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广作外销骨扇

2017-08-30 15:35白芳
收藏家 2017年8期
关键词:扇骨外销扇面

□ 白芳

清代广作外销骨扇

□ 白芳

扇子在东西方都有悠久的发展历史,最初都是身份、地位、礼仪的象征。中世纪以来,扇子被欧洲女性视为服装必不可少的点缀品,是优雅时尚的体现,也是社交礼仪中的必需品。因价格昂贵,欧洲宫廷贵妇往往以拥有一柄奢华精美的扇子作为炫耀攀比的资本。18世纪是全球贸易的黄金时代,也是商业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广东工匠凭借自身精湛的技艺,生产制作出了大量中西艺术风格共融的广作外销扇,它们材质名贵,奇巧华美,工艺精湛,匠心独运,价格低廉,极大满足了西方市场对扇子的热切渴望和需求,“广东制作”成为享誉世界的知名品牌,“中国趣味”成为最新时尚的代名词。清代广作外销骨扇正是在中西海贸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它们仅由扇骨构成,用丝带连缀,展开后扇骨相叠自成扇面,这种形制的扇子在中国传统扇中从所未见,是西方来样加工订制的欧洲造型的扇子,骨扇也是存世所见最早的中国外销扇的形制。

一、中国的传统扇

扇子集实用性、礼仪性与装饰性于一体,在世界人类文明发展长河中有着悠久的历史。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扇子实物是古埃及图坦卡蒙墓葬中出土的礼仪扇,距今已有3300年的历史。它的扇柄用黑檀木镶金皮装饰,扇面呈半圆形,雕刻代表上、下埃及的秃鹰图案,并嵌有绿松石、青金石、玛瑙、半透明方解石等多种宝石,扇面外围本应有鸵鸟羽毛装饰一周,可惜现已不存。在图坦卡蒙墓葬中,类似的礼仪扇共发现7件,它们形体硕大,有专人掌管,是国王生前之物,国王死后随葬墓中,以备来世使用。①

在中国,有文献记载的扇子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古今注·舆服》:“舜广开视听,求贤人以自辅,故作五明扇。”但有关实物和图像的资料却发现较晚,目前所见,中国出土年代最早、保存最完好的扇子实物是距今约2500年的春秋晚期,江西靖安县李洲坳东周墓出土的短柄竹扇—便面②,扇呈厨刀形状,扇面用精细竹篾编织而成,有“中华第一扇”之称。四川成都百花潭出土的战国错金银铜壶上刻画着侍从手执长柄大扇为主人扇风纳凉的场景,是迄今发现最早的扇子图像,距今约2200年,是象征身份权威的礼仪扇。

魏晋南北朝时期,羽扇、塵尾扇相继流行。扇古称“翣”,《小雅·广服》:“大扇谓之翣”;《周礼·巾车》:“有翣,羽盖”③;《宋史·仪卫志》:“古者羽翣,皆编次雉羽或尾为之,故于文从羽。”早期的羽扇用鸟羽的半翅制成,八羽或十羽并排固定在短柄之上,此种羽扇与汉代流行的便面形制相近。晚期的羽扇改用鸟羽的全翅固定在长柄之上,从南朝《斫琴图》中绘有手执羽扇的侍

从形象可以推断长柄羽扇属于礼仪扇。

“塵”,鹿名,塵与群鹿同行,塵尾摇动,可以指挥群鹿的方向。相传梁简文帝萧纲始创塵尾扇,即将塵的尾巴装入木柄之中。魏晋名士,崇尚清谈,手执塵尾扇,有领袖群伦之意,甚至有“大夫宋玉、唐勒侍,皆操白鹤之羽以为扇,诸侯掩塵尾而笑”④的典故。

隋唐时期,团扇代之而起,广为流传。它以竹木为骨架,用丝绸或素绢绷制而成,故又名“纨扇”、“罗扇”,因团扇最初盛行于宫廷,故又有“宫扇”之称。团扇至迟在西汉年间就已出现,汉成帝的妃子班婕妤《怨歌行》有“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的诗句。团扇深得闺阁女性喜爱,是寄托情感或愁思的象征,自隋唐以降,历代沿用而不衰。

宋元时期,出现了一类新扇种—折扇,又名“聚头扇”、“撒扇”。与之前扇面固定不可开合折叠的平扇不同,折扇以其开合自如、携带方便的特点而日益流行。明清时期,折扇进入全盛时期,因其集诗书画艺于一身,故被赋予“怀袖雅物”的称号,是文人雅士钟爱的一款扇子形制。

