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势与言语关系论对语言教学的启示
——基于认知语言学视角

2017-07-31 21:29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手势语言学意图

李 媛

(云南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手势与言语关系论对语言教学的启示
——基于认知语言学视角

李 媛

(云南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国内外学者们就开始关注手势和言语的关系。起初,语言学家普遍认为手势附属于言语,手势只是言语的一种辅助系统。但随着认知语言学、心理语言学和神经语言学等学科不断发展,学者们开始关注手势本身不可替代的特殊性及在语言教学方面的重要作用,把手势与隐喻理论、二语习得理论、韵律学和神经科学等诸多学科相结合进行交叉研究,已经成为语言学发展的新趋势之一。在介绍目前国际上三大手势与言语关系理论的同时,肯定了手势与言语共享同一认知源,并指出当前此三大理论的不足之处,分别从教师和学生两个角度讨论手势语言观对语言教学的启示,为语言教学未来的发展提供新的视角。

手势语言观;手势与言语;认知语言学;语言教学

在日常的言语交流中,人们通常都会伴随着手势和身体语言。本文所研究的手势是指与说话者意图相关的态势语,此定义排除了“抓耳挠腮”“拨弄头发”等不具有交际意图的动作行为。手势与言语关系理论领域的代表人物Kendon和McNeill将手势类型分为四大类:指示具体对象的指示式手势;用手型模仿具体对象的形状、大小、长短和位置关系的图式性手势;用手型比划抽象概念引起听话者进行联想的隐喻型手势和表示节拍、韵律的节拍性手势;用手指“ok”型表示“好的”的象征性手势。[1]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多把手势与隐喻理论、二语习得理论、韵律学、语用学和神经科学等诸多学科相结合进行交叉研究。国内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如文秋芳2010年著有《二语习得重点问题研究》一书,提出了手势对二语习得研究的重要性;马利军和张积家2011年发表在《心理科学进展》上的“语言伴随型手势是否和语言共享同一交流系统?”,文内部分内容把手势与认知神经科学结合起来研究。近两年来,国内学者又多把手势与隐喻理论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如江桂英和王容花2013年著有《英语演讲中言语——手势多模态隐喻的融合研究》,王菁在2015年著有《概念隐喻理论在手势研究中的应用》等。本文拟从认知角度入手,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浅谈手势与言语关系论对语言教学的启示,为语言教学未来的发展提供一些新的研究角度和建议。

1 手势与言语的关系论

目前,关于手势与言语关系理论的解释机制,学者们的观点主要分两大派别,即“手势语言辅助理论”和“手势语言辩证理论”,前者认为手势附属于言语,手势只是言语的一种辅助系统,而后者认为手势与言语的地位是平等的,手势与言语共享同一认知源,是同一交际意图的两种实现方式。[2]110-113国际上赞同“手势语言辩证理论”的主要有三派,即McNeill的“增点论”、 Kita 和Özyürek的“界面论”和 de Ruiter的“构图论”。

1.1 增点论

“增点论”的提出是对传统“手势语言辅助理论”的重大挑战。“手势语言辅助理论”认为,手势只是言语表达的一种辅助和补偿工具,也叫“词汇提取理论”,即当说话者经历寻词困难时,手势伴随言语产生,以帮助激活词汇。“增点论”的提出者McNeil(1992)认为手势与言语共享同一认知源,共同传递最佳信息,但言语的产出过程比手势的产出过程要复杂得多。言语生成需要思维内容经历交际意图、系统生成等环节,而手势产出则可由思维内容直接生成。因为言语受词汇、句法形态的约束,而手势则不具有规约性。因此,McNeil说过,“手势可以传递说话者未能表达或试图隐藏的想法,我们可以通过手势识别说话者的真实意图”[4]。

1.2 Kita和Özyürek的“界面论”

图1 “增点论”示意图[3]

与“增点论”不同,“界面论”认同言语和手势来源于同一认知系统,但思维内容转换为交际意图后,分别产出言语和手势,两者都需经历系统规划生成环节。而在系统生成环节,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界面论”的提出者Kita和Özyürek(2003)认为“语言差异影响说话者的认知过程”,因而语言差异会影响伴随着言语产出的手势。[5]比如,在国内,我们用“勾手指”表示让别人过来,并没有坏的含义,但是在菲律宾,“勾手指”只能用在狗身上,如果用在人身上,则是一种羞辱。所以,Kita和Özyürek进一步提出不同语言对手势产出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影响,这一观点是“界面论”的核心观点之一,但目前并没有具有说服力的实证研究支撑这一观点。

图2 “界面论”示意图[3]

1.3 de Ruiter 的“构图论”

“构图论”是de Ruiter在90年代末提出的理论,“构图论”与“界面论”在手势的概念形成阶段持相同观点,认为言语和手势的产出都受交际意图的驱动,但构图论更强调手势直接受交际意图支配,但在交际意图后的编码过程中语言组织与手势产出并未交织影响。“增点论”和“界面论”均是基于指示性手势提出的,而“构图论”的适用范围更广,可运用于图式性手势、象征性手势等,它可以解释为什么言语与手势并不总是相伴相随的。Morrel-Samuels(1992)提出手势产出通常略快于其伴随言语(小于1000毫秒)[6],对此,de Ruiter认为手势产出并不像言语产出那样需要经历复杂的词汇、句法层面转换,因而手势产出略快于言语产出。但目前国际上很多理论认为手势与言语不但同享同一认知源,而且具有时间上的同步性。

