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市公共交通现状及对策浅析

2017-09-15 02:50高建伟
城市道桥与防洪 2017年9期
关键词:公交线路兰州市公共交通

高建伟

(兰州市城市建设设计院,甘肃 兰州 730050)

兰州市公共交通现状及对策浅析

高建伟

(兰州市城市建设设计院,甘肃 兰州 730050)

根据兰州市内交通以东西向为主的轴向交通特征,以及主干道交通功能和生活功能重叠、城市公共交通体系单一、居民选择公交出行的比例偏低的局面,提出了在政策引导下,优先建设公交基础设施,调整公交线网结构,保证公交运行路权的公共交通发展策略。

兰州市;公共交通;发展策略

1 现状分析

1.1 道路

长期以来,兰州市内交通受黄河、铁路分隔的共同影响,以东西向为主的轴向交通特征十分显著。从交通运行情况来看,全市机动车交通量在跨黄河通道、组团通道上较为集聚,高峰小时由北向南、由南向北跨越黄河的机动车交通量均为1.313万辆,双向交通流分布相对较为均衡[1]。

西津路、安宁西路、滨河路、庆阳路、金昌路、民主东路、雁滩路、雁西路以及小西湖黄河大桥、城关黄河大桥、雁滩黄河大桥等路段早高峰均处于超饱和状态,路网整体饱和度达75%。

从主城区道路的车辆构成来看,在西津路、庆阳路、金昌路、皋兰路、民主路、雁西路、东岗路等主要交通走廊内,公交车辆占全部交通量的10%以上。

从道路交通流车型构成来看,70%以上的车辆为小汽车和出租车,具体见表1。

表1 道路交通流车型构成比例 %

1.2 道路设施水平

城市道路是城市交通的主要承载体,截至2014年底,兰州市中心城区主、次、支各级道路总规模为463 km左右,占规划道路的52%,建成区已建路网平均密度为2.5 km/km2。城关、西固、东岗、七里河作为兰州中心城区基础组团,经多年建设积累,道路密度相对较高。西固路—西津路—庆阳路—东岗路、白银路—定西路、南滨河路、北滨河路、南山路是连接各组团重要的东西向道路。

兰州市城区道路网络等级结构呈倒“金字塔”形,路网整体密度偏低,快速路、支路尤为缺乏。从道路网分布来看,近年来新拓的盐场、雁滩、安宁等组团道路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中心城区各组团道路设施状况见表2。

表2 中心城区各组团道路设施状况

1.3 公共交通体系构成

1.3.1 轨道交通

目前,兰州市轨道交通共规划有5条线路,其中1、2、3号线为中心城区线路,4、5号线为市域快轨线。5条线路总长约207 km,车站数量87座,其中换乘站12座。截至目前,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已接近完工,轨道交通2、3、4号线也已陆续开工建设。

上述线路中,轨道中心城区线网由1、2、3号线组成,总长约90 km,覆盖人口密集区,有效加强了区域交通的便捷性。4、5号线为市域快轨线,线网总长约117 km。4号线依次串联和平组团、连搭组团和榆中组团等外围组团,从而拉近了沿线组团与兰州市主城区的时空距离,对解决向心客流的出行问题,加快沿线城镇化进程,并带动定连组团东部科技新城的开发和建设作用很大。5号线起于兰州火车站,止于兰州新区机场站,线路全长67.2 km,能实现从中心城区至兰州新区1 h到达。

1.3.2 快速公交

2014年底,安宁区快速公交系统(西站—刘家堡)建成通车,极大改善了当地居民出行条件,提高了公共交通出行效率。

1.3.3 常规公交

截至目前,兰州市公交集团共有运营线路113条,车辆2 514台,日客运量200万人次。2015年上半年运营里程7 289万km,客运人次完成3.36亿人次。主城区公交车拥有量约12.8标台/万人,公交线网总长1 076 km,公交线路重复系数3.26。

1.3.4 公交场站

截至2014年底,兰州市公交集团所属枢纽站共4处,总面积18 169.2 m2,停靠线路共43条。公交首末停靠站共有19处,其中7处为自有场地,总占地面积为31 084.16 m2,12处为租用借用场地,总占地面积为18 485.2 m2。

1.3.5 水上公交

兰州市已开通了黄河兰州段西起八盘峡东至榆中青城段航线,全长约150 km,为五级航道,建成水运码头10座、渡口5道。首条水上巴士(兰州港至十里店桥段)开通运营,兼具公交和旅游双重功能,沿途设兰州港、水车园、龙源、十里店南岸、十里店北岸共5站,单程耗时25 min;投入8艘水上巴士,每隔0.5 h开行一班,全天运行20航次,每艘可乘坐32人,月共载客2.5万余人次。

1.3.6 出租车

2015年底,有8 452辆新型出租车投入运营。

1.3.7 慢行交通

城关、七里河、安宁已建成自行车租赁服务网点377个,投放自行车6 500辆。自2014年6月 30日开通至2015年5月底,累计租借人次1 100多万人次,得到了市民的普遍认可。目前系统运行正常,最高日租借量达68 830人次。

