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会:近代旅外徽州青年学子的群体组织及其运作

2017-08-07 07:33张小坡
安徽史学 2017年4期
关键词:黟县同学会徽州

张小坡

(安徽大学 徽学研究中心,安徽 合肥 230039)

·徽学研究·

同学会:近代旅外徽州青年学子的群体组织及其运作

张小坡

(安徽大学 徽学研究中心,安徽 合肥 230039)

同学会是近代旅外徽州青年学子以学缘关系为纽带结成的群体组织,具有多重面向,并形成了以上海为中心的空间分布格局,黟山青年励志社、徽社等还突破地域限制,在外地设立分部。作为近代旅外徽州人同乡组织的一种,旅外徽州同学会既遵循同乡组织运行的一般逻辑,也具有自身独特的路径,建立起严格的自律机制,在章程规定的宗旨和业务范围内开展活动。近代旅外徽州同学会对内强调联络感情,组织多种形式的聚会,邀请名人发表演讲,组织升学指导委员会等,以增强同学会的凝聚力与向心力;对外以服务桑梓为核心,创办同学会刊物,撰文探讨徽州社会的各类问题,并积极付诸实施,力图推动家乡社会的点滴改变。

徽州;同学会;同乡组织;青年学生

1900年2月,梁启超在《清议报》上发表了激荡人心的《少年中国说》,热切希望唤醒青年一代的斗志,造就一个朝气蓬勃的“少年中国”。青年学生是具有鲜明性格特征的人才,他们思想活跃,充满激情,处于人生的上升期,敢于言说,勇于任事,常常一呼而百应,容易形成群体性力量。在近代中国急剧变迁的时代格局中,常常可见青年学生振臂高呼的身影,从五四运动到抗日救亡,再到解放战争期间,热血沸腾的青年学生掀起了一场场运动,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民主化进程。正如桑兵所言,近代中国的青年学生,是除旧布新的重要社会力量,在民主革命的各个阶段,在社会变迁的各个方面,常常起着先锋和桥梁的作用*桑兵:《晚清学堂学生与社会变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页。。

青年学生在近代徽州社会变迁的过程中也同样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通过组织同学会,创办学会刊物,建立了自己的组织阵地与舆论阵地,他们纷纷撰文就徽州社会问题提出个人看法,以期对地方政府施加影响,虽然见解不无幼稚或不具可行性,但他们毕竟在众声喧哗中发出了自己的声音。这些同学会刊物在徽州境内都有一定的发行量,形成了独特的舆论氛围,从而在近代徽州社会的版图上划下了或浓或淡的一笔。

一、近代旅外徽州同学会的发展概况

近代旅外徽州同学会是一种由在外地读书的徽州青年学生组织成立,与同乡会具有相同性质的民间团体。旅外徽州同学会又是一个具有多重面向的群体组织,一种是由在校学生发起,会员以在校学生为主的纯粹学生组织。如1933年在安庆成立的徽州六邑旅省同学会就强调“本会纯粹是学生的集团”,规定“凡徽州六邑旅省同学,经本会会员二人以上之介绍,皆得为本会会员。”*《徽州六邑旅省同学会会章》,《徽光》第2期,1936年,安徽省图书馆缩微胶卷室藏。另一种是由青年学生发起,但会员不局限于在校学生,而是吸收了记者、编辑等具有一定文化素养的徽州籍知识分子参加的青年学人组织。如1923年,在上海各大学求学的绩溪青年学子程本海、邵雪奴、周德之等发起组织了绩溪学社,该社会员余时为上海中华书局编辑所编辑,余哲文为上海《新闻报》记者,汪原放、汪乃刚在上海亚东图书馆供职。胡适、陶行知等有名望的徽州籍知识分子被聘为学社顾问,多次受邀向会员发表演讲。第三种是面向青年人设立,但不刻意强调受教育程度的青年人组织,这可视为广义的同学会。1922年,黟县人汪励吾等在上海成立黟山青年励志会,该会以“联络乡情,促进青年自立的精神”为宗旨,“凡黟县不分性别,品行端方,有自立能力并有革命精神与笃信三民主义者皆可入会”。因不设置任何门槛,该会发展很快,到1926年,会员已达600余人*《黟山青年励志会征求同志》,《黟山青年》春夏两季合刊,第18期, 1929年8月。。

如果从空间分布来看,旅外徽州同学会可大致分成两个层次。一是在徽州本土设立的同学会。1928年,位于休宁县万安镇的安徽省立第二师范学校和位于休宁县隆阜的安徽省立第四女子师范学校改为普通中学,分别易名为安徽省立第二中学和安徽省立第四女子中学,吸引了婺源、绩溪、祁门、黟县等地的学生前来求学。中学阶段的学生年龄较小,为联络感情,来自同一个县的学生便自发地组织成立了同学会,绩溪旅休同学会、祁门旅休同学会、皖二中黟县同学会等先后出现。

