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文核心素养下的初中语文美育教学

2017-08-29 11:02鄢锦灵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17年8期
关键词:再别康桥康桥意象

鄢锦灵

快速发展的时代,急切呼唤具备有相应素养的人才更多地涌现,为国家强劲发展提供源动力,所以我国现阶段基础教育改革的方向之一是培养具有核心素养的人,而作为基础教育重要学科的语文,其核心素养培育的目的着重在于学生语言、思维、审美和文化等方面核心素养的培养。因此,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和审美能力的培养,是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教学的重要教育内容之一。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需要,能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体验到文学给人的魅力与愉悦,让学生对文学的产生渴望与热爱,在鉴赏美过程中个性创造力得到培养,道德情操得到更好地陶冶。

笔者自小就喜欢《再别康桥》这首诗,为它唯美的意境而陶醉。《再别康桥》这堂课,笔者以美为中心确定了教学目标:有感情的朗诵《再别康桥》,品味诗的意象美,领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真情;感知《再别康桥》的“三美”: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培养正确的审美观。教学设计(见表1)中以鉴美为教学的主线,通过初诵感美、再诵品美、揣摩探美的教学环节,再以舒美的背景音乐和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辅之,让学生整个思绪沉浸在诗歌如梦幻般的优美意境中。

本文结合《再别康桥》的教学实践,探讨在初中语文诗歌教学中进行地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美育渗透。

一、创设良好学习情景 激发学生求美欲望

笔者在导课伊始时,利用投影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具有“康桥(即剑桥)之美”的风光图片,在李健《再别康桥》的优美歌声中,导入新课: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许多文人学者的心。它就这样悄悄地来,又悄悄地去。它就是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她的意境美,美在情与景的交融。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在那里,形成以“爱、自由、美”为核心的人生观和“康桥理想”。在那里,他结识了影响他生命、终生为之倾慕的一个重要女性——林徽因。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诗人告别康桥时,避开平常的意象,避开了人间烟火,造出一种清新的美感。同时间又展示夕阳、波光、艳影、金柳、彩虹、青荇、云彩、星辉、青草等精美的图片。之后学生诵读、教师配乐深情朗读诗歌,创设情感共鸣的氛围,引起学生情感上的感动和震动。通过创造这样引人入胜的课堂教学的情境,形成了良好课堂氛围,活跃了学生审美意识,让学生对寻求文章中的美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欲望。

二、精心设计问题情景,培养学生悟美能力

课堂按照笔者事先预设好的教学环节、问题井然有序地向前推进,利用问题,通过抓住意象、动情朗读、品鉴意境、邻悟情感的方法体会作者的情绪、情感,感悟诗歌之美。

师:请同学们看题目“再”,我们知道是诗人第三次来康桥,那题目的哪個字可以看出这首诗的主题呢?

生:别。

师:这是一首离别诗,请同学们说说诗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生:我感受到徐志摩内心的淡淡忧愁,对母校的爱和不舍。

生:还有对康河的依恋。

生:还有伤感。

师:大千世界的客观景物我们称之为“物象”,当物象出现在诗中,变成诗人笔下的形象,饱含了作者的情感,“物象”也就变成了“意象”。

师:(板书:意象。)看看诗人把对康桥的这份情还寄托在了哪些意象上?

生:天上的有云彩、星辉;地上的有金柳、康桥;水上的有柔波、青荇。

(气氛相当热烈)

全班学生一起朗读一遍诗歌。

师(评价):刚开始,我们同学对诗歌的理解还不深入,所以朗读的情感还不投入,没关系,等经过下一轮的赏析后,我们会念得会更好。

(笔者一向喜欢鼓励学生,不给学生泼冷水,这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还可拉近师生间的关系。)

此教学环节教学中教师通过适时点拨、设计的问题,引导学生自觉进入审美境界、去探寻美,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觉、情感去体验和领悟作品丰富的内涵,去品味语言文字的情和美,形成高雅的审美情趣,在潜移默化中体味到诗歌的情感美。

三、深入挖掘文本情感 发展学生创美意识

学生有了细腻感悟之后,笔者最后设计了让学生讨论、感受的环节,加深对作者情感把握,发展学生创美的意识。

师: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油油的是一种什么状态?

生:是绿绿的,嫩嫩的。水草在水中摆来摆去,好像在对诗人点头说,欢迎你。

师:我觉得这里有两个字需要重读,同学们一起说。(生齐答“甘做”)

生:“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做一条水草”从这里可以读出诗人对康桥的深情。

生:我觉得那个康桥的柔波里,我可以把它看成是剑桥大学,诗人愿意成为它的一份子,永远不和他分开。

师:你能不能通过你的诵读把这种情感表现一下?

生深情朗读。

生:在第六小节。他这边明明就是对剑桥大学有千言万语,可是在这最后的一个晚上,他却不能表达出来,沉默才是最好的语言。他在寻梦,这里的梦是在对过去美好生活的回忆,也可以说是对未来的憧憬。

……

师:全诗意境鲜明,富有流动的画面美。整首诗体现作者对康桥的眷恋与惜别,情感由低到高,再由高到低,情景交融。这样的情,这样的景,你感动了吗?

教师着重抓住一些关键的、凸显作者情感的字词进行教学,品读、归纳出诗的“三美”,绘画美,金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荡漾,揉碎,漫溯等动态的画面,给人以立体感;音乐美,押韵,回环复沓;建筑美,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同时,通过学生对语言进行奇特想象、独到构思、生动表达,学生把诗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能更好地感受到诗歌中美好的感情和意境,发展学生审美情感。

在语文学科教学实践中融入美育教学,充分挖掘和运用教材中美的内涵,通过指导诵读、品味语言、想象升华,引导学生去发现美、领悟美、创造美,发展学生审美素质,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使学生有健康的审美情趣,让学生的心灵陶醉在诗歌的美园之中,进而形成健康、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注: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立项课题“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再别康桥康桥意象
浅析诗歌翻译中的移情——以《再别康桥》韩译本为例
“雨巷诗人”与“康桥诗人”
郑州康桥悦蓉园新中式院墅
“玉人”意象蠡测
《雨巷》与《再别康桥》比较阅读
《活着》的独特意象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