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熵值法的安徽省城镇化质量测度及比较研究

2017-09-23 01:31田时中马东水方眉玉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4期
关键词:安徽省城镇化因素

田时中, 马东水, 方眉玉

(安徽大学 经济学院, 安徽 合肥 230601)

基于熵值法的安徽省城镇化质量测度及比较研究

田时中, 马东水, 方眉玉

(安徽大学 经济学院, 安徽 合肥 230601)

选取安徽省以及中部其他五省2007—2014年的评价数据,建立安徽省城镇化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测算安徽省城镇化质量综合指数,并与中部其他省份的城镇化质量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安徽省城镇化质量呈现逐年上升的动态变化特征,人口城镇化指数在2007—2013年间逐年上升并高于样本均值,此后有所下降,并低于均值;土地城镇化指数在2010年出现突增后2011年开始出现回落并趋于平稳;社会城镇化指数和经济城镇化指数呈现逐步上升的变化趋势。安徽省城镇化质量处于平均水平之上。提出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建议。

城镇化水平; 综合评价; 熵值法; 安徽省

城镇化是从以小农经济为主的传统经济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经济社会转变的过程。具体包括就业岗位的转变、经济模式的改变、空间地域以及土地利用方式的转变等[1-3]。安徽城镇化历程以1978年界分为两个时期。由于政策和发展阶段差异,两个时期的城镇化呈现不同的特征,分别存在着不同的矛盾和问题。新世纪以来,安徽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成为社会经济发展有力支撑和亮点。2015年末,安徽省常住人口6 143.6万人,比上年增加60.7万人。城镇化率50.50%,比上年提高1.35个百分点。当然,传统城镇化带来的诸多问题也同时存在。对城镇化质量的综合评价,能够全面地把握城镇化给社会带来的变化及影响城镇化质量的重要因素。

现有文献对于城镇化的研究主题集中在城镇化的发展速度、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土地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城镇化发展协调度和质量评价等方面[4-6]。早期研究主要关注城镇化速度和发展的广度,随着城镇化发展的深入,城镇化质量成为学术界研究的重点对象。具体研究的内容在不同时期侧重点亦不相同,先是对城镇化理论的研究[7-8],之后是进一步精确化的实证研究[9-10]。实证研究的方法主要有主成分分析法、层次分析法及熵值法等。

本文在构建安徽省城镇化质量动态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以安徽省2007—2014年的数据为样本进行纵向评价与分析,以中部其他五省2007—2014城镇化质量综合评价指数为样本进行横向比较,总结安徽省城镇化质量演变特征,为新时期推进新型城镇化提供理论参考。

一、 评价指标及数据

1.指标体系

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11-13],对评价新型城镇化质量的因素进行筛选,优选影响较大的因素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准则层包括人口城镇化、土地城镇化、经济城镇化和社会城镇化4个维度,具体指标层由25个指标构成,共同反映新型城镇化综合质量,如表1所示。

2.数据来源

选取安徽省及中部其他五省的2007—2014年城镇化相关数据进行综合分析评价, 全部指标值均具有可获得性, 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7—2014)》《安徽省统计年鉴(2007—2014)》, 以及安徽省统计局、河南省统计局、湖南省统计局、江西省统计局、山西省统计局等的相关数据。

表1 城镇化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二、 评价方法与过程

1.数据标准化函数

采用半升梯形模糊隶属度函数对正向指标量化;采用半降梯形模糊隶属度函数对逆向指标量化[14-16]。如下式所示:

公式表示评价指标实际值的隶属度值;cij表示指标评价年的实际值。

2.确定指标权重

用熵值法测算评价指标的权重[16]。

计算第i项指标下第j个方案占该指标的比重:

计算第i项指标的熵值:

计算第i项指标的差异系数:

gi=1-ei,(i=1,2,…,m);

求权数:

3.计算综合评价指数

计算由各个指标的权数及相应数值的“标准量化值”组成的线性加权和函数,得到“安徽省城镇化质量总目标指数”和“各个子系统指数”。公式如下:

式中:FA为城镇化质量总目标指数;f(Ei)为第i个指标的标准量化值;(WZ)i为第i个指标的权重。以此类推,FB1、FB2、FB3和FB4分别为人口城镇化、土地城镇化、经济城镇化和社会城镇化四个子系统的指数。换算为百分制,将综合指数和各子系统指数在相对数的基础上扩大100倍[16]。

三、 安徽省新型城镇化质量综合评价

1.指标无量纲处理

对面板数据采用SPSS 19.0进行处理分析,求出指标数据的均值、方差、标准差、极大值和极小值,采用模糊隶属度函数方程式计算2007—2014年间25个指标的标准量化值,计算过程由SPSS 19.0和Excel完成。

2.确定指标权重

采用熵值法计算各个指标权数,各层次指标权重计算结果如表2所示。相应地,可以求出每个准则层的权重,分别为0.157 0、0.162 6、0.278 2和0.402 3。

