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有效课堂教学的几点体会

2017-09-25 07:03杨彪
教育界·下旬 2017年8期
关键词:有效课堂教学三维目标小学语文

杨彪

【摘要】课堂教学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一堂课的优劣要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更要体现了三维目标的整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许多问题。文章着重在新课程理念下浅析如何使一堂语文课更加有效。

【关键词】小学语文;有效课堂教学;三维目标

课改已经进行了好几个年头,新课程理念已经普及到了全国各地的教育基地。课堂教学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一堂课的优劣要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更要体现三维目标的整合。

笔者在教学的第一线工作、学习、探索了十几年。在各种听课活动、赛课活动中笔者发现,许多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走了弯路:有时“冷(粉笔)”“热(多媒体)”教学手段兼顾的形式多于教学的实际内容,有时机械的练习多于生动的理解,有时传道解惑的啰唆讲授多于学生的自读与自悟。教师和学生没有放开怀抱走进文本里,更没有在文本里出生入死享受学习的快乐。最后是教师教得累,教得无味,教学重点不突出,教学质量上不去。甚至有些年轻教师热情澎湃地走上课堂,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展示出整个教学流程,教师和学生急匆匆地过一遍课件。这样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听课者眼花缭乱,课改理念和三维目标被温柔地分解开来,一堂课被匆匆略过。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很多教师重新回到了题海战术,灌输式学习压迫学生的恶性循环中。这样导致的结果大多是,教学目标被生硬地走了一趟过场;打发了一堂课的宝贵时间,而实际上学生掌握的东西少之又少。

笔者有幸听了县教研室梁老师上《普罗米修斯》的一堂常态课,感到了快乐,并且在教学上大彻大悟。这堂课生动简朴实在地揭示了新课程理念下一堂语文课中教师教什么、怎么教的教育规律,体现了新课程理念,更生动回答了常态教学如何体现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

一、布置学生学习注意讲清要领,教师主导作用不能丢

新课程理念倡导课堂教学中学生处于主体地位。尤其是语文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地位特别需要确立。只有明确了这个原则的地位,教师在教学中才能放开手脚,把握学生的个体差异,从而加以区别对待的引导,让学生体验文本。语文教学,学生不通过读,不通过讲,不通过想,不通过写,主体地位便体现不出来。而教师在践行课改理念时,盲目地一味当甩手掌柜,以为放手让学生热热闹闹地折腾一番,学生便习得了教学内容。特别是课堂上有几个童言无忌的学生发言生动活泼,带动了教学气氛,课堂上下为之开怀时,教师便认为一堂课有了味道,教师的引导起了作用,学生掌握了学习内容,新理念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然而这种热闹大多时候蒙蔽了教师的心,热闹的烟雾笼罩了教育最纯朴的初衷——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

课堂上教学散乱,目的性不强的主要原因是对课改理念的理解出现偏颇。教师忽视了学生主体地位也是一个辩证的概念。教师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还是教给学生学习的结果?教学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过程,是让学生得到各种技能训练和智力开发的过程,并不是教师在课堂上展示本身知识能力的过程,更不是教师的个人才艺表演。教育是培养和开发学生,促进学生的发展,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和人格素养。教师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梁老师充分地坚定地把握住这个法则。在布置学生朗读时,他反复强调,朗读课文时不能多读,少读,错读。学生明白要求后,朗读才开始。结果是无论集体读书,还是个别读书,都读得大声流利。在布置学生抄写生字时,他敏锐地观察到个别学生握笔姿势不对,便讲解写字时该怎么握笔:拇指、食指、中指三指夹笔,握笔要有力,并要挺直腰板,眼睛离桌面一尺距离。这样总结要领,看似与教学目标无关,却能让学生受益一辈子。这难道和语文教学无关吗?这不是课堂要素中应该强调的细节吗?一个教师就应该在课堂上发挥他的主导性来要求学生向正确的目标和方法迈进!

学习要得法。方法是教师学习和总结出来的。试想,一个小学生如果得不到教师的长期纠正和要求,学生会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吗?在听课中观察到这种细节,我的心怦然一动。这么简单的道理,为什么我们的有些教师就没有在这方面努力过,坚持过?最后导致学生作业潦草,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成绩上不去。听课听到这个环节,笔者心里一热,第一个快乐燃烧了我的心。

一位教师如果能这么严格地要求学生,时时提醒,久而久之,学生便养成了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习惯与自律意识将会把学生的学习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那种一次次成功、一次次积累、一次次改进、一次次自信的心境,将会指引学生走向快乐的学习境地。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也绝不能抛弃。無论如何,一位教师的阅历、学识、思考能力、总结能力都远远超过学生。明白了这个道理,教师在课堂上怎能放任学生的学习不管?怎能不教给学生更实在有效的学习方法?

