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中学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的链接

2017-08-29 10:51李军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17年8期
关键词:链接社会生活语文教学

李军

【摘 要】本文针对中学语文教育教学中脱离学生实际,脱离社会生活,忽视学生个性需求和发展的错误做法提出了批判,并结合教育教学实践从阅读教学、写作教学两个方面提出和论述了削减教材的封闭设计,尊重学生个性化理解,开放写作时空等做法。

【关键词】语文教学;社会生活;链接

母语习得是一个缓慢的、经验积累的过程,语言教育应当利用学生智力发展、语言能力的形成的最佳时机,但是现在的语文教育忽视了这一点,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脱离生活,教师要求学生反复操练,学生毫无乐趣地做着习题,这是不考虑学生母语习得规律的教法,是语文教育劳而寡效的主要原因之一。所以语文教学应该充分重视学生学习中的生活因素,方能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下面就阅读教学、写作教学谈谈我的看法。

一、确立学生自主阅读的价值

新教材选编的课文大多是生活的反映,中学生正处于开始关注和思考生活的心理年龄阶段,对一切充满好奇和热情。阅读教学应该以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伸,缩短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距离,既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又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

1.削减对教材的封闭设计

受应试教育指挥棒的影响,语文阅读教学忽略了语文赖以生存的社会基础,背弃了人文精神的准线,教师一味以考试为指南,对教材中的基本篇目进行了封闭设计,把学生一步步引入自已预先设置好的套子,塞给学生支离破碎的语文知识,结果换来学生的惰性、厌倦。为杜绝这种弊端,为了让禁锢的灵性得到解放,阅读教学应该削减对教材的封闭设计,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知识储备,尽量以学生所熟知的现实生活中的情景贯穿于文本阅读的始终,让学生感觉到语文阅读的亲切感,从而培养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

2.尊重学生个性化的理解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和教学实践都说明,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对话活动,是读者和作者交流的过程,也是一种相对独立的认知行为。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深刻地明白师生在生活阅历、经验积累、知识储备等方面存在着代沟,不能以自己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让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知识储备对课文进行细致地阅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分析,得出自己的结论,发现自以为是值得探究的问题,大胆地提出来。而对于学生陈述的观点和提出的问题,教师应该有针对性地采用妥善的方法给予处理。如对于学生提出合理问题、陈述的有见地的观点,应把它吸收过来,作为教学内容的补充;对于学生提出韵肤浅的、片面的、偏激的问题,应该结合生活实际,深入浅出地帮助学生排除思想障碍,把学生的思路往正确的轨道上引导。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让学生把自己所具备的生活体验融入到阅读中,并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探究,共同完成知识的攫取与能力的训练,最后将学生在文本中所学到的知识,所收获的体验,重新回到生活中冶炼,从而缩短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距离。

二、關注生活,开发写作时空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然而很多学生写作文仍感到没东西可写,或者是空洞无物,那么如何改变这种艰难的处境?

首先,应让学生明确作文贵在真实,而真实源于对生活的感受。教师可通过平常的阅读教学,以作家和文本为例,不断地证实这一点。

其次,即鼓励学生体验生活。语文不同于其他学科,语文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有生活就有语文。吕叔湘先生说:“语文课跟别的课有点不同,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语文的机会。逛马路,马路旁边有广告牌;买东西,附带的说明书。到处可以学习语文”。平常的教学应指导学生关注校园、关注家庭、关注社会,认真收集材料,积累材料,选取材料,结合自己所学知识或及时请教他人、查阅资料解决疑问,并记下真实感受。这样,既解决了素材问题,又杜绝了习作中的假话、空话,为习作的思想深度提供一份保证。

最后,可让学生交流所积累的材料。学生积累材料的途径有多有少,我们可以通过交流来丰富资源。学生对生活的感受会有差异,我们可以通过交流来碰撞思维的火花,提升对生活的认识与理解。

我们的作文教学应该鼓励学生从心灵体验出发,发现生活中的美好瞬间,美好人物与事物,发现严峻现实中尴尬、丑恶、阴暗的现象,进而深入地思考,最后在习作中真实地再现生活的底蕴,让作文焕发出生命的光辉。

总之,我们应改革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学校与社会生活脱节的传统教育。语文教学应当密切与社会生活相联系,建立课堂教学系统到社会生活系统两者之间的“超级链接”。

猜你喜欢
链接社会生活语文教学
流动的时间,不确定的艺术
《西安晚报》广告视野中的西安社会生活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开放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