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儿童理解 注重价值引领

2017-08-26 04:27马志响
师道 2017年8期
关键词:小女孩价值文本

马志响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要“尊重学生个性化的理解和建构”“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同时,新课标也强调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加深对文本价值取向的理解和体验”,使学生对文本所表达的价值取向“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可见,阅读教学要在尊重儿童独特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正确的价值引导。

儿童不是小大人,他有着独立的不同于成人的生活,有着自己独立的世界。他们有其独特的思维、理解方式和表达方式。教师要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孩子,尊重他们的体验,尊重他们的独特思想和独特表达,在学生的认识不能深化、在思维困顿时用正确的价值引领顺势而导。但现实如何呢?

案例1:一位老师在执教经典童话《木偶奇遇记》(课外阅读课)中“议一议”这个环节,指导学生讨论问题:“你认为匹诺曹最终成为一个真正的孩子最应该感谢谁?”教师心中预设的答案是小仙女、爸爸、小蟋蟀等,绝大部分学生都能够认可这些答案,因为这些人在匹诺曹有危险的时候救了他,在他有困难的时候帮助他,在他犯错误的时候原谅了他、教导他。但学生的答案并不局限于这几个人物中,有些学生认为匹诺曹最应感谢的人是他自己,这也符合匹诺曹很自我的性格特点。而且匹诺曹在遇到各种困难和危险的时候,从来都没有退缩过,他积极寻求帮助,勇于面对自己的错误,才最终战胜自我,成长为一个真正的男孩。当学生这样理解的时候,教师为了完成下一步“爱与宽容”的情感升华,于是对学生进行不断地追问引导,一味地让学生向教师预设的答案去靠拢。这样,学生的思想、创见,就没有被充分尊重。老师最终束缚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顺从教师的理解,导致其思维之水被截流。这可谓是课堂教学中的“事故”。

案例2:四年级语文上册有一篇课文叫《一路花香》,这则寓言主要讲有裂缝的水罐在完好的水罐面前感到惭愧,挑水工却告诉它说,他知道它的裂缝,并利用了它的裂缝漏出的水浇灌出了许多美丽的花。文章告诉了我们:“世上每一件东西、每一个人都有自身存在的价值,我们应当恰到好处地利用他们的特点,物尽其用、人尽其责。”一位教师在课堂最后的“收获哲理”的环节引导中,这样引导:“为何一条裂缝换来一路花香?人身上有没有这样的裂缝?”如何看待自己身上的裂缝?即使有孩子总结道:要扬长避短,发扬优点,要善于利用自身的特点,实现自身的价值等诸如此类本该大加赞赏的观点,我们的老师却不以为然,继续往下“引导”出心中的“标准答案”。最后竟然达成共识地总结出:不要以缺点为耻,要以“缺点”为美的这样一个主题。尔后,老师藉此主题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显然,这样的引导是有失偏颇的,不仅偏离文本所要表达的价值内涵,偏离寓意,而且绑架了孩子的理解,是十分失败的。

如上案例,现实教学中,我们经常在嘴上说要有儿童立场,备课时也强调要尊重儿童,但一到自己的课堂,实际做的却恰恰相反。我们的课堂并不缺少“价值引导”,而缺少尊重。如何改变这一现实状况呢?

一、脱离知识本位的思想,摆脱追求统一、标准答案的束缚

案例一中,面对孩子的独特想法,老师不予尊重和肯定,而以自己惯有的思维,从自己的立场出发,试图同化学生的理解,当自己的理解与孩子的理解发生碰撞后,总是想方設法用自己的理解绑架孩子的理解,硬是要孩子接受老师的教学意图,掌控学生,强求一致,最终以牺牲儿童的思维成长为代价实现自己预定的教学意愿和教学目标。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语文阅读教学中根深蒂固的知识本位思想和追求统一、标准答案的教学思维成为了扼杀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禁锢学生思想的“罪魁祸首”。因此,教师自身要解放思想,在进行引导的时候,首先要脱离知识本位的思想,摆脱追求统一答案的思维束缚。教师要开放课堂,学会“放”手,“放”是为了实现由教师“牵着走”到“伴着走”的转变,真正形成从儿童立场出发,把课堂还给学生的新格局,让课堂不再压迫学生的思维成长。教学中,我们的教师要变统一、标准答案思维为“开放”“多元”的思维,真正开放的课堂应该是学生的思维得到激发、碰撞,情感得到激活,始终处于积极思考的状态之中。在此基础上要想方设法围绕文本具有核心教学价值的“主问题”,不遗余力地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培养学生一分为二、一分为三、一分为四地看待问题,提倡多元解读和多元解答。力求课堂向多向、多元、多样化延伸,摆脱“求同”意识,做到“存异”,最大限度地保护孩子的独特想法和个人创见。

