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放苗技术全攻略,顺利度过虾苗危险期

2017-08-16 18:58王维厦门科环海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当代水产 2017年3期
关键词:放苗碱度盐度

■ 王维(厦门科环海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3月放苗技术全攻略,顺利度过虾苗危险期

■ 王维(厦门科环海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早造放苗季又到了,准确来说这个季节放的基本都是冬棚苗。当然也有少数热带区域(海南)会放露天,而另外一些亚热带区域(如粤西和琼北)会怀着暖春的侥幸放一批露天苗博上一把,但往往还是会被料峭春寒搞得措手不及。所以但凡是露天塘,笔者还是真心的劝各位再等等,不要心急,这时水温不够,即使苗种再好也会废掉至少一半,这种时候放露天苗,赌输的机率并不比买彩票高多少。这里笔者要重点说的自然就是早春放苗的一些注意事项了。

1 放苗前的注意事项

每年都会有很多放苗后出现问题的客户电话来问如何处理,经过每次不厌其烦的询问细节,笔者发现其实大多数的问题都是在放苗前的池塘处理时发生的。所以笔者认为放苗的成功与否,应该与放苗的操作细节关系很大。主要需要注意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水质调控

很多养殖户放苗前都会检测水质指标,但很多人却不知道,水质指标不仅仅氨氮、亚硝酸、pH值那么简单的几种,还有很多平时被忽视的指标也同样非常重要。

1.1.1 水温

这个指标笔者之所以排在第一位因为它是放苗最容易被忽略却又最为重要的几个指标之一。

我们放苗一般要求水温(不是气温)不低于20℃,同时最好不超过3 3℃。最合适的水温一般在24℃~26℃,因为这是大多数苗场的出苗水温。低于20℃放苗,苗会直接厌食,消耗肝脏体内的能量来抵抗低温,从而导致发育迟缓,生长受阻。

当然这个季节放苗的基本都有冬棚,这个可以很好的做到提高水温的效果。北方一些地区若还达不到这个水温的就得依靠管式氧机充热气甚至是锅炉供暖来提升水温了。在南方地区或有加热条件的池塘,还要注意水温不能太高,放苗时水温高于苗袋水温,会令对虾瞬间发生肌肉表皮的渗透障碍,也就是常说的气泡病。严重的会直接导致死亡,即使是较轻的也会在随后增加继发细菌感染的机率。

1.1.2 盐度

盐度是仅次于水温的放苗重要指标之一,南美白对虾是海水品种,虽然它对盐度的适应范围非常广,但在苗种时期对盐度的突然变化(放苗之时)还是非常敏感的。所以我们一般要求池塘与苗厂盐度尽量一致最好(相差不大于3‰~5‰,也就是比重计1.5~2.5格)。盐度偏低的可用海水、地下盐水、粗盐、卤水等慢慢调高,要注意一直开氧机(最好是充气)搅水,防止盐度分层,若是池水盐度调整幅度超过5‰的,还最好要检测一下这些盐分物质的指标,一定确定没有超标或有毒的物质;相对而言盐度偏高就比较好搞了,加入适量的淡水淡化即可,同样的,盐度降低幅度超过5‰的话,也是要检测淡水水源的水质指标,确保安全无害。

1.1.3 总硬度

总硬度是近几年市场上推广得较多的几个新的重要水质指标之一,其实这主要是针对甲壳类养殖而言的。毕竟总硬度体现的是水体中钙镁含量的高低,而甲壳类对钙镁离子的依赖程度确实比鱼类要高得多。相对而言对虾一代苗对总硬度要求尤其严格,一般最适生长硬度在80dH(德国度,1dH=10ppm氧化钙,饮用水一般也就5~25dH)左右。以前苗种淡化技术不好,要求不低于40dH,近几年这方面技术略有提升,很多时候只要不低于30dH放苗也无妨了,但较低的总硬度条件,苗期总是会出现多多少少的甲壳问题或者生长问题;二代苗杂交苗相对要求还要低一些,不低于30dH就可以了,有时甚至20dH也能养殖。硬度偏低的可用熟石灰或石粉类慢慢提高(每低1dH要求最少用熟石灰7kg/亩·m)。另外,若硬度超过200dH的水质(如广西合浦的石灰质土质)也需要用有机酸或频繁使用乳酸菌软化。

