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叠字符研究

2017-10-10 22:48朱添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7年10期
关键词:标点符号规范化

摘 要:汉字叠字符是一种书写重复文字时为了简便而使用的一种约定俗成的替代符号。文章对古今中外的汉字叠字符使用情况进行梳理,并对规范使用汉字叠字符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叠字符 标点符号 规范化

叠字符,就是一种书写重复文字时为了简便而使用的约定俗成的替代符号,有“々”“”“”“=”“-”“ㄑ”等形。叠字符来源于古代的重文符号,历史悠久,使用范围广泛,是一种重要的标点符号,下面就叠字符的相关问题进行简要讨论。

一、中国古代的叠字符

叠字符的使用最早可以追溯到商代,甲骨文中就出现了用两短横“=”来代替重复文字的情况,如:《甲骨文合集》27287、《甲骨文合集》36123中,两片甲骨中“受”字后的“”“”“”等形为“又”字下两画,十分明显,郭沫若认为:“‘又=乃‘又有重文,读为‘有佑。”[1]“王受有佑”“弗受有佑”在三期以后的甲骨卜辞中较为常见,常写作“王受ㄓ又”,而《甲骨文合集》28800中写成“王受又又”,可以证明“又”下的两短横确为叠字符。这种情况并非只出现于商,在周原甲骨H11:130中也出现了“”之形。但是,由于甲骨卜辞文例较为简单,重文的情况较少,并且还存在叠字符省略的情况[2],所以甲骨文中的叠字符并不多见。

叠字符的使用在铜器铭文时代开始渐渐普遍起来,如作册麦方尊中有“孙孙子子其永亡终终”句,其中“孙孙”写作“”“子子”写作“”“终终”写作“”,作册麦方尊为康王时器,可证西周早期的铭文中叠字符就已经很普遍了。后期青铜器中“子子孙孙永宝用”一句几乎成了铜器铭文末尾的固定格式,其中的“子子孙孙”叠词的第二个字几乎全部都用叠字符代替。与青铜器铭文同时期的石鼓文中也存在大量的叠字符。石鼓文属于秦刻石文字,因其刻石外形似鼓而得名。发现于唐初,郭沫若断为秦襄公时物,石鼓共十枚,高约二尺,径约三尺,分别刻有四言诗一首,共十首,文辞与《诗经》相类,叠词较多,凡重文皆用符号“=”表示。如《汧沔第一》就有“沔沔”作“”“”作“”“”作“”“毚毚”作“”“”作“”“”作“”[3]。

其实叠字符的使用并非仅限于此,简牍中也较为普遍,如《郭店楚墓竹简·老子甲本》中“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一句中的“地”“天”“道”分别作“”“”“”,右下角的两小横画“=”即是叠字符。帛书中如《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甲本》中“绵绵呵若存,用之不堇(勤)”中的“绵绵”写作“”等。疊字符的广泛使用,节省了文字的书写空间,使有限的书写材料传递了更多的文字信息。纸张成为主要书写工具以后,书写的成本大大降低,叠字符的使用情况便逐渐减少了,尤其是一些正式场合,使用符号代替重文的情况就更少见了,但在文人书法或手札中,叠字符一直被普遍使用。在形式上,叠字符除了“=”以外,又出现了“-”“ㄑ”“”“”“々”等形。

印刷术发明之后,中国书籍开启了印本时代,叠字符在刻本中也偶有使用,如元刻本《朱文公校昌黎文集》卷十一《原性》“其始匍匐也,则岐岐然,嶷嶷然”中的“岐岐”作“岐=”“嶷嶷”作“嶷=”,但是这种情况在刻本中并不普遍,哪怕在同一部书中也不统一,比如同书卷十三《汴州东西水门记》“劫众阻兵,懔懔栗栗,若坠若覆”中的“懔懔栗栗”作“懔く栗く”;而同书卷一《复志赋》中有“居悒悒”一句,并未使用叠字符。实际上,大多数古书在刊刻时是尽量避免使用叠字符的。

二、叠字符的使用现状

叠字符虽然是伴随着汉字的产生而产生并沿用至今的一种汉字替代符号,但却始终没有得到官方承认。1919年4月,胡适、钱玄同、刘复、朱希祖、周作人、马裕藻等六位教授极不愿看着“现在的报纸、书籍,无论什么样的文章都是密圈圈到底,不但不讲文法的区别,连赏鉴的意思都没有了”。在国语统一筹备会第一次大会上,他们提出了《请颁行新式标点符号议案》,要求政府颁布通行标点符号,然而,在《议案》中并未提及叠字符的问题。1920年2月2日,北洋政府教育部发布第53号训令,《通令采用新式标点符号文》,诞生了我国第一套法定的新式标点符号,其中并不包括叠字符。

1951年9月,原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发布了《标点符号用法》;同年10月5日,原政务院下达指示,要求全国遵照该标准。后来,文字书写和书刊排印渐渐由竖排改为横排,标点符号用法也有了某些发展变化,因此《标点符号用法》又经过了几次修订。1977年10月31日,国务院发表《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第一表,“二简字”开始试用。以汉字简化为宗旨的“二简字”使官方开始承认汉字叠字符,被编录到规范之中。1986年中国政府废除“二简字”,2000年10月31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修订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二简字”不属于规范用字,叠字符也一并废除了。现行《标点符号用法》是2011年发布的版本,规定了标点符号的名称、形式和用法,却依然未提及叠字符的问题,使叠字符至今仍以“非法符号”的形式存在着。

