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弱势族群教育

2017-08-29 02:29郭永宏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17年8期
关键词:学业教育

【摘 要】《走进竹篱教室-土瑶学校教育的民族志研究》是作者在长期扎实的田野调查基础上,以翔实的第一手资料为作证,探索造成土瑶教育发展滞后、学业失败的主要原因。以期望引起社会各界关注弱势族群,和真正有效地帮助这些弱势族群。

【关键词】《走进竹篱教室》;弱势族群;教育;学业

在本书的序言中,作者就直接指出了,土瑶民族学生学业成绩落后的一些原因。比如,弱势群体的不同经历和对主流社会的不同态度是影响他们学业成绩的重要原因,如何感知他们的同化经历是影响学业的最为根本的因素,等等。而所有原因当中,作者认为,政治资源配置的缺失是造成土瑶学业失败的关键因素。

另外,作者在文中分析时,提到了“自愿族群”和“非自愿族群”、“文化镜片”等概念,这些都充分考虑到了人的主观性、态度、动机。的确,如果一件事情的起源就是“不自愿”,那么之后所有的行为都会有一种不积极态度倾向,毕竟,主观性才是改变的根源。

一、土瑶民族的集体潜意识:悲楚、自卑

合上书本,闭上眼睛,我回忆对这个民族的印象。一些词语浮现在我眼前:被遗忘的一个族群、“山里人”、“吃尽一山过一山”、群体悲楚、自卑等等。任何一个族群的不幸经历都会在一定程度上潜在地积淀为该族群“痛苦的记忆”(memory of suffering)。①

还有一些可以想象的画面,让我对这个民族有更加立体的印象。剥树皮、挑担子快走或小跑、编织簸箕、油茶果、黜黑、自由恋爱、孕妇不能犯六甲、小孩发烧抽风用钢针乱扎,等等。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提出“集体潜意识”的概念。“集体潜意识”是人格结构最底层的无意识,包括祖先在内的世世代代的活动方式和经验库存在人脑中的遗传痕迹。我想,土瑶这个民族的集体潜意识是悲楚、自卑的。但是,在一些事件的描述中,我又能感觉到这是个“有温度的民族”。他们既是真诚、淳朴的;又有原始、愚昧的一面。让人感动之余又有一些哀叹。

二、土瑶的学校教育:过去和现状

作者扎实的田野调查,拍摄了很多真实、珍贵、具有冲击力的图片,尤其是当地房屋的简陋程度远超我的想象。

而对于土瑶学校教育的过去和现状,作者实事求是地记录了大量鲜为人知的事实,令我震惊。比如:品牌“土瑶班”的商业价值——政府拨款、“谎报军情”、“涂脂抹粉”、“反应真实的问题就是进步—在基层领导干部中值得提倡”。“这里所说的关心和扶助,不是指政府某些部门偶尔的慰问与扶助,而是指当地政府把土瑶学校教育的发展纳入政府总体发展规划中来,从政策上予以长期的优惠与倾斜。”②这些不禁让我明白了,为什么作者说这是一个“被人遗忘的民族”,因为基本上没有人真正去了解、关心、规划他们的未来。而这里作者揭露事实真相的勇气也让我的敬佩油然而生。

三、传统文化与学校教育

“历史经历、嗜酒文化、婚俗庆典、爱情文化、赌博等等。相对封闭的自然环境禁锢着人们的思维模式(多偏重于形象思维、机械记忆,不善于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行为方式(躲避与其他族群的接触)和社会交往(内向、自卑)。”③作者记录分析了土瑶民族的传统文化,有很多都是相对落后、愚昧的,这些传统文化一直“滋养”着当地的人民,从而间接影响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作者的这些分析,让我不禁想起前段时间,网上特别火的一篇文章《寒门再难出贵子》,也是表达了类似这样的观点,寒门的孩子从小接触的环境就决定了他们与其他孩子的区别,这种区别会影响人一生的言行举止,使得现在寒门出贵子变得越来越难。

土瑶孩子无疑是输在了起跑线,那其他地区、城市的孩子呢?现在的时代日新月异,快速发展中“不均衡”问题不是一朝一夕能解决的,每个城市都有各种这样所谓“输在起跑线”上的贫穷孩子,他们所在的环境影响着他们的思维模式、行为方式、社会交往。我想,这也是为什么那么多昂贵的早教机构,天价学区房还依旧占领我们新闻热点的重要原因。大家都笃信,环境会直接影响孩子的思维模式、行为方式和社会交往,没有人愿意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又比如,2017年语文科目全国高考卷的作文题目提到了“共享单车”,引起社会各界的热议。因为一些贫困山区的孩子们可能从来没有机会见过、使用过“共享单车”,又该如何去构思写作这样的作文呢?这背后所隐藏的,也是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环境以无声的方式,温水煮青蛙的方式,一点点塑造着我们。土瑶学生也是如此,相对封闭、落后的环境禁锢了孩子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这也是他们学业失败的重要因素之一。