第二个层次是在省城安庆以及上海、北京等外省大城市读书的青年学生成立的同学会。随着近代高等教育的发展,地处北京、上海、南京等城市的大学开始面向全国招生,在徽州本地完成中学教育的少数学生凭着出色的成绩考入大学。远离故土,身处繁华都市的学生更有团结起来的现实需要,1920年,在北京大学、北京政法大学等学校的黟县籍学生,组织了“黟麓学社”,并创办月刊《古黟新语》。部分同学会的组织网络并不局限于所在城市,而是延伸到多个城市,将在外求学的徽州学子吸纳进来,如总部设在上海的“黟山青年励志会”,先后在九江、黟县、景德镇、济南四处设立办事机关,1925年又在安庆、武昌、汉口、当涂四处筹备办事机关。上海“徽社”也先后在杭州、汉口、北京等徽州人聚集较多的城市设立了分部,在徽州学生群体中产生了广泛影响*《社务报告》,《微音》月刊第27期,1926年。。

相对其他城市,在上海求学的徽州学子颇为活跃,较早地成立了青年学生组织。1921年10月6日,徽州旅沪学界同乡会正式成立,在上海市中华武术会召开了第一届职员选举会。许士骐、余元濬、吴金堂等人到会,选举吴志青为会长,邵布文为副会长。因当年夏季淮河流域发生特大水灾,大会提议近期举办游艺大会,为安徽水灾筹款放赈*《徽州旅沪学界同乡开会记》,《申报》1921年10月7日。。根据史料记载,徽州旅沪学界同乡会存在时间并不长,或许就是为了赈济淮河流域水灾而设立的,赈灾结束即告解散。

1923年,有关“徽州旅沪学会”的报道集中出现。5月6日,徽州旅沪学会第一次筹备会在平济利路停云里音乐专门学校内召开,到会者20余人。临时主席吴玉相宣布宗旨,推定张昌麟、陈默若、张国良、吴玉相4人为起草员,负责草拟会章事宜*《徽州旅沪学会之新组织》,《申报》1923年5月8日;《徽州旅沪学会之筹备会》,《民国日报》1923年5月8日。。经短暂筹备,学会于6月3日下午在复旦中学召开成立大会,到会者40余人。筹备主任吴玉相首先报告了学会筹备经过,与会人员修订公布了学会章程,选举产生各部执行会务的委员,并宣布于6月10日召集执行委员会议*《徽州旅沪学会筹备竣事》,《民国日报》1923年5月31日;《徽州旅沪学会定期成立》,《申报》1923年5月31日;《徽州旅沪学会成立会纪》,《民国日报》1923年6月5日;《徽州旅沪学会新成立》,《申报》1923年6月5日。。

绩溪学社也于1923年5月宣告成立。不过,绩溪学社仅持续到1927年就无形中停顿了。但无论是从其规模还是从其所办事务来看,该社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力都远在其他同学会之上。1923年9月24日,绩溪学社第二届大会召开,欢迎徽州另外几县青年入社,并特别指出:“本社对于有志青年,很愿联络合作,并不因县域而固步自封。”*《绩溪学社昨日开会》,《民国日报》1923年9月25日;《本社第二届大会纪》,《微音》旬刊第5期,1923年10月。这在某种程度上扩大了学社的知名度,不仅旅居上海的徽州学子踊跃加入,南京、杭州的会员也为数可观。1924年元旦,绩溪学社在南京开会,上海、杭州两地社员因无法到会,便公推程绩咸和曹志功作为代表参加。大会认为原定“绩溪学社”的范围太狭,气量太小,容易使人误会,决定将“绩溪学社”改为“徽社”*程本海:《一年来本社之回顾与前瞻》,《微音》月刊第14期,1924年7月。蒋含平、张芳对徽社作了个案探讨,可参见《民国时期旅沪徽州人团体“徽社”研究》,《安徽大学学报》2014年第3期。。