二、中国的外销扇

图2 清乾隆 象牙镂雕几何花卉扇

图1 清康熙晚期 象牙透雕彩绘洋人狩猎图骨扇

15世纪末世界地理大发现,东西航路开通,揭开了海洋时代的序幕。16世纪,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等西方国家纷纷东来,传统的中国与东南亚地区的南海贸易被中西方之间的海洋贸易所取代,贸易航线也由原来的印度洋向西延伸至大西洋与欧洲相同,向东跨太平洋与美洲新大陆相连,世界性海洋贸易圈逐渐形成。广东地处南海之滨,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也是历两千年而不衰的贸易大港,尤其是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一口通商”诏令的颁布,仅允许欧美商人在广州口岸从事通商贸易,广东垄断中西海路贸易近一个世纪,是清朝全盛时期世界贸易体系的核心环节。

18世纪至19世纪中叶是广东贸易体制的黄金时期,广东不但是丝绸、瓷器、茶叶等中国大宗传统出口商品的集散地,更是世界奢侈品、时尚用品加工制造的重要产地,“广东制造”、“中国趣味”一度成为时尚的代名词风靡欧美。广东工匠也以心灵手巧、技艺精湛、诚实守信、讲求效率的特点赢得世界的声誉,甚至有“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其工艺会如此精湛”的赞叹。⑤福布斯在《1825~1830年的广州商铺》中写道,“1822年广州十三行一带有5000余家专营外销商品的店铺,约有25万的男人、女人和儿童加入到外销商品的生产制作过程中,广州的艺术家在象牙、玳瑁、砗磲、檀香木等雕刻制品、竹木家具、漆器、金银器、织绣、藤制品等方面的精湛技艺闻名于世。”⑥

中国的外销扇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应运而生,广东工匠最先凭借自身的精湛技艺,依托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和清廷政策扶植,积极应对海外市场需求,勇于创新,不断变革,生产制作出大量奢华名贵、精巧美观、中西艺术风格共融的外销扇,极大满足了西方女性对扇子的热切渴望和需求。1699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商船首次在广东订制了8万件外销扇,这些扇子一抵欧洲市场,就备受青睐。欧洲的宫廷贵妇都竞相以拥有一柄精致华美,充满异国情调的广东外销扇为最新时尚。19世纪,在美国东部海岸城市,几乎没有一位女士不拿着一把来自广东的扇子出现在夏日晚会或时装舞会上。⑦

就形制而言,中国外销扇既有中国传统的团扇、折扇和羽扇等式样,也有西方来样,欧式造型的特殊形制—骨扇。在西方,这类扇子称之为brise fan,它与中国传统扇的形制迥异,故从未有过专属称谓,鉴于此类扇子完全由扇骨构成,用丝带连缀,故统称为骨扇。

三、骨扇源流与清代广作外销骨扇的工艺特色

骨扇最早见于日本,奈良时代(710~794年),日本出现了骨扇的鼻祖—桧扇。桧扇是把桧木或杉木等材质的木料切割打磨成数枚尺寸相同,呈条形薄片状的扇骨,扇头用金属固定,扇尾用丝线或皮绳连缀,打开呈半规形,合拢时形似条木状的扇子形制。在日本,早期桧扇是公卿朝服的必备品,也是僧侣、神职人员举行仪式时的重要道具,因此桧扇是彰显贵族身份权威的礼仪扇。⑧

16世纪初,全球贸易航线开通,日本的桧扇通过贸易西传至欧洲,在文艺复兴发源地的意大利,其工匠在桧扇的启发下得到灵感,在原有扇面固定的欧洲平扇基础上,创造性地生产出了扇面可以开合折叠的brise fan。其后,这种制扇工艺从意大利相继传到法国和英国。⑨

清代广作外销骨扇是存世所见最早的中国外销扇的形制,它在17世纪晚期的康熙年间就已大量出现在欧洲市场,历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四朝,风行200余年而不衰,是中国外销扇流行时间最长的一种款式。

就材质而言,清代广作外销骨扇可分为象牙扇、玳瑁扇、檀香木扇、砗磲扇、金银累丝扇和描金漆扇等;就工艺技法而言,广作特有的镂通雕刻、劈丝编缀、银胎烧珐琅、金漆彩绘等工艺绝活都炉火纯青地施展到广作外销骨扇的生产制作过程中。广东制扇艺人以匠心独运,精工细作的工匠精神,生产制作出了令世界为之叹为观止的广作外销扇品牌。

