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教学中“读者意识”写作教学观的重建

2017-10-11 02:22魏水萍
读与写·下旬刊 2017年7期
关键词:读者意识作文教学

魏水萍

摘要:近年来,考场作文似乎成为写作中一种"另类的存在",考生经过多年的机械训练,板着面孔说理或说教,"假大空"充斥笔端,然而作文的本真应是把自己丰富的内在利用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与读者达到共鸣。作文可以是人与人之间除了口头交流外的另一种不见面的交流形式。因此,学生在作文时,要具备基本的"读者意识"。

关键词:讀者意识;写作现状;作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7-0071-02

1.考场作文的写作现状

2017年全国高考落下帷幕,全国一卷作文试题紧扣"立德树人"的宗旨,突出了高考的思想性和育人功能,命题在选材和命制方面颇费苦心,审题立意门槛低,旨在让每个考生都能有话可说,有感可发。在感叹命题之大气的同时,也应引起我们的反思,在当下的作文学习中,无论是学生写作,还是教师的教学往往关注的是"写什么"以及"怎么写",在过去的一年中,全国各地苦心孤诣在时评文上下足功夫,如何一事一议,如何做到说理严谨,具有逻辑思辨,如何"自圆其说",常常是自说自话,自我倾述,忽视了如17年作文题中的任务指令"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缺少对象意识,读者意识,缺少利用作文达到对话交流的目的。

笔者曾用2017年全国统一考试Ⅰ卷作文题在所任教的班级(高二年)进行练习写作,作文题如下:

据近期一项对来华留学生的调查,他们较为关注的"中国关键词"有: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中华美食、长城、共享单车、京剧、空气污染、美丽乡村、食品安全、高铁、移动支付。

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这是有明确写作任务的新材料作文题型。写作要求中,"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是命题的核心任务。它既是"任务驱动"的指令,也是"具体思辨"的语境。这里,作为写作预设对象的"外国青年"属于泛指。考生可想象自己面向全体侃侃而谈,也可预设某一个或某一类外国青年与之对话。优秀的文章应该有针对性地面对预设的读者写作,寻求共识乃至注意话语策略。

但在练习的过程中,大部分学生的写作预设对象意识淡薄,甚至很多学生完全没有与"外国青年"对话的意识,105名同学中仅5名同学在写作过程中预设读者,大部分同学忽略"为谁而写",缺乏对话交流意识,而是自说自话,"高高在上的说神话,说套话",乐在其中。写作现状令人堪忧。以下是学生习作的第一段实例:

考生1:自古便有"民以食为天"的文化标杆口耳相传。泱泱华夏,五千年未曾断魂,中华美食的审美文化与时俱进地渗透入人们的内心,逐步成为中华博大精深图腾的鲜活缩影。(《重拾中华的美食文明》)

考生2:毕希纳在剖析人类文明进化史时曾一语指出:"文艺复兴与工业革命是孕育现代文明社会的摇篮。"诚如斯言,当我们于街道上看见穿梭自如的共享单车,在各类舞台上听见京剧被重新传唱时,此则透射出了当代中国的时代风貌,于传统文化图腾与工业时代产物的水乳交融中大步前行。(《于传统与工业的水乳交融中大步前行》)

考生1与考生2,学生有比较强的写作素养,能展现自己所认识的中国特色,作文语言有"文气"、遣词造句显文采。然而因为忽略"为谁而写",使文章过于生硬,缺乏"帮助外国青年读懂"的温情与人情味。因而没有完成作文要求的"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的任务指令。

也有少部分同学有"自发"的对象意识,创设了比较具有温情的情景,以达到帮助外国青年了解中国之目的。如

考生3:远道而来的朋友们,你们好!相信诸位在踏上这片土地之前,已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对中国有了一些浮光掠影的认识。或许在你们眼中,泱泱华夏如庄严的长者一般,其蕴含的传统、沉淀的文化,让人憧憬。但这只是多彩中国的一面。在我眼中,中国更是一个潮气蓬勃的少年,正面临着未知的挑战和机遇,正步步走向世界,拥抱世界。(《我眼中的中国》)

