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褥期心肌病并左室附壁血栓1例

2017-09-28 03:36董楠
淮海医药 2017年5期
关键词:乳头肌附壁产褥期

董楠

·病例报告·

产褥期心肌病并左室附壁血栓1例

董楠

心肌疾病; 产褥期; 左室血栓; 超声心动图

图1 胸骨旁左室长轴切面,室间隔及左室后壁收缩运动明显减弱,左室后壁成直线。 图2 多瓣膜口反流。图3 左室心尖部24 mm×26 mm弱等回声灶,以宽基地附着于左室心尖部室壁,不随心动周期摆动,CDFI未见明显血流信号。图4 应用抗凝药物后,左室心尖部病灶明显缩小(8 mm)

患者,女,34岁。因“诉乏力、心悸11 d,黑便3 d入院”入院,患者18 d前行剖宫产术,11 d前出现头晕胸闷,气喘,未予重视,体检:心前区未见异常搏动,心界扩大,HR 136次/min,因胸闷气喘不能平卧转入我院心内科。实验室检查:D-二聚体3.1 μg/mL,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7.15 μg/mL;2月28日超声心动图提示:左房左室右房右室扩大,左室壁收缩运动普遍减弱,左室EF值减低(32%),多瓣膜口返流,心包积液。临床诊断产褥期心肌病,左室EF值32%,心衰重,随时有病情恶化,临床强心利尿,扩血管治疗,减轻心脏负担。3月3日复查超声心动图:心脏扩大,左室壁收缩运动普遍减低,多瓣膜口反流,左室EF值41%(较前略好转),左室心尖部腔内等弱回声灶,CDFI未见明显血流信号,考虑左室附壁血栓?临床依据超声诊断患者左室腔内异物可能随时脱落导致重要脏器栓塞,加用华法林及低分子肝素抗凝。3月13日再次复查超声心动图显示左室腔内弱等回声灶明显缩小,回声较前增强,左室EF值40%,仍较低。患者血栓明显减小,停用抗凝药物,加用小剂量ACEI类改善预后,3月19日再次复查超声心动图:左室部分室壁收缩运动减弱,左室EF值52%,左室附壁肿块消失,因此进一步证实左室腔内异物为左室附壁血栓。

讨论本例患者产褥期反复胸闷心悸入院,依据临床表现及首次超声心动图,诊断产褥期心肌病,以前后4次超声心动图表现和抗凝治疗后,左室内异常回声,由大变小,直至消失,故产褥期心肌病合并左室附壁血栓诊断成立。

心内血栓形成的发病机制多数是由于内皮或心内膜损伤,血流状态改变和血液凝固性增高而引起的,是严重威胁生命的心腔疾患,常可导致患者突然死亡,因此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对挽救患者生命甚为重要[1]。心脏血栓是栓塞的主要来源之一,心腔内血栓以左心房血栓为最常见,其次为左室附壁血栓,左室血栓发生于左室血液滞留和局部室壁运动异常的患者[2],如急性心肌梗死,左室室壁瘤及扩张型心肌病和瓣膜置换术后等,血栓多位于血流最缓慢或者淤滞的左室心尖部,心肌梗死患者血栓多付着于梗死部位室壁,尤其是室壁瘤处更易。

本例患者产褥期心肌病,左室壁收缩运动普遍减弱,各心腔扩大,由于左室心尖部室壁运动缓慢,血液淤滞,左室心尖部形成附壁血栓,此时应及时告知临床医生,密切观察,防止血栓脱落,随着抗凝剂的治疗,该病灶逐步缩小,回声增强,并直至消失,且患者的左心收缩功能逐渐好转。

左室血栓应注意与左室粘液瘤相鉴别,左室粘液瘤极少见,瘤体位于左室腔,收缩期移向左室流出道,造成流出道梗阻;本病还应注意与左室正常结构如乳头肌,腱索及异位肌束等相鉴别。左室内乳头肌数目,位置及形态均可发生变异,依乳头肌与二尖瓣腱索相连的特点可将其与左室内血栓,肿瘤相鉴别。

随着临床上高龄产妇的增多,产褥期心肌病发病率也随之增多,超声医生在行产妇超声心动图检查时,应多个切面仔细观察各室腔的情况,防止血栓的漏诊,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1] 王新房.超声心动图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541.

[2] 郭万学.超声医学[M].6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1:606.

R 542.2

B

1008-7044(2017)05-封四-01

2016-09-07)

安徽省蚌埠市第一人民医院 超声科,233000

董楠(1987-),男,医师,大学。

10.14126/j.cnki.1008-7044.2017.05.058

猜你喜欢
乳头肌附壁产褥期
附壁分离元件性能研究
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技术评价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乳头肌功能
掘进工作面附壁风筒控尘特性研究
左心室乳头肌起源室性心律失常的电生理特征及导管消融
附壁射流式姿控发动机推力切换动态响应特性*
产褥期妇女保健知识与行为的现状分析及应对措施
超声心动图评价冠心病患者乳头肌功能的临床研究
35例产褥期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护理
产后护理延伸在产褥期产妇中的应用效果
针对产褥期湿疹患者的护理观察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