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伍斯特艺术博物馆藏清代红地绣花虎头帽赏析

2017-08-30 15:35于奇赫
收藏家 2017年8期
关键词:虎头老虎博物馆

□ 于奇赫

美国伍斯特艺术博物馆藏清代红地绣花虎头帽赏析

□ 于奇赫

伍斯特艺术博物馆位于美国马萨诸塞州中部地区的伍斯特市,收藏有35000件世界范围内从古至今跨越千年的艺术珍品,涵盖绘画、雕塑、摄影、版画、手工艺品、新媒体和当代艺术等诸多门类。伍斯特艺术博物馆是由18到19世纪伍斯特地区首富Salisbury家族的第三代传人Stephen三世捐赠修建的。1896年9月,Stephen Salisbury三世和他的朋友们联合创办了一家艺术博物馆公司。然后他们投资10万美元与一大片土地(曾是Salisbury农场),经建筑师Stephen C. Earle设计建造,于1898年建成伍斯特艺术博物馆并正式开业,成为新英格兰排名第二的艺术博物馆。1905年Stephen Salisbury去世后,将自己约500万美元遗产的大部分捐赠给了博物馆。此后经过多年的发展,伍斯特艺术博物馆成为美国第一个购买克劳德·莫奈与保罗·高更作品的博物馆,也是第一个从欧洲运送中世纪建筑与牧师会礼堂(原是法国圣约翰修道院的一部分)到美国安装展示的博物馆。①伍斯特艺术博物馆在20世纪上半叶与其他机构②合作发掘的叙利亚安条克(Antioch)的马赛克地板,也成为该馆最为珍贵的收藏之一。

伍斯特艺术博物馆现在已经建立了古代艺术、美国艺术、欧洲艺术、中国艺术、伊斯兰艺术、印度艺术、日本艺术、东南亚艺术、钱币与奖章和武器与盔甲馆10个主要门类③。其中的中国古代艺术品囊括了瓷器、玉器、青铜器、陶俑、石刻、服饰、乐器、家具、书画和拓片等等,形成了为完备的中国古代艺术品体系。而其所收藏的一件清代红地绣花虎头帽,制作精美、保存完整,给人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民间织物的时间往往很难断定,博物馆将这件虎头帽的制作时间定为1875年(光绪年间),而香港文化博物馆在2015年12月18日至2016年3月21日举办的“祝福的印记—传统童服里的故事”展览中,也展出了一件与此件虎头帽造型相似、但并不完整的“橙地虎头帽”。香港文化博物馆将其时间定为1900年,所以基本可以确定这件虎头帽是清晚期的作品。

该虎头帽由帽身与拖尾两部分组成,帽身是仿造老虎的身体,将其缩小后进行组合而成(图1~3)。面料使用的是质地柔软的橘红色和黑色士林布, 里料使用的是蓝色的花卉纹缎子料。老虎的眼睛采用堆绣的方法制成,由3个部件组成,圆形的片状黑色瞳孔、扁圆球形的白眼球与用银色线盘成的外轮廓线。眼睛的上面用绒线做成睫毛的样子,用浅绿色的布堆起眉毛,上面用盘金绣的针法制作出类似云纹的效果,层次十分丰富。在两个眼睛之间的中心线是用金纸缝制出的“王”字,纤细并贯穿至鼻部。鼻子的处理是用粉色的双层布折起,再用宽松的线固定两边,营造出立体的鼻翼。老虎的嘴部处理的十分小巧,外部饰以金边。牙齿的细节是用粉色与白色两种颜色的布料区分牙床与牙齿,捏出等距离的褶子,再用线穿过、勒紧后弯成嘴的弧形缝在鼻子下方,用上嘴唇盖住牙与牙床。为了凸显老虎另一个威猛的符号—上颚獠牙,手工艺人在牙齿两边还各缝制两个细长的牙齿。但是成年老虎獠牙的牙根较粗,口中有四颗獠牙:上颚两颗,下颚两颗,而在这件虎头帽中因便于制作而全部缝到了上颚。老虎的胡须左右各三根对称分布,用黑线缝制在虎嘴的两侧。