绩溪学社改为徽社后,社务发展更为顺畅,甚至有人提议将徽社与徽州旅沪学会予以合并,共谋发展。1924年5月12日,徽社在上海召开社务会议,否决了“徽社与徽州旅沪学会合并事”,但提出可以采取合作精神,共谋家乡福利*《社务报告》,《微音》月刊第14期,1924年7月。。因社务日渐发展,最初设立在吴淞中国公学的社址已不敷应用,曹志功、黄叔鸾等人与徽宁同乡会接洽,商借同乡会多余房屋办公。1926年9月1日,社址迁入英租界北泥城桥新闸路鸿祥里第2136号新屋,门首悬挂“徽社上海总办事处”招牌,有驻会干事随时接待。迁入新址后,徽社在《申报》《新闻报》刊登广告通知各界同乡*《社务报告·社址迁移》,《微音》月刊第29、30期合刊,1926年。。随着各地徽社成员的不断增加,徽社也开始设立分部。杭州分部率先成立,1925年10月10日,徽社上海总部的陶行知等人抵达杭州,在屯昌汽车路公司召开分部发起人大会。会议期间,程本海同意由唐少澜牵头组织杭州分部成立事宜。唐少澜和邵东侯随之被旅杭徽州同乡推选起草分部简章,并寄交上海总部通过付印。杭州分部附设在安徽会馆内,1926年春节过后,便召开社员大会讨论进行办法,并选举职员*《徽社杭州分部简章》,《微音》月刊第27期,1926年。。1926年,汉口、北京相继成立徽社分部。许瘦鹤、邵振之等人“为桑梓谋福利”,在汉口着手设立分部,由许瘦鹤担任筹备主任。章铁民、章洪熙、程永言、程万孚诸人因社务日渐发达,筹备在北京设立分部,章铁民、章洪熙为筹备主任*《社务报告·干事会》,《微音》月刊第28期,1926年。。各地分部的成立,突破了地域范围的限制,加强了分部与总部的联系,推动了徽社的发展,“论精神则已巩固团结,由数人而至数百人,惨淡经营,得有今日者,实群策群力之效耳。”*《征求社员缘起》,《微音》月刊第31、32期合刊,1927年1月。

此外,徽州旅沪同学会于1929年成立,并迅速发展,至1930年6月,会员达80余人*《徽州旅沪同学会讯》,《申报》1930年6月8日。。

二、近代旅外徽州同学会的内部制度

同学会成立之初,为了维护其日常运转,均制定了一系列的章程。这些章程由发起人或推举人员起草,提交全体会员大会,经讨论通过后正式颁布施行。章程一般包括名称、宗旨、会员、事业、会费、会员的权利和义务、集会、社址、附则等几个方面的内容,并强调如有未尽完善之处,随时提出修正,由全体大会通过。1933年10月1日,皖二中黟县同学会第八届全体大会就对本会章程及执行委员会办事细则作了修订,如章程第二章第七条“执行委员由五人增为八人”;第六章第十七条“编辑由二人增为三人”;第九章第二十一条改为“本简章始有未尽事宜,得由会员三分之一以上之提议或执委会提议,得开全体大会修改之。”*《黟县同学会第八届全体大会会议录(十月一日)》,《黟县同学会期刊》第8期,1934年3月。

同学会能够正常运行,首先需要一个具有办事能力与办事效率的领导机构。旅外徽州同学会在借鉴同乡会、同业公所等其他团体组织结构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特点,构建了行之有效的组织制度。如祁门旅休同学会设总理事1人,由全体会员推选产生。由全体大会公选9人组成执行委员会,下设内务部、外务部、事务部三部,内务部下设编辑、文牍两部,外务部下设交际、宣传两部,事务部下设庶务、会计两部,共计6个职能部门,处理相应事务。该会另设常务委员会,由执行委员会互选3人组成。遇到特殊情况又有特种委员会,经执行委员会议决后设立,组织办法根据实际情况处理。在各部的职权分配上,全体大会为最高机关,闭会期间以执行委员会为最高机关,但执行委员会闭会时,由常务委员会执行一切常务事宜。同学会每年召开全体大会一次,在暑假结束后的第一、二周内由内务部召集。执行委员会认为有必要或经全体会员三分之二提议,可以召开临时全体大会一次,由总理事负责。执行委员会与常务委员会每隔四周召开一次会议。各部职员任职时间以一个学期为限,连选者得连任*《祁门旅休同学会会刊·简章》,安徽省图书馆缩微胶卷室藏。。

徽州旅沪同学会采用委员制,由大会选出执行委员11人组成执行委员会,监察委员5人组织监察委员会。执委会分为六股:常务股2人,总理该会日常事务,并担任大会正、副主席;学术股2人,办理该会研究及出版事宜;文书股2人,保管该会文件及办理文书事宜;交际股2人,办理该会外交事宜;会计股1人,办理该会财政事宜;庶务股2人,办理该会杂务事宜。每股设主任1名,如事务复杂,聘请干事协助办理。该会以全体大会为最高机关,大会闭会期间,由执行委员会行使职权,执行大会议决及处理一切会务的权力。但如果监察委员会认为执行委员会有违背该会宗旨时,可以提出弹劾案,由大会处理。全体大会分为常务会议和临时会议两种:常务会议每学期举行2次,以出席人数超过全体会员二分之一为法定人数,由执委会召集;凡遇有重大事故,执委会不能解决或有全体会员三分之一书面请求时,由执委会召集临时会议。每学期召开第一次大会时,由全体会员用记名投票法选出执行委员和监察委员,任期为一个学期,连选得连任。执行委员会每两个星期开会一次,由常务股召集,有紧急事件时则召开临时会议。监察委员会开会时间不定,由监察委员2人署名召集。

