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码字”拾零

2017-08-01 20:02刘予胜
黄河 2017年1期
关键词:微格码字文章

刘予胜

张文睿老师是原《华北电力报》的编辑,写文章是一把好手,编文章慧眼识珠,发现并推出新人更是拿手好戏。去年七月十一日,张老师在北京普明专门给山西省电力公司文学创作协会(以下简称“文协”)的文友们讲了一课,我也有幸参加。课后,认真学习张老师分享给我的电子讲稿,受益匪浅。

一、文学写作要愿能匹配

张老师在普明讲课时,特意讲到了新手的愿能匹配问题。他说:“创作愿望与创作能力要有一种相对合适的关系,如果愿望跑得太快了,而能力跟不上,作者会痛苦的。”为了让大家听懂他的道理,张老师特意讲了两个故事。

故事一: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国家象棋队从全国招了一批青年棋手进行培训。当时,南方和北方各有一个棋王,一个下功夫棋,一个下才子棋。教练问青年棋手们,你们想学谁的棋?棋手们都说,想学才子棋。教练说,你们要是学功夫棋,学一个成一个。要是学才子棋,可能全学瞎了,全废了。

针对这个故事,张老师说:“文学创作是同一个道理,下笨功夫的,可能进步快些,而那种才华横溢的作家,可能根本就没办法学。”“我讲这故事,啥意思呢?就是鼓励脚踏实地、扎扎实实的创作态度。”“文学写作,耐心是最快的速度!”

故事二:我有一位二表哥,他做饭做得比较好。他会炒好多种菜,比如糖醋排骨、红烧里脊、地三鲜等等。有一天,二表哥到我家看我父母,恰巧我父母不在家。中午,我让二表哥露露手艺,他欣然同意。于是,他就在我家厨房找食材,转了一圈儿,发现我家只有白菜和土豆,就笑着摆了摆手,又摇了摇头,说:“只能炒个白菜了。”最后菜一出手,我发现,二表哥炒的白菜一般般,就那么回事儿。

针对这个故事,张老师说:“这段儿往事,起码有这么几层意思:其一,当天,我家厨房的食材好像做不出什么好吃的东西;其二,二表哥的手艺,也不咋地。真正的高手,炒的白菜也不俗;其三,我修改别人文章的水平,跟我二表哥炒的白菜差不了多少,也不咋地。”他还说,“我在这儿想说的是,文学人才的成长,还是比较慢的,作者自己要有足够的耐心。”

前一段时间萧立军老师在和我谈到公司一个小文友的小说时说:“这个小朋友的小说写得不错,文字底功也不错,但由于写的是一个比较生的领域,所以虽然本人花了太大的心力,但是对自己新涉猎领域的知识还是有点夹生。写自己不熟悉的领域,投入产出往往是不平衡的。”萧老师说,他会和这个小朋友再好好谈一谈,确定写作题目时,一定要尽可能和自己的底功能力相匹配,不然的话会太吃力,搞不好还会影响作者的创作热情。作者要想写新领域,就先要花一段时间做功课,把自己真正融进其中,这样写起来才能省力。

最近,在和郝密雅老师的交流中,我也感受到她对一些年轻作者急躁的写作状态十分担心。她一再和我讲,一定要告诉他们,写作是有规律的,急惊风是出不了上品的。写作需要功底,功底不足的朋友们还是先从奠基式作品练起,“有余力”后,再闯“大文章”。

对于三位老师的说法,我很以为然。文协成立,激发了很多年轻文友的创作热情,新手的作品有点像井喷一样出现。其中不乏精品,但也有一部分作品粗糙。从这些现象中我感到,他们需要处理好写作热情和执业态度,写作愿望和写作能力的关系,解决好“三知”问题。

(一)知写作目标

写作的愿望,实质上是对自己写作目标的定位。我以为,写作和任何工作都一样,都有一个从低向高、循序渐进的提升过程,不能跨越自己的知识水平和写作能力盲目拔高自己的写作目标,追求争功近利的“才子棋”,追求文学成果的“大跃进”。要按照“走一看二眼观三”的系统思维,分三段来制定自己的修练目标,以实现自我写作“大餐”的愿景。

