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字幕翻译本土化现象的实证研究*

2017-09-25 09:36
翻译界 2017年1期
关键词:译制归化字幕

邓 萍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北京外国语大学

电影字幕翻译本土化现象的实证研究*

邓 萍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北京外国语大学

本文从英汉电影字幕翻译本土化现象入手,首先对“本土化翻译”进行界定,探讨本土化翻译与归化翻译的区别。在此基础上,笔者利用调查问卷与访谈的方法研究了国内字幕翻译的本土化现象,试图解释这种现象产生的背景、影响其发展的因素、其未来发展趋势等问题。调查问卷主要揭示了该现象一个重要参与者,即电影观众对该现象的看法和理解。数据显示,超过半数的受访观众对目前电影字幕翻译的“本土化”持肯定的态度。另外,对六位相关人士的访谈则从更深层次阐释了该现象涉及各方对它的理解和建构。受访者对这一现象持不同的态度,他们的态度受到了译制流程、受众、目的、质量控制和译制过程的参与者等多个因素的影响,并最终影响了这一现象的未来发展趋势。进一步分析发现,国内英汉电影字幕翻译的本土化是中国文学多元系统多因素博弈的结果。

字幕翻译;本土化翻译;多元系统

1.引言

随着时间的推移、技术的发展以及播放终端的多元化,尤其是2000年之后,电影的译制方式已经有了很大变革,其一就是字幕电影的迅速发展。而值得注意的是,英语电影的汉语字幕翻译最初洋味十足,但近十年来,逐渐出现了颇具中国特色的表达现象。比如,2006年8月公映的《加菲猫2》(Gar fi eld 2)中文字幕中出现了“粉丝”“顶”“一点技术含量都没有”等中国特色的表达;2009年3月公映的《怪兽大战外星人》(Monsters vs.Aliens)中文字幕用了“不差钱”“躲猫猫”“辣妹”“宅女”等中国特色表达等等。到2012年5月,《黑衣人3》(Men in Black 3)的中文字幕中使用的中国特色表达更多、更加明显,涉及汉语古诗词(“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网络热词(“瘦肉精”“坑爹”“hold不住”)、成语/习语(“一失足成千古恨”)等方面,在当时还引发了争议。观众普遍比较喜欢这种本土化表达,认为很新鲜有趣1,但是学者和网络字幕组译员则认为,其中的误译太多,为了所谓的喜剧效果而牺牲对原文的忠实是不可取的2。在众多质疑之下,《黑衣人3》的译者贾秀琰站出来回应。对于本土化表达过多的质疑,她认为这是翻译风格问题,不同的影片,翻译方式不同,如果是史诗正剧,翻译中自然不会出现坑爹、伤不起、地沟油之类的词3。

由此可见,英汉电影字幕翻译的本土化已经成为了一种现象。本研究尝试以实证方法对这一现象进行描述与解释。

2.本土化翻译与字幕翻译的本土化

2.1 本土化翻译

本土化翻译是一种怎样的翻译?与“归化翻译”有何区别?刘珩(2005)从人类学视角看待翻译活动,认为翻译是把一语言文化的思想观念移植到另一语言文化中,形成话语权力,并且使其扎根,这就是把异域思想本土化的过程。包通法(2005)则以佛教文化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为例,说明本土化是异质文化在输入中,寻求原质文化的接受,与其达到融合的结果。孙艺风(2008:5-7)指出,全球化和本土化两极对立,体现了不同的观察世界的视角,但又同处于共生演变之中。他认为,翻译的全球化和本土化密不可分,“翻译之于全球化和本土化的关键推动作用在于其呼唤对文化他者的价值以及本土文化局限的承认。……翻译的生产和本土化一道,是在本土跨文化的条件下进行的。翻译将文本移入到全球/本土化不间断的连续统一体中……翻译显现的本土化是有关全球语境下的本土文化的删除和投射行为”。

由此看来,以上论述是将翻译视作一种跨文化活动,是跨文化交际中传播文化的重要手段。而在全球化日趋演进的今天,翻译的全球化和本土化被视作翻译这枚硬币的两面,相辅相成。基于以上观点,本土化翻译可以说是一种翻译策略,为了将异域文化成功引入本土文化并使其达到良好的接受效果,从而努力寻求异域文化与本土文化的最佳融合。从宏观上看,本土化翻译是跨文化传播的重要环节,是文化全球化的对立统一面。

