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池养虾底质管理

2017-08-16 18:58冯依才无锡渔状元科技有限公司
当代水产 2017年3期
关键词:养虾底质溶氧

■ 冯依才(无锡渔状元科技有限公司)

土池养虾底质管理

■ 冯依才(无锡渔状元科技有限公司)

1 什么样的底是好底?

对虾养殖过程中,底泥是对虾静伏、摄食、觅食、脱壳、硬壳、活动的主要场所,底泥的状态“好坏”,严格关乎对虾的安全和生长。实践中,除了监测(非检测)底部溶氧状态以及日较差之外,人为地去“体会”底部底泥的状态,就相当有必要,也能比较直观地感受出来“底部的优劣”或恶化程度。例如:表层的颜色及是否黑化、黑化程度、积聚厚度、气味、粘滑与否等,池水中的绳索、入水的增氧软管、料台、氧机风后的气味等也同时是能够进判断和预估的选项。如果用一句话来描述“好”底质的状态,应该是:在泥水交界面向下几毫米到几厘米的积聚物呈现为氧化状态并持续“保持”下去,这样的底质一般来说,是比较好的。

我们知道,由于底泥在覆盖水之后,“氧”的“扩散”进驻,已然比无水干塘时空气的进驻(氧气占空气的21%),要少得多,“氧”气必须先溶解进入水体(视氧分压差异而决定效率),成为溶解氧,然后通过物理作用(如增氧机搅水带动)才能扩散到底部,这个过程易受很多的干扰和影响,比如天气、气压、水深、表面张力大、停电、开启增氧机无序或“反作用”开启等。

同时,溶解进入到水体的氧,在水体中、底部的“呼吸作用“(有机废物、耗氧异养菌、藻类、养殖动物及其他动物的“呼吸利用”,前三者为主)下,又是不断变化消耗的过程,即能到达池底底部并保持一定的量(比如4ppm以上),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即要有来源,又在花费,而且花费可能因陡然的增温、投饵过度、返底等瞬间高速耗氧、或短暂时间过度耗氧等造成底部的低氧、无氧状态。

好底必须保持上述的氧化态,那么就是说在晴好天气下,一般情况下相对较好的水色,适宜的透明度和水深,那么光合作用产氧,就是生命之氧,最好是要极大程度上的利用好它们。

2 产氧的重担(开放性露天养殖环境)

我们说产氧的大头,在常规方式(非依赖人工强力暴气增或其他方式)下,藻挑了重担,尤其是开放性池塘环境下。相对来说,“依靠”藻类来产氧,是廉价的、低成本的,相对简单、易行、可靠的。

藻类由于在水中,有“分散度极好、分布相对均匀、数量庞大、产氧的效率高、相对易维护、产氧(分子)溶解度高等”优点。因此在水质管理中、池塘生态系统中,藻类不可或缺!藻类还有同化无机营养盐(如吸收有害物氨氮,吸收磷酸盐、硝酸盐等)的作用,是氮循环不可或缺的“出路“,同时也是许多养殖动物、浮游动物等良好的开口饵料。

3 盘活“溶氧资源”,高效利用为本

我们要知道,正常情况下平静的水体,从上到下,由于光照、光线穿透深度等原因,水体的水温会出现两个水层:

开始从表面逐步向下,水温由高到低。

从某个深度开始,再往下就基本稳定。

上面一个由于温度有变化,叫做变温层。下面一个由于变化不大,几乎相同,就叫做均温层。跳到平静的水里游泳的人可能有更深感受,下面的水的确比上层水偏冷。

变温层白天晴天下,剧烈的光合作用而产氧,甚至达到饱和。我们开机增氧的目的,就是通过物理搅水,把变温层“富氧的水”,搅到下面来用。把低氧甚至无氧的水,搅到上方去,让其中的藻类再见光进行光合作用产氧,持续搅动,周而复始。溶氧就持续不断供应到底层。总结起来也就是活藻产氧、机械搅动水体(注意不同情况下搅底的问题)、输氧到底。这也是盘活“溶氧”资源,达到高效利用的目的。

