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设计研究

2017-07-14 19:57靳君
课程教育研究 2017年23期
关键词:有效设计微课小学数学

靳君

【摘要】微课教学法具有针对性强,支持学生个性化学习的优势。本文针对当前小学数学学科微课使用和设计中存在的误区,根据小学数学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实际需求的调研,结合新课标的要求,给出了微课设计的有效模式。

【关键词】微课 小学数学 有效设计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23-0143-02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学习方式的变革,学习进入了“微”时代。 “微课”是指根据国家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实践的需求,教师选择单个知识点(教学重难点、关键点和易错点)进行微课教学设计,通过概念讲解和结合生活举例的教学途径,以微视频的方式记录下,支持学生进行个性化学习的教学资源。小学阶段的微课一般不超过5-7分钟,具有时间简短、内容精炼、目标明确、形式多样、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支持学生个性化学习的特点。

1.微课设计的理论基础

1.1掌握学习理论

掌握学习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提出来,他指出,任何学生只要被给予足够的有效学习时间,都能掌握几乎所有的学习内容。实现掌握学习的关键在于有效的学习时间和及时的学习支持和反馈,也就是在学习者遇到学习困难的时候以及学习完成的时候,给予及时的学习支持,在操作上需要把学习任务分成单个的、一系列小的学习目标。

1.2认知负荷理论

认知负荷理论是澳大利亚认知心理学家约翰·斯威勒提出的。人的认知结构由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组成,短时记忆具有容量小、只处理简单信息、保存时间短的特征,长时记忆的容量几乎无限,其中存储的信息既可以是小的、零碎的一些事实,也可以是大的、复杂交互、序列化的信息。[1]认知负荷理论认为长时记忆是学习的中心,如果长时记忆中的内容没有发生变化,则不可能发生持久意義上的学习,但长时记忆的变化首先要经过短时记忆的加工过程[2],因此,学习要从“微小”的模块入手。

2.影响微课使用的因素研究

2.1微课的时长

在设计和制作微课之前,教师都能了解什么是微课,从而知道微课要求时长不超过10分钟,教师通常希望教学过程的完整,因此大部分的微课集中在7-10分钟,如果把微课时长细分为3-5分钟,5-7分钟,7-10分钟进行调查,可以发现学生青睐的微课时间长短集中在5-7分钟左右,当微课时间大于7分钟后,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开始衰减,微课时长少于3-5分钟,则不利用知识点教学的完整性。

2.2微课的呈现形式

老师或者开发者在设计微课时应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的呈现形式来制作,不同学生对课件的呈现方式需求有所不同,有的学生喜欢文字图片类型,有的喜欢实物模型类型等。根据对学生不同需求的调查,视频讲解是学生最依赖的呈现形式,PPT演示的形式次之。

2.3微课的教学设计

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影响微课使用有效性的重要因素,导致学生不能正常按规定学习,导致进度跟不上甚至还会出现掉链子的现象。调查中,大部分小学生由于自控力的不足,易分心,较难抓住微课的教学核心。

3.微课有效设计模型

微课作为个性化教学中的一种重要学习资源,是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的认知活动,微课应该如何设计,才能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从而帮助教师支持学生进行个性化学习的过程呢?笔者发现,微课的设计必需要系统地分析教学内容和学生,解决学生在将要发生的学习过程中最可能出现的困难和问题,优化整合学习资源。微课的设计可以简单的划分为前期准备,内容设计,资源开发和学习与评价四个阶段。

(一)前期准备

1.微课的主题选择

利用微课进行教学时,主题的选择最关键。教材中不是每个主题都可制作微课,一部分主题选择用微课教学得到的效果甚佳,而一部分的主题只能通过传统的教学方式更能让学生更易接受。是否选择开发微课,决定于教学内容的难易性,是否容易列举实例两个关键要素。一方面,难度较大的内容在5-7分钟之内无法通过概念讲解和列举实例完成教学过程;另一方面,主题与生活实例广泛关联性的强弱是决定微课教学的关键。

2.目标制定

学习目标是学生在学习发生之前和学习过程完成之后,形成了相对持久的行为和心理变化,是学习过程的出发点和目的地。微课的目的是支持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在设计微课时,必须细化学习目标,明确学生已经会的和还没有掌握的,从而得出微课的教学目标设定。

(二)内容设计

教学设计,是设计适应学生内部特征的外部支持环境,从而完成教与学过程的活动。条件简化法,可以有效的规划微课单元划分和教学设计。所谓条件简化法,就像画家绘画之前先勾勒形状,然后再充实细节一样,在内容设计时,可以让学生首先掌握知识应用的全貌,但是这个全貌是最简单的知识应用,然后逐渐的增加条件和知识容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这样的内容设计,可以让学生从小学就建立利用数学解决生活问题的意识。

(三)资源整合设计

1.资源设计

根据掌握学习理论,学生完成学习目标需要充足的有效学习时间,但是学生是不可能有无限的学习时间,在有限的学习时间条件下,就需要有效的学习资源支持。微课中使用的教学课件应具备动态化、具体化和过程化的特点。

例如在“图形与几何”模块的微课设计中,由于小学学生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而抽象思维较弱的特点,但“图形与几何”需要学生进行抽象的空间探索,并为以后的更高级别的空间研究奠定基础,就需要多样化的学习资源优化设计。比如在设计“两条直线的关系”的微课时,利用动画技术实现直线a和直线b在空间位置上的转化,支持学生探索直线在空间中的关系。

2.视音频的录制

微课是一种教学视频资源,因此对微课本身的音视频录制的设计,就是对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支持环境。在录制视频前应该设计好脚本,准备好所需素材,构想整体结构和预期效果。录制的画面要做到清晰可见,图像要横平竖直,声音要清楚明了,画面要整体连续,根据画面构图的自身特点去选择、组织画面,形成内容和形式完美结合。

3.练习设计

每次微课学习之后必须有对应反馈习题的设计,以促进学生掌握学习过程的完成。根据认知符合理论,习题的数量应限制在3-5个,习题设计应包含集中式习题和发散式习题,集中式习题来巩固数学知识,促进学生的低路迁移;发散式习题用于拓展数学思维,促进学生的高路迁移。习题的内容和难度对学生的知识吸收呈线性关系,知识巩固方面的习题较为基础,而知识强化方面的习题难度则为较大。因此,在设计测试练习内容方面的习题时应该考虑其巩固和强化的原则。

(四)微课学习与评价

运用只能终端进行个性化学习、自主学习和移动学习已成为信息时代生活中碎片化学习的需要,将移动学习纳入正式学习,将正式教育与非正式教育成功对接,不仅需要微课资源建设更加规范化,还需要微课学习考核更加科学,当微课学习和传统学习能过互利共生、相互促进时,说明微课实现了大规模的发展和普及。在构建微课评价体系时要能充分体现其教学总体目标,根据不同的学科和教学对象设计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孙方.多媒体课件的信息加工策略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2,(3):81-83.

[2]杨进中.认知负荷理论视角的移动课程教学设计原则[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2,(5):86-89.

猜你喜欢
有效设计微课小学数学
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高中数学如何提高学生作业有效性的探索
探究小学数学作业的有效设计
与“微课”的首次亲密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