1.1.4 重金属

重金属也是影响苗期存活率的六大关键因子之一,对于用地下水养殖的区域而言尤为关键。一般养殖一线可用常见的氨氮试剂来大概的检测部分重金属离子的大约含量。方法不难:水样与检测试剂各减半,滴定后静置等待试剂与水样缓慢反应,一般1~5min后若试管液面有或白或黄或红或黑的悬浊物即表明有重金属离子或一些小分子的有机毒素,悬浊物的厚度说明重金属离子含量多少(不过,不能确定是哪种重金属离子,也不能确定具体含量)。重金属离子可用有机酸或解毒产品处理,也可以在前期多用氨基酸肥水慢慢络合。

1.1.5 氨氮

氨氮也是六大因子之一(影响放苗存活率的关键性六大因子有:水温、盐度、重金属、氨氮、余氯、总硬度)。这东西浓度高了虾苗就会直接中毒死亡(表皮组织坏死,血液携氧功能丧失)。哪怕是低浓度,也会慢慢腐蚀表皮黏膜组织细胞引发组织功能障碍(如鳃部损伤引发慢性缺氧,肠道损伤引发慢性中毒性肠炎)。处理氨氮比较麻烦,尤其是很多用地下水养殖的区域,氨氮会随着环境污染一年高过一年。所以养殖户有必要了解处理氨氮的完整步骤:

大于0.8mg/L的可在进水到位后先开足增氧机(最好是水车和气氧)充分曝气,这个过程短则2d,长则十来天,一直打到没泡沫为止。这个步骤大约可以降低0.2~0.6g/m3;随后可用二氧化氯(这是工业处理氨氮的常用药物)500~1,000g/亩·m(水质较肥或污染较大区域也可加大剂量最高至5kg/亩·m)或过硫酸氢钾0.5~2kg/亩·m氧化处理(同时达到水体消毒的目的),这个步骤大约可以处理0.1~0.3g/m3氨氮;氧化之后可用解毒类产品络合处理,同时为后面的用药处理药残,这个步骤可以降低氨氮0.1~0.2g/m3;之后就是处理氨氮最有效的步骤了:吸附分解——沸石粉20~50斤1亩+芽孢菌+光合菌或乳酸菌(pH低的用光合菌,pH高的用乳酸菌;用1~2倍说明书剂量即可不用太多)一般来讲沸石粉可以吸附0.4~0.6g/m3氨氮,3d之内活菌可以分解0.2~0.4g/m3氨氮,一起使用,大约可以降低0.5~0.8g/m3左右。若这个步骤用后还有较高氨氮,可以3d后再用1次。若不超过0.3g/m3的话就可以直接肥水,让藻类来直接利用消耗了,只是要注意肥水忌用氮肥。

1.1.6 亚硝态氮

苗期对亚硝态氮还是有一定抵抗力的,只要不大于0.6mg/L,一般可以直接通过肥水培菌来慢慢分解降低。只有超过这个数的才需要用些氧化型底改和生物型底改配合处理。但总的来说,苗期的亚硝态氮不算大问题(即使较高,一旦水肥起来也会慢慢消失),只要不是池水非常淡(盐度低于一格)、pH或总硬度非常低,一般不用太过担心。

1.1.7 pH值

对虾养殖适宜pH值要求大致在7.8~8.7之间,而大多数虾苗厂的苗池水质pH都在8.2~8.4之间。考虑到苗体鳃部等表皮黏膜组织的敏感性,建议养殖户的池水pH最好控制在8.0~8.5。另外还要注意,pH日波动(最高和最低pH的差值)也是苗期非常重要的一个指标之一,一般要求大于0.2并小于0.6。pH低较容易调整,少量的泼点熟石灰水即可。pH偏高就要小心了,一旦超过8.7就要赶紧在晚上泼洒乳酸菌适当降低,不然1~2d就会影响肠胃消化,有个3~4d就可能因鳃部受影响而导致损耗。

重金属悬浮物静置状态

重金属悬浮物摇匀浑浊

重金属悬浮物溶解后消失

颤藻水

颤藻水近观

小型硅藻容易引起气泡病

硅藻附着

1.1.8 总碱度

总碱度是水质稳定性的一个标度。而水质的相对稳定对于苗期非常重要,这就要求水体总碱度在50~160g/m3较好。对于总碱度偏低的处理不算什么秘密了,养殖户基本都知道可用有机肥配合乳酸菌肥水同时也可少量多次泼洒碳酸氢钠或碳酸钙等。这里要说的是总碱度偏高的情况。笔者这两年走访一些常年农业种养区域(如华中、华北平原,两湖区域)、工业污染(如造纸、纺织、印染、橡胶塑料等)或碱性土质区域(如新疆、山东、东营等),发现这些地区的总碱度常会严重超标。而过高的总碱度会导致虾苗和水体营养代谢(主要是矿物质代谢)出现问题,严重的还会导致苗种直接中毒死亡(苗期蜕壳偷死)。所以只要总碱度≥300g/m3就需要用沸石粉50斤1亩+光合菌+芽孢去多次分解转化,否则苗期养下来的存活率就会变得非常低。

