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英语专业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难题及其化解

2017-08-29 15:48张超蕊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17年8期
关键词:意识形态安全英语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张超蕊

【摘 要】英语专业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会不可避免地受到教学素材中所裹挟的西方意识形态的影响,甚至出现意识形态安全危机,这一现象在以英美文学为业的大学生群体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从三个方面着手:第一,净化语料,剔除教学素材中的非主流意识形态及西化思潮因子;第二,将意识形态安全教育融入专业教学,这以提升英语专业教師的思政素养为核心;第三,着意加强英语专业大学生的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提升他们抵御西方不良思潮侵袭的能力。

【关键词】英语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安全

跨文化交际与二语习得均要求学生深入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通常而言,我们要求学生以“他者”的身份旁观目标文化,防止“陷入泥淖”;但基于人类语言认知和文化涵育的嵌入性特征,加之某些异质性文化基因的“吸引力”较强,这种“误入歧途”的情况时有发生。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在于,英语语言学习者受到教材、语料及拓展阅读文本中所夹杂的西方价值的影响,而怀有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不认同、不确信态度。本文旨在总结这一突出问题的表现形式,并提出其化解策略。

一、我国英语专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难题的表现形式

1.主流意识形态的“离心力”

英语语言专业——尤其是英美文学专业——的大学生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感往往较弱,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感受不到、认识不到主流意识形态的号召力、包容力和强大的思想治理能力。有些学生并不认为,强大国家治理能力的培育和实现同主流意识形态的安全保障存在必然联系;这便意味着,在他们看来,优渥生活条件、周密人身保障等“社会福利”同主流意识形态的感召力、凝聚力、包容力间无甚关联可言。

第二,认为主流意识形态是一种“禁锢”。很多学生认为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是一种思想的羁束、权利的禁锢,以一种“污名化”的眼光去审视和评价意识形态安全的保障与教育活动。但是,他们却忽略了主流意识形态的“共同善”本质。也就是说,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实际是在引导受教育者“如何过上更好的生活”,它是社会连带的根基、是精神共同体的源泉,它背后潜藏了民族国家世代因袭的普世价值,因而,其中具有边界规约和方向引导特征的教育手段、教育内容并非是对思想的禁锢、权利的削减,反而是为了实现教育对象的更大利益。

第三,少数极端者甚至排斥主流意识形态。少数学生将己身对主流意识形态的不确信、不认同、不依赖上升为排斥,当然这只是极端个案,不具有普遍化的语境。

2.西方意识形态的“向心力”

相对应而言,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怀有不确信、不认同、不依赖之“三不”态度的英语专业学生,反而有感于西方意识形态的所谓“文化吸引力”,乐于体验、感知,甚至有极端者愿意“投奔”而去。最为突出的表现是他们认为西方的文化氛围更为自由。一方面,一些同学为了自身娱乐体验的满足,不惜翻墙乃至漂洋过海获取异国视听资源;比照国内对某些文化产品的行政管控,这些同学自然会得出“国外的文化更加开放、思想更加自由”的结论。但是,在国内受到管控的文化产品,要么危及国家文化根基,要么会对受众认知心理产生不良影响,也即,管控举措具有正当性;但这些正当性论说却为上述学生所不知、甚至拒斥。另一方面,一些学术研究者带着“反主流话语”的异化前见,对难现于国内学界的思想文化材料断章取义,而获取“哗众取宠”“自我意淫”式的满足感。这类群体并非感受不到我国的文化空气及其中的自由因子,而是以异端方式博取外围社会资源以成就己身,做法十分不可取。

基于以上,出国留学与出国访学的人数在近年激增,尤现于国内英语及相关专业领域。对于出国的学生而言,部分基于己身学业和职业生涯规划之考量,部分则是对国外政治文化(带有意识形态色彩的)——而非专业知识——“心向往之”。对于前者而言,关注好思想动态、做好心理引导即可;而对于后者,则需要以危机干预的态势,扭转其西化意识,借助国家责任、民族认同等“集体无意识”范畴的天然精神文化基因唤醒其对主流意识形态的确信感、认同感和依赖感。

