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质量评价的分析框架

2017-09-08 07:30万伟平
长沙大学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职业高职评价

万伟平

(中山职业技术学院职业教育研究所,广东 中山 528404)

高职教育质量评价的分析框架

万伟平

(中山职业技术学院职业教育研究所,广东 中山 528404)

高职教育质量及其评价应有宏观、中观与微观层面之分。中观高职教育质量主要是指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水平与效果,集中体现在培养对象即学生的培养质量上,其根本评价标准是教育目的和学校培养目标。高职教育质量评价的内容至少应包括三个方面,即教育教学资源配置、教育教学水平与效果、高职学生培养质量。应通过教育质量保障机制的构建来更好地提升高职教育质量。

高职教育;中观视角;质量;评价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于高职教育质量评价问题给予了积极关注,或是站在某一角度进行探讨,或是就某一方面内容展开分析,还有一些是对国内外情况进行比较研究。从研究内容来看,较多集中在高职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教育发展质量评价标准、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等方面。从研究方法来看,采用定性方法的研究居多,定量方法研究偏少。总体而言已有研究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和局限性,尚未梳理出一个较为全面系统的评价体系与标准,也未提出一个较为公认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评价分析框架。鉴于此,笔者拟对高职教育质量评价内容体系及标准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并提出高职教育质量评价的分析框架。

一 高职教育质量评价的概念界定

有研究认为,基于教育教学实践的视角,教育质量衡量的核心在于特定类型、特定学段教育目标的实现程度,落脚点则在于学生的全面发展[1]。孙毅颖(2015)认为,高职教育的高等性和职业性决定了其办学定位、质量标准的特殊性,从这两个基本属性出发探究其质量评价标准,能更准确地把握高职教育质量的本质、探寻高职教育质量规律[2]。屠群锋(2003)认为,高职教育的质量体现在高职学生的素质(综合素质和专业素质)、高职学生的能力(专业技术能力、职业能力等)、高职教育的特色(培养模式、培养目标、专业特色等)等方面[3]。

本文认为高职教育质量及其评价应有宏观、中观与微观层面之分。从宏观层面看,高职教育质量即某个国家(地区或行业)高职教育体系的质量(体系质量)。体系质量是指高职教育体系规模、结构和效益之间的协调问题,其评价以该体系内部各要素之间是否协调一致和运行有效为标准。中观高职教育质量主要是指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水平与效果,集中体现在培养对象即学生的培养质量上,其根本评价标准是教育目的和学校培养目标。教育教学实施水平与效果标准,是衡量高职学生是否合格的质量规格。培养对象的质量是规定受教育者(即学生)的一般质量要求,是高职教育的根本要求。微观教育质量评价是指对学生个体教育教学效果的评价,一般专指教学测量评价。本文所指高职教育质量评价专指中观高职教育质量评价,即根据高职教育目的和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对学校教育教学实施水平与效果及高职学生培养质量的评价。

二 高职教育质量评价的内容框架

图1 高职教育质量评价的内容框架

根据本文高职教育质量评价的概念界定,高职教育质量评价的内容至少应包括三个方面:教育教学资源配置评价、教育教学实施水平与效果、高职学生培养质量。教育教学资源配置评价包括“软件”(师资队伍)和硬件(教育基础设施)评价;教育教学水平与效果评价包括四个维度,即办学定位评价、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及教材建设评价、教学方法与手段评价、实践教学评价;高职学生培养质量评价包括学生质量和学生就业水平评价,如图1。

(一)教育教学资源配置

1.师资队伍。师资队伍评价应在体现职教性、高等性、区域行业背景的前提下,主要关注以下三方面:一是数量充足。教师队伍的数量应充足够用,能满足教学的基本要求,达到合适的生师比。二是质量合格。教师首先应具备良好的职业品质和专业素质,包括职业操守、文化水平、职业基本理论、行业知识及实践能力。此外应该具备教师的基本素质(如语言表达能力、人格魅力等)。三是结构合理。由于人才培养要实现知识、能力、素质的有机统一,课程结构要趋于合理,因此,师资建设要以合理的结构来支撑数量和层次要求,尤其要注重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4]。