黟山青年励志会实行会长制,设正、副会长各1人,下设编辑部、评议部、干事部。干事部下设会计员、庶务员、文牍员、交际员、调查员,负责处理全会的日常行政事务。1923年农历正月初十日,黟山青年励志会在徽宁思恭堂召开常年大会,选出正、副会长及各部负责人,余时为正会长,汪侃为副会长,编辑部主任为王蓉荪,评议部部长为李赤少,干事部长为胡笃初*《会务报告》,《黟山青年》1923年春季季刊,1923年3月。。

徽州六邑旅省同学会则实行集体领导制,设干事会,总理本会一切事宜,由干事7人、候补干事3人组成。1935年8月,因会务紧急,经干事会通过,该会在会员内聘请余裕康、金平亚、张漱霞等12人为特任理事,协助处理会务。1935年11月,经干事会通过,由编辑股聘请会员18人,连同出版股干事2人,共20人,成立会刊编辑委员会,由编辑股干事担任正、副委员长和编辑委员会主席,负责编辑出版会刊。1936年2月,第二届干事会聘请余裕康、汪登鳌、金平亚等7人担任特任理事*《本会的过去、现在与将来》,《徽光》第2期,1936年。。该会每学期开学之初召开全体大会一次,遇有特别事故,或由三分之一以上会员提议,由干事会召集临时大会。干事会每三个星期召开一次,但是有必要时召集临时会议*《徽州六邑旅省同学会会章》,《徽光》第2期,1936年。。如1935年2月召开第五届改选大会,5月开欢送毕业同学聚餐大会,8月开第六届改选大会,11月成立会刊编辑委员会,是年共开大会3次,干事会5次,会刊编辑委员会1次*《本会的过去、现在与将来》,《徽光》第2期,1936年。。

在同学会的日常管理中,一个重要事项就是资金的来源与使用。同学会的资金分为经常费和特别费两种。经常费来自会员缴纳的会费,这也是部分同学会不断扩大会员的直接原因。特别费也称临时费,是遇有特殊情况向会员募捐的资金。祁门旅休同学会规定,会员每学期缴纳会费5角,由会计收取,开具收条;遇到特别事故,由会员三分之二提议,开全体大会筹募临时费。收支账目在召开全体大会时由会计报告*《祁门旅休同学会会刊·简章》,安徽省图书馆缩微胶卷室藏。。绩溪学社规定,会员入社要交入社费1元,经常费每人半年1元,于每年第一次常会时缴纳;特别费由会员按月或按季自主捐助*《绩溪学社简章》,《民国日报》1923年5月24日。。徽州六邑旅省同学会在1933年6月召开成立大会时,规定每学期每人缴纳会费洋5角。1935年8月第七次大会,因徽州数年来灾害频仍,农村经济濒临破产,为减轻同学负担,该会决定紧缩开支,将会费由每学期每人5角减为3角。遇到特别用项时,由干事会会员及旅居省城的同乡募集。该会会刊的印刷费除同乡会每期给以10元补贴外,其余均是向省城的同乡及会员募捐而来*《本会的过去、现在与将来》,《徽光》第2期,1936年。。不过,会员拖欠会费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如1924年9月,徽社召开秋季大会,一项重要议程就是讨论催促社员缴纳社费的问题,决定由会计署名,铅印正式函件发寄本埠及外地社员。

