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数学区域的材料投放

2017-08-29 12:04金欢雨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17年8期
关键词:材料投放加减法区域

【摘 要】10以内的加减法在生活中比较常用,可是对于大班幼儿来说却又一定的难度,为了促进幼儿数学能力的发展本学期我在数学区一些操作性材料,这些材料具有自我纠错功能、层次性、游戏性的特点,让幼儿在轻松的游戏活动中学习10以内加减法。

【关键词】区域;材料投放;加减法

10以内的加减法在生活中比较常用,可是对于大班幼儿来说却又一定的难度,计算还经常会出现错误。《指南》中指出:通过实物操作引导幼儿理解数与数之间的关系,并用“加”或“减”的办法来解决问题。所以我在数学区域活动中设计了一些操作性强,又贴近幼儿生活的活动,并在活动中与幼儿一起完善和改进活动材料和游戏玩法。

一、材料投放的目的

数学区活动材料的投放应以促进幼儿数学能力发展为目的。

1.破译电话号码

现如今电话早以普及到了每个家庭,小朋友也都有拨打电话的经验。幼儿通过按顺序正确计算出答案,就能破译后出同学的电话号码。根据幼儿的个体差异性,我设计了难易程度不同的破译题。破译后写在题板上,幼儿回家试着拨打,能拨通说明就破译正确了。通过活动让幼儿在学习10以内的加减法的基础上,发现生活中许多问题都可以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体验解决問题的乐趣。

2.瓶盖找家

班上小朋友在玩医院游戏的时候,收集了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药罐,我利用这些罐罐设计了瓶盖找家的操作材料。瓶身上写了算式,瓶盖上写了得数。算出瓶盖上的算式,就拧上相应得数的盖子,如果可以拧上说明算式算对了。通过活动,幼儿既学习了10以内的加减法,又在拧一拧,转一转中锻炼了小肌肉的灵活性。

这两个操作材料具有一定的游戏性和趣味性,符合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对幼儿学习10以内的加减法有所帮助。

二、材料投放的选择

1.自我纠错功能

在区域活动中,老师没有办法指导到每一位孩子。这就需要操作材料具有自我纠错的功能,来帮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而且有检验错误的方法。当孩子在操作的过程中能自己发现并主动纠正错误,从而提高孩子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培养细心、耐心、认真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自觉性和独立思考能力。例如“破译电话号码”,幼儿记录好自己破译的电话号码,晚上回家后试拨电话,如果拨打成功,就说明破译正确了,如果没有拨打成功,第二天再来班上对照检查,看看哪里弄错了。

2.体现层次性

区域材料的投放必须体现层次性。一方面需要考虑到操作这些材料幼儿的个体差异性,在区域材料投放上体现层次性,不同能力的幼儿可以选择不同难度的区域材料。另一方面,随着幼儿操作地熟练,在操作的过程中体现层次性,即可以根据幼儿操作材料的具体情况逐渐增加游戏难度,也可以鼓励幼儿在操作中创造新的游戏玩法等。例如“破译电话号码”,我设计了三种难易程度的破译码。第一种最为容易,只需要数清点数,按照箭头的顺序排列下来,就能得出正确的电话号码。这种破译题适合游戏刚开始,既能帮助幼儿理解游戏,又能通过成功破译电话号码的喜悦,提升对游戏内容的兴趣。同时也适合能力较弱的幼儿。

第二种难度适中,题目为比×多1或者是比×少1,之前只需要数清点数按顺序排列,现在则需要幼儿按照箭头顺序进行简单运算,最终才能得出正确的答案。游戏开始后,部分幼儿已经能熟练破译点数的电话号码。这种难度适中的破译题刚好适合他们。既不打消他们对于破译电话号码的积极性,又能提升他们的运算能力。

第三种最难,题目为标准的算式题,例如9-8=,需要幼儿按照箭头顺序把每一个算式都运算正确,才能破译出正确的电话号码。这适合游戏后期,已经能熟练掌握前两种破译题的幼儿。

游戏进行到后期,部分幼儿已经不满足于第三种破译题的难度,认为太简单了,我让这些幼儿自己来出破译题,让其他幼儿来破译。他们设计出了各种破译题,提升自己成就感的同时,也带动了其他幼儿的积极性,都争相想破译出他们的电话号码。让幼儿自己设计破译题后又将游戏推向了一个小高潮。

3.注重游戏性

幼儿学习10以内的加减,需要理解数与数之间的关系,而这一过程需要多加练习。但是单纯进行算式的运算十分枯燥无味。大班幼儿还处于前运算阶段,由于他们尚未形成逻辑思维所必须的心理结构,只能以直观的环境刺激进行内化活动,而且不能持久。这就需要我们增添活动的游戏性和趣味性,通过具体形象的实物操作帮助幼儿更好的理解数与数之间的关系。例如“瓶盖找家”,刚开始幼儿十分感兴趣,在活动中通过拧一拧,转一转中学习10以内的运算。可以过了一段时间,孩子的兴趣渐渐没有那么浓厚了,有的孩子甚至把这些瓶瓶盖盖拿来叠高,搭建东西。要如何增加游戏的趣味性呢?我想到了竞赛,让两个幼儿拿相同多的瓶子,看谁最先找到瓶盖,就算取得了胜利。失败的人将在这轮比赛中被淘汰,胜利的人成为擂主,记在本子上,其他人可以向擂主挑战,看看最后谁成为本周擂主。孩子们又重新对活动充满兴趣,跃跃欲试,都想成为擂主。

对于加减运算的学习,不仅仅是靠集中教学活动和区域游戏活动来帮助幼儿理解,还应在幼儿的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引导幼儿正确运用,例如当值日生晾晒毛巾,一共毛巾架有几个夹子,挂了多少条,还要挂多少条毛巾;在给小朋友分筷子时,一组有六个小朋友,已经分了两双筷子,还需要几双筷子等。通过游戏和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幼儿轻松的理解10以内加减法。

参考文献:

[1]王娜.大班幼小衔接数学教学策略初探[J].新课程研究:下旬,2014(6):76-77.

作者简介:

金欢雨(1988.08~)女,中小学二级教师,研究方向:学前教育。

猜你喜欢
材料投放加减法区域
怎样巧算小数的加减法
加减法的由来
简谈幼儿区域活动材料的投放
区域活动中材料投放与幼儿的主动发展研究
分区域
基于严重区域的多PCC点暂降频次估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