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社会性动物之简论

2017-10-16 14:50王亮��
现代商贸工业 2017年26期
关键词:社会心理学

王亮��

摘要:人作为一种动物,生存于社会之中,带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双重属性。人在社会中发生的一些行为往往也是一种生物性的行为,这是人与生俱来的自然属性。同时,从社会思维、社会影响和社会关系三个方面来看,人也具有其重要的社会属性。因而,人是一种社会性动物。据此,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入手,从社会思维、社会影响、社会关系三个维度,运用社会心理学的7个基本观点,对人是社会性动物这一论点进行阐述。

关键词:人;社会心理学;自然属性;社会属性

中图分类号:D9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26.064

亚里士多德曾在他的著作《政治学》中提到过:“人在本性上,是一个社会性的动物。”“凡隔离社会离群索居的人,他如果不是一只野兽,那就是一位神祗。”人之所以是一种社会性的动物,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1社会思维度

(1)人们构建起社会现实。人们喜欢归因,喜欢去解释他人的行为,使一切处于一个自己可以理解的世界中,并根据自己的解释对他人的行为做出反应,构建成社会现实。以之前在网络上吵得沸沸扬扬的“我爸是李刚”事件为例。“2010·10·16”校园车祸案发生后,当事人李启铭的一句“我爸是李刚”引起了人们的热议。人们将这句话理解为当事人嚣张跋扈、仗势欺人,并想要逃避责任的意思,于是一时间社会上充满了对当事人李启铭的谴责声、谩骂声。并有部分人对当事人的父亲李刚进行了人肉搜索,并迎合大众心理制造出了“李刚有5套房产”、“李刚岳父是某副省长”等等假新闻。而学校保安以及受理案件的相关人员,根据事发现场情况及李启铭的态度,将这句话归因为,当事人在慌乱中为说明情况而讲出的一句中性的话语,这句话并没有其他任何不良意义,最终法院对李启铭做出了6年有期徒刑的判决。对同一句话不同的人做出不同的反应,是因为人们对其的归因不同、解释不同。同时,人们对自己的信念也一样重要,构建自己也是构建这个社会的重要因素。由此可见,人们的社会思维决定了人们做出的反应,从而构成一种社会现实。

(2)人们的社会直觉的力量是强大的,但有时是危险的。心理学揭示了人们意识背后的无意识状态,展示了一个由直觉在幕后控制的心灵。人们所知的比人们意识到自己所知的多得多,人们的思维对这些所知的信息进行“自动加工过程”,使得人们能够对生活中许多情况做出快速的直觉反应。比如居里夫人在深入研究铀射线的过程中,凭直觉感到,铀射线是一种原子的普遍特性,于是由此发现了元素的放射性。在研究元素放射性的过程中,也是直觉让她大胆地假定她所研究的矿物中含有一种还未被人类所知的放射性物质,经过研究后发现了钋和镭。因此,直觉的力量是强大的,但直觉有时也是危险的。仍然以“我爸是李刚”事件为例,人们在对待“我爸是李刚”这句话时,往往是根据自己脑海中所存在的案例或是自己记忆中的经验来判断它的性质的。人们遇到或是听闻过官二代恃强凌弱的事件,因此在听到“我爸是李刚”这句话后,人们的直觉会使得人们误解该句话,误以为当事人是借父亲借权势来欺负他人,这种误解使得当事人遭受了很大的“舆论暴力”。因此直觉是有利有弊的,直觉可以助力人们的日常生活,但有时也可能造成一些错误,人们甚至有时对自己的直觉也会出错,这时人们需要用批判性的思维来抑制直觉冲动。

(3)态度塑造行为。态度可以界定为个体对事情的反应方式,个人态度也常常影响人们的行为。以2016年春节前的上海九亭变电站风波为例。上海九亭地区发展较快、人口增多,用电负荷迅速增加,并即将突破现有设备供电容量的极限,为此,政府规划在该地区修建一座新的变电站来分担九亭地区的供电压力。部分居民对变电站持排斥态度,认为会受到电磁的辐射,于是坚决抵制变电站的修建,并进行了游行抗议。而持支持态度的人们,认为变电站其实是没有辐射的,并且产生的电磁远远小于电吹风,基于这种态度而发表支持言论,并在网上发科普贴进行论证。由此可见,人们并不是完全受社会环境影响而左右摆动,个人内在态度也会塑造行为。

