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人生

2017-08-03 19:21高初
数码摄影 2017年7期
关键词:中国美术馆摄影记者画报

高初

一瞬永恒!这是摄影的价值所在,也是其魅力所在。从那些胶片中,我们得以瞥见那个时代,追忆那些过往,怀望人和事。高帆、牛畏予伉俪所从事的摄影艺术是他们人生的事业。他们在抗战年代参加革命,用摄影实现他们救国救民的理想。通过摄影,记录了那烽火年代,而摄影也塑造了他们的人生。

——吴为山

2017年6月8日至19日,“高帆、牛畏予摄影回顾展”于中国美术馆13、14、15、 16、17展厅举办牛畏予的首次个人影展,于1988年3月8日在中国美术馆开幕;高帆的首次个人影展,于1999年8月1日在中国美术馆开幕。上述两场个展是两个人生涯中唯一的美术馆展览,因而在几十年后,在相同的场馆内,对于高帆、牛畏予伉俪的摄影生涯回顾,有着特殊的意义。

高帆生于1922年,曾就读于浙江省立桑蚕专科学校。“七七”事变爆发后,“拿起画笔走上街头作抗日救亡宣传”,自杭州前往延安,先后在陕北公学和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并和抗大同学一同奔赴华北抗战前线。在部队,高帆被分配在129师先遣支队做宣传干事,做壁画和木刻。1939年,因为部队缴获一台相机分配给了高帆,让他从此走上摄影这条道路。高帆是129师(第二野战军)较为主要的摄影者,拍摄了大量战争记录和战地生活的摄影作品。本次展览在展出高帆战地摄影作品的同时,也将讨论高帆在新中国时期将摄影视为抒情与言志的艺术实践。

高帆長期从事画报编辑工作,自1930年代末至1980年代初,历任《战场画报》、《人民画报》、《华北画报》、《西南画报》、《解放军画报》、《中国摄影》的主要负责人。高帆留存了画报和摄影刊物的百余种编辑笔记和会议纪要,这为学界讨论战争时期与新中国时期图像的制作、传播与观看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牛畏予生于1927年,受从事地下工作的胞兄牛斗影响,就读于四川万县国本小学期间参与读书会,投身抗战宣传和识字运动;1945年春参加革命,在抗日军政大学学习,1947年任晋冀鲁豫军区政治部宣传干事;1948任《华北画报》摄影记者,后随二野南下,在《西南画报》工作;1951年初转业到新闻摄影局任摄影记者,历任新华社华北分社摄影组长、北京分社摄影组长;1955年回到新华社总社任中央新闻摄影记者,1973年调任对外组摄影记者;1978年任香港分社摄影组长,1982年离休。

新中国时期和女性相关的新闻摄影题材通常作为采访任务布置给女性摄影工作者。在1948年至1984年间,作为为数不多的女性摄影师之一,牛畏予拍摄了广为传播的女性形象:康克清、许广平、戴爱莲、赵青、丁玲……1949年第一个“三八”妇女节、新中国第一批女飞行员、女公交车司机、藏族女犁手、人民公社的女大学生、大庆油田女工人、福建女民兵等十分广泛的题材。

牛畏予相当多的作品,是在新闻现场拍摄环境肖像。如发表在《中国摄影》上的代表作《华罗庚》。此次展览的数十件肖像作品中,不但包括为第一届全国美展进行创作的画家于非闇、吴镜汀、徐燕荪、王雪涛、陈半丁、姜燕等人,也包括牛畏予1950年代至1960年代所拍摄的吴文俊、钱学森、茅以升、郭沫若、梅兰芳、齐白石、康同璧、容龄、赵青、马思聪、戴爱莲、老舍、许广平、郭沫若、蒋兆和、黄胄、张权、王进喜、周信芳、孙维世、郁风、丁玲、草明等。

牛畏予40年的新闻摄影生涯,拍摄了4000 余张在报纸杂志刊发的新闻照片,也保存了数万张退稿片。这两套能在每一个新闻事件的现场对应的文献,不单是摄影者作为“宣传员”和“艺术家”的两种身份,也折射出新中国各个时期图像生产的操作机制。

此次展出的200余件摄影作品都将捐赠给中国美术馆,其中包含100件1940年代至1990年代印放的原作。由这些作品构成的展场局部,试图将观众带回几十年前的中国美术馆的现场。为这次展览新制作的银盐纸基作品,全部使用原底印放。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展览也包括暗房师张左先生2004年至2005年帮助高帆、牛畏予印放的一批作品。

猜你喜欢
中国美术馆摄影记者画报
品读文与画
——中国美术馆藏文学插图精品展
如镜取影 妙得神形
——中国美术馆、南京博物院藏明清肖像画展
同心协力写丹青
——中国美术馆藏书画界全国政协委员美术作品广西展
与幼儿画报一起读绘本
与幼儿画报一起读绘本
新闻传播中摄影记者的重要性
为什么会从事摄影Ami Vitale摄影记者纪录片制作人
一名摄影记者的自我迭代
陕西画报航拍
摄影记者如何走基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