图3 清嘉庆 象牙劈丝雕官员巡游图扇

清康熙晚期象牙透雕彩绘洋人狩猎图骨扇(图1)是早期广作外销骨扇的代表作品,纵25.5厘米,由22档象牙扇骨以丝绳连缀而成。扇面采用红绿彩描金彩绘工艺分四层装饰,顶部倭形开光内透雕花卉纹;主体纹饰通景彩绘洋人狩猎图景,以瑞兽穿花卷草纹围饰;底部红彩装饰带内以三开光红彩描金花卉山水纹装饰;最末端红彩弦纹扇形开光内描金彩绘花蝶纹样。这种装饰风格与同时期中国“伊万里”外销瓷上的装饰技法如出一辄,扇形狭长细窄,扇面展开角度呈锐角状,均构成了17世纪末18世纪初早期广作外销骨扇的鲜明特征。

广东象牙雕刻有“南派象牙仙工”之誉,尤以镂空雕刻和牙丝编缀工艺闻名于世。清乾隆中期的象牙扇多采用镂雕工艺,即首先将象牙镟削成轻薄牙片,再用钻孔梭锯进行细致锼镂的雕刻技法,这种工艺技法可以营造出骨扇质薄如纸,玲珑剔透的效果。清乾隆象牙镂雕几何花卉扇(图2),纵23厘米,26档象牙扇骨丝带连缀,大骨深雕菊花枝叶纹,小骨通体镂雕菱格纹,扇面中部饰以盾形徽章纹,两侧对称装饰几何花卉图案,扇面顶部透雕菊花纹,这也是18世纪中叶广作外销骨扇流行的典型风格。

图4 清嘉庆早期 象牙劈丝雕山水亭台花卉纹扇

图5 清道光 象牙劈丝雕柳亭人物扇

图7 清嘉庆 银鎏金累丝烧蓝花卉扇

图6 清道光 砗磲雕亭台人物扇

牙丝编缀工艺,是将象牙泡在药水中软化后劈成宽不足一毫米,薄如细篾的牙丝进行编织的工艺,象牙席、牙丝宫扇都是广东独有的地方贡品。乾隆晚期至嘉庆年间的象牙扇,依旧保持着质薄如纸,玲珑剔透的工艺特色,但在雕刻技法上,小骨多采用劈丝工艺,相继流行以花鸟瑞兽、亭台山水、市井人物等纹样装饰,大骨依旧采用深雕技法,装饰纹样则出现从菊花枝叶纹向山水人物纹样过渡的趋势。清嘉庆象牙劈丝雕官员巡游图扇(图3),纵22.3厘米,26档象牙扇骨丝带连缀,大骨剔地雕亭台松石人物纹,辅以菊花枝叶图案,小骨通体劈丝锦地之上以连珠纹装饰带将扇面分为三层装饰,扇面顶部透雕折枝花卉,扇面主体通景雕刻官员巡游场景,远处的芭蕉院落、亭塔松林与近处熙熙攘攘、鸣锣开道的仪仗队伍相映成趣,扇面底部用同样工艺技法饰以缠枝花卉纹样。整件扇面牙丝细如毫发,吹弹可破,人物形象立体生动,栩栩如生。

清乾嘉之际出现了一款扇面展开后呈现360度圆形的特殊骨扇,西方称之为cocadefan。它在中国出现的时间非常短暂,主要集中在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因工艺复杂,价格昂贵,故销量不广,后逐渐退出了生产。清嘉庆早期象牙劈丝雕山水亭台花卉纹扇(图4),通长37.5厘米,62档象牙扇骨丝带连缀。两大骨剔地浮雕菱格花卉和海棠形开光山水风景图案;薄如蝉翼的扇面,采用劈丝镂通薄意浅浮雕技法,由同心圆向外做九重装饰。顶部饰折枝花卉一周;中部主体以椭圆形开光为中心,两端对称雕十二开光,内饰山水、亭台、花卉纹,辅以缠枝花鸟点缀其间;每层纹饰之间以圆珠带状纹相隔,扇背光素。此扇通体劈丝锦地纹,细如发丝;针眼大小的圆珠,疏密有致,连绵贯穿整个扇面,其玲珑剔透的质感,犀利流畅的刀法,细腻繁复的纹饰,鬼斧神工的技艺,令世人惊叹。

