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和科学史的融合
——中国科技史学会气象科技史委员会成立综述

2017-09-05 12:03王邦中陈正洪
中国科技史杂志 2017年2期
关键词:科技史中国气象局院士

王邦中 陈正洪

(中国气象局气象干部培训学院,北京 100081)

气象和科学史的融合
——中国科技史学会气象科技史委员会成立综述

王邦中 陈正洪

(中国气象局气象干部培训学院,北京 100081)

1 气象科技史委员会成立

2017年2月28日,中国科技史学会第一届气象科技史委员会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中央国家机关工委紫光阁网站刊登了会议消息:http://www.zgg.org.cn/bwdj_5137/gbwjgdwzzq/qgrdcwjg_10318/zfzx/201703/t20170301_634520.html。。中国气象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许小峰,中国科技史学会理事长孙小淳,中国科学院院士周秀骥、丑纪范,中国工程院院士许健民、丁一汇以及部分高校专家学者参加了代表大会。中国气象局干部培训学院党委书记、常务副院长、第一届气象科技史委员会理事长高学浩主持会议。会议讨论通过了委员会工作条例,并按工作条例表决通过委员会相关任职。首届气象科技史委员会聘请中国气象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许小峰研究员、丁一汇院士、许健民院士为学术顾问,聘请周秀骥院士、丑纪范院士为名誉理事长,40家高校、研究机构和气象业务单位的专家担任常务理事和理事。气象科技史委员会依托单位是中国气象局气象干部培训学院,秘书处设在该单位。

2 与会院士和学者观点综述

在气象科技史委员会成立大会上,与会学者积极献言建策,对该委员会未来发展提出很多建议。许小峰研究员指出,气象科技史是气象事业发展不可或缺的部分,气象科技史立足当下、连接过去和未来,不仅为气象教育和人才队伍的建设提供帮助,有助于推动交叉学科相互影响,更重要的是为气象事业发展提供借鉴,对现代气象科技创新有启示作用。孙小淳教授认为,科技史以古鉴今,既总结又促进人类文明。自古以来,气象科学技术与人类关系就十分密切,现在更成为国际上的热点学科,全球变暖、气候变化都事关人类命运。大气科学是前沿学科,气象科技史也是一个可以深入挖掘的宝库。高学浩教授指出通常气象教科书注重强调气象学的逻辑结构和知识体系,但难以借此了解气象学全景和原貌,气象科技史有利于我们理解气象学知识和基本观点的变革,弥补了教科书教育性不足的缺憾;另外,大气科学学科的兴盛离不开领军人才。

与会院士对气象科技史委员会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丁一汇院士建议,“贯彻古为今用、以今为主的思想,要着重研究现代气象史,正确评价中国气象科学家的贡献,气象科技史始终贯穿科学发展的每一步、每一阶段,评价气象科学的成就与不足、辨别其中掺杂的伪科学,这些都是气象科技史研究的任务”;许健民院士建议“强化科学精神,通过专业人才将知识一代代传下去,建立门类齐全的专业研究队伍,同时对研究队伍要宽容,当他们遇到困难和问题的时候不要随便否认”;周秀骥院士建议,“要搜集大量真实的资料,去伪存真,从记载了重要人物和重大事件的史料中挖掘出规律”;丑纪范院士建议,“气象科技史要承前启后、推陈出新,发扬中华民族重视历史的优良传统,要成立气象科技史的研究所,成为培养人才的摇篮和事业发展新的起点”。

重庆气象局李良福正高级工程师指出未来要建设重庆抗战气象展览馆,做好资料收集等工作,围绕三峡库区开展历史上为什么建设及其意义的研究。广东海洋大学徐峰教授认为要制定新的高校人才培养方案,计划加入气象科技史课时,让学生知道气象学发展历史源远流长。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李忠明教授指出要设置一些国家级的奖项,鼓励对气象科技史感兴趣的年轻人,通过写论文获奖。解放军理工大学费建芳教授指出军事气象科技史是中国气象科技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议下一届增加来自军队部门的理事,因为要研究中国气象发展史,军队领域是不可或缺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王雨教授认为气象科技史可以做出一些音频和视频资料,在每年4月开设科普周,气象科技史需要多做科普。湖北气象局刘立成高级记者表示学气象必须要了解这个领域的英雄人物,气象科技史委员会需要做个规划,比如以科技人物和口述史为例,建设史料库,对去世的气象学家进行传记式的、科普性的研究。天津气象局关福来正高工提出塘沽观象台和天津气象科技史有待整理和发掘,气象科技史委员会要多搞些活动,提升学术交流层次,汇聚成果。中国民航局空管局气象中心周建华研究员指出中国民航要开始发掘民航气象科技史,希望得到中国民航上级和气象科技史委员会的支持,促进民航气象发展。中国海洋大学傅刚教授指出现在青年学者对于气象科技史的认识比较淡漠,需要引起注意,希望能动员更多的人关注和参与这件事,需要整理更多气象学家的故事,将其制作成视频等,促使很多年轻人感兴趣。

3 气象科技史委员会未来发展

气象科技史委员会依托单位是中国气象局气象干部培训学院,据悉该单位准备大力加强气象科技史重点领域的研究工作,提升气象科技史工作的影响力,发挥气象科技史委员会的平台作用,建立“一网一库”(互联网、数据库)。该计划将建设数字化网站,对研究进行归类,累积相关资料;强化顶层设计,组织制定气象科技史发展规划、组织编写气象科技史年度工作计划、颁布气象科技史重点项目指南;扩大学术交流,加强国际学术交往、同行合作交流和委员会内部机构间交流。气象科技史委员会将在未来3—5年形成一批较高水平的气象科技史研究成果,建成一个气象科技史学术交流平台,推进气象科技史教育培训、宣传与普及工作,提升气象科技史委员会整体实力和社会影响力。

图1 中国科技史学会第一届气象科技史委员会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主席台左起为高学浩、丑纪范、周秀骥、许小峰、孙小淳、许健民、丁一汇)

D

1673- 1441(2017)02- 0245- 02

猜你喜欢
科技史中国气象局院士
院士寄语
院士寄语
院士寄语
院士寄语
中国气象局卫星数据广播系统
例谈核心素养引领下的高中历史教学(一)
科技史引入小学科学教学的可行性探微
中国瓷器凝结的科技思想
走进中国气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