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数学“同课异构”的实践与反思

2017-07-14 13:52吴稀莹
课程教育研究 2017年23期
关键词:同课异构

吴稀莹

【摘要】同课异构即同一教学内容,由不同的教师,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同课异构”教学研讨为教师们提供了一个彼此相互学习的交流空间。“同课异构”可以引发参与者智慧的碰撞,彼此交换思想,彼此取其精华,从而实现课堂的高效性。

【关键词】“同课异构” “同中求异” “异中求同” “交换思想” “取长补短”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23-0155-01

一、“同课异构”的意义与一般步骤

“同课异构”的提出已经不止一年,对于不同的教师所处的不同岗位,对其的理解各相不同,说法不一。在我看来,“同课异构”的基础是“同课”即同一教学内容,本着相同的教学目标,相同的教学重、难点进行授课;而“异构”则体现在不同的教师根据自己对课题内容的理解,凭着自己多年形成的教学风格与练就的教学技能,以及实际教学中所面对的学生切身的实际情况,所在学校现有的教学条件等进行有条理的教学设计,充分备课并顺利实施有效上课。

“同课异构”的基本步骤:首先,要确定教学课题内容;其次,授课者要了解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了解学生的实际状况的基础上,进行对所教内容的深度剖析,广泛收集相关课题的资料;再次,经过深思、钻研、挖掘后,撰写教学设计,制作教学课件与学生的导学案,并进行教学实践;然后进行研讨式磨课、评课活动,在此过程中详细地分析教学中的行为;最后,针对教学中暴露出来的典型问题,进行修改原教学设计,写出教学反思材料。

二、“同课异构”的实施

由于我们在“同课异构”的过程中,考虑到教师的自身素养、教学个性风格等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故在实施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几方面:

1.以“同课”为中心

“同课异构”的基础是“同课”即在相同的教学课题下,根据不同教师的不同理解,以不同的教学个性风格进行课堂展示,最终达到相同的教学目标。以“同课”作为基础条件,教师们进行有针对性的比较式的教学研讨,在共性与个性之间展开差异性的比较,在比较过程中追求“同中有异”、“异中存同”,在这种比较的基础上,实现“同课异构”的价值。

2.以行动研究为基础

所谓的行动研究就是在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过程中,所暴露的一些教学问题,我们教师要善于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细致的分析问题,积极的解决问题,并在这一过程中立足于自己与学生实际的情况,将遇到的疑难问题通过研究整改,本着“有效教学”的原则,重新进行教学设计,不断地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深入反思,从而实现自我教学水平的不断提升。

3.以同伴互助为桥梁

当我们遇到问题时,寻求帮助是每个人的第一反映,而同事之间的互助是我们在教学中最基本、最直接、最高效的力量,缺少了同事的帮助与支持,个人将很难发现自己的缺点,同时个人能力也很难得以提升,然而团队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个体应融入团队之中,将个人才智与集体智慧紧密结合,共同进步,营造“同课异构”的高效课堂,提高团队的整体教学质量。

4.以解决问题为目标

“同课异构”过程中会不断地暴露出问题,教师的课堂教学技能、课堂教学构思只有在不断的解决问题过程中逐步提高。在“同课异构”中教师根据自己富有个性的教学设计,面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课堂教学中总是会产生不可预测的问题,面对各种预想不到的情况,我们只有身临其境的不断尝试,分析所遇到的各种问题,总结经验,从而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采用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不断的深入反思,最终解决疑难问题,实现教学构想,呈现高效课堂。

三、“同课异构”的终极目标

我们在“同课异构”中,虽然以“同课”为基础,以“异构”为发展,但每个教师必须做到“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我们要考虑到:由于每个教师自身的学识素养、教学经验、个性能力等差异所致,面对同一节课的教学内容的个性化,在课堂教学中让我们看到不同教师对同一教材内容的不同处理,所撰写的教学设计不同,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最后呈现出与众不同,五彩缤纷的课堂效果,同时也展示出各位教师的不同风采与个性。通过各位教师巧妙的构思与精心的设计最终完成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彰显了教师的教学个性,打开了教师的教学思路,真正体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彻底实现了高效教学的终极目标。

教学是有规律的,但教学亦是“教无定法”的,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的探索,更重要的是触动学生学习激情,让学生把学习当作是一种快乐,那么他们对课堂的投入热情就会远远超过老师的想象。“同课异构”是教师之间思想的交换,是人与人之间智慧的碰撞,碰撞之下让老师更敢于打开教学思路,避免教学的千篇一律;是同仁之间在教学教法上取长补短;是精英之间的汲取精华,同时为教师们提供了一个彼此相互学习交流的空间。通过这个空间,教师们可以面对面的交流切磋,可以共同探讨在教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交流彼此的教学艺术个性,互换彼此的教学经验,分享教学硕果累累的喜悦,从而达到实现提高教师的教育智慧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獻:

[1]康国洁.论信息技术与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整合[J].内江科技,2011(04)

[2]李贵龙.中学数学教学方法探索[J].科技致富向导,2009(12)

猜你喜欢
同课异构
利用同课异构资源优化高中物理教学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