“本土化”与更为广泛使用的“归化”又有何不同?“归化”(Domestication)与“异化”(Foreignization)这对概念是由韦努提(Venuti)提出。韦努提认为,“归化”的翻译追求行文的流畅与自然,仿佛译文就是以目的语所写作的一样。他指出,这样的翻译方式已成为英美文化中众所期待的方式(Venuti, 2008: 3)。韦努提所指的“归化”翻译还包括对文本的选择,“即有意挑选那些能够采用归化翻译方法的外国文本,以便于将之同化到译入语主流文化当中去”(马会娟,2006)。可见,“归化”的翻译是努力抹杀异质文化的痕迹,力求译文自然,最好让译文读者察觉不到是翻译的文字;从文化传播上来看,这种翻译方法是试图摒弃异域文化,或者将其“同化”到译入语的文化之中,并不利于文化交流。而“本土化”翻译则是为了使异域文化在译入语文化中得到最佳的接受度,并使其更好地融入当地文化。因而“本土化”和“归化”这两种翻译策略从目的上来看并不一致。“归化”的翻译对原语文化是“抵抗”的,而“本土化”翻译对其则是包容的。

2.2 英语电影字幕翻译的本土化

就英语电影被引进中国来说,是使产生于英语文化中的电影在中国文化中进行传播。较英美文化而言,中国文化处于较为弱势的位置。而弱势文化对于主流文化一般是接纳和学习的态度,较少对其“抹杀”或“抵抗”。同时,电影是商业产品,注重市场效应,因而观众的接受度是重点考虑的。另外,字幕翻译由于受到时间和空间的局限,译者通常会选择具有本土特色的意象和表达,以降低观众的认知努力,使其在有限的时空中能更好地理解、欣赏影片。这与“归化”翻译中对原语文化的态度明显不同。因此,对于本文的研究对象,“本土化”翻译比“归化”翻译更适用。

本土化的字幕翻译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字幕译者巧妙运用本土文化的特色,与原语文化交融,以达到电影的最佳接受度。相比而言,喜剧电影的字幕翻译本土化特征更为明显。这是因为幽默具有文化特定性,很难直接翻译。为了达到相等的喜剧效果,使观众在短时间内理解,字幕译者会更多地使用本土化翻译策略。具体来说,本土化的字幕翻译常采用以下策略:一是使用本土的文化意象,以替换英语文化里中国观众不熟悉的文化意象;二是使用本土特色的表达:流行语、古诗词、热词、网络语言等等。后者在《功夫熊猫1》《马达加斯加3》《黑衣人3》等影片中使用频繁。由于这几部电影都是喜剧电影,这些本土化表达能创造幽默效果,博观众一笑。但同时也招致非议,认为过度使用是哗众取宠,让人有“跳戏”的感觉。

那么在中国的社会文化语境下,英汉电影字幕翻译的本土化现象由哪些因素造成?各方态度到底如何?这种现象是昙花一现,还是会持续发展?是否与整个中国翻译文学系统的发展变化有关系?针对这些问题,本研究将量化与质化研究相结合,同时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方法。就研究对象而言,对于普通观影人群,由于其涉及面广,人数众多,比较适用于量化研究,以得到研究者某些假设的印证;对电影译制业内人员的研究则比较适用于采用质化研究方法,通过深入的访谈以期对电影翻译“本土化”现象的“质”得到一个较为全面的理解。

3.字幕翻译本土化问卷调查

3.1 问卷的设计与分发

(1)问卷设计

本调查问卷主要是为了了解观影人群对于电影字幕翻译本土化现象的看法。笔者认为,观影人群的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业、生活经历(尤其是海外生活经历)等可能会影响其对该现象的看法。因此,调查问卷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对被调查者基本信息的了解,包括五个问题,分别涉及被调查者的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业以及是否有海外生活经历。笔者认为,这几个因素可能与观众对字幕翻译本土化现象的认知与理解有关。

