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考试作弊行为分析与对策

2017-09-25 12:08张良志
教育界·下旬 2017年8期
关键词:考试作弊对策大学生

张良志

【摘要】考试作弊是高校学风建设的顽疾之一,究其原因,主要有社会及家庭不良风气的影响,平时学习不够扎实,学生的侥幸心理、从众心理、不平衡心理,碍于同学情面或利益驱使,考风考纪不够严格等。学校可以从培育学校文化和大学精神,加强诚信教育和道德教育,关键时点提醒和督促学生,强化外部监管和督促等方面遏制考试作弊行为的发生。

【关键词】大学生;考试作弊;原因;对策

考试作弊历来是大学生校园不良行为的主要表现之一,也是高校学风建设中的顽疾,既影响了学生学习效果的准确衡量,也使教师教学质量得不到真实体现。虽然各高校针对学生考试作弊采取了诸多措施,但作弊现象仍屡禁不止,且形式不断更新。教育家陶行知说过:“作弊不仅毁坏个人德性,而且欺亲师,违校章,辱国体,害子孙,作弊成风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对大学生作弊行为进行分析,寻求对策,净化校园风气已成为高校学风建设急需完成的任务。

一、大学生作弊行为的特点

(一)作弊学生群体较大

某高校教师在一次随机抽样调查中发现,588名学生中参与过作弊的达19.9%;某机构在一所重点高校对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562名学生进行的抽样调查显示,有3.04%的学生承认自己在大学期间“有过作弊行为,曾被行政处分”,有27.76%的学生承认“有作弊行为,未被发现”,还有10.65%的学生承认“有作弊企图,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能付诸实施”。

(二)学生对作弊的认识不端正

上述某高校教师的调查显示,受访学生中,认为考试作弊很正常的占11.7%,认为作弊不对但可以理解的占78.6%,认为作弊行为可耻的仅占5.8%,认为与自己无关的占3.9%;上述某机构的调查显示,学生认为“考试作弊可耻”的仅占49.5%,而回答“不可耻”和“偶尔几次无所谓”的却占50.5%,即有过半数的学生不认为考试作弊是可耻行为。

(三)作弊方式多样

作弊学生在考试中用尽心思,花样层出不穷。在被监考教师发现的作弊行为中,夹带是学生作弊的主要方式,此外还有传递答案,交换试卷,替考,使用无线设备,微信群作弊等。其中仅夹带形式就有很多种,有的事先将与考试有关的知识写在带入考场的计算器、直尺等文具甚至证件、大腿上,有的携带事先准备的纸条、缩印的复习资料,有的提前准备好与试卷所附草稿纸极为类似的纸张并将知识点写在上面带入考场;传递答案有的在考场内,有的在卫生间;替考不但发生在校内学生之间,还有人去校外甚至网上雇佣枪手。随着技术的发展,作弊的方式也与时俱进,无线设备作弊、微信群作弊等屡见不鲜。

二、大学生作弊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家庭不良风气的影响

当前社会上存在的种种不诚信现象和唯利思想,是学生考试作弊的诱因之一。在家庭教育中,个别家长自身不端正的价值观念和言行,对子女产生了不良影响;此外,家长的过高期待或唯成绩论,一定程度上也会造成学生铤而走险,挑战校规校纪。

(二)学生平时学习不够扎实

部分学生贪玩,自制力差,平时学习不认真,知识掌握不牢固,担心考试不合格,为了“60分万岁”,或为了毕业证、就业而破釜沉舟;也有个别成绩不算差的学生,出于虚荣心理,或是为了评奖评优,考研出国,追求高分而作弊。

(三)学生的侥幸心理、从众心理、不平衡心理

有的学生认为自己不会那么点背,轻易就被监考教师抓到;有的学生看到身边不少同学作弊,也就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随波逐流;有的学生看到别人平时不学习,通过作弊就轻松通过考试或取得不错成绩,心里不平衡,产生自己不作弊就是吃亏的心理。

(四)碍于同学情面或利益驱使

有的学生自身学习成绩不错,但碍于情面,经不起其他担心考试不能顺利通过的学生的苦苦请求,有时甚至是半请求半威逼,不敢得罪,还有个别人出于其他学生给出的优厚回报,最终被动或主动下水。

(五)考风考纪不够严格

在个别高校个别考务工作人员及监考教师中,存在执行纪律不严,对作弊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情况,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作弊行为的发生。

三、对策及建议

(一)培育良好的大学文化和精神

一个民族是需要一点精神的,一个高校同样如此。大学尤其是新组建或新合并的大学要形成自己的文化积淀,培育自己的文化软实力和大学精神,并使之成为每一个学生共同的内在追求、价值信仰和行为准则,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批判意识和担当意识,“不扶自直”,不随波逐流,以内在精神和价值观扭转不良的考试风气。