2.教育基础设施。具有在数量和质量上能满足教学需要的教育基础设施,是高职教育质量的基本物质保证。教育基础设施主要考察教育教学所用的房屋场室,教学、实习实训所用的设备设施仪器等情况以及教育基础设施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统一性。尤其应关注实习实训资源建设、管理与使用情况:校内实训场室与专业实践实训要求的匹配衔接程度;实训室的利用效能;实训场室工作环境的企业逼真性、管理制度的有效性与执行情况;校外实习基地条件及运行状况、指导教师配备数量质量。

(二)教育教学水平与效果

教育教学水平与效果主要包含办学定位、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构建、教材开发、实践教学、教学方法与手段评价、教学效果等内容。

办学定位重点关注高职教育布局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衔接程度、专业规划建设与当地人才需求的匹配度,以及学校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和贡献。专业设置主要考察与当地产业需求的匹配度;是否基于当地重点产业、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开设;专业设置与教育资源是否匹配;课程体系结构是否以应用、适用为原则构建,教学内容是否体现最新的行业技术标准和管理规范。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课程体系与岗位工作要求的匹配度:教材结构是否以职业活动过程为逻辑,反映职业岗位能力标准,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内容是否反映行业最新的知识、技术、工艺和方法,体现行业要求和特色。教学方法与手段重点看其适用性与针对性,以及师生角色的发挥等:教师教学手段、学生实操和自主练习手段方法的技术含量,学生认知兴趣和学习动机被激发的程度。教学效果主要看课程理论学习、技能学习情况。

实践教学主要观测是否围绕社会职业和工作岗位来确定教学内容与方法,学生的实操能力、技术技巧掌握、分析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学生的从业能力培养。具体包括顶岗实习任务与专业贴近度、实训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学生实习工作态度和工作能力、顶岗实习成果等评价[5]。

(三)学生培养质量

学生培养质量主要通过学生所具备的知识、素质与技能和毕业生的就业水平来衡量。一是知识、素质与技能。对高职学生知识的衡量应包括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综合知识的习得和储备以及其学习态度和能力。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艺术素质、科学技术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四个方面。技能主要包括操作技能、语言技能、作品技能三方面。重点可关注高职学生如何将课程理论知识融入技能学习与应用情况,这是体现职业教育高等性的一个主要方面。二是毕业生就业水平。毕业生就业水平主要考察:就业率、平均薪酬、就业岗位类型、岗位与专业匹配度、就业稳定性、岗位胜任能力、职业发展能力、企业满意度、社会评价等[6]。

三 高职教育质量评价的标准

(一)教育教学资源配置评价标准

1.师资队伍评价标准。师资队伍评价标准主要有数量、结构、能力三方面。数量主要看教师数量能否满足正常教学,具体指标看生师比。结构主要看职称结构、学历结构,以及各类教师的构成情况等。职称结构看教师职称的低级、中级、高级职称比例是否恰当合理;年龄结构指标看老、中、青年龄教师结构是否形成阶梯状衔接分布;学历结构主要看本科、硕士以上学历比例的合理状态,各类型教师是否达到合理水平。教师能力主要包括教学工作、教科研水平、实践能力、师德师风四个方面。教学工作指标主要涵盖学时数、指导学生数、教学成果奖数目、教学改革效果;教科研水平指标包括:教科研项目级别和资助经费数、学术论文级别和数量,以及专著出版、专利申请、科技奖励情况等;实践能力指标包括专业培训的次数和级别、企业从业时间和经历以及实践教学的组织管理能力;师德师风指标包括学术道德、职业操守、教学态度等。

2.教育基础设施评价标准。教育基础设施基本评价标准主要是:教室、实训场室、宿舍的生均面积,计算机及教学软件生均拥有率,教学(实习实训)设施设备仪器生均拥有率、折旧率及技术先进性,教学(实习实训)设备设施仪器与职业岗位技术技能要求的匹配程度等。

