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Ⅰ期切开挂线引流术治疗高位肛周脓肿的临床研究

2017-09-07 00:13伍炎俊莫健文陈少娴
中国实用医药 2017年20期
关键词:改良临床效果

伍炎俊 莫健文 陈少娴

【摘要】 目的 研究改良Ⅰ期切开挂线引流术治疗高位肛周脓肿的临床效果。方法 86例高位肛周脓肿患者, 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43例。对照组患者进行传统切开挂线引流术, 观察组患者进行改良Ⅰ期切开挂线引流术, 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22.4±4.0)d, 对照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42.0±5.8)d, 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7.7%(42/43), 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81.4%(35/43),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有意义(P>0.05)。结论 高位肛周脓肿患者采用改良Ⅰ期切开挂线引流术治疗疗效显著, 并发症少, 值得推广。

【关键词】 改良Ⅰ期切开挂线引流术;高位肛周脓肿;临床效果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20.044

截至目前, 高位肛周脓肿的外科手术治疗仍然是困扰临床医生的难题之一[1, 2]。如果增加手术切除的范围, 势必会增加括约肌的损伤程度, 导致肛门失禁发生率显著提高。但如果追求保留括约肌功能, 肛周脓肿的复发率将会明显提高。因此, 探索一种有效的、安全的外科治疗术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医学意义。本文以43例高位肛周脓肿患者为研究对象, 研究改良Ⅰ期切开挂线引流术治疗高位肛周脓肿的临床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本研究2014年1月~2015年1月纳入86例

高位肛周脓肿患者, 患者均符合高位肛周脓肿诊断标准。入院时, 经过指诊、探针、影像学检查技术确定脓腔超过肛提肌。患者内口明确, 肛门均无明显功能和形态学异常。纳入患者中无特异性肛肠疾病、活动性消化性溃疡、支气管哮喘、无严重心肺、肝肾系统合并症。获得本院管理委员审批、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后,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43例。对照组男30例, 女13例, 年龄28~55岁, 平均年龄(40.0±11.5)岁, 病程3~90 d, 平均病程(45.0±15.0)d。观察组男31例, 女12例, 年龄28~56岁, 平均年龄(41.5±12.0)岁, 病程4~90 d, 平均病程(45.5±14.8)d。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对照组患者进行传统Ⅰ期切开挂线引流术。观察组患者进行改良Ⅰ期切开挂线引流术, 常规灌肠清洁, 取左(右)侧卧位, 采用腰麻, 常规指诊、探查明确患者病情。手术切口取患者脓肿最明显出处, 呈放射状依次切开皮肤、皮下组织, 顿性分离排脓后, 探查脓腔走行并分离脓腔间隙充分打开脓腔。之后常规进行寻找内口操作(一般在齿线附近), 找到内口后将探针从肛门内引出。依据具体情况做引流切口, 对于脓肿较大, 间隙较多者, 在肛缘外每间隔1.5~2.5 cm作一放射状切口, 采用橡皮筋与主切口进行对口引流。当主切口达内口处, 先采用血管钳钳夹肠黏膜, 中间切开, 钳夹并结扎黏膜、内口处炎性组织、内口边缘内痔。为确保尽快坏死脱落术中剪出部分残端, 予以患者皮筋挂线, 位置依据脓腔大小一般上达脓腔与内口最高位连线1/3或1/2交界处即可, 确保橡皮筋松紧适宜。术后两组常规应用抗生素、创面换药、紧线处理。

1. 3 观察指标和评定标准 记录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治疗效果为评定两组术后肛门功能, 采用Wexner制定的肛门功能评估方法[3]。正常:肛门能够正常控制大便、稀便, 无漏气、漏便。一般:能够正常控制大便、稀便, 但存在漏气、漏便。较差:不能正常控制大便、稀便, 但存在漏气、漏便。依据患者病情、症状、体征、术后肛门功能评定疗效, 分为痊愈(肛门功能正常, 症状体征完全消失、伤口愈合)、好转[肛门功能正常(或一般), 病灶缩小、症状改善]、无效(肛门功能较差、症状体征无变化或恶化)。总有效率=痊愈率+好转率。随访6个月, 观察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和复发情况。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 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住院时间 观察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22.4±4.0)d, 对照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42.0±5.8)d, 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t=18.242, P<0.05)。

