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中有效教学的优化措施

2017-08-29 05:50谢振山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17年8期
关键词:落实实效性优化

谢振山

【摘 要】有效教学是新课程的一个重要教学理念,并逐渐被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之中。为更好的实现有效教学,本文从与教材对话,实现教材生活化;重视预设与生成,保证实效性;与学生对话,关注有效教学中的“人”;做好教学评价,保证有效教学的落实等方面阐述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优化措施。

【关键词】小学数学;实效性;优化;落实

数学是小学阶段的一门重要学科,学习数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想象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还可以促进其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有效教学已经成为当前教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广大教师们一直在追求目标。所谓有效教学,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教师完成较多的教学任务,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并切实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教学。本文就从有效教学的视角出发,探讨小学数学课堂中有效教学的优化措施。

1与教材对话,实现教材生活化,做好教学的前提

教材是上课的基础,尽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教材的功能,但这并不影响其基础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下的有效教学要求教师不再仅仅把教材作为教学内容,而是作为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工具。有效教学理论认为,教学内容并不等于课程,它仅仅是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有效教学要求教师在备课中要与教材对话,灵活使用教材,让教材生动地参与到教学中。对话教材的重要前提是理解教材。教师应该对教材的整体布局有所了解,把握教学目的,找出教材的重难点,并在此基础上对课程进行定位,形成自己的教学构思,设计出合理的教案。只有做到这些,才能达到与教材对话的目的,才能为有效教学做好准备。

教材是上课的基础,但不是唯一的课程形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及有效教学理论对课程与教材的一个重要要求是教育性与生活性相结合,这种观点既受到杜威、陶行知等教育家的影响,也是顺应现代教育理论的要求。教师在备课中要将教材内容与生活性的内容结合起来,确保教材不脱离实际。脱离生活实际的教学内容设计难以实现有效教学,特别是在农村小学,学生对很多抽象的数学知识难以理解,这就需要教师结合生活实际设计教学。比如,在小学高年级数学中,部分应用题所举例子远离农村实际生活,学生在理解上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困难,教师在备课中可以根据内容对题目进行修改,换成学生身边的例子,帮助他们理解题目。

2注重预设与生成,保证实效性

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预设来自教师备课环节的设置,是教师在对学生、教材等进行分析的基础之上奠定的课堂基调。生成则是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根据实际的教学即兴发挥的。课堂本身会随着师生状态的变化而变化,在这个变化过程中,师生一起生成新的教学内容。尽管预设是整堂课的基础,但是教师在课堂上不能完全依赖于预设,也要预留足够的空间,与学生一起创设新的教学情境,突破预设的目标。学生往往在生成的过程中绽放激情与智慧。总之,预设与生成是相辅相成的,精心的预设可能会产生动态而满意的生成,生成是预设的动态升华与延续。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中做好预设,也要在教学中敏锐处理动态的生成,这样才能实现有效教学。

对于农村小学数学而言,预设与生成显得格外重要。农村小学生由于视野和见识与城市里的学生相比有所欠缺,对教材中的一些城市化的内容可能无法理解,这就对教师的预设与生成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除了预设主要的教材内容,还要考虑农村学生的实际情况,预留生成的空间。

3与学生对话,关注有效教学中的“人”

传统教学中,学生作为“人”这一特质常常被忽视,他们被当作“容器”来接受知识的灌输,最终的结果就是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了,其他方面却落后了。这样的效率提高不是有效教学的初衷。有效教学不仅仅要求知识学习效率提升,更要求学生全面发展,这也是现代教育的本真之义。传统教育的“教师中心”拉大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尤其是在农村小学,教师的话语具有相当的权威性,学生只需要好好遵守教师的要求即可。这种师生关系下的教学导致学生作为“人”的特质被遮蔽。有效教学对师生关系的要求是保持对话,对话的前提就是认可并关注学生是教学中的“人”这一特质。

在农村小学的数学课堂中,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并与他们对话。如果小学数学实行有效教学,却缺乏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教师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不知情,学生对教师的教学目的不清楚,则很难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因而,教学活动需要师生的互动与对话。

4做好教学评价,保证有效教学的落实

教学评价也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有效的教学评价对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首先,教师应该明确评价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发展。评价本身并不是目的,而是学生发展的手段。有效评价并不是选拔或甄选学生,而是促进个性发展。有效评价能够帮助学生认识到学习中的错误与问题,也能够帮助学生明确已掌握的知识点。发展性的教学评价要求教师以学生的整体发展为目标,同时注重个体发展,善于运用人性化评价,肯定其优点,指出其不足,鼓励其发挥自身优势,增强其学习主动性,真正做到有效教学。

其次,教师应该在有效教学中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多元化的评价主体能够避免传统的教师单一评价。由于教师的视角比较固定,单一的教师评价并不完善,甚至会产生偏差,对学生造成不良影响。有效教学要求教学评价多元化,即采用自评、互评、被评等多种评价方式。学生自我评价可以主要从学习态度和想法入手,让学生给自己评价、打分。互评可以是学生之间对问题的解决程度以及解决方法等进行评价,学生在相互评价中可以学习对方的优点。被评主要是教师评价,教师从问题解决方面入手,评价学生解决问题的对错优劣。多元化评价能够保证评价是综合而全面的,也能够对教师没有意识到的问题做出评价。

最后,评价内容应该注重全面性。知识评价仅仅是一方面,教师还应该注重其他方面的评价,确保评价的综合性。例如,课程改革对三维目标尤为注重,教师可以对三维目标进行分解,逐一查看学生是否達到目标。这样的评价不仅全面,还不会忽视学生的优点,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5结语

总之,有效教学是小学数学课堂发展的必然,它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完善和创新,从课前准备到课堂教学再到教学评价等多方面入手,优化教学,使学生学得愉快,教师教得轻松,进而真正实现教学的有效性,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杨秀辉.农村小学数学如何实施有效教学[J].现代交际,2013(7):142-142

[2]李翠杰.浅谈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实施有效教学的策略[J].科研,2015(9):277-277

猜你喜欢
落实实效性优化
超限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与优化思考
一道优化题的几何解法
怎样增强人大专题询问的实效性
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实效性
协商民主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