1.4 公共交通现状

兰州市公交集团现有运营车辆2 514辆,其中实行IC卡的为1 800多辆,运营线路共113条。日均运营17 800多圈次,线路总长度1 076 km,日客运量200万人次,年客运量近7亿人次,年客运里程达17 559万km。随着公交车辆的智能化水平和服务水平的逐步提高,公交出行比例呈逐年提升趋势(见表3)。最新调查数据显示城市居民选择公交出行的比例达28.61%,说明公共交通在市民出行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全市公交往返线网总长度达到1 076 km,基本覆盖了兰州市区,并向城市周边的乡镇,如阿干镇、大沙坪等地方延伸。公交线网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区,尤其是西津东路,据统计那里共有25条公交线路,占所有公交线路的22%。外围公交线网则较为稀疏。

公交线网总体布局表现为:

(1)城关区内公交线路主要集中在中山路、庆阳路、东岗路、民主路、南滨河路、定西路、天水路、平凉路、皋兰路、金昌路等干道上,一些支路如会宁路、定西北路、正宁路等几乎没有公交车辆通行。

(2)七里河区公交线路主要集中在西津路、敦煌路、安西路、南滨河路等主、次干道上,有的支路几乎没有公交车通行,尤其是铁路以南公交线路布设较少。

(3)西固区的公交线路主要布设在西固路、福利路以及先锋路等西固区主干道上,西固路以北的大部地区为石化厂区,基本没有公交线路的布设。

(4)安宁区的公交线路主要布设在安宁西路、安宁东路等安宁区主干道上,公交线路布设比较单一。

1.5 存在问题

(1)受城市道路条件限制,公交线路重复系数过大。由于兰州市特殊的狭长地形以及城市规划建设中存在的历史原因,造成了主干道交通功能和生活功能重叠的局面,致使西津路这条客运走廊附近住宅高度集中,出行强度大,单向高峰公交客流高达1.9万人次/h。目前,没有一条能为其分流的道路,虽然南、北滨河路可以分流机动车辆,但客流量很难分流,致使公交线路在此客运走廊上重复、密集。如西津东路上就有近25条公交线路,造成了公交车辆进出站“排长龙”的局面,群众称之为“公交火车”。这不仅给兰州市交通秩序带来负面影响,还损害了公交自身形象,影响公交服务水平。

(2)城市公共交通体系单一,公交服务范围受限。目前兰州市公交只有单一的地面公共汽车。这种公交体系的单一化将公交服务范围局限在城区内,不仅阻碍了公交的发展,同时也严重制约了兰州市“东扩西展、南伸北拓,跨出峡谷、构建大兰州”的空间发展构想。

(3)城乡公交没有形成一体化,存在服务盲区。由于管理体制和利益分割的原因,城乡公交一体化没有形成,造成出行不便和出行费用过高。

(4)公交动态运能未得到充分发挥。公交客流量是一个随时间、空间不断变化的量,充分发挥公交动态运能,需要深入把握公交客流的变化规律。受管理及技术条件的限制,公交公司还不能做到依据客流的变化动态适时地进行调度管理,公交车的动态运能未能充分发挥。

(5)缺乏广泛的优先措施。在政策、规划、建设和管理层面上,缺乏广泛的公交优先措施。优先发展公共交通虽已得到各方认同,然而具体政策措施未能得到切实落实。如:公交场站用地得不到切实保障、公交补贴到不了位;公交专用道、港湾式停靠站少。

(6)居民选择公交出行的比例偏低。由于兰州市公交存在的诸多问题,兰州市居民选择公交出行的比例只有28.61%,而巴西为80%,英国伦敦为50%,北京为39%。

2 发展策略

兰州市是典型的带状城市,城市规划区西起岸门村,东至桑园峡,东西长约40 km,南北宽2~18 km。受黄河天堑及铁路分隔的共同影响,导致该市长期以来以东西向为主的轴向特征十分显著。受两山夹一河的特殊地形条件限制,市区可供城市建设发展的用地空间非常有限,想要达到理想的空间布局几乎不可能。发展长距离、大运量公共交通符合兰州市地理条件和现状交通条件,主城区各个功能区间的连接,城郊地区的发展,都必须与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同步进行。从城市发展战略来看,在兰州市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也是一条必由之路。因此,结合城市地域、地形特点,兰州市公共交通发展宜按下述策略进行。

2.1 政策引导

根据城市的阶段发展特性和各交通方式的交通特点,对不同的交通方式采取不同的交通对策,具体为:慢行交通鼓励、公共交通优先、小汽车使用引导。在法律、投资、税收、规划、建设、运营和管理等各个环节,为公共交通发展提供优先条件,保证公交合理用地、资金投入、高效运营和方便换乘。

2.2 公交基础设施优先建设

加快轨道交通建设,尽快形成城市客运的主骨架。以客运交通枢纽为重点,加强交通衔接配套设施建设,提高客运交通服务效率。以公交站场建设为龙头,逐步解决公交发展所需的合理用地,尤其是要完善大型居住小区和公共建筑的配套公交站场。

