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及民族关系

2017-09-09 16:17刘春燕�オオ�
中学政史地·初中 2017年7期
关键词:分封制中央集权西域

刘春燕�オオ�

【知识梳理】

一、制度更新谋强权

1.禅让制

原始社会民主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历史上叫做“禅让”。

2.世袭制

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承父位,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3.分封制

为了巩固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西周通过分封制,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4.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①战国萌芽:法家代表人物韩非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商鞅变法建立县制。

②秦朝形成:秦始皇创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在地方,推行郡县制。为巩固和维护国家统一,秦始皇又统一了文字、货币、度量衡;反击匈奴,修筑长城;统一了东南、岭南地区,兴修灵渠。为加强思想控制,接受李斯的建议,“焚书坑儒”。

③西汉加强:汉武帝在政治、经济、军事、思想上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政治上,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下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诸侯国;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王朝正统思想;经济上,将地方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军事上,派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

二、经济发展谱新篇

(一)经济决策与调整

1.战国时期

①秦国蜀郡太守李冰修筑都江堰消除了岷江水患,灌溉了大片农田,使成都平原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

②秦国进行商鞅变法,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

2.秦朝

秦始皇规定在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铜钱,同时,统一度量衡。秦始皇还开发南疆,兴修灵渠,为中原与岭南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有利条件。

3.汉代

①西汉文帝、景帝提倡节俭,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发展农业生产。历史上称这一时期的统治为“文景之治”。

②汉代的丝织品已经使用提花机,而且染色的技术也很高,能织出精美的花纹,呈现出万紫千红的色彩。

③汉代冶铁技术处于当时世界先列。东汉的南阳太守杜诗,发明了水排,利用水力鼓风冶铁,提高冶炼质量。水排的利用,比欧洲早一千多年。

④汉武帝时将地方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大大增加了中央的财政收入。

⑤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成为当时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4.三国时期

魏国修建许多水利工程,北方的生产明显恢复和发展起来。蜀国的丝织业兴旺。吴国的造船业发达,促进了海上交通的发展。吴国船队曾到达夷洲,加强了内地和台湾地区的联系。

(二)江南地区的开发

1.原因:①北方人南迁,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②北方多战乱,江南地区战争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③南北方人民的辛勤努力。④南方具有优越的地理条件。⑤南方统治者的重视。

2.表现:①农业:江南以种植水稻为主,稻田里开始使用绿肥,牛耕和粪肥也得到推广;小麦的种植,推广到江南。东晋南朝时期,长江中下游一带的农业发展迅速。福建、广东等地,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开发。②手工业:灌钢法的采用是冶金技术的一大进步。

三、民族融合促交流

1.秦朝

秦始皇派大將蒙恬大举反击匈奴,夺取河套地区,还修筑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万里长城,用来抵御匈奴。

2.西汉

①西汉初期,国力较弱,不得不对匈奴实行“和亲”。

②汉武帝时,国力强盛,组织了强大的骑兵部队,开始对匈奴实行大规模的反击,夺取了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又派大将卫青、霍去病分别率精兵出击匈奴,在漠北打败匈奴主力,从此,匈奴无力再与西汉对抗。

③汉武帝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促进了汉族与西域少数民族的交往,西域各国纷纷归附汉朝。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从此,西域(今新疆地区)正式隶属中央政府管辖。

④公元前1世纪中期,呼韩邪单于向汉朝称臣,汉元帝把宫女王昭君嫁给了他。呼韩邪单于和王昭君为汉匈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作出了重大贡献。

3.东汉

①东汉时,班超被任命为西域都护,经营西域三十多年,进一步加强了西域与内地的联系。

②东汉时期,匈奴分裂为南北两部,北匈奴经常出兵攻打东汉的边境,东汉先后派大将窦固、窦宪率兵反击,北匈奴大败。

③东汉末年以来,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北方和西方的少数民族陆续内迁,他们同汉族长期杂居,互相影响,民族界限日益缩小。

4.南北朝时期

北魏孝文帝为加强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和学习、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把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并规定: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把皇族由姓拓跋改为姓元;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社会风气等。这些措施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拓展提升】

1.国家统一和分裂与中国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紧密相关。当中央集权保持强有力状态时,分裂现象就不会发生;反之,一旦中央集权弱化,分裂就不可避免。endprint

2.中国古代以农业为立国之本,历代统治者都非常重视农业生产,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巩固了封建统治,推动了社会进步。当前,中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方面,应从本国国情出发,继续重视“三农”问题;另一方面,应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市场经济,不断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3.民族融合的方式

①战争。如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大将卫青、霍去病率兵在漠北打败匈奴主力。

②和亲。如昭君出塞。

③民族迁徙。如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内迁。

④设立机构。如: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从此,西域(今新疆地区)正式隶属中央政府管辖。

⑤统治者的改革。如北魏孝文帝改革。

4.民族融合过程中虽然不断出现战争,但和平始终是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正确理解我国古代中华民族内部的战争:这些战争不同于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斗争,它不具有侵略与反侵略的性质,只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