(二)加强学生诚信教育和道德教育

大学生作弊屡见不鲜,很大程度是因为学生道德滑坡,丧失诚信原则,羞耻感缺失,对自身作弊行为不以为然。社会心理学中的计划行为理论认为,所有的教育、制度若要真正发挥作用,必定是因为其使个体的信念、态度发生变化,从而引起行为的变化。教师要通过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诚信观念和道德观念,做到自尊,自爱,自重。

(三)抓住关键时点提醒和督促学生

在新生入学时,要强化校规校纪教育,通过案例分析和校规校纪讲解使学生得到警示,杜绝松懈思想和“中学辛苦大学补偿”的错误心理,认识到作弊行为对己对人的严重危害;在进入考期前一段时间要通过主题班会等及时督促学生积极进入状态,认真复习,为诚信应考打好基础;在考场开考前,监考人員要再次宣读考试纪律,提醒注意事项,把好最后一道教育屏障,力争把学生的作弊企图消灭在萌芽状态。

(四)通过朋辈互助强化学习成效

一是在班级成立一帮一学习小组,在日常学习中实现一对一精准帮扶,使学习基础薄弱或学习自制力不足的学生得到及时帮助或督促,从而提高学习效果,为诚信应考创造条件,提供保障;二是在考前成立学生小课堂,组织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担任小老师,进行考前串讲,指导和带领班级同学积极复习,提高复习效率。endprint

(五)加强学生骨干的正面带动作用

根据某高校对2012至2014年考试违规违纪学生的统计结果,143名学生中,有学生骨干13人,其中既有班级主要干部,也有院级学生组织骨干和社团负责人,还有学生党员。学校要加强学生骨干教育,开展岗前培训,明确提出各项要求,划定红线,制定奖惩措施并严格执行;在学生党员日常管理中,要加强党性教育,强化身份意识和责任意识,将遵章守纪情况纳入学生党员考评内容,对违规违纪行为依规依章进行处理。学校要严把学生骨干、学生党员入口关,真正把学生中的优秀分子吸收进来,并做好后续培养和教育管理工作,强化使命感、责任感、荣誉感,使优秀成为一种习惯,力争做到一名学生骨干一个榜样,一名学生党员一面旗帜,带动身边同学严格要求自己,积极上进,形成良好的校园风气。

(六)通过严格监考强化外部监督

某高校教师在监考老师中进行了一次调查,回收的87份问卷显示,有2.3%的監考老师会对学生的作弊行为采取冷处理的方式,11.49%的老师认为监考“差不多就行”,41.38%的老师认为学生考试作弊与监考老师“有点关系”,分别有4.6%和18.39%的老师认为学生考试作弊与监考“一点关系也没有”或者“关系不大”。学校要进一步加强监考老师的培训工作,强化监考人员要管的认识、敢管的勇气和会管的能力,这对于净化考场风气将起到积极作用。

(七)完善考试方式和评价体系

实行教考分离,减少任课教师为了提高本班学生成绩而漏题、透题和学生为了提高自身成绩而找任课教师套题的现象;考试减少死记硬背的内容,综合考查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采取平时成绩、考试成绩相结合的评价体系。

(八)加强考场督察

加大巡考力度和密度,在给监考老师精神支持,给有作弊企图学生造成心理压力的同时,也给执行考试纪律不严格的监考老师以提醒;在考场安装高清摄像头,设立考务办公室,安排专人值班,通过监控实时查看考场情况,发现异常及时通知有关人员处理。

(九)对考试作弊学生实施事后救济

对考试作弊学生的处理,除了相应等级的违纪处分,一般还会影响到学位授予,这也是部分监考老师不敢管的原因之一。对作弊学生实施事后救济,设定一定的前提条件,达到后可授予学位,既可以让监考老师坚定大胆管理的决心,又可以让作弊学生看到努力方向。

【参考文献】

[1]舒首立,杨沈龙,白洁,等.他人作弊与自己作弊: 社会损失的中介作用和自尊的调节作用[J].心理学探新,2017,37(01):48-53.

[2]孙爱玲,刘玉,宋洪涛.390名学生考试作弊主要方式、特点和预防策略[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07):46-47.

[3]余琪.对高校学生考试作弊行为的探析与思考[J].世纪桥,2012(09):105-106.

[4]印晓慧,陈敏.“大学精神”视域下高校学生考试作弊问题的研究[J].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17(02):7-9.

[5]冯银虎,董杰,马田媛.大学生考试作弊及防范策略的博弈分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30(03):35-38.

[6]马丽霞,杨海燕,韩泽林,等.基于心理学研究视角下的大学生考试作弊行为探析[J].高教学刊,2017(02):36-37.

[7]冯娇.从监考老师的角度看学生考试作弊问题[J].知识经济,2017(03):176,178.endprint

猜你喜欢
考试作弊对策大学生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大学生之歌
中学生考试作弊问题分析及其管理对策
高职学生考试作弊心理的探讨与应对策略
动机和态度对学生考试作弊的影响模型研究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