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绣拓宽致富路

2017-08-16 07:55黄烈敏黄前生田相儒
中国扶贫 2017年16期
关键词:苗乡苗绣松桃

黄烈敏+黄前生+田相儒

在武陵山区的苗乡山寨,提到“松桃苗绣”,人们便自然而然地想起松桃苗绣公司董事长石丽平。在贵州松桃县,松桃苗绣公司名声远扬,是贵州省级扶贫龙头企业,而经石丽平女士帮助和扶持过的贫困群众连她自己也无法计算清楚。她是这样评价自己的:“我是大海里的一滴水,非常渺小,我所做的事情都是我力所能及的”。

在保护和传承“松桃苗绣”的时间里,石丽平把“松桃苗绣”从边远的苗乡山寨推广到了全国,走向了世界,为苗乡姐妹闯出了一条脱贫致富的好路子。

建立苗绣公司 搭建致富平台

生为苗族,长在苗寨的石丽平,对自己的民族有着深厚的感情,特别是苗家妇女祖辈传承下来的刺绣技术,对她有着非常大的吸引力。从小耳濡目染,使她在三四岁时就学会了拿针配线。后来,石丽平对苗绣的技艺已不满足于家中老人所传,而是遍访名师,潜心学艺。通过反复专研和试验,她掌握了苗族传统刺绣的多种技法,并形成了自己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

自公司成立以来,就把提升苗绣技艺、发展苗族手工刺绣作为开展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实施了苗绣培训项目。以就业增收为目的,在全县28个乡镇(街道)开展了苗绣技能培训。通过培训,使许多学员在培训的现场就与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走上了致富的道路。

以牛郎镇松江村为例,该村拥有苗族刺绣、织布、纺纱等深厚的文化传统手艺,但一直以来以传统种植为主要收入,自苗绣公司成立以后,公司为了帮助边远贫困村寨尽早脱贫致富和在家留守妇女就业,派出技艺娴熟的苗绣大师现场授课,该村50多名妇女足不出户实现家门口就业。

创业之初,石丽平的公司仅有三名绣娘。在贵州后发赶超的浪潮中,随着“绣娘”计划等一系列惠民利民工程的实施,如今,石丽平的苗绣民族工艺产业已带动了4000多人就业,而这四千绣娘中绝大多数都是返乡人员、留守妇女和贫困群众。

在众多返乡就业的“绣娘”中,有一位叫田应芝的贫困群众,石丽平对其印象特别深刻。原本是一个推三轮车卖水果的小商贩,连自己住的房子都没有,属典型的贫困户。在返乡就业后,通过培训学习刺绣后,自己勤奋努力成为了一名刺绣能手。如今,田应芝已有了自己5层楼的小洋房,还开上了私家车。

深入贫困苗寨 培训刺绣人才

2009年初,为了加大对偏僻边远贫困村寨的帮扶力度, 松桃苗绣公司对远离县城80公里的牛郎镇松江村留守妇女进行了为期3天的刺绣培训,妇女们学习热情很高,在一户农家小院里就挤了满满的50多人。

经过培训,她们在家里一边刺绣一边照顾家庭,实现了农忙抓生产,农闲搞刺绣。

今年刚满七十岁的贫困群众龙小兰看着自己绣出的花鸟作品说:“我以前只会平针,绣一些简单的图案,没想到现在老了,还能学到新的针法。”一旁的田应芝介绍,苗绣针法丰富多变,多数苗族妇女只会用“平针”绣一些简单图案,如果要用到回针、网针、滚针等复杂的针法绣一些精美复杂的图案,没有几个人能做到。