图1 虎头帽正面

图2 虎头帽背面

图3 虎头帽侧面

图4 虎头帽右耳细节

图5 虎头帽左耳细节

这件虎头帽的亮点之一在于虎耳的处理(图4、图5)。虎耳是单独制作后缝上的,面料使用的是橘红色的士林布,用黑色与金色线装饰;里料使用的是粉色的布料,耳朵的外轮廓用蓝色的布包合,在接缝处用黄黑相间的线进行锁绣处理。从细节图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左边的虎耳中有一个小女孩,是用棉花在粉色的布料中填充而成。小女孩扎着两个长辫,用红线系成。女孩的眼睛与眉毛均由黑线绣制,鼻子用白线平针绣为三角状,嘴巴用两道长短不一的红线绣表示。女孩盘腿而坐,穿着淡粉色的布兜,怀中抱着一个粉红粉绿相间的绣球,神情活泼;右边的虎耳中有一个小男孩,我们看到小男孩头发的前边已经剃光,脑后面能看到小手指细的一绺,拧成绳索一样下垂。这种发饰被称金钱鼠尾式,在清末十分流行,这也是判断年代的重要特征。小男孩佩戴银色纸品做成的围涎④和手环,身着红色肚兜与绿色裤子,脸上的五官由单线表现,神采俊秀。一般的虎头帽会在耳朵内用线缝制耳毛或图案,而这顶帽子的处理方式十分少见,使整个帽子的装饰更加多元,层次丰富,饶有趣味。

虎的身体上均匀地用黑色的线条绣出长短不一的横向条纹,条纹向左右延伸、横向排布。虎身外轮廓用金线锁绣与蓝布装饰,腹部与四爪用白布表现,看起来威风凛凛。虎的背部由9颗金属珠子与1颗黄色的石质珠子串成,在面料上还用金色与黑色的线锁绣成圆形进行装饰,虎尾巴高高翘起,并用黑色单线绣制尖角纹布满真个尾部。这顶虎头帽的形态就像是一只老虎趴在了儿童的脑袋上,帽子两侧与后面还有黑底金边的凤穿牡丹与喜鹊梅花进行装饰,绣工精湛,色彩变化丰富。两侧向下延伸的部分还可以起到给耳朵保暖的作用,配上金纸的反光使得整个帽子显得熠熠生辉。这顶帽子的拖尾完好地保留了下来,用3圈黑线与帽子相连。拖尾在北方可以起到御寒的作用,抵挡从脖子后面吹来的风。拖尾的图案分为两部分:外圈是用金线在蓝底布面上用平针绣的方法绣制的梅兰竹菊与吉祥结图案,里面是白底金纸上刺绣的孔雀花卉纹饰。伍斯特艺术博物馆收藏的这顶清代红地虎头帽制作工艺精湛、造型典雅,看上去栩栩如生,是清代绣娘智慧的结晶。

图6 沧州博物馆藏品

图7 沧州博物馆藏品

图8 沧州博物馆藏品

图9 沧州博物馆藏品

图10 北京艺术博物馆藏品

图11 私人收藏

国内的收藏大多以瓷器青铜器和玉器书画为重,很少对于年代较近清代民间的刺绣进行研究,国内收藏虎头帽的也多是一些艺术馆、民俗博物馆与一些地方性的博物馆。伍斯特艺术博物馆收藏的这顶清代红地虎头帽从工艺上看很有可能是北京地区制作的,其使用者也是大户人家的孩子,与民间的虎头帽在处理上有很多不同。沧州博物馆收藏了很多清末民国的虎头帽,都是民间贫苦人家孩子的帽子。(图6~9)首先从形制来看,伍斯特艺术博物馆收藏的虎头帽的帽身是用三块缝制成半球形,而民间的虎头帽多为两块布缝制而成,较为简单,颜色搭配上并不考究;其次,在用线上,民间的虎头线的长短与疏密安排不合理,针脚过于明显,而针法变化少,几乎都是平针绣,制作水平较低;再有,很多民间的帽子没有拖尾,否则就是用一些绣片或是布条拼凑,整体感弱;第四,民间制作的虎头帽在老虎五官塑造上填充物较少,使得老虎的面部看起来较为扁平,立体感弱。最后,在拖尾的处理上,民间的虎头帽多是省去拖尾,将整个帽子的后部拉长,如北京艺术博物馆收藏的黄地虎头帽(图10),⑤另一种是用布料的花纹去代替刺绣的图案,如图11的私人收藏的近代民间虎头帽。