表1 教育教学资源配置评价标准

教育信息化建设主要看:信息化基础设施、信息资源、信息技术应用、信息化人才等情况。信息化基础设施:教学资源库和数字图书馆等建设水平,包括各类课程教学参考资料的数字化服务水平、专业教学数字化资源建设情况、信息检索服务系统建设情况、教务管理信息系统和电子校务信息化建设水平。量化指标包括校园网覆盖率、数据中心建设情况、基础设施校园网出口速率、现代信息技术教室生均数、信息数据拥有量等。信息资源主要看校企共建的网络教学资源库、网络课程等资源的利用情况,如网络课程资源库建设情况、生均电子图书拥有量、校园智能卡应用水平、信息办公系统应用水平。信息技术应用主要看人事、教务、科研、财务、学工、资产管理等系统的应用水平、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上课的比率。信息化人才主要看教师信息技术培训达标率、信息技术专门人才生均数量[7]。如表1所示。

(二)教育教学实施水平与效果评价标准

1.办学定位与办学理念。高职院校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深度一般仅限于基础性和适度即可,人才培育应着眼于“高技能技术”,注重专业知识的职业针对性和实用性,培养适应企业岗位所需的基本应用型人才。

2.专业、课程、教材评价。一是专业评价。专业结构评价的核心指标是专业设置覆盖区域产业结构的程度。高职教育在专业设置上应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协同性,要与区域经济转型、职业岗位(岗位群)的变化相适应,主要考察专业设置和当地在总体办学规模变化、职业教育扩张速度、社会经济发展的匹配情况。

二是课程体系评价。主要考察课程体系是否包含确保学生掌握行业企业所要求的职业能力,并使其能够有效应对可能的职业挑战等内容;是否基于“理论知识够用、专业技能突出”原则构建课程体系,根据具体专业的服务面向按行业岗位所需能力进行分解,形成各种能力模块;按专业能力模块设置课程,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构建课程。

三是教材建设评价。主要考察教材所涉及的知识和技术、技能体系的先进性和适用性及内容结构的完整性与逻辑性,与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吻合程度,与相关专业岗位(岗位群)应用理论与技术、技能标准的适应性和超前程度。

3.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评价。一是教学方法评价。主要包含教学方法的规范性、适用性、师生角色的发挥等。主要包括以下观测点:教师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内容是否符合相关的专业岗位的技术、业务规范;其方法是否科学合理和具有可操作性;学生通过学习后所掌握的技术技能是否与相关专业岗位技术规范吻合;教学方法的实操和运用是否达到预期教学目标。

二是教学手段评价。主要看教学手段是否科学合理,是否符合教育心理学并为学生所接受。教学手段在专业领域中的技术先进程度: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计算机仿真、虚拟现实等信息技术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水平,运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整合传统专业课程的能力。信息技术应用在教育教学和管理过程中的程度和水平,尤其是应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促进泛在、移动、个性化学习方式的形成水平,以及替代性虚拟仿真实训系统的运用。

4.实践教学评价。实践教学与考核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和实操能力,广泛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效果明显;校企合作形成了校企零距离对接,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学校积极主动为行业、企业服务,行业企业能参与基地建设;考核形式规范、多样化并且有针对性;主要专业实训教学项目开出率较高,实训效果好;实践课时占总教学时间达到一定比例。实践教学场所设备的使用与管理:设备满足实践教学规划对学生能力培养标准的要求,利用率高。如表2。

表2 教育教学实施水平与效果评价标准

(三)学生培养质量评价标准

1.知识、素质与技能。一是知识评价。对高职学生知识的衡量应包括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综合知识的习得和储备以及学生学习态度与学习能力。二是素质评价。高职学生综合素质主要包含思想道德素质、文化艺术素质、科学技术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四个方面。三是技能评价。主要包括操作技能、语言技能、作品技能三方面。操作技能包含调节自如控制程度、操作程序合理程度、操作过程效率程度、操作技能的创新品质等;语言技能包括口头表达能力、书面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倾听能力等;作品技能包括作品设计、作品制作、作品整合技能等。

