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艺传播视角下的集体记忆

2017-07-16 22:02
曲艺 2017年6期
关键词:曲艺重构个体

“集体记忆”是个动态过程,过去是被现在建构起来的。群体利用过去为现在的目的服务,过去也成为群体表达诉求的有用资源,一如曲艺表演中的典型形象,使广大的中国民众从中获得了最质朴的好坏评价标准。因之而论,“集体记忆”是“一个特定社会群体成员共享往事的过程和结果”,虽然进行记忆的是个体,而不是群体或机构。就如王少堂先生《武松》广播带给一代人的憶念一样,这些植根在特定群体情境中的个体,也是利用这个情境去记忆或再现过去的。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因“集体记忆”而结合的社会群体中,社会群体当然会受到时间和地域的影响。所以,曲艺作为一种根植于特定语言与情景中的文化,一方面不能与其生长的土壤分离,有时代观感有地域特征的曲艺作品才是好作品;另一方面也应当在特定性中发展普遍性,深耕“曲艺的海外”这块属于另一个“集体记忆”的“远地”。已期将其变成“海外的曲艺”。

“集体记忆”不仅是对过去的回顾和描述,也是对过去的强化或者重构。强化或者重构,关键在于对人性的真实性、复杂性、动态性的洞悉和剖析:真善美要保持顺势发展,切忌逆势解构,假恶丑则不妨在多维展现人物的人性。如此,在保证曲艺作品范式正确的大前提下,也能满足受众对作品内涵越来越丰富的的客观需求。

猜你喜欢
曲艺重构个体
思诗史为曲艺批评与创作赋能
自我宽恕的心理学研究
长城叙事的重构
《曲艺泉城》
重构
学科哲学导向的高中历史教学重构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媒体时代曲艺批评应以曲艺活动为中心
烘云托月:聚焦曲艺音乐
How Cats See the Wor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