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微信平台进行“护理学基本技术”微教学的研究

2017-07-19 13:23高颖
中国卫生产业 2017年15期
关键词:考核成绩微信试验

高颖

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护理系,天津 300222

借助微信平台进行“护理学基本技术”微教学的研究

高颖

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护理系,天津 300222

目的借助微信平台开展微课程教学,以促进、提高学生“护理学基本技术”的学习效率和护理执业能力。方法随机选取高职护理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抽组的方式确定试验组与对照组。试验组在对照组教学方式基础上借助微信平台进行课程微教学。课程教学结束后,对问卷调查进行统计学描述。结果试验组与试验组的理论考核及操作考核成绩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问卷调查显示学生喜欢微信平台发送课程资源的形式,认为微课程教学资源对课程学习有帮助。结论借助微信平台实施的微课程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通过微案例教学、分析与讨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执业能力。

微信;微课程;护理教学;实践教学

护理学是实践性极强的专业,尤其是“护理学基本技术”课程,信息量大、实践性强,是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学生要学会将知识点进行融会贯通,并通过案例分析与讨论进行实践与提升。因此,以“泛在学习”为理论依据,提倡“无时无刻、随时随地”学习的信息化教学则满足了提高“护理学基本技术”教学效果的需要[1]。针对教学需求和学生的学情,课程组借助手机的微信平台进行了微课程教学的研究。

1 基本理论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借助移动平台的微课教学已成为一种不可缺少的学习方式。微课程教学结合了建构主义理论、以移动学习为目的,核心理念是紧密地联系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以产生一种“更加聚焦的学习体验”[2]。微信作为社交媒体,不仅可以发送语音、视频、图片等多种形式的学习资源,还可以实现一对多的信息传播与互动,既迎合了当代学生的生活习惯,又对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3]。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该研究在该校2015级护理专业(高职)中、随机选取4个教学班(138名)为研究对象(试验组与对照组各2个班,每个班级(35±3)名。研究对象均为应届秋季高考生,女性 130名、男性 8名,年龄为(18.49±0.06)岁。 两组学生在入校时进行的基本情况、性别、心理、专业知识及能力等方面的量表测评显示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2 研究方法

2.2.1 教学模式 对照组按照传统教学方法进行课程教学。由任课教师对试验组学生分组、建立微信群,借助微信平台开展辅助教学。课程教学由同一教学团队承担,两组学生采用双盲试验方法。

①微信公众号。课程组建立课程微信公众号,与传统教学同步发布与教学重点、难点相关的微课程视频及相关的学习资源(图片、动画、教学案例等)。

②微信群聊。课程组教师组织试验组学生通过微信群聊进行课外学习。教师在课程公众号中发布微课和教学案例作业;学生通过微信提交操作练习视频、图片、案例讨论等,也可以就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与问题向教师提出疑问、寻求答案。

2.2.2 评价方法 评价方法包括考核(理论和操作)和问卷调查两部分。考核时间分别安排在第1学期和第二学期期末;问卷调查安排在第二学期期末。

①理论考核。理论测试由校外专家根据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组卷,题型为A1、A2和A3型选择题,百分制。第1学期以基础知识为主,A1型题占35%、A2型题占55%、A3型题占10%;第二学期以临床实践为主,A1型题占20%、A2型题占65%、A3型题占15%。

②技能操作考核。由医院带教教师对学生进行基础护理技术考核,百分制,其中:单纯技能评价占80%;案例分析、决策占15%;职业素养占5%。

③调查问卷。根据文献设计问卷,包括3个维度(18题):微课程的基本状况(对微课程的了解情况、使用情况、及对微课程的评价态度);微信的基本状况(对微信的使用习惯、使用评价、及对在微信上推送专业类的系列微课程的态度与需求等);影响在微信上进行微课程学习的因素[3]。

2.3 统计方法

运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将试验组与对照组的理论、技能考核成绩(包括各种执业能力)进行统计学分析(t检验);问卷调查结果采用统计学描述。

3 研究结果

3.1 考核成绩

两组护生在第一学期期末的理论、技能考核成绩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第二学期期末的理论、技能考核成绩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略高于对照组,见表1。

表1 试验组与对照组考核成绩统计学分析结果

3.2 问卷调查

现场发放问卷68份,统一指导问卷填写并当场收回,有效率100%。

3.2.1 对微信、微课程的了解 通过问卷调查,96.76%的学生对微课程了解;92.56%的学生认为可以随时随地学习微信推送的信息;89.65%的学生喜欢微课程学习方式;86.54%的学生认为微信推送的信息对课程学习有帮助。

