会比较关注的热点新闻进行补充阅读,以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同事兼顾速写、特写、电报等形式的新闻,让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新闻的特点和形式。比如电报这种新闻形式,在当今社会基本已经被现代的通讯手段所代替,学生了解不多,但在以往它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通讯形式,并且在一些文学作品中也时常出现,如果在教学单元中补充一两则电报,让大家比较电报与课文中新闻形式的区别,思考产生这种区别的原因,然后将课文改写成一个电报,这样对学生全面了解新闻肯定是大有裨益,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也能训练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

四、以单元为基础把握前后相继的知识联系构建相应的知识体系。

知识的理解需要经过一定的练习才能达到熟练掌握,所谓熟能生巧即是如此。但是由于语文知识的庞杂和模糊性,加之单元的编排上考虑到了学生不同年龄和学段的特点,不可能做到将所有的知识集中系统的在相对集中的单元中全部解决,因此,许多的知识往往在单元体系中间断编排,难度逐渐加深,以便更符合学生实际学情,实现知识和技能的螺旋上升。尽管《新课程标准》中强调不用刻意追求知识体系的完整性,但是客观上,语文知识是具有一定的体系,只有在体系中才能更加牢固地掌握知识。依据这种情况,我们就需要利用教材编排特点,进行前后单元的综合比较阅读,以勾连前后相继的知识,构建相应完整的知识体系,实现知识的巩固和技能的提升。

比如说明文单元在七年级和八年级都有编排,但是在内容的选择上有很大的差异。七年级的课文主要是以事物说明文为主,而八年级加入的事理说明文,两者都属于说明文的范畴,但后者更强调思维能力,更符合更高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只有将两者合成一个体系才更符合语文学习和思维认知的规律。因此在教学中,可以在学习完八年级事理说明文之后,进行两个单元的比较阅读,重点归纳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的区别,在说明方法、说明结构等方面存在的异同,以此来勾连前后的知识,构建一个相对完整的说明文知识体系。这种方法更能够促进学生理解两种不同对象说明文的特征,也能够使学生加深对说明文文体的认识,达到知识的巩固和提升。也许有人会认为没有必要这么麻烦,完全可以在学生初次接触相应文体知识时就系统的讲解,这样会更简便。这种做法看似简便,其实是为祸很深。试想,学生刚接触一类文体,又没有一定的文本材料作文支撑,怎么可能让学生在一个简短的单元中掌握这么丰富的文体知识呢?在加上学生初次接触,各种知识尚不是很清楚,能够在一个单元的学习中掌握几个基础的知识点就已属不易,如果盲目的加入过深的知识,只会造成学生思维的混乱,甚至使学生连最基本的知识也掌握得不牢固。所以,从学段整体规划,利用单元进行前后勾连式的综合阅读更符合学生认知的规律。

以上的两种综合性阅读是教学中常采用的阅读方式,主要是以精读为主,依托课堂教学以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益。下面的形式主要是以略读和浏览为主,主要依靠课外时间由学生自主阅读,或课内指导与课外阅读相结合的综合阅读。

猜你喜欢
说明文长征文体
说明文阅读专练
轻松掌握“冷门”文体
文从字顺,紧扣文体
如何提高自述型说明文的颜值
长征五号首飞成功
“翱翔之星”搭长征七号顺利入轨
若干教研文体与其相关对象的比较
长征六号为何能快速发射?
说明文中相似、相反与因果联想的运用
文体家阿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