二、教育的认知获得规律在于重复

听梁老师上课,一声“起立”,师生互相问候过后,他在黑板上板书课题——普罗米修斯,然后指着课题让学生念课题。念了一遍,没完;再念一遍,还没完;再大声地念一遍,学生们精神抖擞地念了第三遍,这才算通过了。课后我才想到,学生们第一次念课题时,“普罗米修斯”只不过在他们嘴里走了一圈;第二次念课题时,学生把“普罗米修斯”读到了肚子里,又被吐了出来。梁老师加以纠正和引导,学生第三次精神抖擞、饱含感情地念完“普罗米修斯”。这一次,课题才被念在了学生的心坎上。这是这堂课中第一次简单地运用了重复的规律,有力的重复使学生第一次走进文本。接下来是布置学生默读课文,弄清普罗米修斯做了什么,为什么这么做。学生读完课文主动举起了手。

在扫清生字障碍这个环节,梁老师让学生读生字并口头组词。一般教师上到这里,扫清生字障碍这个环节算是完满结束了,学生能读能说了,好像教学目标已经达到了。学生真的掌握生字了吗?梁老师没有就此罢休,没有就这么轻易地滑过这一识字的环节,匆忙地走进读说课文的阶段,而是给三分钟时间,让学生当堂抄写一遍生字。随堂检查学生的书写情况时,把学生没有写好的字,结构不对、笔画不正确的字依样画葫芦临写在黑板上。学生抄完生字之后,看着黑板集体纠正写得不对的字。当我醒悟过来时,识字的教学目标就被梁老师轻松而又有实效地完成了,原来重复认知的教学规律又被梁老师偷偷地进行了一次。课后我越想越觉得运用得太妙了。endprint

在朴实的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一起成长,一起学习。集体纠正,集体认知,集体深入,集体提高,变换一种形式,变枯燥单一的学习认知方式为形式多样的习得体验,在重复认知中不知不觉地让学生轻而易举地实现了学习目标。与以往其他教师的课对比,在这么多学生和教师面前上一節常态指导课,如果过多地纠缠生字,后面的读说文本阶段将没有时间演绎课堂的体验环节。我当时还浅薄地为梁老师担心。课后才发现,这样的教学实在、有效、深刻地落实了教学目标。在读文的环节,梁老师再一次运用了步步深入的重复认知规律。读每一个自然段时,首先要求学生读通,再抓住重点词语读出感情,最后带着问题去读懂。一些重点句子学生很快就背了下来,学生学得轻松,教师教得明白,一堂课很快接近了尾声。最后一个环节,练习说话“普罗米修斯,我敬佩你 (后补上心字底,把你改成‘您,道出留空的秘密)”,让学生自由表达对普罗米修斯的敬佩之情。

一堂课完满地结束了,40分钟,不拖堂,教学目标由浅入深地全部实现,整个课堂把三维目标整合得自然得体,我们都为之惊叹鼓起掌来。在重复中教出了实效,在重复中突破了重点,在重复中实现了教学目标。重复出生动,重复出实效,重复出精彩,重复深入文本与学生深度体验文本。这是我听了这堂课的第二个大快乐。

三、软声细语的表扬和肯定中澎湃着严格的爱

教师的言行在课堂上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课堂中的每一个要素都可以营造不一样的氛围。一堂课里必须有生与生、生与师、生与文本的互动。

梁老师在课堂上没有一句话语是超分贝的,他始终软声细语,有时抑扬顿挫,包括表扬学生,没有很热烈的鼓掌场面,只是豪情地赞赏地开怀大声说一个“好”字。他总是轻轻地、字句清晰地引导和激励着学生。如“那位小帅哥来回答。”“戴眼镜的小博士来说一说。”“一个比一个说得好。”“你读得很好,再来一次,再大点声。”他的话语没有对学生构成强势的逼迫,总是那样平易地交流和启发。这样的教师学生会不喜欢吗?学生会不愿意心平气和地与之交流并畅所欲言吗?

软声细语中,饱含的是对学生负责、对教学负责、对学生未来发展负责的严格的爱。一切都融洽得不露痕迹,却又让人感到切切实实地存在,并让人浸润其中。教师的言行,体现的是教师身上沉淀的教学核心素养。“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一个教师的核心素养,决定了他在课堂上的教学是否有魅力,学生是否接受他。

教师教育学生,很多时候是通过语言来进行的。有教育就有交流,有交流就要达到启发益能的作用。我们往往发现,许多学历相同、教龄相同,责任心和工作态度都在同一个层面的教师,其教育教学效果却差异明显。有研究表明,如果教学达到一定的智力和知识的水平线,教师的智力和知识水平就不再是影响教育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了,而口头表达能力、组织教学活动能力等,是影响教育教学效果的决定因素。因此,教师的言行是否关爱激励学生,关乎教育的成败。

四、让学习和思考成为教育者的美

一位教师身上的灵光是怎样形成的?是学习,是思考,是对日常教学的不断总结。教师要在教学中摒弃违背教育规律的东西,优化教学中的言行,修练个人的心境,从而心存美好。一位教师,只有吃透课程标准,修练自己的备课艺术、驾驭教材的教学艺术、组织课堂的能力,才能深刻把握三维目标,让自己上的语文课充满智慧和乐趣,使学生享受到学有所获的成就感。endprint

猜你喜欢
有效课堂教学三维目标小学语文
三维目标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优化策略
提升教学智慧 落实核心素养
浅议新课标下创建初中英语有效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