虽然叠字符没有在官方得到承认,却丝毫都阻挡不了人们使用它的热情。现在的叠字符主要在手写汉字时使用,有“”“”“々”三种。“”当来源于“=”,位置由原来的所重之字的右下角变成字的后方(横书)或下方(纵书),从两横画变成了两斜点,这应与书写工具的改变有关,并且可以避免与“二”相混。“”则是“”的连写,用法也相同。“々”用的人相对较多,关于它的来源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仝”的草书“”“”变化而来,另一种说法是从两横画“=”变来的。相较而言第二种说法更为合理,一是行书草书中的两横画加以楷化与此形相类;二是两横画“=”作为叠字符历史悠久而且未曾间断,没有必要重造新符;三是由一种符形演变成另一种符形不容易在交流中产生歧义,而由文字演变成符形则更容易造成文字与符号间的混淆。“々”使用的位置一般在所重之字的后方(横书)或下方(纵书)。在日常生活中还有一个表示重复的符号“"”,一般用在表格中,表示此栏的内容与前一栏或上一栏内容完全一样。从严格意义上讲,“"”表示内容的重复,而叠字符只表示文字的重复,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endprint

叠字符的使用并不仅限于中国大陆,也包括港澳台地区、海外使用汉字的华人甚至整个东亚文化圈。港澳台地区和海外使用汉字的华人,他们的使用情况大致与大陆相同,正式的文书一般是不使用的。朝鲜半岛在使用汉字的时代,叠字符不仅用于书写,也用于刻本,如閔思平《及菴先生詩集》(1370年刊)《藤杖歌》诗中“春风花开白日永,师能日日呼桑郞。”一句中的“日日”作“日”。但是在普遍使用谚文之后,叠字符也随之消失了。在越南,近代以前多使用汉字以及本民族发明的文字喃字,正式文书一般由完全使用汉字的文言文作成,普通文书一般使用汉字和喃字混合使用的越南文作成。喃字的结构和汉字类似,有些甚至比汉字还要复杂,所以在书写叠字时也需要叠字符来提高书写速度。1919年越南科举废止、1945年阮朝灭亡以及越南民主共和国的成立促使汉字和喃字的使用逐渐减少。如今的越南语一般使用罗马字母表记的“国语字”,汉字和喃字只在少数学者、老人和僧人中使用,叠字符也就渐渐消失了。叠字符的使用在日本是正规而且合法化的,日本的汉字叠字符(ノマ)记作“々”,使用的频率非常高,如“人人”作“人々”,“我我”作“我々”,“色色”作“色々”、“時時”作“時々”,“佐佐木”作“佐々木”等,叠字符几乎可以使用在任何场合,包括政府公文,所有的报刊杂志、著作以及教科书中。在可以使用叠字符的情况下,如果不使用叠字符反而让人感觉奇怪。在日语中,对于平假名与片假名,则分别使用“ゝ”和“ヽ”作为叠字符。另外,还有“ゞ”和“ヾ”用作有浊点时的叠字符号,但使用频率远远不及汉字叠字符“々”。

三、规范使用叠字符的建议

汉字叠字符作为一种文字替代符号,历史悠久,书写便利,使用频率高。文字本身即是记录语言信息的符号系统,汉字叠字符的使用可以提高汉字的书写效率,并且事实证明叠字符的使用并不会引起交流上的混乱,从这一点上来说,叠字符与已经废除的“二简字”有着本质上的区别,所以建议能够恢复并且规范使用叠字符。现提出若干建议如下:

1.叠字符的符形统一为“々”。从符形来看,符号“=”“”“”在使用中容易和“二”或“2”相混,“"”则容易和引号相混;从现有的符号中“々”的使用人数和使用频率也是较高的。

2.叠字符只应用于叠词,如“爸々”“妈々”“形々色々”“漂々亮々”;如果重复的汉字属于词与词的顶针关系,不建议使用叠字符号,如“北京市市长”不宜写成“北京市々长”,“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不宜写成“朝鲜民主々义人民共和国”。

3.叠字符不宜应用于法律条文、政府公文等正式的场合,但在非正式场合可以自愿使用。

注释:

[1]郭沫若:《殷契萃编》,北京:科学出版社,1965年5月版,第44頁。

[2]裘锡圭:《甲骨文中重文和合文重复偏旁的省略》,《裘锡圭学术文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年10月版,第85-91页。

[3]郭沫若:《石鼓文研究》,《郭沫若全集(第九卷)》,北京:科学出版社,1982年10月版,第43-45页。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标点符号用法解读[M].北京:语文出版社,2012.

[2]丁菁.基于2011版新标准的标点符号用法研究[D].北京:北京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朱添 黑龙江哈尔滨 黑龙江大学文学院 150080)endprint

猜你喜欢
标点符号规范化
标点符号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高血压患者中开展规范化管理的应用效果
重症疾病患者抢救中应用规范化急救护理的价值
分析规范化介入护理配合在TAVR手术患者中的应用
规范化产科超声检查对胎儿先天畸形的诊断价值
规范化护理告知在产科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
标点符号的争吵
标点符号们的争吵
老师是标点符号
标点符号的来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