图3 “构图论”示意图[3]

2 讨论与启示

2.1 不足之处

目前,国际手势与言语的三大关系论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不足。第一,研究内容上偏理论化,不具有普遍性。目前三大理论主要基于印欧语系提出的,无法推广至汉藏语系、阿尔泰语系等其他语系。不同民族的思维有相通的地方,更有相异的地方,不同民族思维特点的差异会通过语言形式反映出来,每个民族的语言都有自己的特点,同时语言思维包括自然语言、特殊语言(手语思维)和形式语言思维等,因而目前的理论不具有普遍性,无法进一步推广。第二,研究方法不够科学规范。此三大理论在探讨手势与言语之间的关系时,并没有科学的录像视频作支持,也没有强大的系统理论支撑。因而在日后研究手势与言语关系时,应考虑视频转录与理论分析相结合。在自然环境下,对研究对象进行真实录像,分析研究对象在言语表达不同阶段下的手势变化。而对视频的编辑、转录与转写是一项非常艰巨的工作,需要研究者具有一定的专业背景知识和科学的研究方法论。

2.2 对未来语言教学的启示与建议

第一,从教师角度讲,教师态势语言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对提高教学效果发挥着重要作用。教师运用言语可将抽象、难理解的知识解释清楚,而手势的运用可以进一步将抽象概念具体化,以吸引学生对言语所指内容的注意。[2]110-113手势作为语言学习的重要输出方式,有助于帮助学生增强学习的深度与效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记忆新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因而,教师应重视并加强手势在具体课堂中的运用。

第二,Lantolf早在90年代就提出了把语伴手势与二语习得相结合进行研究。Igualada(2016)通过实验证明当有手势辅助时,儿童对目标单词的记忆能力明显高于无手势辅助时的记忆能力。[7]Misato(2013)让受试者通过动画片形式观看两个故事,然后分别用母语和第二语言对故事进行叙述,结果显示受试者在用第二语言对故事进行描述时运用了相对更多的手势。也就是说当回忆母语词汇信息以及学习二语新单词时,成人从手势中受益。基于此,他进一步提出手势参与了言语中组织言语的概念规划,手势产出可以帮助说话组织言语,降低认知负担。[8]因而,在未来的教学培养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增加手势输出方式,以加深知识记忆,促进知识掌握。

3 结语

文章通过对当前三大国际手势与言语理论的介绍,肯定了手势与言语共享同一认知源,是同一交际意图的两种实现方式,共同传递着最佳信息,同时也指出了此三大理论不具有普遍性和研究方法不够科学规范的两大不足之处。手势作为有声语言的一种辅助形式,对提高教学效果、强化学习效果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认知角度为切入点,分别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讨论了手势语言观对语言教学的启示。手势与言语之间的关系值得我们进行更多深入的思考,未来的手势研究可与认知语言学、神经语言学、心理语言学、语用学和韵律学等学科展开多层次的交叉研究,推动语言学朝着多模态、可视化的新方向发展。

[1] McNeill, D.Hand and Mind: What gestures reveal about thought[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2:22-23.

[2] 杨晓琼.自然言语及其伴随手势的多模态性研究方法:以“教师手势在英语口语课堂新词教学中的支架作用”为例[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0(6).

[3] de Ruiter, J.P.The production of gesture and speech[M].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0.

[4] McNeill, D.& S.D.Duncan.Growth points in thinking for speaking language and gesture[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0:141-161.

[5] Kita, S.& A.Özyürek.What does cross-linguistic variation in semantic coordination of speech and gesture reveal?[J].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 2003(1):16-32.

[6] Morrel-Samuels, P.& R.M Krauss.Word familiarity predicts temporal asynchrony of hand gestures and speech[J].Journal of Expermental Psychology: Learning, Memory and Cognition.1992(3):615-622.

[7] Igualada, A.Best gestures improve word recall in 3-to 5-year-old children[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Child Psychology, 2016(156):99-112.

[8] Misato, O.Co-speech gesture production in an animation-narration task by bilinguals: A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 study[J].Brian & Language,2013(125):77-81.

责任编辑:九 林

The Implications of Gesture and Speech Relation Theory for Language Teaching——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LI Yuan

From the last century since 60s, scholars at home and abroad started to pay attentions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esture and speech. At the beginning, linguistics hold that gesture is an auxiliary system of speech.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psycholinguistics and neurolinguistics, nowadays, scholars focus on the irreplaceable particularity of gesture itself and the important function of gesture in language teaching. Scholars combine gesture with metaphor theory,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theory, metrics and neurosciences and another disciplines to conduct the cross-over study, which has become the new trend. With introducing the three main international theorie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esture and language and confirming that gesture and speech share the same cognitive source at the same time,the paper also point outs the deficiencies of three theories and discusses the implication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esture and speech from the view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respectively, which could provide some suggestions on the field of language teaching in the future.

view of gesture language; gesture and speech; cognitive linguistics;language teaching

2016-12-09

李媛(1994—),女,陕西商洛人,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2015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

H0-06

A

1671-8275(2017)04-0061-03

猜你喜欢
手势语言学意图
原始意图、对抗主义和非解释主义
陆游诗写意图(国画)
体认社会语言学刍议
制定法解释与立法意图的反事实检验
《复制性研究在应用语言学中的实践》评介
挑战!神秘手势
V字手势的由来
《神经语言学和心理语言学视角下的二语习得》述评
胜利的手势
燕山秋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