1.1.9 余氯

余氯也是苗期六大影响因子之一。一是其刺激性较大,尤其对鳃部有严重的伤害;二是容易和水中有机物生成氯仿,三氯甲烷等致癌致突变的剧毒物质;三是会影响菌藻等水生微生物的正常繁殖,影响早期水质。现在养殖户消毒常用的还是以含氯消毒剂(漂白粉、二氧化氯、强氯精、溴氯海因等)为多,所以消毒之后多多少少都会有些余氯残留。要注意,检测余氯时必须取池底水样,否则就不准确。处理余氯倒是简单,大苏打10~20斤/亩·m即可,一半干撒,一半化水泼洒,用后打氧半天,次日再测,直到没有为止。

1.2 放苗前的生物调控

1.2.1 菌相

随着这几年细菌病害的高发,池塘菌相这个概念也慢慢受到很多人的重视了。所以放苗前除了彻底消毒合理培菌以外,有条件的最好检测弧菌情况。当然一些养殖户参照鱼类养殖的手法,用高浓度的蛭弧菌+乳酸菌+营养药物(如多维、海洋红酵母、微元等)浸泡苗种后再放苗,似乎收到较好的保苗效果,感兴趣的朋友可以一试。

1.2.2 藻相

随着藻毒素问题越来越被大众认识到,苗期藻相问题也随之变得非常重要了。一池复合优良藻相的水和甲藻、裸藻、蓝藻或单一藻相的水区别自然非常之大,养殖户稍没注意,没几天苗就会出现问题。所以肥水后放苗前必须先严格镜检池水藻相,若藻相不好就需马上换水,重新引进优良藻相的水再培藻。若实在水源较差或难以进水的,可在调水时配合适量的兼性芽孢来慢慢调整藻相。

另外,最近几年流行浊水养殖或生物絮团养殖,这两种模式其实都是尽量减少藻类对养殖的影响,通过着重改底氧化,补菌补碳,营养强化,肝肠调理来进行养殖管理。像这类模式,苗期大都是先用腐植酸钠搭配EM菌来遮光补菌降低水体透明度,既防虾苗应激又可抑制藻类,加入的活菌既调水分解污染又可调理肠胃。待虾苗适应后,再强化营养,增强活力,水质自然也就慢慢浑浊起来了。注意,这种模式对养殖者技术的要求相对较高些,比较适合缺钙、水淡、水源差、及高密度(产量1,000~2,000斤)土池养殖。

1.2.3 虫相

这里所说的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虫相,只是单指敌害生物。因为池塘里的这些敌害生物会严重的影响放苗存活率,如水蛛(桡足类、枝角类、轮虫)、纤毛虫、水生昆虫(蝽类、水虿、水蝎子、水夹子)。遇到这些东西无非是菊酯类、敌百虫、漂白粉等杀灭,但要注意3点,一是药残时间得延长;二是解毒、培菌剂量得相应加大;三是还要适当提高放苗密度。不过虫子过多也有一点是好事,就是从另一方面说明这个水比较适合虾苗,虫子都适应能长起来,当然放苗就完全没问题了。

水蜈蚣(龙虱幼虫)

水虿(蜻蜓幼虫)

蜻蜓过多

仰蝽

水蝎子(红娘华、钳蝽)

1.2.4 其它

如杂鱼、杂虾蟹等,这类大型生物主要还是得靠清塘和进水过滤来处理。如果清塘不彻底,那就得用茶麸(杀鱼)或菊酯(杀虾蟹)来处理了,但这样放苗时间就最少还得推后1周以上。

2 放苗密度

放苗当然就得考虑放苗密度了。关于这个,说实话就得扪心自问,静下心来搞清楚自己的实际情况了。不能说旁边别人放7万,我不能输给他,就一定也要放这个数,甚至还要高过他。至于计算放苗密度的基本公式:放苗密度=预期产量×出售规格÷养殖存活率,这个我就不多说了,相信大多数人都看得懂吧。这里我要说的是其它影响放苗密度预算的一些细节因素。

2.1 水土影响

水质、土质的影响和上面的水质指标的调控大致差不多,考虑的也是那些方面。问题严重(如总硬度≤30DH或总碱度≥300g/m3或氨氮高或重金属高)的适当增加5%~10%左右的放苗量即可。

