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临床护理体会

2017-08-29 11:10于颖
当代医学 2017年25期
关键词:对症心肌梗死护理人员

于颖

(辽宁省北票市中心医院循环内科,辽宁北票122100)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临床护理体会

于颖

(辽宁省北票市中心医院循环内科,辽宁北票122100)

目的分析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作用,总结临床护理体会。方法随机选取70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患者,根据患者所接受的临床护理干预方法分组,对照组患者按照一般护理干预方法执行护理工作,实验组患者接受对症护理干预模式,对两组患者临床护理干预效果进行对比。结果实验组基础护理、护理文书书写、护理满意度、护理安全性等方面护理质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护理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患者行对症护理干预,临床应用效果显著,能够提高基础护理效率及患者就诊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临床护理干预

急性心肌梗死属于心血管内科常见疾病,其病因主要为冠状动脉出现血液供应不足现象,引发患者心肌缺血症状。一旦发生急性心肌梗死,会增加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合并症的发生概率,进一步加重患者病情,对患者生命安全带来严重威胁。在为患者提供临床诊疗工作时,护理人员要密切配合医师,做好相关护理工作,减少风险事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收集本院2013年8月~2015年2月收治的70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就诊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本组所选病例均满足相关诊疗标准,且患者本人或家属对诊治情况知情。根据70例患者护理干预方法进行分组,即实验组(采用对症护理干预模式)和对照组(采取一般护理干预),各35例。实验组男23例,女12例,年龄48~73岁,平均年龄(66.25±3.75)岁。对照组男25例,女10例,年龄48~74岁,平均年龄(66.03±3.82)岁。两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排除标准[1]本研究有关内容满足医学伦理委员会相关要求,病例主要排除标准为:①临床就诊资料缺失者;②合并合并器质性病变及严重感染者;③对相关诊疗措施无法耐受者;④多种因素致无法正确配合临床诊疗者;⑤合并精神疾病者及无法定监护人者。

1.3 护理方法对照组患者手术治疗期间接受一般护理干预。护理人员严格执行医嘱,为患者做好基础护理工作。同时,根据患者实际心理、生理状态,为其提供对症护理服务,满足患者安全就诊需求。

实验组患者接受对症护理干预,详细操作方法如下:①心理护理指导: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突然,合并心力衰竭后,更会加重患者病情,引发患者出现咯血症状,并出现严重的呼吸困难显现给,易导致患者出现紧张、恐惧等情绪。为此,临床护理人员要对患者病情做出正确判断,并根据患者心理状态,对其开展心理安慰与心理疏导。同时,耐心向患者解释相关护理操作目的、实施方法,并向患者讲解乐观面对疾病对康复的重要作用。②基础护理干预:患者发病1周内,要嘱咐其保持绝对卧床休息,尽量减少肢体挪动。1周后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适当为其活动四肢及相关关节,鼓励患者下床活动。与此同时,护理人员要为患者创造更为安静、温馨的静养环境。患者取半卧位,注意对其肌肉耗氧量进行科学控制,指导患者饮食,避免患者心脏负担增大,减少不良风险事件。③疼痛护理干预: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后,若合并心力衰竭,其典型临床表现为疼痛,不仅能够加大心肌缺血程度,还会进一步扩大心肌梗死的面积,并引发心动过速、低血压等表现。为此,护理人员要严格按照医嘱,为患者采用止痛剂进行相应治疗。例如,皮下注射吗啡、肌肉注射杜冷丁等。用药治疗期间,护理人员要对患者用药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并对患者或家属询问症状变化情况。密切观察患者是否合并呼吸抑制、脉搏加快等不良合并症,从而积极采取相关对策。④饮食护理指导:合并心力衰竭后,患者临床症状表现往往更加严重且典型。为此,作为临床护理人员要及时为患者制定具有针对性的的护理方案,同时增加营养搭配,指导患者摄入更多高蛋白、高纤维、高碳水化合物食品,使其体内营养均衡。与此同时,针对吸烟嗜酒者,要向其讲解烟酒对疾病预后的不良影响。告知患者养成良好睡眠习惯,且养病期间不宜过度操劳。