二、尊重文本的价值取向,进行正确的价值引领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深入浸入文本、钻研教材、吃透文本,把握文本的核心教学价值。强调“开放”“多元”的思维方式,是相对于标准答案式的思维而言,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不尊重文本的客观意蕴,也不是说教师或学生可以创造性阐释为名,而对文本进行随意性的解读。一方面是文本解读的开放性、多元化思维,另一方面是尊重文本的客观内涵,两者在理论上似乎存在矛盾,但这种矛盾在具体的课堂实践中是可以克服的,这要求我们把握好一个度,就是要始终以学生的思维能否得到激发,情感能否得到激活,是否始终处于积极思考的状态为旨规。

教师要在深耕文本的基础上把握文本主旨,准确把握教材文本的价值取向,引导学生时不偏离这一文本价值取向,不要忘“本”,或一味地去“超越”文本,进行意义和价值“拓展”。

如案例二,文本的价值取向和学生的体验感受实际上是一致的,却未获得教师足够的尊重,教师对文本的主旨意蕴引导显然偏颇了。教学中,教师要在尊重文本价值取向的同时保护学生的独特感悟,要善于听取不同的声音,这也是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基础。当学生对文本的价值取向理解有所“偏颇”时,教师不要慌张,要善于把握时机,抓住契机,利用这一“即时生成的教学资源”进行适切的价值引领。

一位教师在执教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课文《花瓣飘香》时,预设了这样一个问题:结合课文内容说说小女孩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这一环节实际上是一个品词赏句的过程,很多学生说她懂事,孝敬父母,但就有少部分学生就说她不文明,不是个很懂事的孩子,因为她虽然关心妈妈,但她乱摘花瓣,是不对的,她可以采用别的方式去关爱妈妈。此语一出,满座哗然,老师们“大惊失色”,学生也议论纷纷,课堂瞬间陷入沉默。作者和编者的本意是通过这个事例让学生学习这个小女孩懂事,敬爱父母的美好品质,在备课时教师根本就没有想到会有学生说小女孩不懂事。孩子们一贯受到的教育与文本人物行为发生了碰撞,该怎么办呢?面对意外生成,授课老师很机智地抓住时机,随即放弃了预设的教学流程,顺势而下,马上表扬这个学生是敢于向课本开炮的勇士,然后抛出话题:“小女孩到底懂不懂事?再读课文,结合文章内容找出关键的词句再发表自己的看法。”此刻,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已显得迫不及待。学生在静默中品词悟句,找到了小女孩摘花瓣时的“小心地”“摘一片”“低着头、不好意思,舍不得把整朵花都摘了”“花瓣摸上去像绒布一样,闻起来有淡淡的清香,妈妈会高兴的”“小女孩眼眶里闪动着泪花”,体会到人物的丰富情感,最后达成共识:小女孩是懂事的,因为她爱惜花朵又关爱妈妈,只摘花瓣是她爱花又爱妈妈的最好选择。接着老师深情设问:“若你是那朵美丽的花儿,看到小女孩这温暖的举动和其背后的大爱,你忍心责怪她吗?”此时无声胜有声,这样的小女孩怎能不打动孩子的心呢?大家怎能忍心责怪呢?此刻,小姑娘的美好品质也扎根于学生心中。

学生汇报了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后,面对看似“跑偏”的理解,老师抓住时机,顺势引导。老师首先是尊重孩子,肯定他的敢想敢挑战,呵护孩子的幼小心灵,面对学生的回答没有马上进行正面回应,而是把问题还给学生,让学生带着这一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自己在和文本对话、碰撞中寻求答案,并指引学生联系课文内容和关键词句去再一次深入地理解、品悟;其次浸入文本,走进人物内心,感受人文精神,让学生自己去探求、发现;最终在彼此交流、碰撞中达成共识、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答案”,在此过程中实现对价值观的正确引领。这引导从儿童的认知角度出发,尊重学生,尊重学情,让他们在已有的认知基础上通过“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教学引导在他们学习的“最近发展区”施加作用力。结论不是教师端给孩子的,是学生自主合作、发现、体悟的。这引导自然而然,不着痕迹,如盐在水中,尝到盐味,却看不见盐。让学习真正发生。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常常过于注重教师的引导作用,而忽略儿童的感受和理解,总是喜欢站在成人的高度,用成人世界的道德行为或价值标准来进行评判,这样就会出现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严重脱节现象。语文教学中教师进行正确的价值引领要秉承儿童立场,一切从儿童出发,从儿童的认知角度去实施教学,以儿童的学习路径为主线来设计教师教的策略、组织课堂活动,实现教学由教师的教向学生的学的转变。

(作者单位:江苏徐州市贾汪区紫庄镇新吴窑小学)

责任编辑 黄佳锐

猜你喜欢
小女孩价值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大扫除
可爱的小女孩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小女孩的三、六、九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穿格子裙的小女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