“走一”,制定伸手能够着的近期目标。文学新手走第一步的目标,一定是自己能力范围内伸手能够得着的目标,别想一开始就成为一鸣惊人的文学“才子”,别把初始目标定在几十万、上百万字的宏篇巨著上,别想一开始就去做没有涉猎过的领域的“大买卖”,目标一定要定得“力所能及”。初級阶段的目标,也就按一年或二年来定吧。

“看二”,要有跳起来能够着的中期目标。走上文学路二三年之后,有一定的写作基础了,也有一些小部头的成果了,下一步的目标可以定得稍微大一点,但限度还是要在自己现有能力跳起来能够得着的范围内。我仍然不主张定过大、过宽且自己不熟悉的目标。中期目标,可以定个三年五年吧。

“眼观三”,要有一定创造性张力的远期目标。经过五六年的写作修炼,对各种文体的写作已经基本掌握,想涉及的写作领域的业务也搞个八九不离十了,才可以定一个创作张力比较大的目标,给自己一些挑战,促自己潜能的爆发。有张力的文章,既要有专业“点”的知识,还要有业务“线”的知识,更要有行业或社会“面”的知识,驾驭这样有创造性张力的題目,是需要文学底功修炼到一定段位才可以的。长期的目标,我以为可以定个十年、二十年吧。

(二)知写作能力

写作能力的修炼,是写作目标实现的最基本的条件,作者必须练好最基础的功夫,做到不论提供多少“作料”,都能做出与常人不一般的“炒白菜”来。有人说,写作需要的基本能力主要有六种:看(观察能力),听(信息提取能力),说(口头表达能力),读(知识获取能力),写(写作能力),想(思维能力)。我按这六种能力再细分,形成写作底功的“九力”:

思维力。要通过思维模式导向性书籍的阅读,培养自己阳光、动态、系统、整体思考问题的能力,能够科学地应用批判性思维,科学地确定写作主題思想。这个能力,决定了写作的方向是不是正确,决定了最终作品的成功与否。

文字力。要认真学习语法、造句、解字、用符、释典等最基础的语文基础知识,提升自己正确、科学、艺术地驾驭文字、标点、词句的能力。不让自己未来的写作功夫,老花在改病句、调错词、修符号等等小儿科的简单重复性劳动上,给创造性的写作、特色性的写作留出时间。

文化力。要系统学习中外名著,全面提升自己解读世界、国家、区域文化内涵的能力,使自己的作品能够充满浓厚的国学、哲学、区域文化味道。

业务力。要系统学习自己写作准备涉猎领域的专业书籍,要写专业人,先入专业道,先习专业技,先入专业味。只有自己尝过梨子,才能写出它的滋味,写出专业人、文学人和社会人都能听懂、看明白的文学作品来。

政策力。要通过看新闻、读文件等多种学习渠道,养成经常搜集、学习、研究自己写作领域所涉猎的国家政策、法规、制度及大政方针资料的习惯,使自己写作领域的政策法规水平保持与时俱进,使自己的文学作品味道,能够与国家和上级的相关政策、法规、制度的味道相吻合。

策划力。要系统学习项目策划、组织、管理的知识,熟练掌握文学采风、培训、写作、评比、出版的知识和技能,使自己既能够独立自主地完成中小型文学课题的写作,还能够组织完成团队式重大文学创作选题的写作。

表达力。要系统学习口头语言的表达能力。这个能力包括专业语言、网络语言、地方方言、甚至于英语等外语的说写能力,包括在网络上用现代化的“互联网+”工具写制图文并茂的网络文体的表达能力,使自己成为“互联网+”时代全能的说、写、网复合型写手。

倾听力。要系统学习心理学、语言学、管理学知识,提升自己识别心理语言、肢体语言、职业语言的能力,使自己学会与不同职业、不同性格、不同表达习惯的人顺畅交流的方法,能在采访中领会被采访者的语言,使自己的写作更丰富、更个性。

总结力。要系统阅读等管理类书籍,学习时间管理、闭环管理等科学管理知识,提升自己“三省其身”的能力,提升自己“日过电影周小结,月度反思年算账”的反思总结能力,不断在对自己、对他人、对历史的写作经验教训的反思总结中,提升我们的写作能力。