2. 2 治疗效果 经过手术治疗, 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7.7%(42/43), 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81.4%(35/43),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3 并发症和复发情况 两组随访期间均未见严重并发症, 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23.3%(10/43), 局部复发2例, 复发率为4.7%。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7.0%(3/43), 未见局部复发,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有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高位肛周脓肿是肛肠科难治性疾病之一。其治疗难度大的根本在于治愈率与保全功能之间难以两全的矛盾[4]。研究对两组患者均行Ⅰ期手术治疗, 一期手术的显著优势在于避免肛瘘等严重并发症的出现, 同时避免再次手术带给患者的痛苦。

改良Ⅰ期切开挂线引流术的目的是在确保手术效果的基础上, 保护肛周皮肤, 内括约肌的完整性。相对于传统的“低切高挂术式”, 改良术中对于肛管直肠环以上与内口相通的部分组织采取橡皮筋挂线法进行处理, 最大限度減少手术带给患者括约肌功能的损伤[5-7]。相对于传统手术, 改良Ⅰ期切开挂线引流术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8-10]:①考虑到一次切开势必会切断肛管直肠环, 对肛门功能造成损伤。改良术中不仅常规对脓肿进行切开引流, 且对内口和感染肛腺进行处理, 有效的降低大便失禁、高位肛瘘的发生率。②术中对患者内口两侧粘膜组织进行结扎切除, 并适当扩大切除以消除隐性感染灶。③依据术中具体情况挂线引流, 不必一味追求挂线上达脓腔最高处, 通过适当降低挂线的高度, 使得挂线切割组织减少, 进而减少手术对肛门功能的影响, 同时减轻患者的术后疼痛, 降低手术操作难度。endprint

通过对比实践, 研究中得出以下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7.7%(42/43), 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81.4%

(35/43),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通过适当降低挂线的高度和深度, 在确保治疗效果的基础上, 降低了手术操作难度, 减轻了对患者的牵拉不适感, 使得患者的肝门功能得到了更好的保护, 提高了手术治疗效果。研究对比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 并随访两组并发症和复发情况, 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22.4±4.0)d, 对照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42.0±5.8)d, 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有意义(P>0.05)。可见, 改良手术降低了术后出血、肛门失禁等问题的发生, 进而为患者术后恢复创造了有利条件。

综上所述, 高位肛周脓肿患者采用改良Ⅰ期切开挂线引流术治疗疗效显著, 并发症少,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白东林, 李沁. 切开双挂线引流术治疗高位蹄体型肛周脓肿24例临床观察.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12, 35(s1):80-81.

[2] 张君锋, 王振彪, 焦霞, 等. 切开对口引流挂线术联合中药坐浴治疗高位肛周脓肿临床观察. 河北医学, 2016, 22(3):497-500.

[3] 杨军, 孙克元, 王晓春, 等. 置管对口引流术治疗高位肛周脓肿的临床研究. 结直肠肛门外科, 2013, 19(4):214-216.

[4] 张晓飞. 低切高挂对口引流术治疗高位马蹄型肛周脓肿26例临床疗效. 结直肠肛门外科, 2015, 21(4):285-286.

[5] 蒋进广, 王猛, 陈娟, 等. 改良Ⅰ期切开挂线引流术治疗高位肛周脓肿24例疗效观察. 结直肠肛门外科, 2012, 18(3):194-195.

[6] 陈玉根, 李国年. 改良切开挂线法治疗高位肛周脓肿41例.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5, 21(2):20-21.

[7] 何德才, 向锋, 赵自星. 切开双挂线引流术治疗高位后蹄铁型肛周脓肿多中心对照研究. 四川中医, 2007, 25(1):76-78.

[8] 殷文明, 季利江. 改良二期切开挂线对口引流术治疗蹄铁型肛周脓肿临床分析(附32例报告). 结直肠肛门外科, 2011, 17(1):15-17.

[9] 何宾. 传统切开挂线术治疗与置管固定引流术治疗高位肛周膿肿的临床疗效对比. 现代妇女:医学前沿, 2014(12):8-9.

[10] 陶昕. 切开引流挂线术治疗高位肛周脓肿32例疗效观察. 当代医学, 2013(31):64-65.

[收稿日期:2017-03-28]endprint

猜你喜欢
改良临床效果
颈后路非融合寰枢椎内固定技术治疗Anderson Ⅲ型齿突骨折的临床研究
白眉蛇毒血凝酶与泮托拉唑联合应用于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疗效评价
观察奥曲肽治疗腹部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效果
兰索拉唑联合抗生素三联疗法治疗胃溃疡的临床疗效观察
替米沙坦不同给药时间治疗高血压的疗效分析研究
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脑梗死的临床效果
改良经腹横切口输卵管结扎术1260例临床观察与探讨
成人腹腔镜疝修补术92例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