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聊斋志异》中的典史形象

2017-08-29 05:14张莹莹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17年8期
关键词:吏治蒲松龄聊斋志异

张莹莹

【摘 要】典史作为地方知县的属官,是《聊斋志异》中官吏形象的一类代表。本文从典史这一职位出发,明晰典史在明清的性质与主要职能;在这一基础上,立足文本,阐述《聊斋志异》中蒲松龄笔下典史这一形象的特点。

【关键词】《聊斋志异》;典史

一、典史

典史自元代起始设立,俗称幕官。嘉靖《兰阳县志》卷六载:“按历代史书,典史之官古未有也,元始置之。”典史是“群吏之长”,“其职专掌公牍,必待其书,然后达于上而完署之,不然则否。”典史在县令与佐贰之间,起着非常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明史·职官志》中载:“县,知县一人,正七品,县丞一人,正八品,主簿一人,正九品。其属,典史一人。”知县为一县之长,掌管县内的政事;县丞、主簿分管粮马、巡捕之事;典史虽不入官流,但它也作为必备职位在职官志中予以记载。当时在很多地方知县加典史是最基本的组合。在职能上,由于刑名之事牵涉到大量的文移,加上典史统率诸吏,行事方便,此时典史多以缉拿盗贼为主。但典史仅仅为“群吏之长”,至明代也未曾入官流,其社会地位并无太大变化。

吏员的主要来源有三:佥充、罚充和告纳。典史作为从吏役中选拔出来的“群吏之长”,社会地位低下,导致官府给典史的待遇比较差。《明会典》载:“洪武七年,给天下诸司典吏俸。”说明在洪武七年之前,吏员概无俸禄。清代为了打压吏员,与明代相承,对吏员的待遇更为不佳。事与愿违,由于来源收入的匮乏,典史想尽办法为自己攫取更多的法外收入,使吏治更加腐败。

二、《聊斋志异》中的典史形象

由于典史社会地位低下,待遇相对较差,并且他在知县衙门的各项事务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吏治贪污腐败等现象常见。蒲松龄处于社会的底层,最直接的接触到了这个社会腐败的吏治,并將其反映到《聊斋志异》的作品中。如《伍秋月》中的吏役对身在狱中的伍秋月“撮颐捉履,引为嘲戏”;《梅女》中的典史受五百钱而与小偷串通,逼得梅女自杀等。

《梅女》假借“谈狐说鬼”,表达对于封建典史的痛恨与批判。梅女生前,有小偷进入梅宅偷盗,被梅家逮到之后,小偷赠与典史五百钱,使典史诬蔑梅女与小偷私通,梅女听说后,自杀而死,而后梅氏父母也相继死去;梅女死后,冤屈没有得到伸展,于是魂魄居于梅宅久久不能离去;封云亭正值年轻丧偶,寓居于此的时候,与梅女两相情好,但梅女指出,“阴惨之气,非但不为君利;若此之为,则生前之垢,西江不可濯矣。会合有时,今日尚未。”并且梅女为封云亭寻得一青楼少妇;其后,典史某在妻室死后,听闻封云亭与女鬼夜里相交,便企图寻得一份姻缘,于是造访封云亭;故事在这里进入高潮,当封云亭将少妇呼出来时,典史发现是自己已逝的妻子,于是拿碗打少妇,此时,老妪现身破口大骂并且“以杖击某”,怒曰:“汝本浙江一无赖贼,买得条乌角带,鼻骨倒竖矣!汝居官有何黑白?袖有三百钱,便而翁也!神怒人怒,死期已迫。汝父母代哀冥司,愿以爱媳入青楼,代汝偿贪债,不知耶?”典史闻之,回家之后夜里便死去了。小说借老妪之口,表达出作者对于典史为了三五百钱而徇私枉法、颠倒黑白的痛恨。小说中对典史这一形象着墨不多,寥寥几笔就把一个奸诈腐败的典史形象刻画出来;并且作者将采用对比的手法,以梅女与顾氏之凄惨,反衬典史某的残酷与腐败。蒲松龄在文末以异史氏之名慨叹:“官卑者愈贪,其常情然乎?三百诬奸,夜气之牿亡尽矣。夺嘉偶,入青楼,卒用暴死。吁!可畏哉!”他愤怒地批判着这个社会吏治的黑暗,与元杂剧等不同的是,他认识到了整个社会的黑暗腐败,他没有将惩治社会黑暗的任务交给清官,而是寄托给天地,寄托给鬼神。小说中,爱情与复仇贯穿其中,并且作者有意扩大爱情的主题,这也显示了清代严格的“文字狱”环境下,蒲松龄在创作中的忌惮。

蒲松龄在对这类形象的创作中,运用了较多的艺术手法。如反衬、对比、以梦写真、以物写人等寓言化的批判方式。《梅女》中以梅女和顾氏的悲惨命运,刻画典史某的贪婪腐败。

关照文本来看,他看透了这个社会吏治的腐败,但是他对这个社会依然是抱有希望的。他在文本中,依然坚信小人会被惩治,如《梅女》中典史暴死。蒲松龄没有超越这个社会的局限,他的辛辣批判只是在封建沉闷统治下的一声闷吼,他无法做到揭竿而起。即使在他的文字世界里,他也不能肆无忌惮地表达对这个社会的不满。他只能通过手头上的笔,将他的孤愤与批判通过含蓄委婉的方式表达出来,他只能通过典型化的艺术手法,予以辛辣的讽刺和有力的鞭挞来反映历史的真实,从而让世人认清社会现实,让后人知道这个社会有多黑暗。

参考文献:

[1]蒲松龄.《(全新注本)聊斋志异》.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年.

[2]何朝晖.《明代县政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3]张德泽.《清代国家机关考略》.故宫出版社,2012年.

[4]马瑞芳.《蒲松龄评传》.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

[5]袁世硕,徐仲伟.《蒲松龄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

猜你喜欢
吏治蒲松龄聊斋志异
《聊斋志异》:不一样的魑魅魍魉
蒲松龄:努力换来逆袭
孙中山的吏治思想与实践
论《聊斋志异》的悲剧意蕴
蒲松龄
《聊斋志异》与前四史
况钟为官之道刍议
《语书》对于当今吏治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