关于这一部分每个问题选项的设置,笔者参阅了侯志辉(2007)关于中国当下观影人群的研究。观影人群年龄调查数据表明,20–40岁之间,有自由财务支配能力的人群占到了总人数的60%强,并且偏年轻化。在受教育程度方面,调查数据显示中国当下观影人群呈现高学历趋势。因此,据此数据,调查问卷主要是为了了解主要观影人群对于字幕翻译本土化现象的看法,在年龄、受教育程度和职业这几个问题的选项设置上参阅了以上的数据和研究结果。

问卷第二部分有五个问题,旨在研究被调查者对于电影字幕翻译本土化现象的认知度和接受度。具体问卷见附录一。

(2)问卷的分发与收回

笔者准备得到100份问卷进行分析,但为了保证最后获得此数量的有效问卷,笔者实际发出200份左右的问卷,收回100份有效问卷。问卷发出之前,笔者进行了小范围的测试,并进一步对问卷进行了修改。

结合当下中国观影人群的分布,笔者主要从以下三个渠道分发了调查问卷:

第一个渠道是网络渠道。笔者先通过某些调查问卷网站分发了调查问卷,并最终获得了15份有效问卷。另外,笔者在豆瓣网(一家主要提供书籍、电影、音乐等各方面信息的网站,用户超5000万)分发了调查问卷。但由于该网站的用户大部分都是20多岁的年轻人群,笔者最后得到15份有效问卷。

第二个渠道是周围的亲戚朋友及学生。通过求助身边的亲戚朋友,笔者先后在高中、大学、公司的人群中分发了问卷。最后得到27份有效问卷。

第三个渠道是电影院。这里是最直接的信息来源。笔者对电影院等候观影的观众分发了调查问卷,最后收回有效问卷43份。

3.2 问卷总体结果与分析

图1显示了对100份调查问卷的一个初步量化结果:

如图1所示,70%的观众更喜欢看字幕版的影片;79%的观众认为目前影院电影的字幕翻译大部分符合影片要表达的意思;78%的观众意识到目前电影字幕翻译存在“本土化”倾向;49%的观众认为这种本土化翻译“不错,很新颖”,25%不习惯,还是喜欢以前那种洋味的翻译,26%的观众没看法;最后,54%的观众认为这种本土化的字幕翻译能帮助他们理解影片,12%的观众认为不能,34%的观众对此没有看法。

图1 调查问卷初步统计结果

这表明,多数观众(78%)已经注意到目前电影字幕翻译有“本土化”的倾向,并且将近一半的观众(49%)对此表示接受,一半多的观众(54%)认为此类翻译有助于理解影片内容。

3.3 问卷结果相关性分析

以上只是一个初步的量化统计。但是要进一步了解观影人群的性别、年龄、职业、受教育背景等是否会影响其对此问题的看法,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分析。笔者使用SPSS软件对调查问卷结果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见附录二。

通过SPSS软件分析结果来看:Q1与Q6相关系数为-0.258,在0.01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Q3与Q8,Q5与Q9,Q5与Q10在0.05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这说明,观众的性别、受教育程度以及是否有海外生活经历三个变量与其对电影字幕翻译本土化的理解和接受程度密切相关。具体来说,观众的性别差异主导了其对字幕版还是配音版影片的偏好,男性比女性更倾向于选择观看字幕版的影片;受教育程度主导了其对字幕翻译本土化现象的认知,受教育程度越高,对字幕翻译本土化的认知越高;是否有海外生活经历主导了其对字幕翻译本土化现象的看法,无海外经历的观众更倾向于接受和喜欢本土化的字幕翻译。

结合之前的假设,在设定的五个参数中,年龄和职业与字幕翻译本土化的认知与理解相关性不显著,而其他三个参数,即性别、受教育程度以及是否有海外生活经历都与之显著相关,尤其是后两项。这可能是因为受教育程度越高,其观察能力和认知能力越强。而无海外生活经历的观众,由于没有切身感受不同文化的碰撞和差异,更倾向于接受本土化的东西。

4.字幕翻译本土化相关访谈

调查问卷的结果只能提供一些量化的答案,对于探寻问题的本质解释力不够,而访谈则能深挖问题,与调查问卷形成有益互补。

4.1 访谈的设计

根据上文中提出的研究对象,笔者分别对6位业内人士进行了访谈,其中电影字幕译者4名,翻译研究者1名,相关行业人员1名。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访谈对象情况列表