(三)知修能路径

写作能力的修炼路径因人而异,这里说说三个最基本的路径:

平时,按步就班系统学。写作所需要的基础知识,要在平时抓住一切机会,一点一滴地修炼,不能企求毕其功于一役,不能寄希望于有问题时百度。百度只能解决知识点之类的战术性问题,解决不了知识组、面、体、时等二维、三维、四维这样的战略性问题。不能寄希望于临时抱佛脚,因为如果作者的知识系统太贫乏的话,在很多时候尤其是采访时听不懂的现象就会增加,就会影响采访效果。

战时,临阵磨枪重点学。新领域的写作,要在选题确定后,重点系统收集相关知识资料,突击补上自己欠缺的知识。每一次实战,都是学习相关专业的好机会。在自己的专业课不合格前,最好要耐得住性子打磨自己的专业功底,不要着急采访动笔。

成时,认真反思提升学。每完成一个大作品,要系统地反思总结,梳理一下通过这次写作学到些什么知识点,积累了什么样的写作资料;梳理一下这次写作中还有那些业务、文化、政策问题没有搞明白;梳理一下这次写作在技法上的得与失。同时根据梳理到的得失,明确下一步在相关领域提升学习的计划。

二、文学写作的“六干”储备

我认为写作分两类,一类是平时积累性的基础写作,一类是成文成书时的重点写作。

这里所说的平时的基础写作,就是张文睿老师讲课中提到的山西作家孙谦老先生的“人干”写作。这个“人干”指什么呢?孙老先生的说法是这样的,“这些年,住在北京写反映农村题材的电影剧本,任务总算完成了,但凭的是过去的一点生活积累。可是,脑子里积累下的那些人物,早已变成‘人干了,只能是拿水泡涨了使用,这就不可能写出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物形象。只靠泡‘人干搞创作,创作必然要枯萎了。”为了接近生活,孙老先生专门从北京回到山西,为的就是便于接触最基层的生活、最普通的人,给自己脑中的“人干”补充营养,让自己的写作永远葆有最鲜活的“人干”素材。

张老师说一个写作的人,如果能够注意在生活中观察积累三百个高水平的“人干”,并且在“人干”提炼出来后,不搞一锤子买卖,而是不断地走进这些“人干”所代表人群的基本生活之中,不断收集这些人群中新的与时俱进的东西,把这些“人干”不断泡在最基层、最新颖的生活工作营养液中,时刻保持鲜活的生命力。若能做到這一点,写东西时,作者积累的那些“人干”,就无需再像孙老师讲的那样临阵重“泡”,就会如泉般涌入文章,给文章增加时代感和现场感。

我以为,文学写作的基本对象,不外乎人、事、景、物、情、理六个字,也就是人物之写、事物之写、景观之写、物品之写、情感之写、道理之写。因此,写作的基础积累,不仅仅是要有三百个“人干”,还应该有三百个“事干”、三百个“景干”、三百个“物干”、三百个“情干”和三百个“理干”,一共“六干”。也就是要在平时注意收集积累三百个特殊人物的速写,三百个特殊事件的速写,三百个景观的速写,三百个物品的速写,三百个人生情感的速写和三百个人生道理的速写。

三百个“人干”。三百“人干”,是指对家庭、社会、组织中的三百个熟悉的人的性格、长相、气质、习惯的文字速写,是作者用文字描述出来的三百个身边的人的文字画像。

我们写的文学作品,一定会打上身边的工作和生活的人物的烙印。如果你咬定此生就要吃文字饭,那你就要从平时的一点一滴开始积累,不能等到提笔时再去无中生有,思谋某类人如何如何写。你应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自己的家人、同伴和在社会中遇到的有缘人。理理他们说话的表情语言、做事的肢体习惯、处人的远近方寸,办事的技巧门道,然后把他写下来。这个“人干”,不是一次写就的,而是在对同一人不同时间的言行观察和研究中不断完善的,是在对同一类型的不同的人的言行观察和研究中不断丰富的。是在对同一类型、不同文化、不同地域的人的研究和观察中不断圆润饱满起来的。

三百个“事干”。三百“事干”,是指我们对自己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常做的三百件典型事件的文字速写。