伍斯特艺术博物馆收藏的这件虎头帽虽然是在清末制作,但我们还是能够看到当时的上层社会对于儿童服饰的品味,整个帽子的形象给人的感觉十分典雅,内敛。而到了民国时期,虎头帽造型的变化就比较大了,说明社会的审美风尚也发生了改变。图12是首都博物馆收藏的一件虎头帽,图13是一件私人藏品,也是北京地区制作的。我们看到在五官的处理上,老虎的眼睛、眉毛和鼻子都进行了填充,整个面部显得十分拥挤,给人一种肿胀的感觉。其中鼻子的填充物最多,是典型的中原地区虎头帽的工艺。⑥鼻梁用线勒成了三截,上面装饰着花纹,而老虎的鼻梁实际上较为扁平。嘴巴也被拉长,拉大了,延伸至鼻翼与眼睛、眉毛几乎相连,原本仿生的设计结构被打乱了。这样整个老虎的趣味性增强,威严感就丧失了,更多的是给人一种呆、愣的感觉。并且虎头帽各处都有金线绣成的各式纹饰,虽然显得富丽堂皇但略带庸俗,清代虎头帽雅致与考究的感觉完全消失了。相比中原地区,少数民族的虎头帽形式更为丰富,会饰以很多银饰与彩线,针法上更为多变,绞绣、掺针绣、打籽绣和十字绣综合运用,图案也更为多元,反映了一种原始的动物崇拜,关于少数民族虎头帽的个案分析较多,这里不再赘述。

虎是中国人观念中最为凶猛与威武的猛兽之一。《风俗通义·礼典》上记载:“虎者,阳物,百兽之长也,能执搏挫锐,噬食鬼魅。”⑦大约一万年前黑龙江和内蒙古的岩画中,就已经出现虎的形象。⑧河南濮阳西水坡原始墓葬中发掘出的蚌塑龙虎摆塑,就说明原始氏族社会晚期人们就将龙和虎视为神圣的动物了。⑨但是如此悠久的“虎崇拜”的中国在北朝以前却没有产生带虎头帽的习俗。从台北中研院文物馆收藏的大理石雕虎人合体神像与日本泉屋博物馆收藏虎食人卣可以看出,中国艺术中老虎离人的头部最近的时代可追溯到商代。而纵观秦汉两代的青铜器、随葬俑与画像石、画像砖和墓室壁画,只能找到带着面具的方相氏,而目前找不到带着虎头帽的大人或是孩童。较早的带着兽皮帽的形象,见于6世纪新疆克孜尔175窟右侧天王⑩(图14)与麦积山北周石窟4号崖阁第三身天王(图15),但是帽子的造型狮虎难辨,生物特征较为模糊,但虎头帽文字记载也见于这一时期。《资治通鉴·齐纪·齐纪七》中记载“伯玉使勇士数人,衣斑衣,戴虎头帽,伏于窦下,突出击之,魏主人马俱惊。”所以说天王头戴虎头帽的概率很大。最早的孩童佩戴虎头帽的形象于见西安东郊韩森寨唐墓中出土的婴孩襁褓俑(图16),高10厘米,红陶制成。这个婴儿面庞丰满,内着衫,外裹着用三条结带系成的襁褓,脚部用布包裹系紧。河北、陕西和河南出土的唐代三彩随葬俑中大量出现带着虎头帽的武士,如首都博物馆收藏的这件虎头帽武士俑(图17)。唐代的虎头帽从北周以来的天王形象逐渐与世俗文化相结合,并且进入了中国的墓葬文化。其后大英博物馆收藏的五代雕版印刷佛画《大圣毗沙门天王》(图18)中可以看到身披虎皮的青年人形象(李零推测这个形象是毗沙门的第二子独键,有待仔细考证)。宋代的墓室壁画与婴戏图中均不见儿童佩戴虎头帽的形象,北宋李公麟的《免胄图》中还能看的类似形象,可能与宋代“重文轻武”的社会风尚有关。明代世俗社会虽然并不多见这一形象,但这一造型还保留在佛教的系统中,晋中平遥双林寺千佛殿的韦陀像就是一个例子。到了清末民国初年,由于列强的侵扰与社会的动乱导致人民生活水平下降,儿童的成活率相对较低。人们认为老虎有驱邪的能力,而且虎头帽中“虎”字的发音,同汉字中“保护”的“护”同音,于是清代人们就开始大量制作虎头帽用来保护儿童,新生儿过满月或长大时戴在头上,相当于保护神的功能,让孩童保持健康活泼、消灾避邪。

