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制温湿度仪在ICU气管插管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研究

2017-08-29 11:10刘晓兰
当代医学 2017年25期
关键词:温湿度插管气管

刘晓兰

(江西省赣州市人民医院,江西赣州341000)

自制温湿度仪在ICU气管插管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研究

刘晓兰

(江西省赣州市人民医院,江西赣州341000)

目的在相同的周围环境,相同的加湿器设备条件下,探讨自制温湿度仪在ICU气管插管患者中的临床人工气道湿化的监测效果,及时调整自带湿化器设置,更好的达到机械通气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方法收集50例ICU气管插管患者并随机分为两组。第一阶段将两组湿化仪加温器均设置中间档,实验组应用本院自制型温湿度监测仪监测湿化仪输出端温度和湿度、气管插管入口输入端实际温度和湿度,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监测。第二阶段,实验组:将输入端温度控制在36℃~37℃;对照组:无法显示气管插管入口输入端实际温度和湿度。记录两组患者湿化情况和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等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在监测呼吸机自带湿化器的温度、湿度方面的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院自制湿化仪能够更加灵敏地监测ICU气管插管患者人工气道湿化的效果。实验组患者肺部湿罗音,痰痂形成和刺激性干咳的次数均少于对照组,同时VAP发生率也较低,总带管时间更短。结论本院自制温湿度仪具有更有效、更灵敏地监测ICU气管插管患者人工气道湿化温湿度效果,值得在临床上推广。而且我们推测,人工气道入口端温度在36℃~37℃时可能更接近肺部理想状态,更有利于患者及早撤机,减少VAP等气道并发症的发生率。

自制温湿度仪;ICU;气管插管;应用效果

气管插管术是临床常用的一种建立人工气道的操作技术,广泛应用于临床麻醉、院内外急救以及ICU病房等,以对患者气道的通气进行有效的调节[1]。但是人工气道建立后,患者上呼吸道将会完全丧失对吸入气体的加温与湿化作用,而人工气道湿化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机械通气治疗的成败[2-3]。因此,对于ICU气管插管患者来讲,使肺部处于适宜温湿度,并高效、灵敏的监测其使用的呼吸机自带湿化器输出端温度与湿度、气管插管入口输入端温度与湿度以及环境温度值对其生存至关重要。本研究通过对本院自制温湿度仪与常规温湿度仪在ICU气管插管患者人工气道湿化中的监测效果进行对比分析,以观察本院自制温湿度仪在ICU气管插管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收集2016年11月~2017年6月于我院就诊的ICU气管插管患者50例,所有患者均无慢性肺部疾病、肺部外伤等。患者平均年龄(65.9±16.8)岁。其中,男24例,女26例。依照随机数字表将所有ICU气管插管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实验组男13例,女12例,平均年龄(64.6±15.3)岁;对照组男11例,女14例,平均年龄(67.9±11.6)岁。两组ICU气管插管患者在年龄、基础疾病、临床用药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ICU室温控制在22℃~24℃,湿度为60%~70%。纳入本研究方案的所有ICU气管插管病例均应用呼吸机自带湿化器进行人工气道湿化。

第一阶段:将湿化仪输出端温度设置为中间档,实验组应用本院自制型温湿度监测仪监测湿化仪输出端温度和湿度、ICU患者气管插管入口输入端实际温度和湿度,对照组无上述指标的监测。

第二阶段:两组均持续监测气管插管入口输入端实际温度和湿度,实验组:将输入端温度控制在36℃~37℃;对照组:无法显示气管插管入口输入端实际温度和湿度,记录两组患者湿化情况、总带管时间和VAP的发生情况。

1.3 观察指标

1.3.1 呼吸机自带湿化仪输出端的温度与湿度(相对湿度)。

1.3.2 ICU患者气管插管入口输入端温度与湿度(相对湿度)。

1.3.3 肺部听诊干湿音情况,痰痂形成及刺激性咳嗽次数。1.3.4患者总带管时间和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发生情况。VAP是指在接受机械通气48 h后发生的肺炎,包括撤机、拔管48 h内出现的肺炎。诊断标准依据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对VAP的临床诊断标准[4]。

1.4 统计学方法本研究所有录入数据均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数和例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ICU气管插管患者湿化仪输出端温湿度和气管插管入口输入端温度比较通过第一阶段对两组ICU气管插管患者湿化仪输出端温湿度和气管插管入口输入端温度的监测分析发现:实验组ICU气管插管患者和对照组ICU气管插管患者的温湿度检测仪的监测效果存在有显著的差异(P<0.05),本院自制温湿度仪能够更加灵敏地监测ICU气管插管患者人工气道湿化的效果。见表1。