人一辈子的时光,是由一件件大大小小的事情积累起来的。写作的第一要务是写好人,第二个是写好事。一件事要写完整,首先是要将事的人、时、地、过程、意义等要素写全了,不能缺胳膊少腿。其次是要对事的语言表达要艺术,用鲜活的文学语言、百姓语言、专业语言,写活事件不同阶段背后的切入点、文化点、技术点和思想点。

三百个“景干”。三百“景干”,是指对我们日常生活、工作、学习常见的三百个人文、自然景观的文字速写。

在我们身边,时时会有一些让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自然、人文景观,对于能给我们以启发、激起我们想象的景观,我们要及时地把它记下来。特别是一些有季节、地域、职业、文化、宗教特色的景观,过了这个村,就没有这个店了,一定要在有所触动时,立马想办法写下来。现在大家基本是手机不离身,我们完全可以在把景观拍下的同时,把现场对景观的语言文字介绍拍下来,把现场解说员的讲解录下来,把现场与景观相关的书籍买下来,把自己当时观赏景观后的感受在手机的备忘录中敲下来,回来后再系统地整理,形成一个图+文+视屏二维码链接的“互联网+”“景干”来。

三百个“物干”。三百个“物干”,是指我们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经常使用的三百种物品的文字速写。

动物、植物、矿物以及人们制造和使用的工具、机器等,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伙伴,文学描写中少了这些伙伴,生活就成了无源之水,工作就成了无根之木。如何把在日常生活中看到的物,用自己的语言写好,是写作修炼的一大课題。我们应该随时随地观察这些伙伴,当我们的心与它们产生共鸣时,一定要及时记录下来。在写这些“物”时,我们要事先把功课做足,收集足够的与此物相关的资料,把这些资料消化了,再去“格物”。此时的“格”,是一个建立在对物的丰富常识基础上的“格”,比“门外汉”的观察认识的深度、高度、文化度、科技度,肯定要高得多。

三百个“情干”。三百“情干”,是指人类和动物世界中感人的三百个情感瞬间的文学速写。

人是有感情的,动物也是有感情的。在写作中,用恰当的语言表达不同的感情,是极重要的。我们要在自己情绪的体验中去体会对喜怒哀乐等情感的合适表达,要在对别人不同情绪的观察中,去体会如何把人们的典型情绪状态写得更有味。需要记住的是,大多时候有些思想火花一闪而过,不及时把它记下来,过后就会永远消失。当然,在记述情感时,我们要注意情感表达的角度、程度及理度,要能够区别并写出对一件事“狂”的、“狷”的、“中行”的不同文字表示方式。人的情感表达,总有直接的、间接的、含而不露的等不同的形式嘛,对情感的表达宁缺勿过,不走极端,还是要中性一些,给自己留些余地。一定要知道,由于文化背景、专业背景、职业背景、家庭背景、地域背景的限制,由于资讯条件的限制,作者对一件事的情感判断,未必全是真理。说肯定性语言时,前面加上定语,限制一下定性语言的空域、时域,给自己后面可能的转弯留下后路,使自己少吃把事做满退不回,把水泼地收不起的后悔药。

三百个“理干”。三百 “理干”,是指对人生的三百种道、德、观、思的文学速写。

人的生活、事的运作、景的变化、物的应用、情的起伏,都有道、理、德、思的精神因素在其中。写作不仅要直描事实,还要在写人、事、景、情、物中融入文化、融入规则、融入伦理道德。我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去悟、去验、去行这些理,并把自己和他人行理、悟理的内容和过程写下来,为自己的写作积累灵魂层面的内涵。当然,写理性东西的时候,要充分考量与自己相同观点的人的意见,考量与自己不同观点人的意见,考量历史先人的意见,甚至于要考量与自己观点敌对的人的意见。从几个侧面充分验证,方可减少自己对理、德、道、规解读的片面性。

我认为,人不论做什么,只要用心,平时多留意观察,多动手实践,多动脑思考归纳,自然会功夫不负有心人,很快由自然王国迈向必然王国。

三、文学写作的三段渐进

有人说,文学就是要无中生有,我不太赞同这个说法。文学写的内容,可能直接对不到某个具体的人、具体的事、具体的地、具体的物,但一定会是从某些生活工作中的人、事、地、物的原形中提炼出来的,是在若干个生活原型的排列组合中形成的。

