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利机构学龄前儿童的养育问题及策略

2017-08-29 06:26周静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17年8期
关键词:学龄前儿童问题对策

周静

【摘 要】在福利机构,部分孤残儿童由于无法寄养而只能被安排在儿童福利院集中养育,或多或少会产生不同的问题。福利机构的教育工作者,应充分认识到这些问题,并在实践中运用一定的策略予以解决。

【关键词】福利机构;学龄前儿童;问题;对策

孤残儿童是社会的弱势群体,他们缺乏来自家庭和父母的关爱。目前,部分孤残儿童由于无法寄养而只能安排在儿童福利院集中养育,会或多或少产生不同的发展问题,如:早期教育不足造成的发展迟缓、自卑心理、社会交往能力弱等。作为福利机构的教育工作者,应充分认识到这些问题,并在实践中运用一定的策略予以解决。

一、福利机构学龄前儿童的养育问题

1.生理问题

生活在机构的孩子,一部分是刚出生就因健康问题,如脑瘫、癫痫、肢体残疾、躯体疾病等遭父母遗弃而在福利院生活,一部分是在幼儿期或学龄期突遭家庭变故由其亲属或当地政府送至福利院,他们之中或多或少带有身体和智力的残疾。这些因素都会对机构儿童的发育发展产生影响,呈现出发育迟缓的特征,比如说:说话迟、走路晚、牙齿生长缓慢,较同龄人生长发育发展落后。一个5、6岁的孩子从外形特征上看像3、4岁的孩子。

2.机构集体养育问题

在机构,儿童们集中在一起过一种集体生活。工作人员和孩子之间不是亲子关系,而是一种工作关系、服务关系;也许刚到机构工作,会满怀信心对机构儿童无微不至的照顾、关怀,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你所做的工作就会呈现程序化的倾向,呈现出集体化的工作特色。如:在婴儿期,孩子通过哭表达自己的愿望,用哭的行为来与成年人沟通。在正常家庭里,孩子哭了,父母会马上给予回应,饿了喂奶,尿了换尿布……而在福利院,由于保育人员的数量有限,工作人员往往一个人要照顾多个孩子,孩子的基本需要不可能都得到满足;另外,一些保育员不知道用何种方式进行养育,长期下来,孩子就会觉得用哭的方式与成年人沟通,行不通。于是,就不哭不闹,他会变得很安静。这样的结果,会使孩子依恋和被关注的感觉得不到满足,情感依恋受到阻碍,以后也很难成功地同别人建立并维持稳定的良好的人际关系,影响机构儿童社会化的发展。

3.各能区普遍发展迟缓造成机构儿童学习能力的弱化

各能区发育迟缓是指语言能力发育迟缓、认知能力发育迟缓、社会化能力相对于同龄人落后,大运动能力和精细动作能力也发展滞后。语言发育迟缓的儿童,口头表达能力或语言理解能力明显落后于同龄儿童的正常发育水平;认知能力发展迟缓的儿童,他们对事物的概念以及逻辑之认识、记忆、理解与表达,与该年龄段儿童相比较呈现发展迟缓的特征;社会化能力落后的儿童,掌握社会规范、形成社会技能,学习社会角色的过程明显落后于正常儿童;精细动作发展迟缓的儿童,他们凭借手以及手指等部位的小肌肉或小肌肉群的运动在感知觉、注意等多方面心理活动的配合下不能很好地完成特定任务,这些都会造成儿童学习能力的弱化。

4.心理上的自卑

所谓自卑,指个体在与他人进行比较时,因为过低估计自己的能力而产生的一种情绪体验。进入机构的绝大部分儿童或多或少由于先天不足患有身体缺陷,被父母遗弃,他们从小就知道自己和其他孩子不一样,内心会不自觉地产生他人不喜欢自己的想法,总觉得自己处处不如别人,自己再怎么努力也比不上别人,学习主动性降低,积极情感体验缺乏,自我评价不高。