2.2 两组患者湿化效果比较第二阶段观察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的痰痂形成、刺激性咳嗽次数均较少(P<0.05)。见表2。

表1 两组ICU气管插管患者湿化仪输出端温湿度和气管插管入口输入端温度比较

表2 两组患者湿化效果比较[n(%)]

2.3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第二阶段观察结果显示,实验组较对照组总带管时间少,VAP发生率更低(P<0.05)。见表3。

表3 两组ICU气管插管患者带管时间及VAP发生率比较

3 讨论

通常情况临床上会采取各种方法对ICU气管插管患者的人工气道进行加温和加湿,例如在呼吸机外管路加放加湿器,从而使气体在进入ICU气管插管患者的气管之前,先预先进行加温加湿,以此来尽量模拟正常通气时气体经鼻咽部所达到的加温加湿的效果,从而减低ICU气管插管患者气管、支气管的负担,降低气道损伤。然而目前各个医院人工气道加温加湿的临床应用效果不一,尤其在基层医院中,并没有类似Fisher&Paykel MR850加温加湿装置,临床上常会因为管路过长、环境温度等外界原因的干扰,出现气体湿化过度或湿化不足情况[5-6]。因此,对于ICU气管插管患者,能否拥有良好的湿化效果,以及准确、灵敏地监测呼吸机自带加湿器的加湿效果对ICU患者的生存至关重要。

为了更好的监测人工气道的温湿度,本研究通过对本院自制温湿度仪与常规温湿度仪在ICU气管插管患者人工气道湿化中的温湿度效果的监测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发现应用本院自制温湿度仪的实验组ICU气管插管患者与应用常规温湿度仪的对照组ICU气管插管患者的温湿度仪在监测呼吸机自带湿化器气管插管入口处的温度、湿度方面和湿化仪输出端温度与湿度的效果具有显著的差异,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本院自制温湿度仪可以更准确地、更灵敏地反映ICU气管插管患者人工气道湿化装置的实际加温及加湿效果,具有相对更好的监测温湿度的效果。

本研究进一步改变气管插管入口输入端实际温度和湿度,通过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对比研究发现,入口端温度控制在36℃~37℃时,患者肺部湿罗音,痰痂形成和刺激性干咳的次数均少于对照组,同时VAP发生率也较低,总带管时间更短。我们推测实验组的温湿度可能更接近肺部理想状态。气管插管入口输入端温度控制在36℃~37℃之间,使气体通过人工气道到达肺部仍然保持水蒸气饱和状态,减轻了气管、支气管和肺泡加温加湿的负担,降低痰液形成和刺激性咳嗽次数,也间接降低吸痰对气道的损伤,最终降低VAP的发生率[7-9]。

本院自制温湿度监测仪可以准确、灵敏地检测ICU气管插管患者人工气道入口端的实际加温及加湿效果,保证机械通气的疗效,适合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1]符琴.ICU气管插管患者发生并发症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3,17(20):118-20.

[2]孙晓雨.持续气道湿化在人工气道患者中应用的临床效果分析[J].临床研究,2016,24(1):28.

[3]王文博,蒋敏,王怀泉,等.ICU长期机械通气患者气道湿化效果探讨[J].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2012,46(5):448-50.

[4]Chikata Y,Oto J,Onodera M,et al.Humidificationperformance of humidifying devices for tracheostomized patients with spontaneous breathing:abenchstudy[J]. RespirCare,2013,58(9):1442-1448.

[5]秦云霞,许秀梅,陆雁,等.人工气道湿化管理的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4,30(14):28-30.

[6]陈丽萍.多种气道湿化方法湿化效果的比较研究[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12):3-5.

[7]王芳,董元伟,吴晓蓉.人工气道进口端不同湿化温度对湿化效果的影响[J].临床荟萃,2014,29(7):758-760.

[8]宋俊杰,蒋敏,戚桂艳,等.气道湿化对机械通气所致肺损伤的影响[J].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2014,26(12):884-889.

[9]言彩红,李方,吴昆鹏,等.有创-无创序贯性机械通气在中枢性呼吸衰竭中的临床应用[J].当代医学,2015,21(15):14-15.

10.3969/j.issn.1009-4393.2017.25.017

猜你喜欢
温湿度插管气管
温湿度控制器在回收砂冷却系统中的应用
Beagle犬颈外静脉解剖特点及插管可行性
基于DSP的多路温湿度监测系统
基于温湿度控制的天气预测装置
蒸发冷却温湿度独立控制空调系统的应用
气管镜介入治疗并发大咯血的护理体会
深昏迷患者应用气管插管的急诊急救应用研究
探讨早期气管切开术对防治重型颅脑损伤术后并发肺部感染的作用
吸入式气管滴注法的建立
肠系膜插管外固定术治疗粘连性小肠梗阻44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