写作有写作的基本规律,码字功底只是写文章的基础,只是用文字表现生活的工具。如果作者不了解生活本身,纯靠无中生有,是不会写出贴近生活、有味的文章来,是不会成为一个外行人看得明白,内行人看得进去的好文章的。張文睿老师在文协北京办事处给公司部分文友讲他的创作时,以一个年份内如何写一个新涉猎专业的文章为例,讲了专业写作成果的“点、线、面”三段论:

写“小”,重点写作专业“点”的东西。深度接触一个新业务半个月后,作者对这个专业的业务有所了解了,可以根据自己了解透彻的业务人、业务事、业务点的情况,写一个反映这项业务中的人、事和业务点的小文章,一个能说清楚专业“点”的来龙去脉的小东西,小短篇。

写“中”,重点写作专业“线”的东西。了解这项业务有一个月了,掌握的业务内容多了些,一些零散的知识点可以连起来、串起来,形成一条知识“线”了,那就视自己资料掌握的情况,把自己写的几个小东西反映的内容融合起来,写一个中不溜丢的表达专业“线”的东西。

写“大”,重点写作专业“面”的东西。进入这个业务的门道一年了,对这项业务“面”上“点”、“线”相连的整体情况有了系统的了解,这时才可以动手去把几个中不溜丢的“点”、“线”东西融合起来,写一个反映业务“面”全景的大东西。

当然,张老师所说的半个月、一个月、一年只是一个概数,小、中、大文章的写作渐进过程,需要作者根据自己的业务功力去考量,可能某一个段时间会长一些,也可能某一段时间会短些。

四、文学写作的四种着色

同样的一件事,可以用不同的“颜色”组合来写。写作的“颜色”有四种:一是纯粹写人物事件正能量的“暖色”;二是纯粹写人物事件负能量的“冷色”;三是以弘扬正能量为主、批评负能量为辅的“暖色中的冷色”;四是以批评负能量为主、对比弘扬正能量的的“冷色中的暖色”。

写作的纯暖色调。是指对同一件事纯粹从正能量的角度、从肯定的角度、从同情的角度、从帮助的角度来写。这种写法,可能是满满的正能量,但也容易以偏概全,让这些事情中的负能量也受到肯定,影响一些人的判断力,不算是一个很科学的表达颜色。纯暖色调一定要控制夸的边界,只夸有确实证据证明好的。对于实证不全的、有原则争议的人和事,最好不夸。如非要夸,也只夸自己认为好的地方,而且要有证据。

写作的冷色调。是指对同一件事纯粹从批判负能量的角度,从否定的角度,从同情的角度,从反对的角度来写。这种写法,可能给人眼中的是事物的反面,是事物的负能量,黑暗面讲得太过,人们满眼都是不好的景象,会让大家失去前行的信心,也不是一个很科学的表达颜色。在批评的同时,一定要像萧立军老师讲的那样,给它一个阳光的尾巴,给它一个希望的方向。

暖色中的冷色。是指对一件事从正能量、肯定、同情、帮助的角度为主调来写的同时,对于一些影响大局、大度、大势的负能量,否定、憎恶、反对的的东西,还是要旗帜鲜明地给予必要的冷色调。让大家看到我们需要警诫、改进、提升的东西,不要让歌舞升平蒙住了我们的眼睛。我觉得,必要的冷色,是一个写正面导向文章的合适的衬托性颜色。

冷色中的暖色。是指对一件事从负能量、否定、憎恶、反对为主调来写作的同时,不要忘记留三分口德,不要把话说死,也许我们极力否定的东西,在一些条件具备后,就会转化成肯定的东西,也许山穷水尽的那一点上,还有肉眼看不到的柳岸花明。

四种颜色的说法,代表人们四种评价事物的方式,我个人不大喜欢纯黑纯白的绝对表达方式的。人是有善恶的,物是有阴阳的,事是有是非的,绝对的好和绝对的坏是没有的。中国的皇帝,为什么不叫“九六之尊”,而叫“九五之尊”?其中是有天地运行的大道理在里面的。“九六”是《易经》的六卦的上卦,到了顶峰的东西,就该走下坡路了,太阳过午就该走向落山了嘛。因此,连皇帝也不想坐在最高点,都要给自己留下一些成长的空间,我们凡人更应该懂得这个道理吧。一定要记住,古人最欣赏的时间位置是九五,这个时间位置,不是最高,但是最好。

