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用语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影响

2017-09-25 08:56王瓅苑
教育界·下旬 2017年8期
关键词:负面影响传统文化大学生

王瓅苑

【摘要】网络用语良莠不齐,低俗现象频现,许多网络用语传达了大量负面情绪,容易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不良的影响。文章剖析了网络用语对大学生产生的负面影响,提出通过弘扬传统文化,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来丰富大学生的精神世界,抵制网络消极现象,做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关键词】网络用语;大学生;负面影响;传统文化

一、前言

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及精神文化生活产生着越来越深刻的影响。作为网络信息载体的网络语言,传播速度快,范围广。许多网络语言反映了表达中趣味的交流、智慧的调侃、创意的批评,但与此同时,一些市侩、低俗、恶俗甚至反文化的现象也随之出现。

大学生作为社会的年轻一代,接纳新事物的能力很强。网络用语在大学生中的使用非常广泛,尤其在各类社交网络中,如微博、朋友圈中,网络用语备受大学生的青睐。但网络用语良莠不齐,极易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网络用语,抵制低俗词语势在必行。本文将剖析网络用语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对比,揭示网络用语的负面性,同时提出可以将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作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合理方法。中华传统文化中积极的人生态度、良好的道德品质、健康的生活情趣,能够增强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大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应当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者、传播者,形成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

二、网络用语的现状分析

网络语言是从网络中产生或应用于网络交流的一种语言,包括中英文字幕、标点、符号、拼音、图标和文字等多种组合。这种组合,往往在特定的网络媒介传播中表达特殊的意义。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革新,这种语言形式在互联网媒介的传播中有了极快的发展。网民对现实社会和互联网上的热点具有敏锐的嗅觉,催生了许多新生的网络用语,几乎每年都有上千个网络用语出现。网络语言掀起了热潮,引发了社会的热议,然而网络用语良莠不齐。以下是一些网络用语的例子。

(一)2016年十大流行语

《咬文嚼字》杂志2016年底公布了“2016年十大流行语”,包括“供给侧”“工匠精神”“小目标”“洪荒之力”“吃瓜群众”“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葛优躺”“套路”“一言不合就XX”“蓝瘦香菇”。其中后面八个流行语都是网络用语。这些词语在网络上经常出现,大多比较生动形象,因此受到了网友的喜爱。这些词语风趣幽默,但也无伤大雅,因此也受到了主流媒体的赞同。

(二)累觉不爱、喜大普奔、不明觉厉、人艰不拆

“累觉不爱”“喜大普奔”“不明觉厉”“人艰不拆”等网络用语形似成语但并非真正的成语。这类网络用语追求简约、创新、生动和表达清晰,并不迎合传统语言的规范,构成的网络用语与传统也存在语法相悖之处。如:累觉不爱——太累了,觉得不会再爱了,喜大普奔——喜闻乐见,大快人心,普天同庆,奔走相告;不明觉厉——不明白但觉得很厉害的样子;人艰不拆——人生已经如此艰难,有些事情就不要拆穿。这些“成语”的特点都是把一个相对完整的长句子缩略成四个字,构成的新词并不符合汉语词组的模式,因此这类词语遭到语言专家的批评,对其生命力的长久与否有所质疑。

(三)屌丝、逗比、装逼、土肥圆、矮穷矬

这组词语多产生于网友的自嘲,因此显得低俗,不文明。但这类网络用语的流传使用都颇为广泛,甚至在某些媒体、影视剧中都被使用,因此引起了很大争议。但恰恰也是这些网络用语在当代大学生中的使用较为广泛,因此需要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

总结上述这几组网络用语可以看出,一些网络用语比较正面,一些网络用语存在不太规范的现象,而还有很多网络用语属于低俗语言。近年来,关于网络低俗用语的规范和治理也有不同意见。一些网友认为,网络语言传播快、消亡快、生命周期短的特质使其本身带有“自净机制”。而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副秘书长陈晓冉表示:“如果网络低俗语言大量涌现,聚集了社会戾气,影响了青少年的价值取向,必须及时依法治理。”

总结来看,网络上的低俗语言大致存在三个方面的现象:以情緒发泄为目的的网络谩骂;以恶意中伤为手段的语言暴力;以粗鄙低俗为个性的网民表达。

网络环境成了低俗、粗俗滋生的温床,这背后存在多方面的原因。首先,一些媒体和网民对于网络低俗语的使用和传播不以为意。很多人对于低俗语不能正确认识,反而对低俗用语认可,欣赏,将之理解为风趣、幽默,成为其使用的借口,同时降低自己传播时的心理障碍,不以为耻。其次,互联网上各类平台竞争激烈,一些媒体为吸引眼球而屡屡触线。尤其是规模数量巨大的自媒体,往往使出“博出位”的手段,炮制、滥用低俗网络语言。

