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利化思想对少年儿童的影响

2017-09-26 06:26■周
教书育人 2017年22期
关键词:功利化德育影响

■周 凌

功利化思想对少年儿童的影响

■周 凌

十七世纪英国教育家约翰·洛克在《教育漫话》一书中说:“在一个人的各种品性之中,德行是第一位的,是最不可缺少的。”“如果没有德行,我觉得他在今生来世都得不到幸福。”洛克是英国资产阶级教育家,他的思想观点代表了当时占统治地位的贵族绅士的思想,有一定的阶级性和时代局限性。但是,他关于德育对人一生影响至深的精辟论述,还是具有现实意义的,对我们重视德育、卓有成效地开展德育工作不无启发。

少年儿童德育的重要性,已经形成了全社会的共识,是实施立德树人育人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前提。然而,在经济改革和社会转型中,一些不健康的意识和思潮逐渐在社会各领域蔓延开来,产生了不良社会影响。作为社会重要组成部分的教育也受到一定影响,尤其在少年儿童心灵里,产生了负面影响,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

其具体表现是:

一是“金钱至上”盛行,侵蚀少年儿童的心灵。

校园是社会的缩影,社会的意识、思潮会影响学校、影响学生。部分学生受社会思潮的影响,崇拜金钱,相信金钱万能。在这种意识主导下,有的学生衡量一切的标准,就是金钱,“金钱至上”的错误观念占据了他们幼小的心灵。小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有限,动辄跟人攀比,比吃、比穿、比享受,甚至,因为受金钱至上观念的影响,有的学生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个别学生还错误地认为教师是他付出学费的雇佣,拒绝教师对他的管理。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二是成人世界里的利益关联,替代了学生之间纯洁无瑕的团结友爱,诚信缺失的结果,导致了信任危机的发生。

少年儿童时代,是人格形成的关键期。这个时期,孩子的心理依赖性很强,对外界的模仿性也很强。社会上那些依靠相互关联的利益驱动的做法,对他们影响很大,甚至,有的家长从小就给孩子灌输成人世界里所谓的“成功学”“潜规则”。其结果是,孩子丧失了对客观世界、对社会的基本信任感。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孩子丧失了对人的信任,在他的心灵中就会产生消极情绪,而有时则会产生悲剧。如若对真理丧失了信任,不是变成一个凶狠毒辣、残酷无情的人,就是变成一个意志薄弱、假仁假义、两面三刀、爱说谎话的人。不信任的种子可以发出任何的坏芽来,变成道德上冷酷心肠的人,道德价值对他也就不存在了。”而事实上,现在的孩子中间,对诚信持有怀疑态度的逐渐增多。

社会德育环境的不健康,孩子纯洁的心灵受到影响是必然的。教师在课堂上的正确引导和教育,被社会上那些不健康的“行规”“潜规则”“成功经验”等污染了,直接影响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

三是缺乏道德底线的恶性竞争,会侵染少年儿童善良的本性。

工业化时代的竞争方式,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即使是教育,也被各种各样的竞争所笼罩。升学竞争、名次竞争、学业水平测试竞争、学生会及班干部竞选,即使是少先队组织的中队长、小队长,也被教师们引入的竞争机制所掌控。在人们看来,竞争是让少年儿童行使民主权利、借助民主机制表达自己愿望的公平方式,是公平公正的象征。然而,校园的竞争,是少年儿童这个年龄无法理解的,也是很难取得好的效果的——尤其在品德培养上。因为,校园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成长的地方,是爱的乐园,是培养爱心与梦想的地方。

在校园里,滥用竞争手段,会扭曲少年儿童的心灵。

因为,过度的滥用竞争手段,打破了爱的平衡,打碎了爱的氛围。尤其在应试教育环境中,孩子们的爱好、兴趣和注意力,被没完没了的考试、评比等竞争所遮盖。教育只剩下单调的分数竞争,德育成为被抛弃在角落里的“另类”。学习,成了沉重的精神负担,是孩子成长道路上的枷锁。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孩子不善于去爱,他就不可能生活,不可能真正的在道德上得到发展,也就不可能逐渐地进入公民生活的大世界。”

四是冷漠,使得社会道德温度降到冰点,耳濡目染的结果,是少年儿童远离了心灵的高尚。

2012年10月,广东佛山的一起“小悦悦”事件被媒体曝光后,引发了国人的“爱心与道德缺失”的大讨论。事件本身折射出来的现代社会人们的道德滑坡与缺失,是毋庸置疑的。我们在德育教学中,倡导小学生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在集体生活中讲奉献、讲谦让。可是,来自社会上的那些“老实人吃亏”“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所谓经验之谈,又使得少年儿童在德育与社会实践的对比中,显得迷茫不解,不敢轻易相信教师的正确教导。