皖二中黟县同学会为筹募经费,发起“黟县同学会基金筹募运动”,并制定了“筹募基金宣传大纲”,向外界进行宣传,同学会执行委员兼编辑干事叶贵达任基金筹募专员,原定筹募金额400元,时过半年仅募集到105元,由叶见垣负责存放,以收取利息*《黟县同学会第八届全体大会会议录(十月一日)》,《黟县同学会期刊》第8期。。1926年,上海徽社在成立三周年之际,为巩固学社基础,发展社务,保证《微音》正常出版,专门发起基金筹募运动,由社员分别向外界进行募捐。由社员自愿结合组成10个小组,预定筹募基本金1000元以上。根据会员捐助资金的数量分为维持、赞助、特别三种级别,20元以上者为维持社员,10元以上者为赞助社员,5元以上者为特别社员。三种社员均享有阅读徽社出版的《微音》月刊及丛书的权利,维持社员和赞助社员的照片刊登于《微音》月刊,维持社员的照片还另外悬挂于社中永留纪念。筹募期限为30天,每两个星期揭晓成绩一次,征集结束后,对各队及个人成绩优秀者,分别予以酬谢。获得第一名的小组全体成员的合照刊登在《微音》月刊上。表现优秀的个人分别给予褒谢状、匾额、银盾的奖励,并将照片刊登于《微音》月刊及悬挂于社中*《徽社三周纪念征求大会简章》,《微音》月刊第26期,1926年。。此次基金筹募运动得到了同乡的大力支持,据“征求社员第一次之揭晓”披露,陶行知、胡适、许承尧、吴兴周每人赞助社费20元,为维持社员,另有赞助社员14位,特别社员6位*《征求社员第一次之揭晓》,《微音》月刊第27期,1926年。。镇江的徽社社员杨荫庭、黄白民、朱季恒等人自开始筹募基金以来,便向本地新安会馆请求捐助。1926年8月镇江新安会馆董事会已经开会讨论通过捐助徽社基金洋200元,该义举得到徽社的高度评价,并在《微音》月刊中予以报道*《社务报告·镇江社员之热忱》,《微音》月刊第29、30期合刊,1926年。。

通过上文分析可以看出,近代旅外徽州同学会多采取了少数服从多数的民主组织原则,强调集体领导,民主决策,权力监督,并在实践中根据形势的变化不断调整完善,这种权力分散,各负其责的组织结构能够部分地解决同学会干事人员因毕业离校而造成事务中断的弊端,从而保证了同学会的有效运转。由于在校学生没有收入来源,因而同学会的经费来源有限,多依赖当地徽州同乡会的支援来开展活动。可见旅外徽州同学会与同乡会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但经费的困窘导致同学会的存在及其功能的发挥受到极大限制。

三、近代旅外徽州同学会的功能

作为青年学子的团体组织,同学会既具有近代同乡团体的普遍特征,也打上了自身特有的烙印,这在其功能与职责上体现的非常明显。1929年7月1日出版的《徽州旅沪同学会会刊》创刊号详细解释了创办同学会的原因:

谊属同乡,不可谓不亲矣;离乡千里,不可谓不远矣。以亲爱之同乡得聚于千里之外,诚宜亲同手足,爱如兄弟也。然考诸事实则不尽然,面不相识者有之,虽素有相识而一年半载未见面者亦有之。考其原因,固由上海地方广大,访友匪易,虽素相识者亦叹晤面之艰难,素不相识者更觉联络之无方。其主因则以平日无一相当组织藉资联络,有以致之。苟平时有联络之团体,定期约聚以资绍介,则此弊可免。尤有进者,吾乡来沪求学者为数非少,苟吾辈有相当之组织,以同乡之谊进而切磋学问,交换智识,亦未始非计也。不宁惟是,青年为国家未来主人翁,学所以致用。吾辈现在求学时代,固无改进桑梓之能力,然桑梓与吾辈实有直接利害关系,亦宜加以精神上之辅助,言论上之监督,如是则又非有相当团结不可也。

离开故乡来到陌生的大都市求学,有着种种不如意之处。如有居中联络的组织,定期聚会沟通,可以满足同乡学子的精神需求及其他利益诉求。在乡土观念的支配下,从徽州走出的青年学生团结在一起,互相扶持与鼓励,切磋学问,交流经验,在大都市里追逐着个人的梦想,“联络感情”便成为同学会首先强调的功能。其次,青年人从大都市的繁华喧嚣中看到了徽州乡土社会的闭塞落后,想用自己所学推动家乡的改变,“谁都信得现在徽社的份子,大都是求学的青年,抱着正义;服从真理;无党派色彩;有改造的眼光!”*鲍剑奴:《绩溪教育的危险》,《微音》月刊第17、18期合刊,1924年11月。此份期刊复印件由歙县党史地志办主任邵宝振提供,谨致谢忱!服务桑梓,改造家乡社会即是旅外徽州同学会的另一个重要功能。徽州六邑旅省同学会的《徽光》杂志上有一段话对此有很好的诠释:“最近几年,故乡社会的急剧崩溃,整个中国的社会也是如此,老幼孱弱流离失所,我们还可以‘埋首窗下’而忍心不问吗?学而优则仕的幻梦在今日的青年是应该澈(彻)底觉悟了。本会的宗旨是发展桑梓文化,这是事实上我们青年应该如此的缘故。但是,在努力的路线上,我们分为两方面:一、联络感情,切磋学问。二、服务桑梓。”*《本会的过去、现在与将来》,《徽光》第2期,1936年。明确交待了同学会要做的事务,对内“联络感情,切磋学问”,对外“服务桑梓”。