19世纪中后期,象牙扇的雕刻技法依旧以牙丝工艺为主,人物故事图案成为主流的装饰题材,但此时期雕刻工艺水准大为下滑,扇骨逐渐变宽增厚,纹样僵化,构图堆砌。清道光象牙劈丝雕柳亭人物扇(图5),纵23.8厘米,17档象牙扇骨丝带连缀。大骨浮雕柳亭人物纹,辅以西洋卷草图案,小骨劈丝锦地分三层装饰,扇面顶部透雕成皇冠形状,中部主体劈丝锦地通雕柳亭人物纹,底部以卷草花卉图案装饰。整件扇型厚重,人物繁多,线条僵化,雕刻工艺程式化倾向明显。

由于玳瑁扇、檀香木扇的制作工艺与雕刻技法和象牙扇的工艺技法、风格特征相近,故不再赘述。

砗磲扇是制扇艺人巧妙利用贝壳洁白光润、色彩斑斓的天然纹理,细心比对,随形施艺,或阴线浅刻,或隐起浅浮。因贝类比拼不易,更适合用于筹码、盖盒、家具镶嵌等小件器物的雕刻,故砗磲扇的产量不高,存世量也相对稀少。清道光砗磲雕亭台人物扇(图6),纵19.5厘米,22档砗磲扇骨丝带连缀。大骨剔地浅浮雕亭台人物,小骨采用隐起浅浮雕工艺,扇面主体雕刻亭台水榭、市井人物,扇面底部以折枝花卉图案装饰,画面紧凑,布局热烈,浓郁的东方风情跃然于扇面之上。

累丝工艺,是将金或银加工成丝,再经盘曲、掐花、填丝、堆垒等手法制作金银首饰的一种精细工艺。烧蓝,又称点蓝或银珐琅,是以银为胎,用银花丝在胎上掐出花纹,再用透明、半透明的珐琅釉料填于花纹之内,经过多次低温焙烧而成的装饰技法。银累丝烧蓝扇是最奢华的外销扇种,它成本高昂,工艺繁复,是一种观赏性多过实用性的扇子,其流行时间亦十分短暂,主要集中在19世纪初期,其后偶尔用在折扇扇骨的装饰上面。清嘉庆银鎏金累丝烧蓝花卉扇(图7),纵19厘米,26档银鎏金扇骨丝带连缀,扇骨以粗鎏金银丝作骨架,内以累丝工艺盘曲成连珠纹锦地,锦地之上盘出折枝花卉纹样,内填蓝、绿、棕三色透明珐琅釉低温焙烧而成,此扇精工巧做,工艺娴熟,奢华美观。

图8 清乾隆 黑漆描金葡萄藤蔓徽章纹扇

图9 清嘉庆 黑漆描金开光山水村落图扇

描金又名泥金画漆,常以黑漆或朱漆为地,用金粉或银粉描绘花纹的装饰方法。清乾嘉之际的描金漆扇多以葡萄藤蔓纹装饰为主,并伴有来样定制的盾形徽章纹样。清乾隆黑漆描金葡萄藤蔓徽章纹扇(图8),纵23.3厘米,26档漆木扇骨丝带连缀,扇面通体以黑漆描金工艺装饰葡萄藤蔓图案,居中处盾形开光内黑漆地描金绘折枝花卉图案,边饰以西洋卷草纹装饰。清嘉道初年描金漆扇的装饰图案逐渐向以山水、动植物图案为主,以葡萄藤蔓纹为辅的风格过渡。清嘉庆黑漆描金开光山水村落图扇(图9),纵19.5厘米,24档漆木扇骨丝带连缀,扇面主体扇形开光内通景彩绘山水村落图案,开光边饰由内及外分别以双弦纹、缠枝卷草纹和勾连回纹三层图案围饰,主体纹饰之外饰以葡萄藤蔓纹样。清道光中晚期盛行中国庭院人物故事题材为主流装饰风格。清道光黑漆描金凤纹开光人物纹扇(图10),纵20厘米,21档漆木扇骨丝带连缀。大骨双面以金、红两色漆绘福庆有余、童子麒麟等吉祥纹饰。小骨顶部以人物、庭院纹饰相间装饰;扇面主体双凤纹云头形开光内绘男女老幼手中持扇,在西式庭院中纳凉悠闲的生活情景,边饰辅以花蝶、麒麟、宝书、画卷、珍禽等纹样;底部饰西洋卷草花卉,扇背图纹相近。此扇采用描金和堆漆两种技法,画面金碧辉煌、立体感强,给人雍容华贵之感。

