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要“深入浅出”

2017-09-18 06:22张福新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17年8期
关键词:感悟语文教学

张福新

【摘要】教师备课钻研教材,要“在文本中走几个来回”,然后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挖掘能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要素,最后选取符合理解教材与学生学力实际的教学方法。小学语文教学既要“深入”,又要“浅出”,让学生真正在文本教材中“来来回回”“若有所思”。

【关键词】语文教学 教学预设 感悟

新课程提倡开发与利用教学资源,我们在寻找利用资源时应想到,其实最重要的教学资源就是我们的语文教科书。笔者听了许多公开课,也上了许多公开课,深深感受到现在的语文教学改革真是风起云涌,各门各派,异彩纷呈。听了他们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介绍,发现他们的共同点在于:教师钻研文本,“在文本中走几个来回”,然后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挖掘能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要素,最后选取符合理解教材与学生学力实际的教学方法。诚然,如果教师自身对文本没有吃透,不了解编写意图,教学目标不明,教学重点不详,甚至南辕北辙,便很难做到以文本为凭借,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用他们的话来说就是四个字——“深入浅出”。

一、深入

语文课堂教学博而杂。从哪儿人手?从现在理解来看,笔者觉得先要深入,后浅出。深入理解教材,深入研究学生,仔细钻研课程标准,是我们备课的三大要素,也是我们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依据和回归。那么,如何深入?

首先,深入教材。带着童心,带着本年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特点去研读教材,体会教材的重难点,考虑如何分散重难点至关重要。倘若你自己都不理解文章的内涵,搞不清重难点,抓不住要学习的点,那么学生怎么能有正确学习的方向?学生产生的困惑和课堂生成的教学资源怎么去把握?怎么让学生积累知识,培养语文素养?就像教学苏教版语文第十一册《夹竹桃》一课,学习课文“幻想”一段。这段主要写作者由夹竹桃的花影而产生幻想,一会儿像地图,一会儿又像划船过大海……之所以有如此的想法,是基于当时的语言环境;是作者被夹竹桃的花影美、花香等陶醉的自然想象;是带有个人理想与愿望的想象,所以说它是幻想。如果不深入研究教材,学生固然不能理解此段,老师教学也会不明所以。再如学习小镇热闹这一段。让学生想象,你是小镇人们中的一员,一名小贩、一个买东西的、一只鹅、一条鱼……你会在早晨的小镇上发出什么样的声音?让大家学一学。马上教室里就会热闹起来。学生身临其境感受热闹。此时若教师不加以引导“别人来到小镇就会觉得这里很吵、让人心烦,作者会不会也是如此呢?”这个问题,学生又怎么会回到文中,回到作者身上,体会作者对小镇的热爱,体会作者眼中的热闹美、生活美,从而体会语言文字的表达美呢?

其次,深入学生。研究学生的学力水平、认知水平和年龄特点也至关重要。任你研究教材再深入,不去研究学生,那只能是“单相思”。我校两位老师都参加了秣陵片赛课。赛完课后,又向全镇教师进行了展示。从上课的准备、方法、教材等来看没有改变,唯一的变化是学生。第一位老师在南京市江宁区实验小学上出了水平,展示了风采。第二次展示效果却不理想。第二位教师恰恰相反。究其原因,第一位教师对学生这一头没有吃透。学生的学力水平变化了,我们的教学策略应作相应的调整,以适应其变化。你教学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是人当然有差异,当然要重新研究教学对象。第二位教师恰能适应这种变化,教学效果反而比参赛时更好。由此可见研究学生对于课堂教学来说至关重要,这也告诉我们教学中千万不能“目中无人”。

最后,深入课标。深入研究课程标准体会其内涵这点大家都清楚,但研究哪项,哪条?就拿语文工具性来说。虽然课程标准没有提训练,大家也知道要训练听、说、读、写能力,来提高学生对语文的应用能力。于是课堂变成了“体会思想内涵”加“个把训练”的模式。好像我有了“个把训练的点”就解决了语文工具性的问题,就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等。这其实是误区。教材编者一般都系统地安排了每篇课文教材训练的点,教者只要在此基础上照做或略有变化即可,不必“大动干戈”“独立创新”,有时说不定适得其反。我们都听了我区实验小学许慧老师《小鹰学飞》一课,这课中“已经”一词是训练的点,课后也要求造句练习。可见这个训练点我们不必费心,只要充分利用就行。教者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教学策略,扣住此词,传、引、读、悟,把文章思想内涵融进去,充分体现了语文教材的魅力、教师的引导功力,也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二、浅出