5.祖国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是各民族人民长期开发、共同建设的结果,是各民族之间友好交融的结果,应充分肯定少数民族对祖国发展所作出的历史贡献;树立各民族平等、尊重各民族文明的意识,培养待人宽容和豁达的性格,勇于同民族欺压、民族戒备、民族歧视作斗争。

6.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共同繁荣的原则。

7.新疆、西藏、台湾等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正确处理民族关系,加强民族团结,反对分裂国家的行为,反对恐怖主义,维护祖国统一,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真題链接】

1.(2017·甘肃七市)古代中国的“天子”将土地分给亲属或功臣,所封之地称为“诸侯国”、“封国”或“藩国”等。这种政治制度是()

A.禅让制B.分封制

C.郡县制D.行省制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分封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周为了巩固统治,周天子实行分封制,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故正确答案为B。

2.(2017·甘肃七市)《汉书》记载:“商君为法于秦,战斩一首赐爵一级,欲为官者五十石。”这反映了商鞅变法()

A.推行县制B.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C.废井田,开阡陌D.奖励军功,按功授爵

3.(2017·重庆A卷)秦孝公即位时,秦国“兵弱”,而商鞅变法后,秦国人“勇于公战”。这是因为商鞅变法()

A.奖励农耕B.按军功授爵位

C.推行县制D.抑制商业贸易

【解析】2、3题主要考查了商鞅变法的有关内容,着重考查了奖励军功。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法令规定,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故2题选D,3题选B。

4.(2017·安徽)据《史记》载,商鞅治秦,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商鞅此举()

A.促进军事力量的强大B.加强了对地方的管辖

C.保护了世袭贵族的利益D.加大了地方长官的权力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商鞅变法中建立县制的作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故正确答案为B。

5.(2017·山东泰安)下图是四方古印文,联系秦朝的历史,我们能够得出的结论是()

①秦朝创立皇帝制度②秦朝在中央设立丞相、御史大夫等职③秦朝在地方推行分封制④秦朝统一了文字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创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在地方,推行郡县制。为巩固和维护国家统一,秦始皇又统一了文字、货币、度量衡。秦朝在地方推行的是郡县制而不是分封制,所以③不对。故正确答案为B。

6.(2017·江苏苏州)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记载:“周以后的秦朝尽管存在时间短暂,却用一个组织得很严密的帝国结构取代了周朝的制度……所有这些使中国得到了世界上最稳定、最持久的统治。”秦朝在地方上取代了周制的“帝国结构”是指()

A.分封制B.郡县制

C.郡国并行制D.行省制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秦朝的郡县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周为了巩固统治实行分封制;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在地方推行郡县制。故正确答案为B。

7.(2017·山东泰安)汉武帝采用主父偃的建议,“令诸侯以私恩裂地,分其子弟”;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西汉实施这两项措施的共同目的是()

A.强化君权神授思想B.繁荣思想文化

C.扩大地方权力D.强化大一统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汉武帝大一统的有关内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颁布“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使西汉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思想上实现了大一统。故正确答案为D。

8.(2017·浙江衢州)最近热播的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引发了全社会对权力监督问题的讨论。这一问题在汉代也受到高度重视,汉武帝专为监督权力而设立的官职有()

①刺史②郡守③司隶校尉④三司使

A.①②B.②④

C.①③D.②③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汉武帝时期为加强中央集权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着重考查汉武帝专为监督权力而设立的官职。根据所学可知,汉武帝大力加强监察制度,在中央设立司隶校尉,监督和检举京城百官和皇族的不法行为;在地方则分区域各派刺史一人,负责监督地方官员。故①③符合题意,正确答案为C。endprint

9.(2017·江苏苏州)下页图是2016年5月中国邮政发行“二十四节气”(中国文明的独特贡献)特种邮票中的两张,这两张邮票最能直接体现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是()

A.刀耕火种

B.铁犁牛耕

C.耕织结合

D.农商皆本

【解析】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由两张特种邮票可以看出,第一张反映的是插秧,第二张反映的是纺织,由此可知这两张邮票直接体现了耕织结合的生产方式。故正确答案为C。

10.(2017·山东德州)发生于4世纪后期,为江南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的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是()

A.巨鹿之战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D.淝水之战

【解析】本题考查了淝水之战。发生于4世纪后期,为江南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的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是淝水之战。4世纪后期,氐族人建立了前秦政权。前秦王苻坚重用汉人王猛为丞相,励精图治,前秦迅速强大起来,消灭了北方的其他割据政权,统一了黄河流域。前秦在南下统一全国的过程中在淝水之战中被东晋打败,前秦的统治瓦解,北方地区重新陷入混战的状态。东晋在南方取得暂时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条件。故正确答案为D。

11.(2017·四川成都)下表反映了中国古代史上某次改革的内容,这次改革是()

