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谐趣的吕剧(2)

2017-09-04 17:24刘秀美
作文周刊·高二版 2017年29期
关键词:吕剧故事性剧种

刘秀美

八十六岁的爷爷总好“霸”着央视十一频道看戏,且大都是京剧。我就满怀好奇地问目不识丁的爷爷:“您听得懂吗?”爷爷乐呵呵地说:“我能听懂啥呀,也就是听听唱腔看热闹。吕剧是咱本地戏,说的唱的都是本地话,我倒是能听懂一些,可电视里不大演……”我一看尽孝心的机会来了,就忙用零花钱给爷爷买来一盘吕剧光碟,上面有《王小赶脚》《三打四劝》《小姑贤》《爱女嫌媳》《双换妻》《王汉喜借年》《王定保借当》《兰桥会》《空槽记》《打蛮船》《站花墙》《双生赶船》《小秃闹房》《拿懒汉》《王天保下苏州》等剧目,一放演,爷爷就入迷了。本来并没多大兴趣的我陪看了一会儿,竟也上了瘾。这吕剧还真有家乡味儿。它的唱腔婉转悦耳,声情并茂,简明轻快,唱词幽默朴实,嬉笑成趣,讥讽调侃,使人耳目一新,兴趣盎然,不时还会惹人开怀大笑。

嗬,这吕剧真不愧是家乡的一大文化景观啊。

原来,吕剧是山东具有代表性的地方戏剧,是在民间说唱“山东琴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起源于我们黄河下游地区的广饶、博兴一带,原称“化装扬琴”或“琴戏”,在我们滨州市称“迷戏”,也叫“捋戏”,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吕剧多取材于民间传说故事,内容多表现家庭伦理、风土人情、恋爱婚姻、儿女情长,故事性强,情节细致生动,语汇丰富俏皮,表演自然活泼,生活气息浓郁,因此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它的一些优秀剧目,如《李二嫂改嫁》《姊妹易嫁》《西垅地》《逼婚记》《小借年》等相继被搬上银幕,流传塞北江南,远播港澳地区,饮誉海内外。吕剧被国家列为保留剧种,山东省吕剧团也是国家的优秀地方剧团之一。

关于吕剧这一名称的由来,说法不一。一是因最早的吕剧雏形《王小赶脚》吸收了京剧、五音戏、东路梆子等剧种中可用的艺术表演程式,直接化用了“跑驴”这一民间舞蹈艺术形式,因此被当时的群众称之为“唱驴戏的”;二是因其主要乐器坠琴的演奏者在演奏坠琴时,经常用手指在琴弦上“捋”上“捋”下,又被称为“捋戏”;三是由于所演剧目中多有爱情故事,而且多由“两口子”(即夫妇俩)或一家人来演唱,所以又被称之为“侣戏”;四是在博兴又被称作“闾戏”(旧时二十五户为一闾,闾戏意味着本地戏、家乡戏)。1952年,山东省文教厅副厅长王统照提议:根据“驴”“捋”“侣”“闾”之谐音,取我国古音乐十二律中阴律“六吕”的“吕”字,正式定名为“吕戏”。

这几年,我们家乡的博兴县成功地承办了“中国滨州·博兴国际小戏艺术暨董永文化旅游节”,使“吕剧发祥地”这张名片影响日隆,这大大推动了当地经济的迅猛发展。吕剧文化,不可小瞧吧。

会说的不如会唱的,您就静下心来听一听吕剧吧,保你陶醉。这知心话一般人我还不告诉他哩!

策略小结

本文开头一改前文毛病,由爷爷爱看吕剧巧妙地引出了所要介绍的剧种,且自然而然地拓展介绍了吕剧相关知识,使文章富有生动的故事性和浓郁的生活气息。

对二、三自然段的修改也是成功的。第二自然段的修改虽仅仅一句话,却是由点及面,由窄到宽,柳暗花明,巧妙开启下文。第三自然段则是抓住了吕剧的历史渊源,文化特色,对吕剧作了有条不紊的概述说明,做到了详略得当。在选材时,没有一味地堆砌材料,而是融入了自己的思考、认识和感情,使作文内容别有情趣,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使读者不仅了然于心,而且獲得了一种知识的满足。其结尾照应开头,诙谐有趣,戛然而止。

猜你喜欢
吕剧故事性剧种
瓜田篱下系列二十七——家乡的吕剧
吕剧进乡村
小剧种大舞台
关于“守望濒危剧种”的呼吁
小说叙事如何充满故事性
吕剧进校园 唱响家乡戏
散文的“故事性”
我爱吕剧
扬剧老生表演艺术浅识
创作谈: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