研究了半天,如何把深耕细耘的东西浅显地、自由地多种角度地让学生领悟,对于语文老师来说,要因地制宜,适时进行。这关系到个人的喜好,各自的特点,以及个人的教学经验。我想不管用什么方法以下四点还应重视。

1.找准节点

既然要浅出那一定要把握时机,找准最佳的切合点。如我校老师教学《北大荒的秋天》教学天空颜色时,看到这种颜色你想到了什么?你还能举几个这样的词语吗?学生答,火红、天蓝、葡萄灰、茄子紫……想象一下你认为北大荒的秋天有哪些颜色?……倘若我们随便找个时间,找个段落来教学,学生对颜色的体会,及颜色词语的积累效果一定不会比这时更有效更理想!找准了内容感悟和语言积累的契合点,教学效果当然事半而功倍。

2.进行预设

浅出的时机把握很重要,整个体会、研究的内涵在有效的时间内,怎么浅显地展示更重要。它需要一个完整的预设过程,学生在有坡度、有层次地体会中才能汇聚完整的思想内涵,才能经历这种学习的过程。诚然,从目的来说,教师的主导可能左右了学生思维和理解课文的层次,但从在有效的时间内集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来说应是值得的。如教学苏教版教材二年级上册《小鹰学飞》。教学此课是让学生体会不断求索的精神。重点段落是小鹰喘着气说的一段话。其中“喘”是生字。“喘”字的读音、字形解决后,教师先让学生回忆生活中,你在什么时候会喘着气说话,会说什么。让学生从生活实践中搜寻表象,喘气说话。再把这种感受迁移到文中,诵读小鹰说的话,跟着去体会他为什么喘气,说明了什么。把生活中的感受与语言文字的描绘相结合,最后体会小鹰喘着气说的一段话写得如何。反复诵读体悟小鹰不断向上、不断求索的思想内涵。这一系列的安排是精心进行预设的,只有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浅出的每个点汇聚成不断求索的重要内涵。

3.自然、变化

倘若一味追求把研究的重要内涵不断地浅显表达,就显得哕唆、琐碎。我们的教学应自然而不露痕迹,追求变化、更新而又不脱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藩篱。如我区实验小学的蒋崇勇老师教学苏教版教材三年级上册《东方之珠》一课。学习其中第二段,让学生体会浅水湾的美。其中一句:“每逢假日,人们结伴来到这里,漫步在金色沙滩上,沐浴着轻柔的海风……真是舒服极了。”要体会人们舒服的感受,重点落实到“漫步”一词。教师先自己在教室里快走一次,问学生是否是漫步,学生说不是。教师再慢走一趟,再问同样的问题。学生就从教师的行为上感受到“慢”与“漫”的区别,从而引发学生思考“漫步”的含义。结合前面所学与后面的内容,学生很快就体会到“漫步”有自由自在的意思,有一边观赏风景一边闲逛的意思,从而使体会“舒服”水到渠成。同是这个片段,另一位教师则采用了“漫步”与“慢步”让学生反复去比较。学生反复去比较了半天,收到的效果却很差。究其原因是這种比较是优生的专利,大多数学生处在“听讲”的过程,根本没去思考,所得当然狭窄有限。由此可见,教师把深入体会、钻研教材所得浅显地、自然和谐地表达,让学生学得不露雕琢痕迹,才是最佳。

如果我们既深入钻研,又巧妙地浅出,不仅深耕细作而且浅显淡出,我想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就有了一个深刻的改变,也就不会无的放矢,“摸着石头过河”了。endprint

猜你喜欢
感悟语文教学
初中英语写作教学初探
小学课堂教学中运用“参与研究型”模式的反思
加强数学思想渗透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探索规律中感悟和认识“重复”的奥妙
关于高中英语教学中阅读解题的几点建议
自我感悟 自我反思 自我成长
高年级古诗词教学艺术之我见
精心设计:培养语文兴趣的土壤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