表2 评价指标权重

可以看出,对安徽省城镇化质量影响较大的前四大因素为:建成区面积占城区面积比重、城市建设用地占城区面积比重、城市人口密度和城镇职工失业保险数; 其次是城镇人口占年末常住人口比重、城镇单位就业人数、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居民消费/居民消费、每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辆、人均城市道路面积、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城镇职工工伤保险参保、城镇职工生育保险参保和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数; 影响较弱的十个因素为城镇登记失业率、征用土地面积、二三产业增加值、城镇制造业投资、城镇房地产业投资、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科技服务业投资、城市医疗机构床位数占比、城市教育经费投入和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

3.评价结果及分析

计算出安徽省城镇化质量综合评价指数和子系统评价指数,如表3、表4和图1所示。

表3 安徽省城镇化质量综合指数

表4 综合指数与子系统评价指数比较

图1 安徽省城镇化质量评价综合指数和子系统指数变化图

在建立安徽省城镇化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通过熵值法-模糊隶属度函数测算2007—2014年各指标指数,对评价结果做出如下分析:

总体上看,安徽省城镇化质量显现稳步上升的态势,并且上升的趋势平稳。2007年综合指数最低,为10.60,2014年综合指数最高,为90.51,年平均上升约为11.42点。安徽城镇化进程正稳步有效的推进。

人口因素对城镇化质量的影响取决于城镇人口占年末常住人口比重、城镇单位就业人数、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和城镇登记失业率的共同作用。人口因素指数在2007—2013年间逐年上升,2013—2014年间有所回落,2007人口因素指数最低为23.44,2012年人口因素指数最高为86.04,峰谷差为62.60,人口因素的影响力越来越高,对城镇化质量的提高越来越重要。人口因素的提高是就业增加、人均工资增加、城镇常住人口增加和失业率减少的共同促进结果。

土地因素对城镇化质量的影响取决于建成区面积占城区面积比重、城市建设用地占城区面积比重、征用土地面积和城市人口密度的共同作用。2007—2010年土地因素指数快速上升,2010—2011年有所回落,2011—2012年重新回升并达到最大值为88.92,2012年后开始回落并趋于平稳,总体波动幅度较大,峰谷差为81.38。在土地因素中,征用土地面积权重较小,说明征用土地面积对城镇化质量的提高影响较小,应重视城镇化过程中住宅土地资源的保护利用。

经济因素对城镇化质量的影响取决于二三产业增加值、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居民消费、城镇制造业投资、城镇房地产业投资、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和科技服务业投资的共同作用。2007—2010年显现缓慢上升的态势,2010—2011年基本保持稳定,2011—2014年快速增长。表明经济因素对城镇化质量的影响在2011年后快速加大。经济因素中,二三产业增加值权重最大,加快二三产业的发展对城镇化质量的提高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

社会因素对城镇化质量的影响取决于每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辆、人均城市道路面积、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城市医疗机构床位数占比、城市教育经费投入、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数、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城镇职工失业保险数、城镇职工工伤保险参保数和城镇职工生育保险参保数的共同作用。社会因素指数呈现逐年上升的态势。2007年指数最低为4.02,2014年社会因素指数最高为100.00,峰谷差为95.98,平均每年增加13.71个点。社会因素的影响越来越重要,在四个因素中对城镇化质量的影响达到最大程度。

四、 中部六省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比较

为进行横向比较,对中部其他五省数据进行处理,依据线性加权和函数求出各省城镇化质量评价值,对评价结果进行比较,如图2~图7所示。

从安徽省城镇化质量与其他五省比较来看, 2012年以前, 城镇化质量分为三个层次: 高质量、中等质量和低质量。 安徽省和江西省属于高质量层次, 湖北省属于中等质量层次, 河南、湖南、山西属于低质量层次。 2012年后,六省的城镇化质量相近, 均在平均水平附近轻微地波动。 因而总的来说安徽省城镇化质量在中部属于较高层次。

图2 安徽省城镇化质量状况及比较

图3 河南省城镇化质量状况及比较

图4 湖南省城镇化质量状况及比较

图5 湖北省城镇化质量状况及比较

图6 江西省城镇化质量状况及比较

图7 山西省城镇化质量状况及比较

从中部六省城镇化质量演进趋势来看,中部六省的城镇化质量逐年上升。城镇化质量综合指数极差最大的是湖北为0.865 1,极差最小省份是河南为0.671 0,安徽省排名第三为0.799 1。因此安徽省城镇化质量是相对较高的,且城镇化质量提高也是相对平稳的发展。应转变城镇化发展方式,进一步提升城镇化质量,实现新型城镇化发展目标。

五、 结论与政策建议

1.研究结论

(1) 样本评价期内,安徽省城镇化质量逐年平稳上升。从整个变化过程来看,安徽省的城镇化过程是有质量有效率的。

(2) 样本评价期内,人口因素指数、经济因素指数、社会因素指数呈现逐年上升的态势,土地因素指数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产业发展和以人为本在城镇化过程中的影响越来越大。