“强化语言学习会对人们的认知行为产生积极影响,语言学习具有强烈的社会动力。”④作者还探讨了语言与思维的关系。现在社会上语言学习也大为火热。其实,除非做专职翻译工作,语言可能并不会给我们带来实质性、直接的经济回报,但为何大家又那么重视多语言的学习呢?我想就像作者的观点,因为语言会对认知产生影响,具有强烈的社会动力,它会给我们打开一扇可以了解更加美妙丰富世界的窗,这无疑会让我们更加有动力继续前行。

四、地方政治、弱势族群与学校教育

“一个族群参与地方政治的程度可以表明该族群在社会中多占有的地位和政治资源,即他们在社会中处于支配地位还是被支配地位。”⑤土瑶学生学业成绩的失败,教育发展的滞后,导致土瑶没有人可以走出现在的困境,也鲜有人能够作为知识分子或代表参与地方政治,这又间接导致地方政治权力机构中没有土瑶民族的真正发言权力,又再一次导致他们教育发展滞后无法逆转。。如此恶性循环,使得土瑶民族永远处在这样自卑、被遗忘的境地中。

讀这一章时,让我联想到另外一个族群—贵州石门坎苗族。在《教育与族群认同—贵州石门坎苗族的个案研究》一书中,作者张慧真,探讨了石门坎苗族的教育与族群认同。一开始,西方传教士伯格理突破种种困难,作为第一名“拓荒者”,将先进的知识带到石门坎,并资助一批花苗学生学习,还有医疗的帮助,可以说是把石门坎苗族人们从自卑、压迫、贫穷、愚昧的井底一步步拉了上来。接下来蝴蝶效应产生了,石门坎苗族开始崛起一批批知识分子。例如第一代大花苗知识分子朱焕章,是苗族第一位教育学学士,并成为国民大会代表、西南教育委员,这无疑使得花苗族成功在政界有了自己“发声”的机会,为花苗族赢得了很多资源。令人感动的是,朱焕章在蒋介石接见并挽留他在南京工作时,他毅然要回到石门坎继续当地的教育事业。在石门坎产生了很多这样从政的学者,他们大大提高了石门坎苗族在社会的话语权,这又反过来促进了石门坎苗族的教育发展。

反观土瑶民族,我想这个民族急需一批像石门坎花苗一样“破局”的拓荒者、学者,而我想袁同凯教授就是“拓荒者”之一,他的这份田野调查,无疑会使更多的人去关注、了解、关心这个弱势族群。希望能有这样一批献身的“拓荒者”能帮助他们“破局”,走出现在落后的困境。

五、官方话语与地方性解释:不同的视角

没有“文化”,就“低人一等”,因此他们送子女求学就是为了让孩子获取所谓的“文化”,而这种“文化”又具体体现于会讲普通话、能写会读吗?难道土瑶人送孩子读书就是为了象征性地抬高身份或社会地位吗?就是为了让外人看得起,从而获得与别人平等的地位吗?难道仅仅是为了获取山外人的尊敬和自身的尊严?⑥作者的这几个铿锵有力的反问,深深震撼了我。在教育如此滞后,那样被遗忘的一种状态下,土瑶家长仍然积极送孩子读书到底是为了什么?我认为,这大概是一种自卑的集体潜意识下,对丧失感的惧怕,他们终究还是希望得到外界的理解和关注的,更是希望自己的后代不要再重蹈自己的老路,希望本民族能有一个不一样的明天。哪怕是在做最后的努力。这种努力在我看来可能更多地有一种挣扎的意味吧。

六、结语

作者研究的真相深深震撼了我。宏观的大环境是我们个人无法改变的,被遗忘的一个民族到底该如何寻找自己的存在感?如何改变现状?读书时我无时无刻不在思考,如果我生在土瑶,我该怎么办。心底的一声声叹息,充滿了无力感。或许土瑶民族真的是需要一位“破局”者,去打破现在的困境。

对作者严谨的学术研究和扎实的田野调查,我心中无时无刻不充满敬佩。袁同凯教授为了更好地了解土瑶这个民族,扎根当地。恶劣的生活环境,在我为土瑶民族叹息的同时,也为袁同凯教授多次遭遇危险而捏一把冷汗。我也感受到人类学家为了追寻真实,那种执着、刻苦、付出的精神。

注释:

①《走进竹篱教室-土瑶学校教育的民族志研究》,袁同凯著,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5,第264页。

②《走进竹篱教室-土瑶学校教育的民族志研究》,袁同凯著,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5,第193页。

③《走进竹篱教室-土瑶学校教育的民族志研究》,袁同凯著,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5,第195页。

④《走进竹篱教室-土瑶学校教育的民族志研究》,袁同凯著,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5,第200页。

⑤《走进竹篱教室-土瑶学校教育的民族志研究》,袁同凯著,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5,第238页。

⑥《走进竹篱教室-土瑶学校教育的民族志研究》,袁同凯著,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5,第309页。

作者简介:

郭永宏(1989.5~ ),女,江苏徐州人,硕士,少数民族教育学。

猜你喜欢
学业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艰苦的学业
题解教育『三问』
基于数据挖掘的学业预警模型构建
音乐提升学生学业表现
树起学业担当之心
什么是“好的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