待续

续表

柯费尔和布林克曼(Steinar & Brinkmann, 2013: 110-111)指出:一个科学、严谨的访谈研究过程需要具有以下七个步骤:确定研究主题、设计、访谈、转录、分析、验证和报告。笔者据此对整个访谈过程进行了设计,如表2所示:

表2 访谈设计

4.2 访谈资料分析方法

陈向明(2000:273-275)指出,访谈资料的分析有两种模式,即线性模式和互动模式。线性模式认为,资料分析可以被看成一个阶梯,自下而上不断地对资料进行抽象;互动模式则认为,质化研究中的资料分析更像是一个圆圈,圈中各个部分相互关联、循环往返。

根据本研究的目的和访谈资料情况,笔者对访谈资料的分析采用了线性模式,即自下而上对资料进行抽象。具体的分析步骤也参阅了陈向明提出的五个步骤,即阅读原始材料、登录、寻找“本土概念”、建立编码和归档系统以及归类和进一步分析。对资料进行阅读、登录、寻找“本土概念”并编码和形成归档系统之后的归类见附录三。在编码、归档和归类分析之中,笔者主要依据扎根理论“三级编码”的方法,对资料进行逐级编码,最后提炼出“核心类属”及其与其他类属的相关关系。

根据上文提出的研究问题和对象,笔者结合访谈材料及其归类进行了类属划分及类属关系研究,最后得到了如图2所示的类属关系图:

图2 访谈资料分析结果图示

4.3 访谈报告4

(1)各方态度

笔者对来自不同职业、不同领域的六位受访者进行了访谈。访谈资料的质化分析显示,六位受访者以及他们所提及的电影字幕翻译的其他参与者对于电影字幕翻译的本土化现象有不同的态度。就算同为译者,由于其立场不同,翻译实践不同,看法也不一致。总的来说,官方电影字幕译者对于本土化的字幕翻译持赞许的态度,认为本土化的翻译植根于本土文化,使用了当下的语言,新鲜、有活力,观众喜欢并且认可[1]。

另外两名译者则反对采用本土化的翻译,认为其不忠实于原作,篡改了原作的意义,这是翻译不能容忍的[2]。学者和大众评论的态度是基本赞同,认为只要观众接受、喜欢就没问题。

电视台制片人则认为本土化的字幕翻译是对原作的篡改,不忠实于原作[3]。其他方面的态度主要是通过受访者表达出来,比如说观众、译制人员、译制管理者等,基本上还是持比较赞同的态度[4]。

(2)影响因素

从访谈资料分析得知,影响电影字幕译者是否采用本土化的翻译策略的因素主要包括译制流程、受众、目的、质量控制和译制过程的参与者。这几个因素并不是各自孤立的,而是环环相扣、相互影响、密不可分的。

中国目前的电影译制主要途径还是官方译制。而近年来民间自发的电影译制方兴未艾,网络字幕小组则是民间译制的生力军。由于译制机制的不同,其各自的流程、受众、目的、质量控制、参与者等都有差异,这些都影响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翻译策略选择。从访谈资料来看,官方译者倾向于采用本土化的翻译策略,一方面是基于“市场”接受度的考虑[5],本土化的语言“新鲜、有活力”,贴近观众的日常生活[6],容易引起观众共鸣,从而收到较好的市场反馈。另一方面则是受到译制行业中各参与者影响。比如像引进发行方、译制导演、影院经理、电影评论员等。这些参与者基于各自的工作和立场,会对译者有不同的要求,而译者在翻译抉择时就受到了这些因素的影响。比如发行方和影院经理主要关注影片市场怎样,能不能赚钱,能赚多少钱这样的问题,因此他们更关注影片的字幕翻译是否能帮助影片打开市场,树立口碑,而不是拖后腿[7]。译制导演和电影评论员等则更关注字幕翻译的质量,比如有没有错译、漏译,字幕翻译能不能帮助观众理解影片的内容等等。综合这些因素,译者逐渐发现,本土化的表达更容易为观众所接受,从而令其他参与者满意,因此便越来越多地使用本土化的翻译策略。