A.管仲改革

B.商鞅变法

C.孝文帝改革

D.王安石变法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为加强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和学习、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采取了一系列的汉化措施,把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并规定: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联汉姻、用汉制,大大促进了民族融合。表格内容反映的正是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故正确答案为C。

12.(2017·山东德州)国家统一始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下列结束长期分裂局面、实现国家统一的四个封建王朝,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①秦朝②隋朝③西晋④元朝

A.②①③④B.①④②③

C.①③②④D.③①②④

【解析】本题考查了朝代顺序,题目给出的都是统一王朝。中国王朝更迭顺序口诀为: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沿;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①秦朝在公元前221年完成统一;②隋朝在589年完成统一;③西晋在280年完成统一;④元朝在1279年完成统一。故正确答案选C。

【专题集训】

1.“天下为家”取代“天下为公”开始于()

A.夏朝B.商朝

C.西周D.东周

2.《书·洪范》记载:“武王既胜殷,邦诸侯。”这体现了武王推行的制度是()

A.分封制B.郡县制

C.行省制D.科举制

3.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它建立于()

A.公元前221年B.公元221年

C.公元前202年D.公元202年

4.在《秦王扫六合》一课的讨论环节中,某学习小组的同学就“分封制”和“郡县制”进行了激烈争论。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A.分封制是封建社会的象征

B.分封制结束了地方官吏的世袭

C.郡县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

D.郡县制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

5.秦朝时,蜀郡(现今四川地区一带)郡守产生的方式是()

A.世袭继承B.皇帝任命

C.地方推荐D.考试选拔

6.它是中国第一帝都。两千多年前,秦人从这里挥师东进,横扫六合,成就了华夏一统的泱泱帝国,并由此奠定了中国统一的历史趋势。材料中的“中国第一帝都”是()

A.洛阳B.咸阳

C.长安D.北京

7.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一书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

A.统一度量衡和货币B.焚书坑儒

C.修筑长城D.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

8.秦朝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央政府中分管监察的机构是()

A.丞相B.太尉

C.御史大夫D.中书省

9.自统一后,秦始皇在中央设置的太尉一职,曾“虚设其位”。对秦朝这一现象较为合理的解释是()

A.削弱中央军事力量B.增强地方军事权力

C.皇帝亲自控制军权D.丞相、太尉职位合一

10.《史记》记载:“偃说上曰:‘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嗣代立,馀虽骨肉,无尺寸地封,则仁孝之道不宣。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于是上从其计。”“上从其计”的根本目的是()

A.加强中央集权

B.让更多的人得到封地

C.加强思想控制

D.让更多的人有机会进入政府做官

11.“武帝施主父之策,下推恩之令,使诸侯王得分户邑,以封子弟”。文中“推恩之令”在当时的最大作用是()

A.削弱了王国势力B.促成了“文景之治”

C.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D.促进了政治上的大一统

12.班固《汉书》中“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记载的是汉武帝巩固统治的哪一措施()

A.颁布“推恩令”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派张骞出使西域D.统一文字

13.新疆地区是我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该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管辖开始于()

A.张骞出使西域B.丝绸之路开通

C.西域都护的设置D.宣政院的设置

14.“将都城由平城迁到洛阳,改鲜卑姓氏为汉姓,学汉语,穿汉服,与汉通婚。”材料中的措施促进了()

A.民族融合B.江南地区的开发

C.北魏政权的建立D.民族政权并立局面的形成

15.魏晋南北朝时期,黄河流域出现了“胡人汉服”、“汉人胡食”的多元文化融合景象。对出现这一景象影响最大的历史事件是()

A.昭君出塞B.北魏孝文帝改革

C.文成公主入藏D.册封达赖、班禅

16.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我国社会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几千年来一直采用君主制,政权归皇帝一人掌握。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表现为高度的中央集权,这是占主导地位的制度。

——张岂之《中国文明史十五讲》

材料二

材料三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从产生之日起,其组织机构就具有多民族、大一统的性质,其职能就具有维护、推动、发展和形成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历史任务。

——凤凰网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制度”是谁首创的?为加强对地方的统治,秦朝推行了什么制度?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汉朝西域主要是指我国今天的什么地区?请写出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的机构名称。该机构的设置说明了什么?

(3)依据材料三,概括中央集权制度对我國历史发展的积极作用。

参考答案

1.A2.A3.A4.C5.B6.B7.D8.C9.C10.A11.D12.B13.C14.A15.B

16.(1)秦始皇(嬴政)。郡县制。

(2)地区:新疆。

机构:西域都护。

说明:西域地区(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管辖的开始或新疆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3)作用:有利于促进民族融合、巩固国家统一。endprint

猜你喜欢
分封制中央集权西域
张骞探西域
浅析汉初实行分封制的原因
浅析汉初实行分封制的原因
草原之晨?西域胡杨之魂?阿尔卑斯之晨
从王朝兴替看大型企业经营管理
从王朝兴替看大型企业经营管理
汉代儒学独尊地位探析
资金“中央集权”
祖逖闻鸡起舞
THE STONELIONS OF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