(3) 样本评价期间内,安徽省城镇化质量在2007—2009年低于六省的均值,从2009年开始超过均值并在2014年趋于平均水平。安徽省城镇化质量在中部六省中处于较高层次,但是城镇化质量提高在2013—2014年趋于平稳并接近平均水平。

2.政策建议

注重以人为本。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产业升级为城镇化进程中新增加的就业人口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人的发展质量和社会发展质量;积极推进城镇职业技术教育,为城市化中流向城市的农民提高技能创造条件;推进户籍制度的改革,积极引导城镇乡村间居民的合理流动,实现城镇化成果共享[17]。

重视发展支撑产业。加快产业转型速度,调整产业结构,注重技术创新;逐步改变城镇化中政府单独投资的现状,积极吸引社会资本用于城镇化发展;大力发展支柱产业,发展具有本地特色产业,基于此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投入,助力城镇化发展。

注意统筹环境保护。土地是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承载平台,土地资源是有限不可再生额资源,因此城镇化过程中,加大对土地资源保护利用,使有限资源发挥更大的效益;逐步扩大新能源的利用范围,建立起废物集中处理以及回收利用一体化程序;加大环境保护宣传力度,提升公民的环保意识,逐步关闭高污染、高消耗,低产出的企业。

[ 1 ] 金英兰,石勇. 辽宁省城镇化进程中的城乡收入差距[J].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5):528-533.

[ 2 ] 吕丹,叶萌,杨琼. 新型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综述与重构[J]. 财经问题研究, 2014(9):72-78.

[ 3 ] 俞芳. 城市化质量内涵研究述评[J]. 经济论坛, 2012(12):96-98.

[ 4 ] 马孝先. 中国城镇化的关键影响因素及其效应分析[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4(12):117-124.

[ 5 ] 郭叶波,魏后凯. 中国城镇化质量评价研究述评[J].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2013(2):37-43.

[ 6 ] 薛维然. 城镇化进程中的社会保障政策[J].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4):502-504.

[ 7 ] 代合治,刘兆德. 复合指标法及其在测度中国省域城市化水平中的应用[J]. 城市问题, 1998(4):21-24.

[ 8 ] 张耕田. 关于建立城市化水平指标体系的探讨[J]. 城市问题, 1998(1):6-9.

[ 9 ] 都沁军,武强. 基于指标体系的区域城市化水平研究[J]. 城市发展研究, 2006(5):5-8.

[10] 宣国富,徐建刚,赵静. 安徽省区域城市化水平综合测度研究[J].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5(3):47-51.

[11] 叶裕民. 中国城市化质量研究[J]. 中国软科学, 2001(7):27-31.

[12] 王艳玲. 辽宁省城镇化进程中的劳动力就业问题探究[J].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6):748-751.

[13] 王德利,方创琳,杨青山,等. 基于城市化质量的中国城市化发展速度判定分析[J]. 地理科学, 2010(5):643-650.

[14] 梁振民,陈才,刘继生,等. 东北地区城市化发展质量的综合测度与层级特征研究[J]. 地理科学, 2013(8):926-934.

[15] 韩增林,刘天宝. 中国地级以上城市城市化质量特征及空间差异[J]. 地理研究, 2009(6):1508-1515.

[16] 田时中,曾伟,田家华. 安徽省财政科技支出动态绩效评价指标研究[J]. 统计与决策, 2016(7):61-64.

[17] 朱洪祥. 山东省城镇化发展质量测度研究[J]. 城市发展研究, 2007(5):37-44.

【责任编辑孙立】

MeasurementandComparisonofUrbanizationQualitybasedonEntropyMethodinAnhuiProvince

TianShizhong,MaDongshui,FangMeiyu

(SchoolofEconomics,AnhuiUniversity,Hefei230601,China)

In order to accurately grasp the urbanization quality of Anhui province, the evaluation data of Anhui province and the other five central provinces from 2007 to 2014 are selected and a quality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adapting to urbanization of Anhui Province is elaborated, using the entropy method to calculate the comprehensive index of urbanization quality and compared the urbanization quality with other central provinc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urbanization quality presents a dynamic increasing trend during the sample evaluation period of Anhui province. Population urbanization index increased year by year and was also higher than the sample mean, then decreased slightly and lower than average level. Land urbanization index, after the jump in 2010, started to fall and leveled off in 2011. Social urbanization index and economy urbanization index presented raising trend year by year. Compared with other five central provinces, it shows that urbanization quality of Anhui Province is above the average level. According to the evaluation results, suggestions to advance the development of new urbanization are put forward.

urbanization qualit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entropy method; Anhui Province

P 427.2

: A

2017-02-14

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AHSKY2015D51)。

田时中(1984-),男,安徽岳西人,安徽大学讲师,博士。

2095-5464(2017)04-0417-06

猜你喜欢
安徽省城镇化因素
成长相册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解石三大因素
家乡的城镇化
短道速滑运动员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
加快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
对构建新型城镇化的观察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