中心城区:优先发展轨道交通和BRT在内的快速公共交通体系,营造公共交通内部以及公共交通与其他交通方式之间衔接的便利换乘条件。通过积极采取各种促进公共交通的措施,有效调控小汽车的数量、使用水平和范围。

其他城区:根据不同地区的用地特点,构建不同的交通模式结构。强调公交引导土地开发的TOD模式,实行较高密度的集约开发,培育公交客流。同时,为小汽车交通提供相对宽松的使用空间,建设较高密度的道路网,提供相对充足的停车位。完善公共服务功能,减少对中心城区的依赖和潮汐交通[2]。

2.3 公交线网结构优先调整

坚持“科学规划、动态调整”的原则,积极开展公共交通规划的编制和实施。按照“优化主城区公交线网、填补外围区公交空白”的指导方针,及时调整公共汽(电)车线网结构和运力配置,进一步提高线网密度和站点覆盖率,形成层次分明、干支协调的公共交通系统。

2.4 公交运行路权优先保证

科学设置公交专用道(路)和优先通行信号系统,提高对公交运行路权优先措施的监督和管理水平。积极推进智能公共交通系统的扩展,为社会大众提供覆盖面广的高品质大容量快速公交服务。

在规划期内,兰州市主城区内大量的客流运输任务已经在轨道交通地下空间得以解决。轨道交通的“大容量、准时、快速”的三大特点是地面公交无法比拟的,因此,当轨道交通投入运营后,城区地面公交系统的主要任务以疏解短途、分流南北客流和接驳地铁站换乘为主,困扰兰州市多年的公交线路高重复率的缺点会得到极大改善。

但是,为了确保地面公交的疏散和接驳功能,需要在道路建设时充分考虑公交的专用路权、通行优先权等,并同时对交叉口信号配时优先。公交车道体系建设要求及目标见表4。

表4 公交车道体系建设要求及目标

3 结语

结合兰州市地域特点及收入水平,提出了政策引导、优先建设公交基础设施、调整公交线网结构、保证公交运行路权等符合其自身特点的公共交通发展策略,以降低因小汽车过度增长带来的道路拥堵、大气污染等负面效应,使兰州的天更蓝、水更绿。同时,兰州市是我国西部城市,经济欠发达,居民收入水平低,而公共交通的价格优势明显,因此,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是一种节约出行的必由之路。

[1]兰州年鉴编纂委员会.兰州统计年鉴2016[M].兰州:中国统计出版社,2015.

[2]GB 50220—1995,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S].

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首条高速公路——青海共玉高速公路建成通车

青海省共和至玉树高速公路近日全线建成通车。这是我国在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建成的首条高速公路。

共和至玉树高速公路被纳入《国家公路网规划》(2013年至2030年),东起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西至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市,途经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共穿越5县12个乡镇,是京藏高速的重要组成部分。

该公路总投资269.6亿元,全长634.8 km,其中多年冻土区路段达227 km,占线路总长约36%。

多年冻土是指在天然条件下冻结状态持续3年或3年以上的土体,主要分布在高纬度或高海拔寒冷地区。为防止行车产生的热量引起路基热胀、变形和位移,多年冻土区高速公路需要运用一系列技术手段使土地保持“沉睡”。

共玉高速多年冻土路段两旁林立着许多被称为“热棒”的设施,可将空气中的冷量传入冻土层,同时将冻土层中的热量散发到空气中。此外,施工人员还将大小不等的通风涵管埋入路基,在边坡铺设大量石板和碎石,有效保障了路基温度的稳定。

2011年5月共玉高速开工至今,在平均海拔超过4 000 m、年可施工期不足半年的冻土地区,施工人员克服高寒缺氧等一系列困难,通过优化施工方案抢进度,最终保质保量完成了任务。

施工期间,科研人员在无任何现成经验可供参照的情况下取得多项技术突破。相关科研项目有3项达到国际领先水平,2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对于我国今后在高原、高寒地区建设隧道、桥梁和道路工程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为避免对公路沿线造成生态破坏,施工人员在施工中将开挖草皮全部完整移植到路基边坡,目前绝大多数均已成活,长势良好。

共玉高速通车后,从青海省会西宁市到玉树市的行程将由昔日的12 h左右缩短至8 h。共玉高速的建成将加速青南藏区与西藏、四川等周边藏区协同发展,构建全域旅游格局,推动藏区与内地进一步交流。

U491.1+7

B

1009-7716(2017)09-0006-04

10.16799/j.cnki.csdqyfh.2017.09.002

2017-06-13

高建伟(1976-),男,甘肃靖远人,高级工程师,从事城市道路设计工作。

猜你喜欢
公交线路兰州市公共交通
阳光少年的飞驰年华——兰州市第四十六中学轮滑社团活动掠影
兰州市艺彩少儿美术作品选登
基于NB-IOT技术的公共交通显示牌设计
基于GIS的公交路线优化设计
基于计算实验的公共交通需求预测方法
兰州市核桃标准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公共交通一卡通TSM平台研究
《兰州市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管理办法)》8月起实施
城市轨道交通车站联合配置短驳道路公交线路的方法
最美公交线路上的“最美司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