考生3中的学生在写作时注意到了任务指令,有针对性地预设读者,把他的读者预设为对中国有初步了解的外国友人,因此他的写作目的就是"帮助"外国友人更全面的了解中国。这位同学就比较好的完成了写作任务之一,"帮助"显得温情脉脉。

根据学生的写作实例,给予了我们一线的老师启示,除了要教学生"写什么""怎么写",还要教学生"为谁而写",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在写作中的"读者意识"。

2.何为"读者意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6版)》在第四阶段写作部分有如下要求:"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这就是要求学生在写作时要有"读者意识"。

所谓读者意识,就是写作中有对象意识,心中存有倾诉或交流的对象。接受美学家伊瑟尔提出,作者创作过程中始终存在着"隐在读者",这一"读者"存在于作者创作的任何一个环节。朱自清也曾说:"写作练习是为了应用,其实就是应用于这种种假想的读者,写作练习可不能没有读者"。

3.作文教学中培养"读者意识"的几点建议

3.1 作文中贯通作者和读者,做自己的"第一读者"。作者自身既是作文的第一读者,又是一个特殊的读者,他参与创作的每一个过程,了解作品的每一个细节,兼有写作者和阅读者的双重身份。文章写完就结束了,好像剩下的事情完全是别人的,跟自己完全没有关联了,仅仅停留在"写完就完",是不少学生的通病。而这类学生的作文是很难走进读者的心里的。所以,学生要学会转换角色,在结束写作后,使自己进入读者身份,站在读者的角度重新阅读文章,重新体会写作时的心情,并且修改写作时没注意到的、不恰当的地方。

3.2 在特定的文种和语体修辞练习中增强读者意识。2015年全国Ⅰ卷"女儿举报父亲高速路开车打电话"一题中,就明确要求"请给小陈、老陈或其他相关方写一封信"。在本题中,确定文体为书信体,学生在写作时就有明确的写作对象,相对来说能站在读者的角度来写这篇文章,有意识的做到与读者对话交流。因此,我们在平时的写作练习当中,也可用书信这种具有交流性质的写作形式。

3.3 扩大读者群,通过"读者效应"提升学生的写作技巧。传统上学生作文的读者只有语文教师一人,很多学生又怯于展示自己的作品,就形成了作文只为语文老师而写,甚至为了分数而写的错误观念。作文的读者群狭窄,没有读者反馈作文情况,没有多方面的意见和指正,作文能力也就难以提高,就更不可能有"读者意识"。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勇敢地向他人展示自己的作品,或者在批改作文时由教师"独裁"转为学生交换批改,让读者与作者进行交流,反馈读后感想与意见。通过读者的意见反馈,形成"读者效应",提升学生的写作技能,也让学生在写作中养成思考"为谁而写"的问题,培养写作中的"读者意识"。

表面上写作是作者一个人的事,但实际上作品是作者和读者合作的产物。作文"成型"源于作者,但"成就"源于读者。作文是作者与读者之间交流的桥梁,想要通过作文与读者进行交流,学生在写作时就应具备"读者意识"。总之,在写作中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是提升作文写作技能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策略。在作文教学中培养"读者意识",让学生学写出更优秀、更有价值的作文。

参考文献:

[1] 张鸿.培养学生作文时的"读者意识"[J].作文成功之路(上),2015(2).

[2] 刘伟德."读者意识"与作文教学[J].作文成功之路(中),2014(10)endprint

猜你喜欢
读者意识作文教学
俄国形式主义的读者意识
浅谈作文教学中读者意识的回归策略
网络视域下初中作文教学初探
先写后教:语文作文教学途径探微
作文教学的有效策略探讨
探索多媒体在情趣作文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