图12 首都博物馆藏品

图13 私人藏品

图14 克孜尔石窟175窟壁画

图15 麦积山4号崖龛石雕

图16 唐代婴儿襁褓俑

图17 首都博物馆藏唐代武士俑

图18 英藏五代佛经版画

以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李松教授为代表的学者,提出虎头帽在中国的出现是中西文化交流产物的观点。源自于希腊神话中赫拉克勒斯形象向东随着亚历山大东征经过阿富汗,传到犍陀罗地区,然后融入佛教艺术向北传到中亚地区,最后传入中国并本土化。国家博物馆李翎认为戴虎头帽是吐蕃的一种风俗,随着吐蕃占领了河陇西域之地、扶植佛教以后,吐蕃的风俗出现在敦煌、龟兹等地的佛教石窟造像中。两方的观点都是认为虎头帽受到外文化因素影响、借助佛教艺术进入中国。虎头帽在中国传统儿童服饰中除了兼备美观与实用以外,还满载了家人对于孩童温暖的祝福与希望。伍斯特艺术博物馆收藏的清代红地绣花虎头帽样式考究、工艺精良、形象生动,是中国“虎文化”的物质载体,表现出了清代上层社会的审美趣味,具有鲜明的中国民族特色,寓意深远。

注释:

①Worcester Art Museum,Wikipedia,2016-12-18.

②这只发掘队伍还包括普林斯顿大学、哈佛大学、卢浮宫博物馆和巴尔的摩艺术博物馆。

③见于官方网站http://www.worcesterart. org/

④关于围涎与云肩的区别,见李雁2015年苏州大学博士论文《中国古代儿童服饰研究》,第141~144页。

⑤北京艺术博物馆藏品图片来源于网络。

⑥张竞琼、张吉升、孙宁宁《中原地区虎头帽的工艺》,《纺织学报》,2009年,第99页。

⑦(汉)应劭撰;王利器校注《风俗通义校注》下,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368页。

⑧叶舒宪《中国虎文化图说》,《寻根》,2010年第3期,第31页。汪玢玲《中国虎文化探源》,《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第67页。

⑨濮阳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濮阳市博物馆,濮阳市文物工作队《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发掘简报》,《文物》, 1988年第3期,第31页。

⑩中国壁画全集编辑委员会编《中国新疆壁画全集2·克孜尔》,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乌鲁木齐,新疆摄影美术出版社,1995年,图版第140。

(责任编辑:郭彤)

Meiguowusiteyishubowuguancang qingdaihongdixiuhuahutoumaoshangxi

Yu qihe

猜你喜欢
虎头老虎博物馆
躲描猫的大老虎
夜钓虎头鲨
虎头茉莉的养殖方法
博物馆
小米游侠记:虎头将军
老虎不在家
老虎变成猫
露天博物馆
博物馆
1945年苏日两军在虎头筑垒地域的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