3.2.2 微课程最吸引学生的内容 该问题为多项选择,包括微课程能解决问题,且具针对性能解答难点和疑点、微课程时间短,可以利用零散时间学习、能推送优质学习资源、微课程的学习进度可以自行调整、微课程的教学方式新颖、微课程能弥补课堂学习效率的缺陷。

3.2.3 微课程最适合的时间 结果显示,46.24%的学生认为微课程时间应控制在3~6 min。

3.2.4 微信推送的微课程内容形式 微课程内容形式为多项选择,其中视频、图片、音频和图文等形式较为受欢迎。

4 讨论

4.1 微课程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研究显示,试验组与对照组的两次理论、技能考核成绩的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经分析,86.54%的学生认为微信推送有利于课程学习,78.21%的学生认为课堂教学前后发布的资源可以辅助学习;89.56%的学生认为微课程可以针对性地解决问题;43.23%的学生认为微课程能弥补课堂教学的缺陷。有调查显示[3],超过90%的大学生经常使用微信,这就保证了大部分学生都能够使用微信参与教学活动。微课程教学是以知识点为单元,将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紧密地联系起来[4],学生在微信的指导与督促下对课堂教学进行针对性的预习与复习、借助群聊功能完成案例讨论与分析,实现知识的“实践”。第二学期末考核成绩差异的缩小可能是部分对照组的学生通过试验组学生参加了微课程的学习(教师随访获知)。

4.2 多种形式的微课程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

微信公众平台发送的资源形式多种多样,例如文字、图片、图文、视频及语音等,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查显示,89.65%的学生喜欢微课的学习方式;65.32%的学生认为微课的教学方式较为新颖;84.32%的学生喜欢视频类的课程内容,54.26%的学生喜欢图文类的微课程内容。经微信平台上传的资源以“微”为特点,充分体现短时间,教学内容灵活、相对独立和主题突出的特性,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效率。

4.3 微课程教学有利于学生将零散知识融会贯通并实践

学习是知识的重新联合、是连接专门节点和信息源的过程[5]。每个微课程的主题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知识点,因此学生可以根据需求获取所需课程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并将新学到的知识与以往的知识、经验建立起联系、内化,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学生在技能考核中的分析、决策能力及职业素养的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教师通过微信的群聊功能组织学生进行案例讨论与分析,提高其对知识点的理解与应用能力,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对于实践性极强的护理专业而言,这一教学优势对学生的培养极有意义。

4.4 微课程的开发、建设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

微课程的“微”需要教师将教学内容恰当地细化为小的知识点并组成完整的一系列微课程。每个微课程的内容都要主题突出,言简意赅;同时课程制作要清晰、美感,运用不同的颜色或符号对提示性信息做出标记,既要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要便于记忆;视频类微课要保证画面的稳定性和清晰度。同时,在教学中要保证教学资源的实时更新,及时回应学生等。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熟练使用各种媒体编辑软件和微信平台,还要及时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并解答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

5 结论

借助微信平台的微课程教学能够满足学习者随时随地学习的需求,并为其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学习者可以利用零散时间,针对自己的需求进行专项或相关知识的学习。学生更愿意主动进行学习提高学习效率,但微课程的设计、开发与建设则对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1]李少峰.基于移动网的手机教学平台应用研究[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4(1):188-189.

[2] 张静然.微课程之综述[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11):19-21.

[3]王婷.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微课程学习现状调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4.

[4]吴玉莲.微课程在初中信息技术学科中的设计与应用研宄[D].上海师范大学,2013.

[5]黎加厚.微课的含义与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10-12.

R-4

A

1672-5654(2017)05(c)-0051-02

10.16659/j.cnki.1672-5654.2017.15.051

2017-02-26)

高颖(1976-),女,天津人,硕士,副教授,主要从事护理教育工作。

猜你喜欢
考核成绩微信试验
骨科临床教学中实施PBL教学法联合情景体验对教学质量、考核成绩、教学满意度的影响
“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整合教学模式在内分泌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对综合考核成绩的价值
基于OSCE的全科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实践技能结业考核成绩分析
协作式见习带教模式在护理本科生中的应用效果
CS95
驭胜S330
微信
C-NCAP 2016年第八号试验发布
试验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