网络字幕组的译者同样受到民间译制机制各方面的影响。网络电影字幕翻译其实最初是由一些爱好电影和外语的网民发起的。所以其最初的目的就是“自娱自乐”,后来逐渐发展为语言学习者学习语言的手段。其翻译都是不盈利的,也没有特定的受众,谁爱看谁看[8]。另外,其翻译过程中也没有过多的参与者将各种要求强加到其头上。网络字幕组译员的翻译通常是由资深译员带着新手做几回,并对其译文进行审校即可[9]。因此,网络字幕组的译者更多地关注原文,关注如何准确、忠实地将原文用译入语进行表达。而本土化的翻译通常都会涉及改写原文,甚至对原文的背叛,因而一般不为他们所采用。

(3)未来发展

对于电影字幕翻译本土化的未来发展,各方也有不同看法,总体来说,涉及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未来的总体发展趋势,二是影响其未来发展的一些具体因素。

对于其总体的发展趋势,分为两种意见。一种认为电影字幕翻译本土化在未来还会继续深化发展,影响其发展趋势的具体因素主要有中国的经济、文化地位的转变,全球化以及市场需求。中国的经济发展是有目共睹的,目前已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经济的发展带动了文化地位的上升,中国正积极进行文化输出,提升国际认知度。比如奥运会、孔子学院、旅游年等均是向世界派发中国名片的极佳例证。同时,全球化的深化也为各文化的相互交流和融合提供了契机。因此,中国在文化上已经不满足于“拿来主义”,即什么都照搬,而是开始求同存异。在吸收异域文化时,不再像过去那样不假思索,全盘接受,而是希望能够在他者的文化中也印上中国的烙印。最后,市场的需求仍然是影响字幕翻译本土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电影的娱乐性质不会变,观众对字幕翻译的要求就不会变,还是希望电影字幕能让他们便于理解影片内容[10]。

对于电影字幕翻译本土化的未来发展,另一种意见则认为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异化的翻译仍然会占主导。影响其如此发展的因素主要有翻译片的本质、全球化、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的需求。翻译片本来就是向中国观众打开一扇了解其他文化的窗口,如果字幕都是地道的中文,则不会令观众体会到那种“原汁原味”的异域风情,不利于文化交流。过多的本土化翻译就会令文化沟通没有意义。而且目前中国在经济上强大起来,更多的人能够走出国门,去体会别的文化。全球化的深化也使各文化之间的沟通和理解加深,不同文化的许多东西都已经是在各文化间产生了“共明”(mutual knowledge),所以不一定非要用本土化的翻译才能令观众满意,才能占领市场[11]。

5.英汉电影字幕翻译的本土化:多元系统中的博弈

电影字幕翻译是中国翻译文学系统的一个部分,后者又属于中国文学系统。如果将电影字幕翻译本土化的现象植根于多元系统中进一步加以印证,则更有说服力。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文明和文化的国家,长期以来翻译文学是处于其正常位置,即边缘位置。但自从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在较长时期内处于半殖民地的社会,以严复为首的先进知识分子开始通过翻译,试图学习西方的先进思想和技术。解放后很长一段时间,中国文学也处于停滞的状态,改革开放之后才逐渐复苏。因此,鸦片战争后到改革开放初期,可以说中国的翻译文学地位有所上升,至少是在从边缘位置往中间位置靠。根据佐哈儿(Even-Zohar)的观点,翻译文学在多元系统之中所处的位置决定了译者的翻译策略(Munday, 2010: 110)。所以在这一时期,翻译文学地位有所上升,译者更倾向于采用符合源语规范的翻译策略,意即异化的策略。在电影翻译之中也是如此。中国早年译制的英美影片,其翻译非常地洋腔洋调,基本上很少见到特别中式化的表达方式。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深化,中国整个多元文化系统也发生了变化,中国国力的强盛、中国文化对外宣传力度加大、中国作家首次获诺贝尔文学奖等,都说明中国文学中心地位的加强。相反的,翻译文学的地位在此趋势下有所削弱,因此译者在翻译时倾向于“使用已有的目标文化模式翻译译文,产生出‘不恰当’(nonadequate)的译文”(Munday, 2010: 110)。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目前英美电影字幕汉译之中越来越多地出现本土化的趋势。

因此,可以说英汉电影字幕翻译的本土化是中国文学多元系统多个因素博弈的结果。

6.结语

本研究以量化研究为前提,以质化研究为主要手段,探讨了当下中国译制片字幕翻译的本土化现象。研究结果回答了预先提出的研究问题,解释了涉及各方对此现象的态度,影响此现象产生、发展的因素,及其未来发展。这一现象的产生和发展也是中国文学多元系统多个因素博弈的结果。

注释

1. 见问卷调查分析部分。

2. 见http: //news.china.com.cn/ent/2012-06/07/content_25586964.htm

3. 见http: //www.douban.com/note/436041662/

4. 标注[1]-[11]见附录四。

Munday, J. (2010). 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 Theories and applications.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Steinar, K., & Brinkmann. (2013). Qualitative research: Interview. Beijing: World Publishing Corporation.

