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数学自学能力的培养

2017-08-29 06:59丁钱根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17年8期
关键词:自学能力培养小学生

【摘 要】自学是一种自主、探究、发散式的学习方法,它会使学生更能掌握并理解数学的真谛。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重视加强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充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从而培养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小学生;数学;自学能力;培养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那么怎样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提高自主探索的效果呢?这一切都取决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是摆在我们每位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必须认真探索研究。为此我在学生自学的培养上有几点认识与大家斟酌。

一、激发自学兴趣

不同的人在同样的学习环境下学习效果不一样,自身的素质固然是一个方面,更加重要的还在于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态度或感觉。当学生对某件事物产生了兴趣之后,自然会用心学习,从而会学得比别人好。首先,教师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列举一些有兴趣的例题,学生对有意思的问题学起来自然感兴趣;或者,是作一些形象的比喻。适当的比喻可以使抽象的数学原理形象化、直观化,较易为人接受。其次,教师也可以讲一些相关的故事,启迪学生的数学思维。小学生都喜爱听故事,通过讲故事可以引起小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兴趣盎然地投入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最后,教师还可以穿插数学美的教育。人们都是喜欢并愿意接近进而接受美丽的事物。如果也能讓学生体会到数学的美,那么学生自然也就有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如:教学小数性质时,可以在黑板上出示1,10,100三个数,问:①谁能加上合适的单位,并用等号将这三个数连起来?②谁能用同一个单位将这三个数用等号连起来?第一个问题就使学生议论开来,第二个问题更加激起了学生思考的兴趣,经过学生的讨论,得出1米=10分米=100厘米,1元=10角=100分、1米=1.0米=1.00米,1元=1.0元=1.00元。由此老师再次提出像1,1.0,1.00这些数是否相等?为什么?此时学生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他们会更积极得投入到小数性质内容的学习上去。

二、教给自学方法

在数学自学的过程中,如果只布置给学生自学的内容,没有相应的指导,是不可能达到预期的目标的。一般的学生在自学时,往往只是走马观花,随便翻翻书完成任务就罢了。我认为在初始阶段教师应该利用上课时间和学生一起自学,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自学。

在自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来读书。告诉学生什么时候应该动手画、圈知识要点,应该标记哪些知识;要求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并反复强化以形成一种意识。长期坚持下去,学生就能形成一定的自学能力,也就可以将课堂上的自学转移到课前的自学,从而为探究新知做好已有知识经验准备。其次,试着看懂例题 ,尝试告诉自己例题讲什么,或通过阅读知道了什么,弄不明白的地方注上记号,以备与同学交流或课堂发问。试做 “做一做”。哪里有困难要做好记录,这样做起码让学生“依样画葫芦”,尽可能先对知识“知其然”,经由课堂,再达到“知其所以然”。第三、寻找生活数学 ,预习时必须让学生试着找找生活中的原型,拉近数学与生活的距离。如:自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时,可以布置学生思考:①怎样用割补法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割补后拼成的长方形有什么关系?为什么?③你还能有其他割补的方法吗?等等,这些问题对于启发学生的思路很有益处。

三、培养自学能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传统的教学,都是老师讲、学生听,把学生视为知识的容器。有时,一节课讲完,学生连书都没有打开过。学生学得很死,题目稍微变化,就束手无策,离开老师,寸步难行。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必须要把学生的感官全部调动起来,引导他们主动学习,自读、自思、自练,这样才能达到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目的。

自学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在教学实践中反复训练、逐步培养的。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还要多表扬,多鼓励,以点带面,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强了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又让学生体会到了自主学习的乐趣,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如:教学10以内数的认识时,我挑选了一些适合一年级学生观察、思考、分析的色彩鲜艳的卡通画,讲课时,让学生观察这些图,然后问学生是怎么看的,怎么想的,怎么数的。学生对看图有了浓厚的兴趣之后,再教会学生怎样看数学书上的图,边看、边数、边想、边说,看不懂的,及时问老师。一段时间之后,学生的观察、思考、表达能力都有了明显的提高。

四、养成自学习惯

传统的数学教学中,一部分老师往往不要求学生预习,觉得学生预习了当天要传授的知识,会影响上课的效果,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观念。在新课程理念背景下,预习不再是单纯为掌握知识和技能而设置的学习活动,而是为了让每一个孩子发展得更好。学生进行预习,要求学生凡是能自己学会的要自己学会,重点的地方划线。遇到看不懂或有疑问的,就做好标注。每次新课,学生都带着对知识的理解和疑问,参与学习、讨论,课堂学习气氛非常浓厚。因此,教师要重视课前预习,要求学生养成课前预习,认真思考的习惯,只有这样学生才能逐渐地形成具有综合特点的自学习惯。使学习克服学生的盲目性,增强自觉性,改变被动学习的状态,提高学习效率。如:“约数和倍数的意义”,可以给学生布置这样的预习提纲:①在什么情况下才可以说“一个数能被另一个数整除”?②我们说一个数能被另一个数整除时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 ③除尽与整除的区别与联系?④两个数在什么情况下才有约数和倍数的关系?⑤约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这是什么意思?⑥倍和倍数的区别?这样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学生阅读时一定会边读边思考,边划句子,同时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五、增强自学信心

高尔基指出:“只有满怀信心的人,才能在任何地方都把自己沉浸在生活中,并实现自己的理想。”信心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它能鼓舞人们去克服困难,不断进步;是相信自己有能力实现目标的心理倾向;是推动人们进行活动的一种强大动力;也是人们完成活动的有力保证。

由于学生基础参差不齐,理解能力差异较大,造成自学能力有很大差距。对于在自学中困难较大的,教师必须有针对性地给予指导,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适当降低要求,低起点,设台阶,逐步引导。让学生通过自学,正确地对待在实践中的成功与失败,要做到胜不骄、败不馁。特别要让学生从容的对待失败,树立必胜的信心,明确“失败乃成功之母”的信念。学生自学后教师要让学生自学的信息及时反馈。通过信息反馈使学生或教师发现问题,通过练习和自检就能使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不断调整自学方法,使自学能力不断提高。所以说,小学数学自学信心的培养,是学生较高层次的修养。而这个习惯的养成是需要身为教师的我们一点一滴地去培养的,我们应尽量使学生经历一个由学到想、由想到疑、由疑到无疑的过程。只有这样长期坚持,才能增强起学生自学的信心。

学会学习,学会求知是当代人要适应社会发展所必须具备的最重要的能力。《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可塑性较强,是培养自学能力的良好时期。我们应该按照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提出的“教是为了不用教”为目标,把教学的时间与空间交给学生,让他们通过自己的观察、实践,独立思考等方法去获得知识,使学生由“学会”转化为“会学”。

参考文献:

[1]凌翠萍.小学数学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初探.教育界,2010(19)

作者简介:

丁钱根(1969.9~),男,回族,安徽东至人,一级教师,大学专科,安徽省东至县昭潭镇中心学校,从事小学数学教学。

猜你喜欢
自学能力培养小学生
浅析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初中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