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心理健康

2017-10-10 03:39沈莉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舒梦婷天津中医药大学
中医健康养生 2017年10期
关键词:五脏情志中医药大学

文沈莉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主任医师 舒梦婷 天津中医药大学

解读心理健康

文沈莉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主任医师 舒梦婷 天津中医药大学

健康是人类永恒的话题,社会现代化的发展与健康紧密相连。世界卫生组织在1948年发表的《宪章》序言中指出,健康是包涵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三方面的完满状态。近年来,随着情感类疾病发病率的不断攀升,心理健康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中医如何认识心理健康?

1.自我统一

中医心理健康观是整体而统一的。一个心理健康的人,首先是“自我统一”的人。这是说,作为个人,能够做到“独立守神”,即精神独立,内守而不外驰,情绪安定,“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在外界纷纭的诱惑下,能克制自己的欲望,知足常乐,正如《黄帝内经》所说:“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

自我统一与人格的健康是分不开的。人格是综合人的气质、性格、行为倾向等多方面为一体的复杂特质。《灵枢·通天》提出了五态人格论,“盖有太阴之人,少阴之人,太阳之人,少阳之人,阴阳和平之人。凡五人者,其态不同,其筋骨气血各不等”。其中,阴阳平和之人“居处安静,无为惧惧,无为欣欣,婉然从物,或与不争,与时变化,尊则谦谦,谭而不治,是谓至治”,被认为是一种调和的、健康的人格。《灵枢·阴阳二十五人》又将人格和体质结合起来,进一步根据五行理论细分为25种人,说明古人对人格健康是十分重视的。《灵枢·本脏》亦言“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拥有坚毅的、意志力强的人格,有助抵御外界致病因素的侵袭,更利于身心健康。

2.与环境相适应

人不仅是生物学意义上的人,也是社会意义上的人,心理健康者与社会环境应是相适应的。《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提到,圣人常是“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关于俗”;作为常人,当“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指出人应该融入自身所处的社会环境,遵循俗世的处事原则,且不过分炫耀,推崇一种朴实无华的生活方式。

3.形神一体

中医始终秉持“形神一体”的观念,这是对中医心身整体观的最高概括。明代医家张介宾认为“形者神之体,神者形之用”,“无神则形不可活,无形则神无以生”,心理健康构建在身体健康的基础上,两者相辅相成,互相影响。

不良情绪会导致什么疾病?

中医将情志方面的心理活动称为“七情”,包括喜、怒、悲、思、忧、恐、惊七种情绪。情志活动是人与生俱来的,但情志的异常变化会阻碍气血津液的正常运行,影响脏腑功能,引发疾病,正所谓“形病有神变,神病亦有形变”。《素问·举痛论》说:“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这是情志致病的基本病理变化。情志活动过极也与五脏有特定的对应关系,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言:“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

情志致病首伤心神,产生各种各样的神志病。东汉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描述了“喜悲伤欲哭”的脏躁、“咽中如有炙脔”的梅核气,以及百合病等。由情志不遂而致的躯体疾病范围也十分广泛,例如,清代医家叶天士在其《临证医案指南·卷六·郁》中说:“悒郁动肝致病,久则延及脾胃中伤,不纳,不知味。”大意是如果心情抑郁、肝气不舒,时间长了,导致人没有食欲,吃东西也不觉得香,这是影响到了脾胃功能。除此之外,还可涉及心、肝、肺、肾等多个脏腑,导致心悸、胁痛、哮喘、噎膈、泄泻、淋证、阳痿、痛经等疾病。

躯体疾病与情志内伤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异常情志不仅是致病因素,也是躯体疾病的病理表现之一,久病之人,更容易情志抑郁,许多慢性疾病都伴随着情绪问题,影响疾病预后。

中医心理养生要怎么做?

中医的心理健康养生观念受传统道家思想影响较大,道家提倡“清静无为”“天地与我并生, 万物与我为一”,人应顺应自然天性,追求淡泊、虚静的人生境界。在心理养生方面,同样是追求心灵与形体、自然三者和谐统一的状态。

1.情志调摄

保持内心的平静,做到“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情志有节,克制欲望,避免过喜、过怒、过悲、过思、过惊,是维护脏腑功能常态的保证。

情志的调摄应该顺应四季时令变化。春季,应顺应升发之气,保持胸怀开畅,多鼓励,少批判;夏季,是一年中阳气最旺的时候,应顺应养长之气,多表达,避免郁怒、急躁;秋季,由阳转阴之时,应顺应收敛肃杀之气,保持心态平和;冬季,则应顺应匿藏之气,使神志蛰伏。

对待情志异常者,可采用开导慰藉的办法,《灵枢·师传》云: “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循循善诱,多加关爱,帮助其正确认识情志问题,树立信心,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2.饮食调摄

心理活动产生的物质基础来自于五脏化生的精、气——五脏中皆有脾气,而脾胃也皆有五脏之气,其化生之源在脾胃,有赖水谷的摄入,所以饮食调养也是情志养生中十分重要的环节。

中医食疗其力平缓,其法简便,适合日常使用。调摄当遵循“调其阴阳,不足则补,有余则泻”的原则。对于情志疾病,总以“理气解郁”为大法,可采用玫瑰花、月季花、菊花、陈皮、萝卜、莲子、大枣等疏肝理气、养心安神之品,少食用滋腻碍气之物。

3.运动调摄

太极拳、八段锦是我国传统的保健养生运动,锻炼肢体的同时,保持精神专注,使经络通畅,改善气血循环,从而达到疏导情志的目的。其他活动如慢跑、散步、登山、瑜伽等,都是可选择的。

如果场地受限,也可以做一些平缓简单的运动。①呼吸调整:想象自己躺在柔软的草地沐浴阳光,或是在海滩边听着潮起潮落,然后将注意力集中于呼吸,保持节奏均匀一致,可使心情平静下来;②扩胸运动:张开双臂,挺胸抬头,可达到宽胸理气的效果。

4.推拿保健

推拿是中医情志养生的特色之一,以疏通经络的方法畅达气机,改善不良情绪。

胁肋按摩:用手掌鱼际部自腋下沿侧肋向下进行单向按摩,用力宜轻,以顺畅为度,胁肋部是肝经循行的部位,此法有疏理肝气的作用。

腹部推拿:双手环绕肚脐以顺时针方向按摩腹部,可缓解情志不遂所致的胃肠不适,促进排便。

穴位保健:疲惫困倦时,可按揉风池穴以提神醒脑;心情烦闷、心慌心悸时,可按揉内关穴、神门穴以宁心安神;脾气急躁时,可按揉太冲穴以清泄肝火;精神紧张,尤其伴头痛时,可按揉太阳穴以通络止痛;失眠、心烦,可按揉百会穴以开窍、镇静、醒神。

猜你喜欢
五脏情志中医药大学
山东中医药大学科研创新团队介绍
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肾病二科简介
中医情志关怀在妇产科护理中的应用
失眠与五脏
刘勰“文以明道”中的情志主体论
ESL Learners’ Semantic Awareness of English Words,Semantic Transfer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Vocabulary Teaching in a Second Language
五色入五脏一年更健康
湖北中医药大学
移精变气法在情志病治疗中的运用探讨
中医情志护理在乳腺癌围术期的应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