五、文学写作的微格修养

在张老师的讲稿中,我非常关注的是一个新的概念——微格教育。张老师对写作的微格教育的解释是:“许多年前,看过一篇介绍微格教育的文章。核心内容是,建议喜欢文字的朋友,不妨在日常生活里,东一句西一句地学点基本的词句。古典的与现代的均可,书面语与口语都成。”这段话讲完,张老师又强调了一次,文学写作的微格自教,就是要“一句一句学说话”。

(一)概念。微格来源于微格教学的概念。微格教学的创始人之一,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爱伦博士认为,它是一个缩小了的可控制的教学环境,是通过微缩的教学实践活动培训的一种方法。另有一种说法,则是微格教学是在控制论、信息论及系统论原理的指导下,通过设定教学行为目标,传递教学信息,反馈调整使教学活动达到最优化的动态平衡状态。

实质上,我以为可以有一个更简单的说法,那就是用“互联网+”的技术手段,提升写作“官教兵,兵教官,兵教兵”的能力。为了更清楚地解释,我又缩小检索范围,搜索“微格写作教育”。这一次,我找到的答案与张老师所说的概念词理皆通了。网上有一篇介绍刘春文老师《微格作文解码》的文章,由黑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其中对微格写作教育的知识介绍得比较到位。

按照刘老师的观点,所谓的微格写作训练,就是将写作的知识系统分成若干个有机部分,一个部分一个部分地进行分解训练的方法。“格”是指写作的一些共同的技法和技巧,“微”是指小步走的训练。刘老师所说的微格写作教育,有三个特点:一是小问题。一次教育修炼的问题宜小不宜大,要从细微问题入手,如张老师讲的“一句一句学说话”。二是窄切口。宁打一口井,不挖一条沟。一个微格只注意训练一种技能或方法,不要宽泛问题,从具体问题切口。三是短时间。一次只解决两三个问题,不拖堂,不打疲劳战,每次不超过三十分钟。

(二)要点。写作的“格”是写文章的共同规律、技法、技巧,要按照写作的低级阶段注重求同入“格”、写作的高级阶段求异出“格”的思维顺序,确定知格、入格、升格,出格、破格的微格写作修炼路经:

“知格”入门。文章的“格”是一个系统,可以按大小系统的有机组织进行分层,一直分层到最基本的写作要素——字、词、句。鉴于微格修炼“小问题,窄切口,短时间”的特点,我以为应用这个方法的前提是必须先搞明白写文章的大框大“格”,在此基础上,微格的修炼才有方向,才不会偏航。因此,微格修炼的前提,首先是要弄清“格”概念,搞清“格”的系统框架,搞清“格”的層级结构。把各种文学体裁的有机组成部分,分成我们常见的一部分一部分和一层一层的“格”。

大“微格”。如中学的写作之“格”,可分为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四个大“微格”。企业的写作可以分为管理性文档、新闻性文档、文学性文档等大“微格”。

中“微格”。如记叙文的结构可分为层次、段落、过渡、照应、开头结尾五个中“微格”。表达方式可分为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五个中“微格”。叙述方式可分为顺叙、倒叙、插叙三个中“微格”。开头方式可以分为以人引入、以物引入、以景引入、以理引入等若干种开头的中“微格”。

小“微格”。如每一个文章中可以继续细分为段、句、词、典、理、字、符、量等小“微格”。

“无格”起步。生活是写作的源泉,真情是写作的灵魂。写作之初,我手写我心,力求无格。放手作文,留下自己最原始的感悟。我们先按自己的所知所想写出言语和文字,为自己未来对“格”修炼建立起寻找问题的参照系,建立起努力提升的“靶子”。

入“格”对标。要把自己的“无格”写作文章,对比文体规范“格”要求,来进行反思比对,不断地找出自己不合“格”的内容,不断地进行修正。这种在战争中学习战争的方式,是提升自己合“格”笔力的最基本的办法。

