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劳动与技术教育”为切入点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

2017-08-29 21:50李洪斐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17年8期
关键词:发现问题教学做合一合作

李洪斐

【摘 要】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越来越备受关注。劳动与技术教育就是让学生通过人与物的作用、人与人的互动,动手与动脑相结合来从事操作性学习,从而获得全面发展。我校的综合实践活动是以劳动与技术教育为切入点来开展的,将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融合为一个整体,妥善处理各领域的关系,有效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关键词】教学做合一;发现问题;参与社会实践;实现社会价值;合作;交流

一、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总目标为纲,在劳技课堂中达成劳动与技术教育目标

皮亚杰说:“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之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向前发展。”劳技课是“教学做合一”的活动,学生在具体的操作实践中既可以学到某项劳动技能,又能多方面提升和发展。我校每个主题活动的开展都在专用的教室内进行,其中配置标准的设施、设备、仪器、工具以及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学生提供专业的、安全的、直观的学习操作平台,体现活动的综合性、实践性、自主性、开放性和生成性。

例如,“面点”这个活动主题,具体的活动内容包括多个项目,有了解基本知识的“面点世界”,有动手实践操作的“饺子制作”等。在进行“精美花卷——变变变”活动时,先由老师展示由卷制、叠制、盘制等不同成型方法制作出来的比较典型的作品,然后让学生分小组根据作品的花样、特点进行讨论,探究各种成型技法。对于“绣球卷”、“菊花卷”这样单一的技法学生基本都能研究出来,而对于“双卷”这样运用复合技法的学生探究稍微有些难度,教师加以演示讲解,学生在观察模仿的基础上不仅能做出双卷,往往还能变化出更多的花样,甚至是老师们也没见过和想过的。

二、以主题活动为“圆心”,以小組为“半径”,选择研究课题,教师指导学生有效进行研究性学习

1.由扶到放,确立课题

爱因斯坦说过:“发现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研究性学习能力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判断问题的能力。选好研究的课题对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非常重要,只有明确了研究的方向和内容,才能搞好研究性学习。由于各方面因素影响,学生对研究性学习选题的确定还有一定程度的偏差,选题低效现象比较普遍,对于多数学生而言,通过劳技课操作性学习,基本上能提出问题,但有的比较单一、浅显,有的泛泛其谈、不着边际,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指导帮助学生将问题归类并提升为课题。

(1)在生活中做个有心人,学会在各种情境中发现问题

(2)在劳动与技术的实践、体验中发现问题;

(3)在生活领域或专业学习活动中出现的热点话题里发现问题;

(4)在书籍或新闻节目中发现问题;

(5)了解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生产设备,从中发现问题;

(6)关注综合实践活动中生成的新问题。

(7)从发现问题到论证形成综合实践活动课题

(8)什么样的问题可以形成有价值、具有可行性的活动课题?

(9)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

(10)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水平,选择与自己能力相当的课题;

(11)有效利用当地课程资源,选择本地、本校资源所能支持的活动课题;

(12)要考虑课题的现实性和可行性;

(13)课题切入口要小;

(14)将问题归类。

2.依据兴趣,划分小组

研究性学习通常更多地采取组成课题组,以小组合作形式展开探究活动。为了方便进行研究活动,将兴趣相近的学生们划分为一个小组,人数控制在8人以内,也可以个人独立研究。每个课题组自己推选组长,聘请有一定专长的成人为导师,课题组成员各有分工,各展所长,协作互补。独立研究的要经常主动与他人交流探讨,学会信息和资源共享。

3.教师指导,制定方案

因为学生在“中心”学习的时间有限,而课题的研究又需要大量的课余时间,因此教师指导学生根据各自专业的特点和性质,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本小组的活动计划和方案,让学生明确如何活动,便于学生课后有效、顺利完成活动。

对于研究成果的呈现形式鼓励多样化、多元化,成果展示的形式可以是结题报告、手抄报、课件、作品、网页等。

总之,教师既不能“教”“研究性学习”,也不能推卸指导责任,放任学生,而应把自己的有效指导与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主动探究有机结合起来。

三、指导学生确立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组织完成社会实践活动

杜威说:“走出教室一步,就意味着对学科的超越;选择了一种教育,就选择了一种生活。”综合实践活动中的“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走出教室,在社区、社会中进行,更重视学生“亲历亲为”,不仅仅体现在为他人服务和为社区服务,而是在社区或社会情境中学习,是融研究性学习、劳动与技术教育等于一体的学习活动,其活动方式基本为社会体验学习方式和参观、考察活动。

1.教师指导,学生确立社会实践内容

鉴于学生们社会经验比较少,对参与社会活动摸不着头绪,教师有必要进行指导,在选择活动内容时给予建议。强调活动的内容要以劳技课所学专业为主,围绕这个主题去进行活动,比如,学习“面点”的就尽量不去选择“陶艺”,但可以和“烹调”结合。我校将各专业综合起来共提出比较适合于学生们进行活动的一些方式:学生们综合考虑自己的兴趣、所学主题、社区环境、家庭和学校的条件,确立本小组的社会实践内容。一般推荐10种形式供学生参考:公益宣传、产品推介展示、志愿服务等。

例如,“面点”、“烹调”、“食品雕刻”主题活动,专业的内容与生活息息相关,但作品无法保存,一般建议学生选择公益宣传、生活答疑小组、献爱心等活动方式。“陶艺”、“烙画”、“贝雕”这些主题活动学生创造出各种各样的作品,因此可以选择作品义卖、产品推介展示等活动方式。

2.参与实践活动,实现社会价值

学生在经历自己策划、全身心投入的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都会体验到为他人服务的快乐,在服务中还会学到很多新的知识或者遇到了困难,体验到受挫折的沮丧。不管怎样,这些体验都是学生了解社区、适应社会的宝贵经验,教师可以让学生将服务或活动的过程和体验记录下来,这样能够跟孩子们共同成长。

3.学会交往合作,安全活动

孩子的天性愿意交朋友,因为各种因素阻碍了他们的行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为学生提供了与同学合作、与他人交往的良好机会和氛围,学生们不仅学会与人合作,更学会了关爱他人,形成团队意识和归属感。

初中阶段的学生容易冲动,所以安全问题要着重强调,保障他们的身心健康和安全,防止有害于学生身心及易引起诉讼的事件发生。

四、为学生搭建多元化的成果展示和交流评价的舞台,让孩子们倾听来自各方的心声

1.展示形式力求恰当

一般学生呈现的成果以报告、论文和手抄报居多,不管在自我评价还是小组评价时都有侧重点。

2.对内对外动静结合

展示交流的形式可分为动态的和静态的,在进行成果时,应注意有动有静,动静结合。动态:主题演讲、演示操作过程等。静态:论文、调查报告等。对内:班级讨论会、辩论赛等。对外:亲子展示、宣传板等。

展示内容自然真实:

活动成果的展示由学生自己决定呈现方式,是学生内心对活动感受的一种真实反映,是一种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不能把成人化的语言强加给学生,不允许一遍又一遍地精心排练,更不要过多的干预、预设。如果学生不太会展示,教师可引导学生从哪些方面进行展示,把思路或方法说给他听,让学生在实践中自己去摸索。

参考文献:

[1]《综合实践活动指导刚要(3)》

[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试行)》endprint

猜你喜欢
发现问题教学做合一合作
基于人事档案审核工作的思考
在“教学做合一”中优化思维品质 提升创新能力
“教学做合一”思想在职校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实践研究
浅谈如何有效指导幼儿的沙艺活动
大学英语创造性学习共同体模式建构案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