1.4 观察指标对两组患者各项护理干预质量进行统计及比较,主要包括4个项目,即基础护理评分、护理文书书写评分、护理满意度评分、护理安全性评分,每项评分满分均为100分,分数越高说明患者护理干预质量越高。

1.5 统计学方法本研究数据涉及计量资料与计数资料,均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x± 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通过合理的临床护理干预后,实验组基础护理、护理文书书写、护理满意度、护理安全性等方面护理质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护理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护理干预效果比较

表1 两组患者临床护理干预效果比较

P值0.000 0.000 0.000 0.000项目消毒隔离基础护理护理文书书写护理安全性对照组(n=35)83.62±2.63 89.61±2.55 85.25±2.81 82.67±2.06实验组(n=35)99.31±4.52 97.91±3.62 98.52±3.72 97.63±4.67 t值6.437 10.288 16.972 17.340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属于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疾病发生后,往往会诱发多种并发症,心力衰竭就是其中之一[2],可明显加重患者病情。若未及时对合并症及并发症进行处理,一定程度上也可增加死亡率。通常情况下,心力衰竭在急性心肌梗死发病2周内出现,主要原因为患者心肌细胞严重受损,对心脏功能产生严重影响[3]。

根据临床实践经验认为,在为患者提供诊疗时,应结合临床症状及表现,提出对症治疗措施,并配合良好的护理干预,从而进一步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并保证患者能够安全就诊。对症护理强调以患者病情作为护理重点,不断强化基础护理干预措施,落实各项临床护理责任,从而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整体护理服务水平,在实践操作中具有广泛的用途[4]。

与此同时,在为合并心力衰竭的心肌梗死患者提供对症护理时,也要求每个临床护理人员均能够积极、主动参与到患者救治中,旨在为患者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模式,从而减少合并症,为疾病恢复发挥较为积极的作用[5]。为此,护理人员要密切做好护理干预配合,为患者提供更为完善的护理服务,提高患者就诊质量。

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基础护理、护理文书书写、护理满意度、护理安全性等方面护理质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护理效果差异明显(P<0.05)。上述研究结果与隋宁等[6]研究结果基本一致,说明对症护理干预措施效果显著,能够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患者治疗工作产生促进作用。同时,对症护理干预能显著提高基础护理工作效率,并提高患者就诊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综上所述,对症护理模式具有针对性,是临床新型护理理念的直接体现。同时,对症护理突出以人为本,是对传统护理干预方法的创新及发展。护理干预旨在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患者提供更为全面的健康宣导及系统的病情分析,为患者良好预后夯实基础。

[1]刘素勤.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160例临床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2015,10(9):230-231.

[2]罗莘.急诊介入治疗合并院前心脏骤停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疗效分析[J].当代医学,2013,19(7):61-63.

[3]符晓冰.社区诊疗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临床体会[J].当代医学,2013,19(17):48-49.

[4]赵云英.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200例临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3,19(7):76-77.

[5]冯梅芝.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护理体会[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1,14(20):77-78.

[6]隋宁.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患者护理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医学工程,2012,20(10):119.

10.3969/j.issn.1009-4393.2017.25.075

猜你喜欢
对症心肌梗死护理人员
浅谈护理人员的压力来源及管理策略
对症灸治,中耳炎不再犯
Seepage simulation of high concrete-faced rockfill dams based on generalized equivalent continuum model
是药三分毒乃药不对症
老来手抖原因多 及时就医对症治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护理
中医药防治心肌梗死:思考与展望
替格瑞洛在老年心肌梗死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作用研究
在医院编外护理人员中推行人事代理择优同工同酬的研究
护理人员心理健康探析与应对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