图1 塘底黑臭底泥

图2 塘底黑臭底泥

4 充足的溶氧会产生哪些连锁反应

4.1 溶氧充足的好处

底部有充足的溶氧,本来像虾这样的伏底底栖动物本来就有需求。有充足的溶氧,比如每时每刻都有4 p p m以上或更高,开放环境下,厌氧菌(后面会简单说菌)的生长和繁殖就会受到抑制。有充足的溶氧,需氧菌会成为优势,在底部氧理想情况下,底部的有机废物,就会被分解矿化得快,有机物分解矿化后,简单说又变成是无机物(盐)、气等,又成为藻类的营养源。

这就等于持续不断地供应营养源(除了某些限制性因素如微量元素、无机碳源、磷酸盐等不足或偏少等)。藻类不至于因缺乏营养盐而很快衰败。

藻类更新旺盛,又能持续供氧,通过机械设备物理搅水,又等于持续供应溶氧,底部溶氧供应足,底部有机废物在充足溶氧、需氧菌的分解矿化下,又变成无机营养盐……又是周而复始,良性循环。

4.2 无氧或低氧的底部环境危害

平时我们的池塘底部,不是绝对的无氧(或叫厌氧),那样虾早就发生病害和死亡了,但是在低氧到无氧的加剧恶化的过程中,却是完全有可能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时间长点就会出问题,原因是:

本身低氧或无氧,虾就待不住。所以会上游到更舒服的地方。比如土池中后期,天气闷热,或暴雨后,或凌晨时,划船经过时,稍有响动,虾就像“煮开水”一样跳动。这原因其实很简单:底部待不住、氧不够,而且有“毒”。

专性厌氧菌或兼性厌氧菌,“发酵”缓慢不彻底产生大量的中间产物比如有机酸类、吲哚、甲烷、一氧化碳、硫化氢等,其中很多都是有毒有害的,例如硫化氢。

对虾来说,低氧危害很大,这时虾出现任何的脱壳困难、脱壳后硬壳困难、无力、红须红尾、空肠空胃、厌食、体色难看、色素点密布增多、活力差、感染甚至死亡就是很正常的了。好多养殖户朋友这个时候看到软壳死亡,就以为是缺钙,有充足的钙,也会这样,事情不会这么简单。

5 怎么样维护底质?

综上所述,比较稳妥的措施有。

改善基建、养殖条件,能够用“物理的方法”“移除”出去“有机废物”这种微生物赖以生存的过多的底物基础,等于减少了负荷和压力。任何投入的饵料(饲料、天然饵料)如果没有被当做能量消耗和长成身体组织,就会形成氧债,绝大部分沉积在了底层。

放养前预先处理底质(积聚的有机废物),先行在放苗前充分降解掉,氧化掉,就显得尤为重要。

科学合理的投喂、合理甚至严格地控料,是减少底部恶化的有效措施。

以上3条,是持续维护底质优良赖以实现的基础条件。

有良好的水源预先处理条件,能够进行主动地排换水为好。这样不至于引起随之而来衍生的底质恶化问题。

合理高效、科学地使用增氧机,灵活运用“投入品”增氧剂来保证底部溶氧水平。特别是针对天气变化的时间段里。

维护和保持藻类的繁殖更替水平,保持合理的透明度,一旦出现透明度问题,如上所述,做相应的处理。

必要性的使用“优质的底质改良剂”进行必要性的干预和改良,特别是针对回温、陡升温、暴雨后陡晴、大风、降温等,在变化初或提前使用高效、代谢无残留、作用快、安全、药效时间短的氧化剂,预先处理底质,以及随后重新培菌培藻增氧等来“改善优化”水体环境。