(一)旅外徽州同学会的对内功能

邀请名人发表演讲,既扩大了同学会的影响力,也为会员提供了学习知识,增长见闻的机会。胡适、陶行知两位徽州籍名人对徽社的发展颇为关注,除了担任徽社的顾问,指导徽社刊物《微音》的编辑工作,在刊物上发表文章,介绍新思想,为改造家乡提供建议,还先后在徽社发表过数次演讲。据《民国日报》报道,1923年11月12日下午,绩溪学社在上海一品香召开第一次名人讲演会,到者20余人,主讲者为胡适,演讲题目为《哲学与人生》*《绩溪学社之讲演会》,《民国日报》1923年11月13日。。此次演讲由周德、程本海作了记录,送胡适修改后,刊登在1923年11月21日出版的《微音》旬刊第10期上。1925年10月18日上午十时,徽社在上海三马路中西女塾大礼堂欢迎胡适发表演讲,题目《我也来谈谈东西文化》。演讲结束后,胡适与参会的全体徽社成员合影留念并在第一春徽菜馆聚餐,席间同大家谈笑风生,没有丝毫知名学者的架子*空我:《欢迎胡适之先生琐记》,《微音》月刊第26期,1926年1月。。与胡适纯粹的学术演讲不同,陶行知的3次演讲谈得都是非常具体的现实问题。1925年5月10日在永乐天菜馆演讲《徽州教育问题:徽州少年回乡运动》,主要就发动旅外徽州教员和学生利用假期回乡开展教育状况调查提出指导意见*《社务报告·欢迎陶知行先生》,《微音》第23、24期合刊,1925年7月。。1925年7月25日在第一春徽菜馆进行了题为《我对于屯昌汽车路办理的意见》的演讲,针对徽社成员程本海、曹志功等人邀请他到上海就屯昌汽车路公司提出意见,认为屯昌公路工程浩大,所需资本在百万元之上,事前必须慎重考虑,拿出妥善办法,然后积极进行,以促成工程顺利完工*《社务报告》,《微音》月刊第25期,1925年8月。。第三次是1927年1月3日在徽社新年聚餐会上陶行知发表了《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造及建设新徽州之使命》的演讲,重点谈了他对中国乡村教育的认识,指出以往的教育是教人离开农村走进城市,鄙视务农,完全走错了路,其出路应当是建设适合乡村实际生活的教育。徽州的教育尤其令人痛心,为了改变现状,就要把乡村教师培养出来,陶行知希望已经办了30期的《微音》继续坚持下去,以引起各地同乡的重视。

(二)旅外徽州同学会的对外功能

围绕“服务桑梓”这个关键词,旅外徽州同学会主要沿着两条路径展开行动。一是团结同人创办刊物,用笔当武器,撰文揭露家乡社会在教育、实业、风俗等领域的诸种负面问题,对地方行政机构的不作为提出严厉批评,号召同乡积极改造家乡社会,改变家乡闭塞落后的面貌。正如《徽光》在解释学会宗旨时所指出的:“第一就想把故乡实际状况,如教育、政治、经济、农村、商业,忠实地描写出来。使旅外同乡都知道一个大概。第二就想把现代思潮、新的学说以及各种新的学术传达给故乡父老。第三就想把我们的意见,我们研究所得的结果,一一报告给全徽州的民众。”*《徽光》第2期,1936年。另外,对于旅外徽州同学会所办刊物,可参见张小坡:《民国时期旅外徽州人所办刊物与改造徽州社会的舆论动员》,《安徽大学学报》2011年第4期。

二是积极付诸行动,与其他同乡团体联合起来,推动家乡社会一点一滴的改变。每当徽州或者安徽发生灾荒时,旅外徽州学子便四处奔走,筹募资金进行赈济。1921年10月6日,在徽州旅沪学界同乡会正式成立大会上,因当年夏季淮河流域发生特大水灾,提议举办游艺大会筹款放赈*《徽州旅沪学界同乡开会记》,《申报》1921年10月7日。。并在《申报》上刊登广告,告知各界民众安徽急赈游艺会将于10月23日在宁波同乡会举行,除各类文艺节目外,该会同乡九龄童吴八骏还将当场卖书助赈,入场券在宁波同乡会、孤儿院发行所、青年会、中华武术会出售*《徽州学界同乡会急振游艺会预志》,《申报》1921年10月21日。。1921年12月26日,徽州旅沪学界同乡会召开职员会,报告此次赈捐经过,公布游艺会账目,副会长邵布文逐项报告了收支账目,经职员审查通过*《徽州学界同乡开会》,《民国日报》1921年12月27日;《徽州旅沪学界同乡会职员会记》,《申报》1921年12月27日。。徽州六邑旅省同学会看到家乡天灾匪祸层出不穷,劳苦民众流离失所,认为扶助贫苦是同学会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只是苦于没有经济能力,便退而替他们筹募维持生活的资料。从1932年开始,会内增设赈济工作,向旅居省城的同乡募捐助赈*《本会的过去、现在与将来》,《徽光》第2期,1936年。。