5.早期的照顾不足

0~6岁是儿童语言、智力和身体其他器官发育的关键期。错过这一时期,儿童的各种能力得不到适当训练,就会呈现出发展滞后的状况。因此,早期的康复教育显得尤为重要。而生活在机构里的孩子,呆在机构院子里的时间颇多,有的残障孩子因为生理原因成天只能呆在自己所在的班级里,在这样狭小的空间里生活,接触的对象只有保育员、老师、同伴这三种关系,接受外界的刺激少,再加上机构人员不足等客观因素的制约,造成机构儿童早期开发不足;同时,由于长期在机构工作,机构工作人员的成就感较低,易产生职业倦怠,每天的工作只是走完程序,与儿童互动较少,因此,儿童早期被照护的质量降低。

二、解决福利机构儿童养育问题的策略

1.亲情式抚育

英国的John Bowlby研究了教养院和孤儿院成长的儿童,也对比研究了曾长期在正常家庭中被迫长期与家庭分离的儿童,提出了“婴儿和年幼儿童应该和父母(或稳定的代理母亲)建立一种温暖、亲密而持久的关系,即依恋理论。这种依恋感在孩子12岁以前,依然存在,而且依恋现象与年龄成反比,年龄越小越重要。为滿足机构孩子产生依赖、享受亲情、发展个性和社会性成长的需要,在机构生活的孩子,要尽可能地为他们提供稳定、可依赖的工作人员给予照顾和教育。

2.以环境启迪儿童心灵

《幼儿园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促进幼儿的发展。”对于学龄前儿童而言,受其知识经验影响,不具备成人对环境的辨别能力和改造能力,因此,受特定环境的影响很大。因此,丰富的环境刺激,可促进机构儿童各种能力的发展。我们可以在机构儿童活动区域、休息区域、生活区域,创设色彩丰富的环境,并不断变换,使他们在环境中不断受丰富的刺激,在活动中促进各项能力的发展。

3.保证户外活动——每天2小时

根据儿童生长发育规律,为儿童开展科学合理的户外活动,对提高儿童各器官的生理机能和发展儿童个性,促进儿童身心健康起到较大作用。根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每天保证儿童每天户外活动时间不少于2小时,可分成不同的时间段动静交替地进行不同性质的活动。在机构可开展的户外活动有:跳绳、丢沙包、玩游戏,晒太阳、自由活动;在操场上做晨操、上体育课;玩滑滑梯、荡秋千等大型玩具;一起做老鹰抓小鸡等集体游戏;每天到自己的小种植园地浇水;在机构林荫小道上散步,在草地上围坐在一起讲故事;组织机构儿童到田野去观察田园景色、季节特色;到动物园参观兔子、猴子等动物;院内老师、寄养家长和孩子们一起组织的“大手牵小手”亲子游。

4.让儿童在艺术熏陶中逐渐完善人格

儿童的艺术教育分为音乐活动和美术活动两类。应避免在艺术教育过程中,只重视表演技能或艺术活动的结果,而忽视了儿童在艺术活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态度的倾向。艺术活动重在感受和情感体验,这一点对机构学龄前儿童的康复教育特别适用。在艺术熏陶过程中,应充分发挥艺术的情感教育功能以促进机构儿童健全人格的形成。

5.与儿童直接接触的成人必须以身作则,规范儿童行为

著名社会学大师费孝通先生说:孩子经常听不懂大人的话,孩子懂道理是看会的,不是听会的。”因此机构工作人员的一言一行,机构儿童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做在行动上。作为机构的工作人员,特别是一线直接接触孩子的工作人员,要使自己成为“值得模仿的人”,给机构儿童起模范表率作用,从而规范机构儿童的行为。

儿童福利机构儿童的养育工作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我们要顺应儿童福利机构的发展趋势,不断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随时注入新的活力,努力提升孤残儿童的生活和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张新润.《浅谈福利机构发展滞后儿童教育的基本方法》.《教育导刊月刊》,2014(7)

[2]王惠河.《发展儿童学前教育,惠益福利机构儿童》.《社会福利》,2012(6)

猜你喜欢
学龄前儿童问题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学龄前儿童第一恒磨牙应用窝沟封闭剂预防窝沟龋的临床效果分析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