必要性保持水体中的碱度、硬度、微量元素补充(换水也是一种有效措施,特别大脱壳前后,可能更需要人为补充,换水是“脱肥”,也是“补肥”)、以及中后期适当补充磷酸盐等,保持水体水质的稳定,尤其是保持藻类初级生产力的稳定更替、鲜活、不老、不过旺过浓、也不过清过淡衰败下去,就是最终保持底质良好的基础条件之一。

合理且适当低密度养殖(相对来说,养成重于高产,管理压力轻)

有集排抽吸污条件的,仔细做好集、排、抽、吸污。

图3 虾粪便长(肠炎)、很脏的料台

图4 塘底恶化的发病虾

苏祥锦拜访养殖户

3.2.4 蓝藻不仅是在富营养环境中会爆发,在营养贫瘠的环境中也能占主导优势

通过对肥水和瘦水的优缺点比较,大家可以看出:之所以关于“肥水养虾还是瘦水养虾”的争论这么激烈,是因为大家都能拿出很有力的证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其实大家说的都有道理。

但是,不管肥水也好,瘦水也罢,只说明了藻相,这些都是表象,我们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本质是什么呢?无论是肥水养殖的成功者,还是瘦水养殖的成功者,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藻相构建得好。然而肥水养殖和瘦水养殖的受害者也都有一个共同点,藻相不好,他们只注重了表面的东西而忽略了菌相,没有构建起稳定的菌相,那么藻相就不稳定,什么肥水瘦水都是浮云。如果菌相不稳定,什么都不要谈!有了稳定的菌相,水体中营养盐多些,水色就肥一点,反之则瘦一些,我们再根据塘口的底质具体情况稍作调整就好。

肥水养虾好,还是瘦水养虾好?(下)

比如,广西防城港市江平镇的塘都是老塘,都养了10多年,把水引进后都不用追肥,2~3d的时间,水体自然而然就肥起来了。对于这种类型的塘,我都是建议养殖户多用菌,少用肥,甚至不用肥。但有些新塘怎么追肥,水体都不稳定,2~3d就变了,像这样的塘一定要以肥为主,菌少放,因为放菌水体就变清。

维持整个水系统平衡的物质就是藻类,这是不容置疑的。但在养殖过程中,虽然藻类重要,但水质的稳定更为重要,我们要关注的不仅是藻类的优良,更要关注藻类的生存状态。

一整塘虾从清塘到30头的规格,也就是大虾,单单靠追肥培藻,这样的藻是不太稳定的。过淡容易变清,过浓容易倒藻,而藻类的淡、浓度单靠肥是很难把握的。所以养殖户就想到了加菌,因为菌能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盐直接供藻类吸收利用。有些菌的代谢产物也可以帮助藻类生长繁殖。

所以,养殖中后期(30d以后),水容易变得不清爽,我们就建议养殖户少量多次加菌。因为菌相决定藻相,单一的菌相会促进单一的藻相形成,复杂的菌相相应会产生复杂多样的藻相。对于养虾而言,藻相越复杂多样化,藻相水质越稳定,越能维持长久。这是因为一种藻类死亡不会引起整个水体的覆灭,还会有其它藻类代替它成为优势种群,这样水体就不会轻易的倒藻、变质,才能实现健康、高效养殖。

(完)

■ 苏祥锦(海南卓越生物有限公司)

猜你喜欢
养虾底质溶氧
不同发育阶段中华绒螯蟹对底质的喜好性研究
一种ReliefF和随机森林模型组合的多波束海底底质分类方法
年年养造造赚,这位养虾30年的“老行尊”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2亩虾池,一年赚80万!造造成功,这个养虾人震惊了业界
用于海底目标识别与底质分类的多波束水体波形预处理
不简单!小小饲料有大大能量,虾壮乐为何深受养虾人的喜爱
7月增氧有学问,如何在对虾养殖中后期做好溶氧管理?
利润1万多元/亩,养到就是赚到,今年你成功养虾了吗?
增氧泵如何合理使用?
开放,活化英语资源应有“底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