升“格”精进。在入“格”中,循序渐进地学习,不断地升“格”,提高自己写作的段位。升格训练,要组织多维评改。这里的多维是写作升格的三维目标:一维是知识与能力,要从错别字、标点、病句等基本功入手去训练。二维是过程与方法,要从文章的思路与衔接过渡等入手去训练。三维为是情感、态度、价值观,要从文章的立意与选材入手去训练。

升格训练,可以是三个阶段:一是学习初段的自评自思,提倡完整收集自己同一文章的不同版本,使自己和后人可以从不同版本的进步中,提升自己的“升格”水平。二是在学习的中段文友互评交流,加强文友间的三人行、双人行的互评,加强文协微信群对新手文章的点评帮肋,在互帮互学中提升“入格”水平。三是在学习的高段,请公司内外名师点评新手、中手的文章,通过名师的引领,系统提升自己的“入格”水平。

出“格”提升。合“格”后,进一步寻找破“格”的方向和路径,最终寻求游刃有余的合“格”和破“格”,实现脱颖而出的出“格”成长。出“格”提升,要注重五个方面:一是文体结构的出格。比如初中作文,在记、说、叙、散的训练外,增加寓言、童话、日记等文体结构的训练。前者是文体的入“格”训炼,后者是出“格”训练。二是方法创新的出“格”。学会从不同角度看问题,一样东西,从坐、站、蹲、站等不同角度,会看到不同风景。注重借助想象,重构文本。在文章细节真、情感真的基础上提炼高于生活的“肉汤”。要提倡求异思维,打开已有的思维定式,在事物的差异之间建立中介,突破经验思维的束缚。三是整合思维同题重写。即用不同于常规的角度和方法去观察客观事物,得出全新的思维成果。四是语言出新,结构创新。从独特的切身感受出发,悉心采用崭新的语言或打破固定的结构模式,去反映多彩的现实生活,最终自由出“格”。

(三)渠道。喜欢码字的人,“一句一句的学说话”的修炼渠道,是自己的实践、自己的阅读、自己的交流和自己的实践,要老老实实通过阅读、交流、实践、学习、收集、摘抄、语变等好句子,修炼和提升自己的说话和码字的能力。

修在自己生活中。好句子的修炼,主要是自己的生活实践。在实践中悟出来的好句子,都可以讲出句子后面自己的故事,都可以讲出句子后面自己的思想和认识内涵,都知道这个句子在什么环境、什么条件下,从什么角度去应用。比起那些书上的格言集,积累的词在自己的心中有根,不会张冠李戴,用错地方。

修在名著经典中。张老师讲稿中有段话是这样讲的,“或许有人会说,费那份功夫干啥,买点格言或古人名句大词典之类的就齐了。这话不全对,大词典之类的句子,可能语境单薄;从生活或从某种作品里得到的句子,有结实的语言环境,有根,容易记得住,对运用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还是语变的基础与前提。”

六、文学写作的仿写拷贝

张文睿老师多次讲到码字的仿写和拷贝,我对此深以为然。

我理解的张老师的仿写是这样的:写文章也可以像练书法一样,拿别人的好文章来研究和练习。在写作的初级阶段,有两件最重要的任务:一是学习巩固字、词、名、典等最基本的写作知识,二是要学习写各类文章基本的架子,也就是学习某一类文体最基本的写法。这些最基本的写法,往往可以在一些大家公认的古人或名人的文章中找到,搜集研究这些文章,试着仿照这些名文的架子来不断练笔,会让作者更快进入某类文章规范写法的殿堂。

我们老祖先对幼儿的教育方式,有很浓厚的仿写意识。古时候,孩子们初受教育时,不是先学识字或写字,也不是先去学琴棋书画,而是跟着老先生摇头晃脑背古典的范文。我幼儿时代的记忆中,最清晰的是山村小校只有七八个学生的小教室中,我坐在石头凳子上,傍着粗糙的木桌,和那些小伙伴们一起拉长声调,唱歌般地背诵课文。童年是最好的记忆时光,这时候背诵的范文,会在我们大脑中牢牢生根。当我们长大码字时,大脑的杏仁核会自觉地调出一些相仿的范文,它的结构、主题,它的用词、用典,会自觉不自觉地影响到我们码字的结构、顺序和味道。