清代广作外销骨扇和多数外销艺术品一样,都是在中西海贸的特殊历史背景下,因海外市场的需求而繁荣,又因海外市场需求的转变而衰落,它们专供外销,国内罕有留存,也从未被中国主流审美意识形态所接纳,故相关的文献记载极其匮乏,绝大多数制扇艺人的名姓身世无法考证。值得庆幸的是,少数制扇名家为满足西方市场需求,在扇盒内盖处按照西方人的习惯,留有英文商标,简单记录着扇铺的商号名称、经营范围或商铺地址,为我们深入开展研究留下了弥足珍贵的雪泥鸿爪。浩晟(HOACHING)是19世纪中叶一位多产的制扇艺人,其扇铺地址位于十三行商馆区的靖远街10号,他既是一位优秀的象牙和檀香木的雕刻艺术家,又是一位知名的金银珠宝经销商,还是一位髹漆名匠。此外,制作象牙扇的TYSHING、制作漆扇的HOUQUA、兼营象牙扇和漆扇的LINHING等人都是名噪西方的制扇名家。

图10 清道光 黑漆描金凤纹开光人物纹扇

四、中国外销扇对世界的影响

中国外销扇大量销往西方市场后,对欧洲制扇业产生巨大冲击。为了维护本地扇子市场的良性运转,1752年英国制扇工人曾一度联合,抗议从东方进口扇子的商业贸易。为了适应市场需求,降低成本,提高销量,欧洲工匠一方面采用从广东进口扇骨半成品,生产加工本地扇,以求尽量降低制扇成本;另一方面通过绘制具有东方风情的扇面来迎合市场需求,欧洲制作的“中国风”扇由此产生。⑩与此同时,中国外销扇在海外的畅销与热捧,也推动了广东本地制扇业的发展,不但扇铺数量不断增多,分工也日益精细,甚至有“城厢扇馆遍东西,花样之多折叠齐”的说法。据《广东工艺美术史料》记载:广州制扇作坊和扇庄主要集中在今广州大新路、状元坊、德星路、长寿路一带,其中“扇仔行”专制拍扇胚;“贡牙行”专做扇骨拉花;“牛骨行”专刨骨料;“雅风行”专裱扇面;“仁风行”装配成品。一些匠心独运、技艺精湛的广作外销扇还被选作地方贡品进奉清宫,它们除供皇室夏日拂暑,猎奇把玩之外,也经常被作为赏赐之物,远赐邻邦;甚至还有销售到海外的广作外销扇又被清朝使臣作为礼品从海外进呈入宫。由此可见,小小的一柄中国外销扇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它是东西相遇之际广州本地文化与欧洲文化的一次相遇,也是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一次碰撞。

注释:

① 杨祥民《扇子的故事—传统造物的礼仪性与审美性蠡测》,2011年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②“便面”是春秋战国到两汉时期流行的扇子形制。其称谓出自《汉书·张敞传》:“自以便面拊马。”颜师古注:“便面,所以障面,盖扇之类也。不欲见人,以此自障面,则得其便,故曰便面,亦曰屏面。”

③《十三经注疏·周礼注疏》卷27《巾车》。

④《 艺文类聚》卷69《陆机·羽扇赋》。

⑤Margaret Jourdain, Chinese Export Art in the Eighteen Century, Great Britain by Fletcher & Son Ltd,1950

⑥H.A. Crosby Forbes, Shopping in China, the Artisan Community at Canton, 1825-1830, Pridemark Press, 1979

⑦Carl H. Crossman, The Decorative Arts of the China Trade, the Antique Collector’s Club Ltd, 1991

⑧ 王勇《日本折扇的起源及在中国的传播》,《日本学刊》1995年第1期。

⑨ 参见庄申《扇子与中国文化》第6章《扇的西传》,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中华民国八十一年四月。

⑩Helen Alexander, The Fan Museum, Third Millennium Publishing Limited, London, 2001。

(责任编辑:牧风)

Qingdai guangzuo waixiao gushan

Bai fang

猜你喜欢
扇骨外销扇面
清代广作外销髹漆折扇艺术研究
清代广州外销面中的稻作图研究
故宫博物院明清外销瓷收藏及影响
竹刻扇骨,方寸间的素雅精工
雷家民作品
外销画中的十三行街道戏曲商铺考
舒强扇面作品选登
扇面等式
摺扇收藏成新寵 亦賞玩亦升值
折扇收藏:扇骨渐成市场新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