近年,发生在校园里的恶性事件不在少数。少年儿童打架斗殴,利用哥们义气拉帮结派搞江湖义气那一套。还有的学生对献爱心、捐助公益事业等社会公益行动视为“作秀”,不能领会这些活动所包含的道德教育意义。更有甚者,发生在复旦大学的研究生投毒致死同寝室同学案,更引起了全社会的反思和警醒。冷漠与自私的负面影响,对少年儿童毒害至深,众多的事件均说明了问题的严重性。我们的德育工作与学生的德育实践之间存在的漏洞与脱节,需要我们反省和加强研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需要实施新的教育策略。

五是教育的功利化倾向,使少年儿童勇攀金字塔顶端的精英意识增强,而不容忽视的是轻视普通劳动的思想,在少年儿童的心里普遍滋长,呈蔓延之势。

这几年,教育的功利化倾向是有目共睹的。只要有学校的地方,都在谈论高考、谈论名校、谈论就业、谈论学校的名气、考证学校的排名等。甚至在幼儿园,小朋友也会认为自己的理想是“上大学,上某某重点大学”云云。喜耶忧耶?社会固然需要精英人物,引领国家的前途和发展。但是,社会更需要大量的普通劳动者,用自己的劳动技能,踏踏实实地为社会做贡献,为社会的发展提供物质保证和精神产品。在这个意义上,精英与普通劳动者之间并无二致。

教育的本质是提高人的素质,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都得到发展,丰盈人生,丰富生活。事实上,由于教育的功利化倾向,部分学校教育已经成畸形趋势。德育为首的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得不到落实,重智育轻其他的现象普遍存在。在“一考定终身”“以考试成绩论英雄”的评价机制作用下,教育的综合目标变成了以成绩为主的单一目标。因此,学生对自己的要求仅仅从智育方面来衡量,放松了对自己的道德的要求,在人格修养等方面,存在很大的缺陷。

教育的功利化倾向是德育的杀手,它扼杀了少年儿童的接受教育的幸福感和向往美好未来的愿望,扼杀了蕴含在少年儿童中心中的无穷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社会影响无处不在,德育处在社会影响与课堂教学矛盾冲突的尴尬境地。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未来,做好少年儿童的德育工作,使他们健康成长,是我们德育工作者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方向。

为了消除社会不良影响对少年儿童的侵染,我们在德育工作中,可以通过组织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提高德育认识水平,优化学校德育环境,防微杜渐,实现德育教学环境学校与社会的统一。

一要建立德育“家校共同体”,让德育从学校走向社会。组织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体味人间真情,感知社会成功人士的高尚情怀。“给父母洗一次脚”,请社会精英做报告、家校互动、走进养老院等实践活动,都是行之有效的德育活动,值得推广和继续完善。

二要在教育观念不断创新的今天,拓展德育空间,优化学校德育教学环境。首先,提高教师的德育认识水平,优化德育课堂教学,用爱国主义、理想主义、社会主义和国家利益至上的思想指导德育教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初步的社会认识,逐步使学生正确树立核心价值观。其次,学校要营造德育大环境,为德育的有效开展创造优良的氛围。学校在制定评比与奖励制度上,更多地考虑到德育的重要性,予以重视和倾斜。

三要让师生参与社会事件的讨论,分清是非,明辨善恶,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德育认识水平。要让学生知道,小悦悦事件暴露了社会上确实存在爱心缺失现象,但这不是社会的全部,不是主流。事件本身引发的关注与群情激愤,就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广泛讨论,开展诸如“我如果在小悦悦现场”的主题演讲和讨论活动,赋予社会事件德育意义。

少年儿童的品德形成受社会影响很深,在少年儿童的品德教育中,不容忽视。启动和加强家庭、社会和学校“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才能把少年儿童的品德教育落到实处。■

(作者单位:甘肃民乐县红石湾小学)

猜你喜欢
功利化德育影响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是什么影响了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解决大学生入党动机功利化的创新机制研究
追求一流大学建设不能功利化
当代中国大学教育功利化及其主体性失落
扩链剂联用对PETG扩链反应与流变性能的影响
基于Simulink的跟踪干扰对跳频通信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