2.2 周边影响

池塘周边有大型畜禽养殖场、大面积(超过1,000亩)种植场、花木场、高密度养鱼场、工厂(尤其是纸厂、丝厂、橡胶厂、电镀厂、印刷厂等)、火电站、大规模蚝排、大面积养蟹的放苗密度都要适当增加10%~20%甚至更高。

2.3 硬件影响

养殖对虾溶氧很重要,所以增氧设备也决定了你能放多少苗。对于土池养虾而言,一般配备叶轮氧机的池塘产量平均也就500~800斤;水车平均能到500~1,000斤;底氧能到800~1,500斤;底氧配水车基本能到1,000~2,000斤。当然这里说的是氧机对产量的大致影响,技术好的自然不在此列。那么对应大体产量范围和你的设备,自然也就能算出你能放多少苗了。

2.4 模式影响

不同的养殖模式,自然大体的产量也有不同,如鱼虾混养基本亩产都不会太高。若是混养肉食性鱼或虾蟹品种的,能保证500斤亩产就不错了;若是与草食性鱼如鲢鱼、草鱼等混养,还是有一定机率冲击千斤亩产的,当然前提是搭配比例要合理;肥水精养模式一般能有500~1,000斤的亩产;浊水或生物絮团模式基本都能到千斤以上,超过2,000斤也不是新闻;另外,还有种快虾模式(就是如苗场一般的频繁饲喂,注重营养搭配,配合调水改底,一般在两个月左右养到50~60条左右就卖掉,不养大虾或者剩下很少一点养大),亩产总体算起来一般能轻松超千斤,这种模式算下来放苗密度也不会小,基本都在6万~7万左右。

3 放苗时的注意事项

3.1 时间

为了减少光照和温度对虾苗的刺激,所以放苗最好选在早晨(6~8点)或傍晚(18~20点)。即日出、日落前后1h左右。

3.2 天气

很多人认为放苗最好选在好天,其实这个观点不能说完全正确。放苗自然是不能选在雨天,但大晴天一样不是最好的选择。很多有经验的养殖户总结得出,在有暖风(南风)的阴天放苗成功率最高。

3.3 活力

苗的活力决定了放苗的成功率。要注意苗袋里不能死苗超过0.5%。若袋里超30%的苗聚团或无力游散,这种活力很差的苗最好不要放。若实在要放就必须在每袋里放入少许微量元素、水溶性多维、多矿和海洋红酵母,静置10min左右再放苗。

3.4 操作

一般放苗要选在池塘上风头,一是风头环境较好,二是放苗之后虾苗能水流散开。注意放苗附近最好配备气氧,若是叶轮或水车最多只能开1台,而且不能离放苗处太近,免得水流太急,令苗受伤。

3.5 用药

放苗时用药的原则是针对水的放苗前用,针对虾的放苗后用。比如解毒、活菌、改底产品放苗前就可以用;放苗后一般可以马上泼些多糖、EM菌、微量元素、海洋红酵母等增强虾苗抵抗力的产品。注意放苗连续2d晚上最好用多维和多矿产品补钙补营养。因为正常情况下,放苗当晚或第2天虾苗都会大量蜕壳,水质不好的还会出现连续蜕壳。若不注意补充营养,很容易出现大量隐性损耗。

4 放苗后的注意事项

放苗之后自然就是为期半个月左右的保苗工作了。原则上很简单,你放哪个厂的苗,最好在苗厂拿苗时就跟技术师傅多聊聊,看他平时所用的营养药物是哪些,如何用的,用量多少。放苗之后依样画葫芦照搬过来就可以了,当然用量适当减少一些。这里要提醒的是注意改底!这几年笔者遇到太多因为早期忽视改底导致苗种大量死亡损耗的案例了,所以每次见到客户放苗我都会提醒一句,放苗后1周改底1次,当然早期用生物型底改为主,多用没坏处。

猜你喜欢
放苗碱度盐度
基于电位滴定法的海水总碱度分析仪校准方法研究
池塘水质调控不能忽略总碱度
诗意的劳作
南美白对虾养殖过程中发病原因及防治技术
水产养殖水体循环利用过程中碱度的变化及调控
影响南美白对虾苗种质量的关键因素研究
南美白对虾池塘放苗的制约因素及应对方法
千里岩附近海域盐度变化趋势性研究
适用于高盐度和致密岩层驱油的表面活性剂
盐度调节的简易计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