2.毕业生就业水平。高职学生就业水平评价标准主要包括:就业率、专业对口率、薪酬水平、就业环境、工作稳定性、职业发展前景、就业情况评价七方面。就业率反映学校毕业生总体就业的数量情况;专业对口率反映所学和所用之间的关联度;薪酬水平是高职学生就业岗位价值的货币体现,包括工资性收入和各类保险参保情况;就业环境反映高职学生就业岗位的深层结构质量,主要观测点包括就业地域分布和工作安全状况;就业稳定性是指在相关岗位和岗位群工作时间的持久性,可以半年内工作变更次数来区分稳定性级别;职业发展前景的观测点包括专业学习培训机会和晋升几率;就业情况评价主要是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认可程度,以及家长和学生对就业的评价[8]。如表3。

表3 学生培养质量评价标准

四 教育质量保障机制的构建

为更好提升高职教育质量,应在明确办学定位、落实教学资源配置和实施好教学的基础上,构建完善的教育质量保障机制。这需要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一是建立教育质量监控机构。高职院校应建立由教务部门和教学单位共同参与的教学评价监控机构,组建教学评估督导小组。教育质量监控机构负责教育教学标准制订,包括教育教学评价体系、评价标准、专业与课程设置与评价标准;参与教育质量的监督与评估等工作。重点对教师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业水平进行评价等[9]。

二是构建教育质量监控与评价制度。教育质量监控与评价制度体系构建至少应包括教育质量信息收集、评价与诊断、反馈和保障支持四方面。同时,还应建立各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和工作规范,完善相应的评价考核制度,并建立激励机制[10]。

三是质量监控的有效实施。高职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是否有效,取决于质量监控的有效实施[11]。为有效实施监控,可根据授权评价理念,引入质量测量、保证、改进和监控工具,重点对专业和课程建设等教学过程进行质量监控,强化对顶岗实习、毕业作业等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监控。

[1]中国教科院教育质量标准研究课题组.教育质量国家标准及其制定[J].教育研究,2013,(6).

[2]孙毅颖.“高等性”和“职业性”二维视域下的高职教育质量评价[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6).

[3]屠群锋.高职教育质量观及具评价内容[J]. 高职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3,(2).

[4]周建松.提高质量: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着力点[J].教育研究,2012,(1).

[5]吕玮.论我国高职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标准的构建[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 2008,(6).

[6]张宏亮.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质量评价研究:指标体系、实施路径及保障机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3).

[7]王维.苏北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信息技术与信息化,2015,(5).

[8]王晚英.高职学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探析[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3,(5).

[9]毕斯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教育质量的解释[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5).

[10]刘秋云.河南省高职教育质量保障机制的构建策略[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4).

[11]赵志群.现代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

(责任编校:简小烜)

Analysis Frame of Quality Evalua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WAN Weiping

(Institute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Zhongshan Polytechnic, Zhongshan Guangdong 528404, China)

The quality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its evaluation should have three aspects: macro, medium and micro. Medium view vocational education quality mainly refers to the level and effect of school education and teaching, and ultimately reflected in the quality of the training objects (students); its evaluation standard is the training goal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The content of the quality evalua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should include at least three aspects: namely, the allocation of educational resources, the level and effect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 the quality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We shoul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through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mechanism of education quality assurance.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school education; quality; evaluation

2017-05-16

中山职业技术学院教研教改重点委托项目“中山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培养质量研究——基于2013—2014学年的实证分析”,编号:JYW1402。

万伟平(1973— ),男,江西九江人,中山职业技术学院职业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职业教育发展与评价。

G718.5

A

1008-4681(2017)04-0145-04

猜你喜欢
职业高职评价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