网络是一个自由平等的空间,但并不代表网民可以为所欲为。作为受过高等教育、有知识有文化的大学生,应当是社会积极风潮的引领者,不应该成为这些低俗词语的使用者及传播者。

三、网络用语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

除了存在一些低俗现象,网络用语还体现出显著的负面情绪倾向。现在许多的网络用语往往来源于网友负面情绪的宣泄,这样的网络用语的大量传播对于广大网民尤其是大学生,容易产生不良的情绪影响。

“蓝瘦香菇”是近期在网络上非常火爆的网络用语,它其实是一位网友对“难受想哭”的方言表达,被其他网友戏谑地改编成了“蓝瘦香菇”,几乎一夜之间就火爆网络。事实上,还有很多网络用语表达了类似的意思,例如“心塞”“宝宝心里苦”等。这些网络用语表意直接,虽然无伤大雅,但是直接传达了负面的情绪。

当今社会,自黑、自嘲的网络用语大行其道,似乎进入了一个“自黑”的时代。随着反鸡汤文化和负能量文化的扩散,人们不再热衷炫富,而是互相比惨。这种稍有保留的自黑背后,其实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自我用来和本我、超我压力对抗的手段,即人们面对挫折和焦虑时,通过对现实的歪曲来维持心理平衡。在心理防御机制的分级中,自黑属于建设性防御中的幽默手段。即以幽默的言行来应对紧张与不安,以表面的笑声来化解尴尬与失落。但结果就是,这些网络用语传达了很多负能量,对于心理承受能力还不够成熟的大学生来说,可能就会对其产生负面的情绪影响。endprint

网络文化对当代人影响很大,很多人身上存在词汇匮乏的问题,经常在写文章的时候,发觉只能想到当今流行的词汇,有的时候想要引经据典,显得更有文化一些,却想不到什么诗词成语,文化积累并不充足。尤其是很多大学生,在学习生涯中,学习过大量的古诗词,都理解其中表现的自强不息的精神、志存高远的人生观,但是在生活中经常把这些精神淡忘了,反而常常被网络上的负面情绪所影响,通过这样的自嘲来寻求心理安慰,消极面对现实中的人和事。

因此,为了减轻网络用语对当代人尤其是大学生的负面消极影响,本文提出利用弘扬传统文化的方法,引导大学生学习传统文化中的精神,用传统文化来武装自己,感受其中的正能量。

四、弘扬传统文化,丰富大学生精神世界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他指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

为什么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优秀传统文化可以说是中华民族永远不能离别的精神家园。”中华文化中包含着许多为人类所共同遵循的普遍性的生存智慧。老子、孔子、墨子、孟子、庄子等中国诸子百家学说至今仍然具有世界性的文化意义。这些思想家上究天文,下穷地理,广泛探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真谛,提出了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老子、孔子等人的思想中包含了许多正确反映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生存发展规律的真理性认识,这些思想思考和表达了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根本问题,其智慧光芒穿透历史,思想价值跨越时空,历久弥新,成为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同时,习近平总书记把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到中国的发展特色和发展道路,提升到增强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的层面,指出:“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

大学生作为祖国的建设者,强大的精神力量是支撑他们克服困难、砥砺前行的内在保证。在网络文化盛行,消极负面情绪日渐抬头的环境下,对大学生开展弘扬传统文化教育,用传统文化的强大精神力量造就其坚强的内心,才能保证他们能够经历风雨,茁壮成长。

五、结语

网络文化盛行是当今社会发展的时代特点,网络用语良莠不齐,但只要我们有辨别的能力,就能够避免受到网络负面情绪的影响,保持强大的精神世界。青年一代应当拥有着引领社会风气的强大能量,繼承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提升个人文化软实力,形成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将个人的发展与国家的发展结合起来,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彭彬.网络用语进入日常用语的现象和机制[D].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2014.

[2]朱琼瑶.网络用语产生的社会基础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2.endprint

猜你喜欢
负面影响传统文化大学生
网络暴力对大学生思想的负面影响及其治理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劳动报酬偏低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负面影响
当代流行文化的负面影响
“微时代”对90后大学生的负面影响及对策研究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