我以为,文章的结构组合方式、标题考究方式、开头的方式、结尾的方式、用典的切入点,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过去的八股文,其实就是一种仿写的模式。从这个角度讲,八股文不能一概而论,一无是处。在学习写文章的初期,找到各类文体的“八股”,仿而炼之,不失为一个很好的新手入门方法。

写作的仿写有五部曲:一是找到例文。在海量的同类文章中,筛选出适合自己口味的若干篇范文来,作为仿写的靶子。二是吃透例文。反复看,反复品,吃透人家的文章结构,吃透人家的思想,吃透人家的文章主线,吃透人家的标题妙处,吃透人家开头切入方法,吃透人家结尾的闭环方法,吃透人家的用词、用句、用例、用数的方法,吃透人家的文化、宗教、专业知识的表现方法。三是仿写例文。仿人家的文章结构、主题思想、用词用句风格,试着用自己身边的人、身边的事、身边的例,写一个同类型的文章。四是比较例文。自己的仿文写完后,要和范文比一比,看看自己仿的东西长在哪里,短在哪里,找到不足,明确努力提升的方向。五是再度练文。过一段换个角度再仿再思再练,这样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练过若干次,坚持几个月,甚至于坚持几年,这类文章的风格,这类范文的文体的写作办法的学习,也就八九不离十了。

当然,文章也不能一直这样仿下去,当作者对这类文章的写作方法初有所成后,完全可以很好地梳理自已写某类文章的套路,在前人的老“八股”的基礎上,创造出自已的新“八股”来。为他人或自已今后写此类文章,做一些范文范例的贡献,使自己的范文也成为别人仿的对象。

七、文学写作的语变提升

张文睿老师的“写作经”中有个“语变”的概念,给我很大的启发。什么叫语变?就是同一主题、同一事件、同一物件,用不同的语言、不同的句式表达出来,也就是语言的多样化表达。语变的修炼,是写作人的一个基本功,也是提升写作技巧的一个方法。语变的修炼和学习,有三种情况:

借鉴别人的实例。学习语变,最简单的办法,就是要注意在书上、在生活中搜集名家、大家表示相同意思的语句,丰富自已的语言表达。比如,“走一看二眼观三”这句话,换个说法就成了“走一步,看两步,心中想着第三步”。后者,是我在农村时听当时大队干部们讲的;前者,则是我在一张报纸的评论中读到的。这两句话表达的是一个意思,但前者用在反映农村生活的文章中会非常贴切,后者则是在职场应用文中使用比较对味。两者如果换个位,就与文章反映的大味道不合了。

改变别人的语句。学习语变,要在积累别人的语变之句之词的的基础上,不断地尝试把别人的句子化成自已的句子。在书上,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别人的好句子,我们完全可以琢磨一下,如何把人家好的词句和句式,用自已的话来表示。比如:《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的第二个原则叫“以终为始”,这句话是从英语中翻译过来的,比较洋气,“始”是现在,“终”是未来,但不太适合中国老百姓的表达习惯。我把它变了一下,换成这样讲:要让现在的工作具有未来的意义,未来是“终”是方向,现在是“始”是当下,这样表达大家就会好理解一些。或者我们也可以这样讲:不要把梯子搭借了墙。墙是方向,搭梯子是现在的行动,你上西墙,千万别把梯子搭在东墙上。

创造自已的实例。学习语变,我们要注意在自已的写作实践中,学会用不同的语言表达同一个意思。张老师讲课中有个例子很不错:“有人说,乱砍乱伐的事情,不能再发生了。”我们怎么表达呢?我们可以说,“森林被斧头追赶得越逃越远”,或者再换一句,“森林被斧头追赶的无路可逃”。

语言的多样化表达,是我们的文章出味的一个好办法。语言过度简单狭窄,写出来的文章的味道就会很淡。因此,学会用语变的方法练句,是一个写作人必练的底功。

猜你喜欢
微格码字文章
The Research on Classroom Questioning in Senior High School Under Constructive Theory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放 下
放屁文章
数据链系统中软扩频码的优选及应用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三位一体”微格教学辅助说课的模式
作文训练微格化、序列化初探
微格教学法在《军事医学地理学》教学中的实践与应用
长为{4,5,6}的完备删位纠错码的存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