Venuti, L. (2008). 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 A history of translation. London &New York: Routledge.

包通法. (2005). 跨文化翻译中异质文化“本土化”接受视域厘定的哲学思辨.上海翻译, (4),47-50.

陈向明. (2000). 质化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侯志辉. (2007). 中国当下影院观影人群研究. 电影艺术,(5),108-112.

刘珩. (2005). 翻译·文本·话语权力——翻译文本的本土化进程. 外语与外语教学,(2), 41-44.

马会娟. (2006). 对Lawrence Venuti异化翻译理论的再思考.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13 (1) ,26-32.

孙艺风. (2008). 文化翻译与全球本土化. 中国翻译,(1),5-11.

附录一 调查问卷

英文电影字幕翻译的调查

Q1 您的性别是_____。

A.男 B.女

Q2

您的年龄是_____。

A.19岁及以下 B. 20-29岁

C. 30-39岁 D. 40岁及以上

Q3 您的受教育程度是_____。

A.大学本科以下 B.大学本科

C.硕士、博士及以上

Q4 您的职业是_____。

A.教师 B.医生 C.白领

D.学生 E.其他

Q5 您是否有海外生活经历?

A.是 B.否

Q6 观看英文电影时,您是喜欢配音版的还是原声字幕版的?

A.配音版 B.原声字幕版

C.都可以,没有偏好

Q7 您觉得现在的英文电影字幕翻译能够准确表达影片的意思吗?

A. 完全可以 B.大部分符合影片想要表达的

C.不是很满意,很多地方都没翻译出来

Q8 您是否注意到最近的英文电影字幕翻译喜欢用流行语、古诗词等“本土化”的语言?

A.是 B.否

Q9 您对英文电影字幕翻译采用流行语或古诗词的现象的看法是______。

A.不错,很新颖 B.不习惯,还是倾向于以前的翻译方法

C.没看法

Q10 英文电影字幕翻译越来越本土化能帮助您理解影片吗?

A.能 B.不能

C.没什么感觉

感谢您抽出宝贵时间参与问卷调查,祝您心情愉快、一切顺利!

附录二 调查问卷相关性分析结果

Q6__Like Q7_Express Q8 Language Q9 Language Q10 Localization Pearson 相关性 -.258** -0.041 _-0.051 __-0.085 __-0.082显著性(双侧) 0.01 __0.688 __0.613 __0.402 ___0.419______N__100 ___100 100 100 ____100 Q1 Gender

待续

续表

附录三 访谈资料的编码与归类

类别涉及的具体码号A1 字幕译者 03 字幕译者对字幕翻译的感受04 译者交流08 专职译员18 译者参与度B1 官方的译制 07 译制机构19 译制机制或流程C1 网络字幕小组的译制 02 字幕技术09 网络字幕组翻译方法20 网络字幕翻译目的21 网络字幕翻译形式

待续

续表

附录四 语料支持

[1] 大家为什么喜欢这种新鲜的这种语言呢?因为这种语言它有活力。带给人一种新鲜的感觉,人们听起来很亲切。而且听得懂。

[2] 自己瞎改还真不太好……因为那个就是之前就是我看这方面的讨论,大家说的讨论就是英语文化和汉语文化的强弱势关系,就说是,嗯,那种翻译就是明显地想改变汉语的弱势地位,是这么叫的,我觉得不应该用这种方式来改变这种弱势地位而是应该从更广一点的文化角度吧,因为这样算是一个错误的引导我觉得。

[3] ……他那样的翻译(指本土化的翻译——作者注)完全脱离原文了,说的就不是一个意思,这能叫翻译吗?观众看字幕电影是能听到原声的,有那英语好点的就该投诉了。这种不忠实的翻译还是不好。