二、我国英语专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难题的化解策略

要想解决上述凸显于英语专业大学生群体中的思想政治教育难题,必须从三个方面着手,即教学素材编制、教学过程管控和教学受众涵育“三位一体”。只有如此,方能避免英语专业大学生身陷西化思潮和非主流意识形态的泥淖而“无法自拔”。

1.净化教学语料

英语专业的教学目标必然是帮助学生掌握最为地道、标准的英语语言。于是,地道、标准的语言文字资料便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语料。有些教学语料取材于日常生活或某些带有跨文化性质的价值场景,无需担忧其意识形态侵入问题。但是,有些教学语料则蕴藏着西方意识形态的“触手”,且多以思维图式的改造为侵入手段。尤其对于主攻英美文学的学生来说,文学作品植基于特定的文化背景,以宣扬所在国价值观为己任,即便是看似客观、中立的“地方性知识”,也不可避免地沾染特定文化背景下的“同构性期待”,深入阅读、品味,便有可能在潜移默化间受到影响和塑造。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应当做到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避免片面、全盘移植国外的语言教材和语料库。有些学者认为,移植教材是获取最为地道的语料的最好方案。但这一路径不可避免地推高了意识形态侵袭的风险。因此,应当将教材移植、意识形态审查和本土编写相结合,而摈弃“全盘西化”的做法。

第二,编写本土化的英语语言教材和语料库,并纯化、强化编写者的意识形态安全观。中国人编写中国人学习的英语教材就一定无法做到“地道”吗?在笔者看来,并非如此。中国语言学习者所要追求的“地道”多集中于语用,也即,为了在跨文化交际中实现顺畅沟通,而不是为了融入目标语言国家的文化环境中。虽然某些地道的用词和语法结构根植于特定的文化背景,但我们只需以中立态度去审视和驾驭即可,而不必成为“池中之物”。因此,只需要组织思想意识形态素质过硬的英语教学专家,秉持着最为专业的态度完成教材编写工作即可,而无需事事追求“原本”。

第三,就不得不援用的西方教学素材做好意识形态安全的筛查工作,一旦发现可疑之处,立即采取手段处理之。对于英美文学学习者而言,精读英美文学著作是必不可少的教学和学习环节。针对此,一方面,应当选取那些以普世价值——如歌颂父母亲情、纯洁爱情、家庭人伦等——为摹写对象的文学作品,而慎用带有明显地方性价值倾向的作品。另一方面,对某些文学价值极高却又带有明显地方性倾向的作品,做好审读、筛查、监管、截取和危机控制工作,避免出现意识形态安全上的不良影响。

2.管理教学过程

语料的净化一是在源头,二是在教学过程。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的审读、甄别是语料净化的“第二道关口”。教学过程管理的重点任务有三,一是剔除、截取教学语料中可能关联意识形态安全的内容,二是主动引导学生树立理性、安全的意识形态观,三是矫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意识形态背离倾向。

管理教学过程的基点便是提升教学者和教学管理者的意识形态素养,尤其是那些具有西方留学背景的英语语言和英语文学专家、青年教师等。对于这一群体而言,应当以谈心谈话和成果审读相结合的方式,关注其意识形态动向,避免其对学习受众产生不良影响。

3.提升受众素质

前述两个手段均着眼于外部条件,但是最为核心、基本的路径还应当是提升英语语言学习者的意识形态安全素养,提升他们抵御不良思潮和非主流意识形态侵袭的能力。学界已就这一方面作了十分详尽、全面的论述,本文就不再多作赘述。

参考文献:

[1]李佩珊.高校公共英语教学中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研究[J].教育观察(上半月),2016(12):26-28.

[2]柯应根.大学英语教学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08):121-123.

猜你喜欢
意识形态安全英语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大数据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建构论析
五年制高职教育英语教育专业文化建设探索
大学英语教育改革浅谈
当代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现状及对策研究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