2社会影响维度

(1)社会影响塑造行为。人们渴望在人与人之间建立关联,渴望被关心、被理解、渴望归属感,于是人们的行为往往被周围的社会环境所影响。有时人们甚至改变自己的行为以符合别人的期望。曾有一则笑话,讲述的是一位老者携孙去集市卖驴的故事。在去集市的路上,开始时孙子骑驴,爷爷在地上走,有人指责孙子不孝;爷孙二人立刻调换了位置,结果又有人指责老头虐待孩子;于是二人都骑上了驴,一位老太太看到后又为驴鸣不平,说他们不顾驴的死活;最后爷孙二人都下了驴,徒步跟驴走,不久又听到有人讥笑:“看!一定是两个傻瓜,不然为什么放着现成的驴不骑呢?”这虽然是一则笑话,但是却深刻地反映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习焉不察的一种现象,即社会影响塑造行为。人们在社会影响的大潮中,为不遭到排斥或被忽视,往往会做出符合社会期望的行为。

(2)性格倾向塑造行为。人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有一定的道理,性格之所以会影响到命运,是因为性格在影响人们的行为。面对同样的情境,不同的人可能会做出不同的选择,这是因为不同的性格倾向塑造了不同的行为。譬如电影《教父》中,教父与他的儿子山尼两人就有不同的性格,教父性格沉稳,

而山尼性格急躁。在面对同样是亲人受到伤害的情境时,山尼急躁的性格促使他在不加分析、不加思考的情况下急于报仇,结果葬送了自己的生命。而教父在悲痛的同时,沉着冷静地对时局进行分析,并对下一步行动进行了周密的安排,最终稳定了局势,并成功复仇。性格影响作为人的内在影响,对行为的塑造也起着很大的作用,因而也影响着社会。

3社会关系维度

(1)社会行为同样也是生物性行为。人类是先天与后天共同作用的产物,基因为人们写下了脚本,同时人们也有后天学习和适应的能力。人们的心理反应也往往会伴随着生理反应,心与身是统一体。人是生物、心理与社会的产物。在5·12汶川大地震中有一位伟大的母亲,为救自己在襁褓中的孩子,用纤弱的身躯抵挡垮塌下来的房屋。当她被发现时她已离开了人世,但她依然双膝跪地,整个上身向前匍匐,双手扶着地支撑着身体,而在她的身体下面躺着的只有3、4个月大的孩子,因为母亲身体庇护着,毫发未伤。当孩子被抱出来后,人们在孩子的襁褓中发现了一部手机,在手机屏幕上是一条已经编辑好的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这位母亲的行为是一个社会性的行为,但同时也是生物性的行为,是她与生俱来的母性使然。

(2)对他人的感受和做出的行为有时是积极的,有时则是消极的。人们有时会对他人产生偏见,甚至攻击他人;有时会喜欢或者爱他人,并且帮助他人。这是因为人们都处于社会关系中,人们在这个互相联系的社会里会对他人产生不同的感觉和行为。例如在笔者所在的校园中,部分同学有时会对一些较为女性化的男生产生偏见,认为他们有异于常人的性取向、不正常等等;在一些球类比赛中,也存在有冲突与攻击他人的行为;而我们也会喜欢我们身边的同学、老师,并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去帮助同学、朋友。这一切都是因为我们是社会中的人,我们要与社会中的其他人发生联系,故而会对他人产生正面或是负面的感觉与行为。

综上所述,一方面人具有社会属性:人拥有社会思维,这种社会思维帮助人们理解社会、理解他人;同时,人还受着社会的影响,并影响着社会;此外,人都是处于社会关系中、与他人发生联系的。另一方面人本身就有生物的自然属性。由此可见,人是一种社会性的动物。

参考文献

[1][美]戴维·迈尔斯. 社会心理学(第8版)[M].侯玉波等譯.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

[2][古希腊]亚里士多德. 政治学[M].吴寿彭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3]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 政治学(节选本)[M].吴寿彭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4][美]E·阿伦森. 社会性动物[M].邢占军译.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5][美]戴维 E,罗哈尔,梅利莎A,米尔凯, 杰弗里 W,卢卡斯. 社会心理学. 郑全全等译[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endprint

猜你喜欢
社会心理学
新闻传播与误伤
影随色动
伯科维茨:攻击、愤怒和助人行为研究的巨匠
青少年自尊发展特点
赏识教育过度化的社会心理学后果辨析
会计舞弊形成机理:研究视角及未来展望