[4] 他(译制管理者)那个我很喜欢的一个基础就是,他知道这个市场大多数人会喜欢,观众会喜欢,这就够了。至于说你说字幕组你不喜欢,那你可以保留你的意见。你不喜欢你大不了不去电影院看,我们这个影片发行也不少你一个人。大多数人喜欢到影院去看说出来口碑好,那就可以了。

[5] 它这样做其实就是一个目的,就是要有一个这种好的市场反应,观众良好的反应。

[6] 大家一看,哎呀,这个语言很新鲜啊,和我们现在说的语言完全一样的。它不是用那种普通的语言或是比较陈旧的语言,它就是其实就是完全为了市场嘛。让大家有种新鲜感。我觉得这是最主要的,它就是要有新鲜感。当然新鲜感的背后它是要有这个市场的利润的。它追求那个东西。

[7] 电影院里的翻译不是你关起门来自娱自乐的翻译。不是学术上在讨论翻译,它是一个电影院的大背景下,市场的背景下,你要遵循市场规律的,你要符合投资方它的这种心理预期的它要赚钱的,它要赢得这个影片的口碑的。

[8] 网络那东西它不盈利,完全自娱自乐。做成什么样子也没人会说什么的。是吧?/ 现在说学生你英语到几级,说有四级、八级,还有字幕级,是吧。做字幕都成了学习英语的手段。

[9] 这个我们有一个特别泛的章程,比如说我们这一句里面不能超过多少字,然后比如说标点的使用规格是用全角还是用半角,然后就是各种符号吧,怎么用这种。有一个比较泛的然后就是会让你接一个短一点的或者说比较老一点的片子,七几年的那种片子,不是热片,然后让你慢慢去翻,然后找一个经验丰富的校对来给你改,然后告诉你哪些地方需要注意这种。

[10] 我觉得经济地位肯定上升了,排老二,大的实力谁都改不了。文化方面,美国,我是00年去过,05年我有去过,感觉他们对中国的了解是增加的,因为同样的地方,我是5年间去了两次,感觉他们越来越知道中国,这是肯定的。就说我们院里吧,原来哪有那么多留学生,现在各种肤色的都有,说明他们认为北京还是值得他来,这的东西值得他学他才来。奥运会有作用,经济变强了也有作用,孔子学院也有作用,肯定是变强了。/这个产业的特点决定它必须得这样做。不这样做它就不叫娱乐产业了。所以,你问我这个问题,我只能说未来本土化的这种倾向,就归化的这种方式会更进一步明显。现在呢,我们很多东西,我总体的一个感觉就是,我们的文化,文化上相对弱势的这样一些国家,它引进片子的时候它仍然会以这种归化为主。以这个娱乐化,本土化为主。随着它这个弱势地位增强,假设它强到最强的程度了,像美国一样的强势文化了,它仍然是本土化娱乐化。翻译时仍然体现一种归化。而且这种归化的程度会进一步加强。

[11] 我个人感觉就是可能还是希望能够更偏向于那个,原汁原味一些。而且现在讲那个,最终世界是要大同的嘛,最后其实都差不多。/个人不是很认同在电影字幕中过多地归化。电影是一种民间交流的重要形式。中国大众可以通过电影了解外国的文化习惯。过多的归化会使这种文化沟通没有意义。

(责任编辑 孙三军)

* 本论文为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跨文化视野下的电影字幕英汉互译研究与语料库建设”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KYJJ2012-10-03。

邓萍,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外国语学院讲师,北京外国语大学在读博士。主要研究方向:视听翻译。

作者电子邮箱:amanda_dp@126.com

猜你喜欢
译制归化字幕
文化翻译视阈下《流浪地球》的英文译制讨论及其对影视外译的启示
归化(双语加油站)
藏语电视译制工作发展现状及思路分析
藏语译制的数字化改造
浅析青海安多藏语影视译制网系统
伦理视角下电影翻译的归化与异化
一种基于单片机16×32点阵动态字幕的设计
归化翻译与江西诗法——以《鲁拜集》的三个七言绝句译本为例
整合适应选择度下的动画电影字幕翻译——以《冰河世纪》的字幕汉译为例
论纪录片的字幕翻译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