只有实现了经济效益,保护和传承才可能更好地继续。在公司生产房,只见纺车转動、飞针走绣,数十名苗家女正忙着刺绣。1985年出生的苗族姑娘田茂媛是公司招进来的第一批员工,属贫困户,而今她的技艺已达到民间大师级别。她说:“小时候跟母亲学过,本来十分热爱这门手艺,由于上学不得不放弃,毕业后就外出打工挣钱去了。后来听说家乡成立了苗绣公司,我就回来加入到公司的苗绣队伍,除自己加工刺绣外,还承担公司培训新学员的任务。”

“在公司不仅把丢失10多年的手艺捡了回来,还能挣钱,一个月工资3000多元,比打工强多了,我要一直干下去。”田茂媛笑着说。

传承,是创造财富的基础。今年44岁的苗家女田应芝从15岁开始学苗绣,2010年成为该县唯一的省非物质文化传人。从公司组建至今已带了300多个学员。

田茂媛对笔者说:“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没人愿学苗绣,眼看后继无人。是公司给我搭建了平台,能够让我为苗族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做一些事情。”

几年的民族文化传承之路让石丽平意识到,开发苗族文化商品,不仅是传承民族文化,更是扶贫开发的大事业。

为了传承好祖先留下来的手工技艺,从2008年起,石丽平开始探索将传统工艺与市场相结合,将传统元素与现代时尚相结合。她自筹资金创建松桃技能培训学校,设置纺织、刺绣、研发(体验店)、产学研销一体化的传习基地。为搞好传承、培训,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先后为湖南花恒县十八洞村、湖南麻阳苗族自治县、云南屏边苗族自治县、重庆彭水县、贵州石阡县、万山区等地培训苗绣人才,无论是田间地头,还是农户村寨,处处都留下了她的身影,近9年来共培训4000余人,为苗乡姐妹闯出了一条脱贫致富的好路子。

打造苗绣品牌 开创脱贫新路

在地处武陵山腹地的松桃苗族自治县,“苗绣”以古老的巫楚文化、民间故事为内容,以精美的构图、夸张的色彩和多样的绣法著称,是苗族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采访中石丽平告诉笔者:“其实我一开始没想通过苗绣赚多少钱,只是想尽自己的一点微薄之力把我们苗族的这项技艺传承下来。没想到现在会发展得这么好。”

贫困群众每当谈起石丽平就会竖起大拇指激动地说:“如果没有石丽平当初带领我们进行苗绣加工,哪有今天的变化。”

从2008年开始,石丽平一心搞起了苗绣产业。在她说来,只有自己先富了,才有能力去帮助别人。通过近9年的努力,从一无所有,到千万资产,这其中包含着她的心血和汗水,虽然创业十分艰辛,但她从没有动摇过扶贫帮困的决心。公司成立以来,她先后捐资60多万元帮助贫困村修乡村公路,帮助17名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对品学兼优的贫困生给予了扶持。为了帮助家庭困难的妇女做苗绣,她上门送材料、教技术、回收产品。2016年,石丽平响应“千企帮千村”国家政策的号召,与该县九江乡地安村达成帮扶对子,以手工产业带动当地村民脱贫。

在别人眼里,石丽平的这种行为是无法理解的,但她却对别人说:“我自己富了不算富,大家富了才是富”。是啊,怎样才能让大家都富起来呢?石丽平就大胆提出一个想法,为什么不能以公司的名义动员农村的广大妇女帮公司加工呢?他们不但可以依靠自己的劳动增收,还可以为社会创造价值,这不是一举两得吗?2010年她扩大了自己的苗绣种类。仅在2011年,她就吸纳了1200多名农村贫困妇女加入苗绣。

石丽平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树立了一个企业家“扶贫帮困”的光辉典范。

猜你喜欢
苗乡苗绣松桃
基于湘西苗绣图案的数字化设计创新研究
苗绣元素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价值探析
苗绣
幸福苗乡万年长
松桃:男子如松 女如桃
苗乡集市
Туристический фестиваль культуры народности мяо в уезде Сунтао
美丽苗乡我的家
苗乡蝶语
贵州苗绣中的鱼形象与审美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