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道州一株莲

2017-09-04 00:06陈洪柳
作文周刊(综合版) 2017年26期
关键词:爱莲说周敦颐理学

陈洪柳

我起初是在语文课本上读到《爱莲说》的,作者周敦颐,又名周元皓,原名周敦实,字茂叔,谥号元公,北宋道州营道楼田堡(今湖南省道县)人,理学派开山鼻祖。

课文《爱莲说》通篇只有119字,字字珠玑,言简意赅,结构严谨,情景交融。作者借用菊和牡丹作对比,描绘出青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可贵特点,并冠以“花之君子”的雅号,写出了莲的姿态,莲的气度,莲的风节。

从古至今,不少文人墨客写下了咏莲的精美诗文,但大多是单一地描写水中的莲韵,缺乏深度,《爱莲说》一文,不但内容短小精悍,而且文笔炉火纯青,无人企及。作者托物言志,鄙视贪图富贵、追逐名利之流,喜爱清廉正直、襟怀淡泊之士,表明自己洁身自爱,不趋炎附势的高尚情操。

之后我在其他书籍重温了《爱莲说》,进一步了解了作者生平和写作背景,感覺品读经典回味无穷。

据历史文献和传奇野史记载,周元皓年幼丧父,随母到衡州(今衡阳)投靠舅父郑向。龙图阁学士郑向宅前建有莲池,每当莲叶盛开,莲花怒放之时,清风阵阵,清香缕缕,令人心旷神怡。作者就是在这种环境下日渐成长,虚心求知,虔诚问道的。

周元皓从小聪明伶俐,乖巧懂事,深得舅父宠爱,郑向视之为己出,为其改名周敦实,按郑家敦字辈取名入籍,希望他做个诚实守信的人。周元皓成年后荫补(朝廷命官制度)做官,曾任主簿、县令、判官、知军等职务,辗转衡阳、合川、汝阳、永州、南昌等地,为官清廉,政绩显著。嘉佑八年(公元1063年)四月,宋英宗即位,为了避讳皇上本名赵宗实,周敦实改名周敦颐。同年五月,周敦颐受冷遇,拟离任虔州(江西赣州)通判,调任永州通判,受友人沈希颜之邀,为于都濂溪阁题字,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爱莲说》。

周敦颐的爱莲情结始终如一,熙宁二年,年过半百的他任江南东道南康军(今江西星子县一带)知军(军政官员),亲率属下在军衙东侧挖池种莲,莲池建成后他常常在池畔赏花品茗,悠然自得,好不惬意。

次年,文采出众的周敦颐怀揣闲云野鹤之心,辞官归隐,移居江州(今江西九江)庐山北麓莲花峰濂溪畔开堂讲学,自号濂溪先生,收徒育人,成为当今九江市濂溪区莲花镇周家湾周氏一脉的始祖公,后因病终老于此,享年57岁。为纪念这位清廉文官,当地保留了烟水亭、濂溪路、濂溪居委等特定名称。

理学和文学造诣颇深的周敦颐,被誉为“上承孔孟,下启程朱”,他提出文以载道的观点,文辞是艺,道德是实,被奉为文坛创作的鉴赏标杆。文学对社会的作用就是要阐明道理,弘扬正气,用语言文字传播真善美。一篇文章达不到这个效果,就不能算是精品佳作,文章失去了灵魂也就失去了意义。

理学提出宇宙构成论,从无极到太极,一动一静,产生阴阳万物。“北宋五子”之首的周敦颐著有《太极图说》,太极衍生人极,人极即“诚”。诚是五常之本,百行之源,圣贤之德,是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时下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诚信仍然是我国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

周敦颐置身官场三十年,在基层积累了丰富的人生阅历。他支持锐意改革,主张尊师重道,提出良好的教学可以培养善良的公民,好人多了就能为朝廷匡扶正义,治国理政方可天下太平的观点。南宋理学宗师朱熹和张栻对其各类著作都做了高度评价,故而声名鹊起,尤其《爱莲说》得以传颂,光彩夺目。

文品即人品。读一篇名作,写一位名人,笔者幸甚。endprint

猜你喜欢
爱莲说周敦颐理学
爱莲说
人何以成圣?——明清《濂溪志》中的周敦颐
文理学人
《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征稿简则
周敦颐赏莲图
爱莲说
精琢多姿 盛世传承
郑州大学学报(理学版)
理学
理学派开山鼻祖:周敦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