旅外徽州同学会为了深入了解徽州社会,高度重视社会调查,号召青年学子利用假期回乡进行调查实践活动。举凡徽州六县的教育、经济、民生、治安、行政及旅外同乡状况等都在调查之列。徽州六邑旅省同学会成立了徽州社会状况调查处,动员各位同学假期返乡时先就某一问题着手进行调查,并函请各地同乡及同学开展徽州社会实际问题的研究,并准备在《徽光》上推出实际问题调查专刊*《本会的过去、现在与将来》,《徽光》第2期,1936年。。1925年暑期到来之际,徽社号召社员回乡全面调查徽州教育状况,并拟定调查大纲,制作“徽社调查表”,供调查时使用*《徽社调查表》,《微音》月刊第23、24期,1925年7月。。其后,调查成果陆续在《微音》月刊上登出。

旅外徽州同学会还利用假期开展回乡运动,从事平民教育。1922年,黟县青年励志会在黟县宏村开展了试验性的启蒙活动,先后成立了宏村励志社、女子缝纫传习所、培本女校以及青年教育促进社、平民义务学校、家庭工读等社会组织,尝试在封闭的黟县乡村社会开展平民教育。虽然这种种尝试最终只是昙花一现,但如同在平静的湖面上投下一颗石子而荡起层层涟漪一样,宏村还是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试看我们做梦式的宏村,有许多的青年和有见识的通者,因为受了我们这种蛊惑式的潮流,居然觉悟起来了,什么修理道路,疏浚湖河,种种差强人意的事,都一宗一件的办理成功了。”*汪励吾:《宏村青年励志社的声浪》,《黟山青年》春季季刊,1923年3月。1923年暑假期间,绩溪学社社员借绩溪城内胡氏小学校创办暑期补习学校,免费招收小学毕业程度的青少年*台北市绩溪同乡会编:《绩溪县志》第3编《复编·绩溪县的教育·绩溪学社》。此份材料复印件由黄山学院思政部刘芳正博士惠赐,谨致谢忱!。徽州旅沪学会于1924年4月27日召开的理事、评议联席会上通过决议,当年在徽州各县开办暑期讲习会,分为成人部、儿童部及各种专修科,并与各团体联络,从事平民教育运动。当即公推数人组织筹备委员会,制定进行计划*《徽州旅沪学会开会纪》,《申报》1924年4月29日。。

黟山青年励志会对黟县的社会治安问题保持高度的关注。1924年,九江分会为黟县十都流娼复炽,十二都烟馆林立,赌风大盛事致函上海总办事处,请总办事处吁请黟县知事许复,一面再行出示严禁,一面追究法办,并请该知事回函答复,以明真相*《来往公函》,《黟山青年》秋季季刊,1924年10月。。1925年,济南分会就本年春季及七八月间黟县境内盗案迭出,盗风日炽事致函黟县吕知事,请饬令法警分期下乡昼夜巡查,对于烟馆、赌窟、流娼及地痞、流氓,随时严加取缔重惩,以清乱源。对境内无正当职业的客民限期出境,各处岭口派队驻防,严加盘查出入闲杂游人,如有形迹可疑者,即行带案讯办。黟县公署很快复函,告知正值冬防吃紧,已饬警队昼夜下乡巡哨,烟馆、赌窟、地痞、流娼亦屡经拿办,稍稍敛迹,境内客民已完成调查,并责成六邑同乡会担保,以期弭患于无形*《来往公函》,《黟山青年》冬季季刊,1926年1月。。黟县吸食红丸者众多,黟山青年励志会于1923年3月5日召开临时会议,商讨办法,会长余时主张采用劝告的方法,制作劝告的印刷品,分贴各村,众人一致赞成,胡笃初、胡汉三主动承担张贴布告的任务。8月份,胡汉三抵达上海,向励志会报告了张贴红丸警告的情况,除了十都、西递二处,大村、小亭都已经贴过*《本会报告》,《黟山青年》夏秋二季合刊,1923年9月。。黟山青年励志会还就黟县米荒、匪患、食盐等问题与县公署文书往返,商讨对策,体现了黟山青年励志会浓厚的桑梓情怀。

结 语

作为近代旅外徽州人同乡组织的一种,旅外徽州同学会既遵循同乡组织运行的一般逻辑,也具有自身独特的路径。同学会从发起、筹备到成立、运作的一系列环节都与同乡会大同小异。在一地读书的徽州青年学子为了联络感情,服务桑梓,产生成立组织的想法,愿意做事的几个志同道合者出面筹备,先后召开数次筹备会,讨论同学会的名称、章程、经费等各项事务。然后再刊发广告广泛征求会员,以便吸引到更多的同乡学子。待筹备工作告一段落,即召开正式成立大会,讨论通过同学会章程,选举产生各机构的组成人员。成立大会也是同学会向外界推出自身的正式场合,一般都很隆重,多邀请有声望的各界同乡致词,发表演讲,以提高同学会的影响力。

由于同学会是在校青年学子的组织,学生读书有一定的期限,这意味着很多学生将陆续离开同学会,特别是当同学会各机构的组成人员也因学业而离开时,同学会的事务必然受到影响,有的甚至会面临无人接管的境地。因而,与存在时间长达数十年的旅外徽州同乡会相比,同学会兴废无常,长则数年,短则数月,有的在筹备期间就无疾而终,有的可能在成立大会后就昙花一现。如1921年的徽州旅沪学界同乡会、1923年的徽州旅沪学会、1929年的徽州旅沪同学会就是三个不同的同学会,存在的时间都比较短。同时,经费不足也影响了同学会的正常运转。在校学生没有经济来源,家庭贫富不一,即便是数额很少的会费,部分同学也可能无力缴纳,拖欠会费的情况非常普遍。为了筹措经费,同学会不时地发起基金筹募运动,向所在城市的徽州同乡求助。正因为同学会饱受人事和经费的困扰,才无法长期存在,也就没有经济能力去刊刻报告书、征信录,所以,我们目前所能利用的研究资料除了报刊上的零星报道,就只有同学会会刊之类的材料。

如前所述,青年学子是一个热血澎湃的群体,他们在外求学,开阔了眼界,见识了世面,再反观家乡,会发现很多不足。他们不愿坐视家乡社会的闭塞落后,纷纷以笔为刀,撰文讨论种种弊端,提出各项建议,同学会会刊就成为他们的舆论阵地。他们也利用假期返乡的机会,进行社会调查,撰写调查报告在会刊上发表,并开展宣讲、教育活动,以推动家乡社会的点滴改变。与在商业、政府机关、文化教育部门等领域的成年徽州人相比,旅外徽州青年学子没有固定的经济收入,没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甚至见解浅薄幼稚,所提建议也无法实施,或许无法取得实质性的成绩,但是他们对家乡社会的深厚感情是值得赞赏的,付诸的行动是值得肯定的。他们的可贵探索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徽州社会的发展变化。

[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近代徽州民众日常生活与社会变迁研究”(16JJD770001)、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明清以来徽州会馆文献资料整理与研究”(14ZDB034)的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郝红暖

Students’ Association:the Group Organization and Operation of the Young Students Living outside Modern Huizhou

ZHANG Xiao-po

(Center for Hui Studies,Anhui University,Hefei 230039,China)

The student’s association was a group organization formed by the young students of Huizhou in modern times,which had multiple faces and formed the Shanghai-centered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Some students’ associations also broke through geographical restriction and set up branches in other cities,reflecting the degree of development of the students’ association.As a kind of countryman organizations,students’ association not only followed the general rule of the countryman organizations’ operation,also had its own unique operation.They established strict self-discipline mechanism,in accordance with the provisions of the articles of association and business activities.In order to enhance the cohesion and centripetal force,students’ association living outside Huizhou emphasized the relationship,organized various forms of meetings,invited celebrities to make a speech,and organized guidance committee etc.To serve as the core of their homeland,students’ association established alumni association,wrote papers about the various problems of Huizhou society and actively put into practice,trying to change the hometown society.

Huizhou;students’ association;countryman organization;young students

K25

A

1005-605X(2017)04-0117-08

张小坡(1979- ),男,安徽蒙城人,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副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博士后研究人员,历史学博士。

猜你喜欢
黟县同学会徽州
高山仰止处 幽密跌宕地——徽州大峡谷
徽州人
安徽省黄山市:油菜花开景如画
同学会
满满的干货分享THX、HAA、ISF、CEDIA同学会成功举办
“腊八豆腐”香飘黟县
浅谈黟县蚕桑产业再发展
溪边桥下,春里徽州
留学同学会之超级社团
走徽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